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經典回放

寨子系列——田頭寨紀事(2004—第25期)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15日 09:55


  中華民族2004-25田頭寨紀事

  首播日期:2004年7月5日

  編導:楊小肅

  解説:田頭寨坐落在半山腰上,站在它西北面更高一些的山腰上看,它就極含蓄地隱秘在梯田柔和流暢的線條裏了。

  在廣西北部越城嶺深處,田頭寨是金坑十多個瑤寨中的一個自然村,都是在梯田上過日子的人家,以前要想出山趕集,總得從天亮走到天黑。

  老祖宗選這個地方安家,大概只圖個僻靜。

  衛星接收天線這東西,寨子裏的人叫它大趴鍋。聽説用它可以收到全國很多的電視節目,只是花一兩百塊錢,還是覺得蠻心疼的。

  田頭寨第一個裝衛星天線的是潘品芳老師。他率先在田頭寨辦起了旅社,因門前有三棵大樹,就叫三棵樹旅社,很引人注目。前兩年有遊人進來,只能看一個花花點點的廣西臺,裝了衛星天線,潘老師説,可以讓客人們享受文化大餐了。

  芒種時節,是田頭寨放水耕田插秧的時候,不管天氣陰晴,總是要下田幹活兒的。潘老師裝天線,也是在趕季節,田裏放了水,馬上就有遊客來。眼下是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開賽的日子,正等著天線用呢。

  祝賀你衛星天線安裝成功啊。

  哦,好。

  天線一裝好就發揮了作用,城裏人高興,潘老師也跟著高興。

  你的衛星天線買得蠻及時的。蠻及時的。

  余先生打電話説要看世界盃的電視,以後遊客來也需要啊。 對。

  田頭寨人均只有半畝水田,每年只種一季水稻,現在都是雜優品種了。這樣算來,好年景每人平均四五百斤稻穀,口糧夠吃但不寬裕,所以這裡人把田做得很精細,也很科學。當然,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比如這田裏放水儲水,人們很難想象,一代代的瑤民何以把田做得如此平整,以至於每塊田每棵苗都能均勻得到水,這自上而下的放水口,又是怎樣保證水流平緩,而不致衝決塌陷的。梯田五百多年的歷史中風風雨雨的,竟一直保持了它的完好和豐腴。

  紅瑤的先民,大約是五百年前從山東青州遷徙到金坑一帶的,少有史料記載。但“處世溫良恭儉,不染毫非,只思積德”的民風傳承了幾百年。

  我們今天上新課,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發生在國王的禦廚裏的一件事,就是陶罐和鐵罐。

  好,余承靜同學,請你回答。

  謙虛。

  哦,謙虛的神態。

  回答得很好,坐下。

  那麼又可以看出,鐵罐子它又是什麼樣神態呀?

  余世發同學,請你回答。

  驕傲。

  對,回答得很好,驕傲。

  一個是驕傲,一個是謙虛。

  好,那我們繼續往下看看,

  陶罐尊敬地説,我們生來就是給裝東西的,並不是用來互相碰撞的。謙,謙虛的“謙”,懦,懦弱的“懦”,睦,和睦的“睦”。

  潘品芳任教的學校,人們叫作大寨學校,創辦于1952年。金坑範圍四個村委,只有這麼一個中學,學校還包含一個小學。

  潘品芳高中畢業後,回村當了八年的民辦教師,後來上了師範又從教。大寨設了中學以後,他是這個學校的第一任校長。

  學校的伙食,多少年來,基本上是靠學生們扛柴禾背米來維持的。有所變化的是,大寨村每個星期可以殺一頭豬了,師生們可以沾點兒葷。這兩年有幾個孩子還得到了山外好心人的資助。

  學校裏停了電,教室便又閃爍起古老的光芒。這些孩子中學畢業後,大部分仍將回到梯田上耕作。但是今天,從這個學校走出的許多人,已不再是先輩們的簡單重復。梯田本身的價值,也不僅僅是生産糧食了,這也正是潘老師所希望的。

  因為有了遊客,潘老師回到家裏第一件事就是下廚房,這是田頭寨近幾年頗有意思的現象,只是潘老師做菜不怎麼樣,他的心思還在教學上。

  秋後,蓋新房的人多了起來,梯田風光使田頭寨沉緩的生活節奏,變得像小快板一樣活潑起來。

  潘培玉學著她老師潘品芳的樣兒,正蓋著新房。

  我們家起房子是我跟我姐住的,我姐夫他們如果有錢,困難也幫一下的。我爸我媽以前也是跟著我的。我爸去年有病,我喊我哥幫借點錢,他講我嫂也有病,我嫂才死了兩年,去年我爸又死,沒辦法。講我幫你借出幾百塊錢,還欠著我嫂的帳還沒還。

  潘培玉的新樓,頭年秋季就動工了,眼下仍有一樓的墻板和二樓的地板沒湊齊。她在深圳打了幾年工,嫂子和父親的去世,使得她回來撐起了家庭生活的大梁。

  爸爸和媽媽帶我去看飛機,啊,飛機真大,銀白色的飛機排成一行一行。我站在一架飛機前問爸爸,爸爸,飛機這麼大,飛到天空看得那麼小,那麼小,我説,現在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也要開飛機。

  培玉的心思比她姐重。

  當時你怎麼不叫他把客人帶過來?

  誰呀?我又沒遇到他們,他們直接進小寨了,一個勁兒地走。挑東西現在肩膀還是痛的。

  哎,找到火柴沒有?

  今天特別累。我讓開摩托的送進來,人家講旅遊局的不讓送。

  噢,人家不給送進來啊。

  今天這些客人要喝,明天要是有人來,還是不夠喝。

  這麼多還不夠?

  你幹嘛老和我頂嘴。

  就像前天晚上,買別人的還划得來,司機不幫運進來,那些東西還能自己飛進來。

  那你買來先放到雙河口嘛。

  田頭寨的女人,往往是家庭的主心骨。這裡的男人們大都是上門女婿,裏裏外外的事自然管得少,只一門心思撲在莊稼活兒上,但幾乎所有田裏的活兒都有女人參與。這樣一來,梯田的耕作就像繡嫁粧般精美了。

  發現和傳播田頭寨梯田美的,是那些攝影人。優美寧靜的寨子,引來千山萬水之外的人走進山裏。看這人與自然的傑作,體會久違了的古風。

  他們説他們有兩個朋友到下面寨子去了,要等他們上來,才能確定是不是住在這裡。

  要等多久?

  他們説要等十多分鐘的樣子。

  可以,可以。

  最重要的也是做這種衣服,做別的也可以。如果整整地做也要十五天。

  這個腰帶呢?

  也要做五天才能做得出來。

  哦,這個腰帶要五天。

  打完這個,還要買這種線穿過去。

  哦,也是自己編出來的。

  這是圍著在前面,然後綁這個腰帶綁上去。

  這種衣服是不結婚的穿,如果結了婚,她們不是包的長的嗎?

  前面也有那種衣服,這是結了婚的,不結婚的是包了一個圓圓的,用包布這樣包的。

  在公路沒修通之前,從田頭寨走到通汽車的江岔,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以往山裏人買東西走親戚,大都是跳著走路。現在這公路雖沒通車,走起來已是很愉快的了。公路不通反倒給山裏人一個掙錢的機會。從田頭寨幫遊客挑東西到江岔,一次可得二十五塊錢,一般是哪家的客人哪家找人送。現階段進山的客人不算多,但田頭寨人的手頭上,慢慢地寬裕了一些。不過,人們還是希望公路早點兒修通。

  十一黃金周的概念,是大批遊人進山的注解,也是田頭寨收穫的季節。

  來了十三個,全部住滿了。

  對 他們説爆滿了。

  提前聯絡的啊。

  對,那我們先走了。

  潘良妹今天接的是一個攝影團,她的旅社辦得要比她老師潘品芳的紅火得多。

  我幾號?哪個房間?

  上面,我帶你去看一回。

  良妹做的事,是城裏經理、服務員、前臺、後勤、會計、炊事員們合到一起才能做完的事。

  蚊香有,蚊香這裡有。

  房間需要蚊香的這裡都有。

  幾個人?七個人,三號啊。

  我那個兒子帶客來還沒合錢啊,良妹。

  沒給啊。沒給。

  哦,還沒給。

  我記不得了,太忙了。

  這個夜晚是忙碌的。

  殺那個公雞還是母雞?

  殺那個母的。

  今天來了多少遊客?

  良妹那兒來了十幾個。

  你們這邊呢?

  我們這五、六個。

  潘老師放了假,店裏的事還是得請人幫忙。潘培玉家也有客人,一個親戚突然來告訴她,今晚有喪事要辦理。

  應該去,如果今晚沒客人我就陪你一起去吧,如果忙就不用去了,應該陪你們一起去。

  他們還沒走,想看演出。如果今晚不演,改天也可以吧。他們一心想留下來看 ,不演不好。

  哎,你們今晚去大寨啊,今晚那麼多遊客想看演出,改天再去嘛。這些客人還沒走,想等著看演出。告訴他們不要去大寨了,改天再去嘛,很難湊到一起。

  好啊。

  培玉還是參加了當晚的演出,並沒去辦喪事。演出是公益性的,如果遊客願出錢,多少都算作村裏的公積金。這個時候 ,潘老師的旅社顯得冷清。

  田頭寨的日出是最具魅力、最令人神往的時刻。好的攝影作品都是此時此地的造化,以至攝影人樂此不疲。

  潘老師一大早就打電話,寫條子,請人下山接客人。

  拿這張條子下去,就説是我叫你去的。

  一共幾個人?

  三個。

  那就去吧

  進寨第一家就是培玉的旅社,這天新裝了熱水器,搗鼓了好久仍不出熱水。

  不怪壓力,不是壓力的問題。開一下煤氣罐看看,煤氣開了,再試試看,不是壓力的事。

  潘良妹一身的節日盛裝,從清晨到中午,都在幫攝影人背器材。她和小姐妹們不時地被指點著,在田陌間走來走去,點綴出金色梯田裏的一抹亮紅,成為瑤家的模特,舞臺就是祖祖輩輩造就的大山野。這個時候,培玉們的人生越發光彩了。

  景點上的稻穀要晚些時候收割,村裏有了幾分閒適和愜意。

  有人打電話來,問楊延發在哪兒。

  叫他來嘛。

  我們家還可以住幾個。

  培玉忙完了旅店的事,接著就下田幫母親割稻穀。在外打工的經歷,沒有沾染矯作和浮華,反倒讓父輩傳承的勤勞智慧張揚了起來。她要抓緊在第二年五一前把旅社建好。

  2003年春天,從江岔到大寨的公路竣工通車了。這樣,遊人上田頭寨只需走半小時的石板路。田頭寨的梯田,不失時令的又凸現出明快流暢的線條。不過,這年一開春,“非典”鬧得人心裏沒了底兒,五一期間,田頭寨沒有遊客。

  但是,潘培玉的旅社,還是按她的計劃如期掛牌了。

  潘品芳老師與人合辦的新旅社也快竣工了,就在景點旁邊,特別的醒目。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