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頻道 > 2004年世界人口日 > 正文

養女成才家增光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2日 15:51)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國家發生了巨變,我們小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裏人兒育女的觀念也由此發生了徹底改變。

  在二十幾年前,我們這個偏僻閉塞的小村莊秉承傳統的生育觀念,什麼“灰土打不了墻,閨女養不了娘”,“多子就多福,沒兒是絕後”,“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一些這樣的老話兒還挂在人們的嘴上。因此儘管當時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可第一胎是女孩子的農民,還是想方設法超生東跑西顛也要生個兒子。人們都認為,兒子是家中的頂梁柱,兒子是接續香火的傳宗人,女兒卻是“外姓人” “別家的人”。

  這樣一來,對兒子和女兒,每個家庭都是兩個標準,不要説吃喝穿戴繼承遺産偏向兒子,就是供兒子上學讀書都是兩個心眼兒。不管兒子念什麼學校,家裏都能供錢供物,不惜血汗,連最窮困的人家都這樣説:“就是砸鍋賣鐵也得供兒子唸書呀,念成書考上大學為家裏增光添喜呢……”但是,一提到供女孩子讀書,態度便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幾乎是眾口一詞地這麼説:“一個丫頭片子,念個小學畢業也就中了,能認字會算帳不花錯錢就行,早晚出了門就是人家的人,念好了書,娘家能沾著什麼光?還不如讓她早幾年下地幹活兒,父母還能少挨點累呢……”

  轉眼二十幾年過去了,時代在飛速前進,生活也日新月異,黨的計劃生育政策日益深入人心,小村人的日子再變,環境在變,觀念在變,風氣也在變。村裏人不僅看到了獨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實實在在的優越性,更看到了女孩子有知識有文化不僅讓父母臉上有光,她們也為自己的生活之路開闢出了光明的前景——我們那兒的村民孫貴仁、陳國慶供女兒念衛校,畢業後都當了大醫院的護士;村民寶蘭將兩個女兒都送進大學校門,贏得了周圍人的稱讚。就是那些沒有進大學校門的女孩子,由於知識水平在身,也都奔向北京、天津、大連等大城市的公司裏去打工。那部分堅守家園的女孩子,利用科學知識搞種植養殖,在父母膝下盡孝,一點兒也不比做兒子的差。於是村裏人都説:“為父為母別糊塗,是兒是女都唸書,女兒成材有前途,老人晚年更幸福……。”

  如今我們這個小村,已沒有哪一家父母因為孩子是女兒就不讓讀書,或只是念小學就不再繼續供其上學的。所有的父母都盼著孩子能成才,走出去就乾大事業,在家中就建設好家鄉。

  就在去年,村民趙國軍、卞文舉等十來戶農民,還把自己的女兒送進城裏的高中去讀書。

  小村人徹底摒棄了傳統觀念,真正改變了男尊女卑的陳腐意識,他們知道女孩子是未來的母親,他們的自身素質將直接影響著下一代人的質量,這才是有關家國民族的大事。所以,供女兒讀書,義不容辭。他們説:“時代已非舊時樣,養女成才也增光,盛世不愁萬年福,信心百倍奔小康。”

  (作者:吉林省梨樹縣劉家館鎮 裴玉文)

責編:吳曉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