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五集系列片——膠魂

第一集 夢起雲南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0:03

  記者:“快到了吧。”

  楊永生:“快了,翻過這個坡坡就到了。”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尋找一棵樹,一棵特殊的樹。它是在中國最早紮根的橡膠樹,當地人親切地把它稱為橡膠母樹。

  記者:“甫工,橡膠樹是怎樣被發現的?橡膠又是怎麼煉製來的呢?”

  甫發能:“首先把天然橡膠引入到人類生活的是居住在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土著人。他們在無意識中,把樹上流出而凝固成的乳膠捏成膠球,發現往地上一拋,蹦得很高。後來一個叫顧特異的美國人,把膠球帶回去,作了理化處理,就製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橡膠。”

  從此,世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橡膠逐步在人們生活中廣泛應用,人類由此給自己的生活裝上了輪子。橡膠更是大量運用於戰爭,使得人類從熱兵器戰爭步入到機械化戰爭時代,橡膠也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戰略物資。

  甫發能:“三葉橡膠樹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它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樹種,具有高溫、高濕、靜風、沃土的植物特性。所以《大英百科全書》將南緯10度至北緯17度以外的地區劃分為種植橡膠的禁區。我們國家,特別是雲南,顯然是在這禁區之內。”

  記者:“這棵樹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甫發能:“99年。”

  記者:“這裡的緯度是多少?”

  甫發能:“東經98度零2分,北緯24度46分。”

  記者:“這不是種橡膠的禁區嗎?”

  甫發能:“是啊。”

  記者:“那麼當初是誰種下這棵橡膠樹呢?”

  楊永生:“這棵樹是我們傣族的抗英英雄、中國民主革命先驅、早期的同盟會會員刀安仁先生栽下的。他當時不僅栽下這一棵,而是在這一片地方栽下了8千棵。”

  盈江,原稱幹崖。刀安仁是幹崖第24任宣撫使。1904年,面對國家內憂外患,刀安仁毅然決然跟隨革命黨人,帶著10個傣族青年赴日留學。

  途經新加坡時,刀安仁發現那裏既有橡膠樹,也有榕樹。他想到家鄉的榕樹生長良好,是不是也能生長橡膠樹呢?他對橡膠的種植和加工作了認真考察後認為,幹崖的氣候和土壤具有種植橡膠的條件。

  於是,刀安仁當即購買了8千株膠苗,並請了兩名技術人員,派隨員刀衛廷運回幹崖。刀衛廷把8千株膠苗全部種在這新城背後的鳳凰山上。橡膠苗栽下後長勢良好。

  刀安仁興辦的工廠很快初見成效。不料清政府極力阻攔干涉,迫使東亞公司要毀約撤回專家。刀安仁只好再渡東洋,與其交涉。

  楊永生:“1908年,刀安仁和日本東亞公司簽訂了協議、引進了資金技術、購買了各種機器,帶著日本的農藝專家和技工人員回到了幹崖。就在刀安仁先生離開幹崖的時間裏,由於日本技術工人的不滿,他們瘋狂般地毀壞了這片膠林,最後只剩下了5棵,後來又死了4棵。這一棵,就只能作為歷史的見證。”

  也許今天知道刀安仁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他留給了後人一個希望,留給了中華民族衝破禁區、種植橡膠的勇氣和力量。刀安仁的橡膠夢破碎了,但中國人在自己土地上種植橡膠的夢想,卻一刻也沒有中斷。

  這裡刻寫著中華民族橡膠夢想的又一個希望。1948年,愛國華僑錢倣舟、李宗周等六人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橡膠園——“暹華膠園”。

  李瑞華:“1948年1月,我父親在泰國和幾個朋友合夥成立了一個暹華公司,接著公司就派錢倣舟和我父親等六個人,一起回到了西雙版納橄欖壩來種橡膠。”

  王樹林:“聽老岳父説,在以前,錢倣舟曾兩次到西雙版納試種過橡膠,帶來的種子沒發芽,兩次都沒成功。這一回,他們組織了2萬多株橡膠苗,用椰子殼的纖維來包裝,包裝了以後裝入木箱,便於澆水。從1948年的7月1日起程,從泰國返回中國的西雙版納。”

  就這樣,錢倣舟、李宗周等六人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上,開出了3千多畝荒地,種下了上萬株膠苗。在他們的精心管理下,一株株膠苗茁壯成長。

  李瑞華:“1949年初,錢倣舟想擴大膠園,就返回泰國去找膠苗。當時我父親為了紮在這裡,也為了搞好同傣族群眾的關係,那一年就跟我母親結了婚。我母親是當地傣族。那個時候我父親生了一場大病,管理林地力不從心,加上牛吃火燒管理不善,膠園就一天天縮小。”

  有一次當地農民燒荒引起大火,火仗風勢,眼看就要危及膠林。李宗周和妻子急忙砍倒芭蕉樹,用芭蕉皮裹住膠樹。剛裹好4百多株,大火燒來,許多橡膠樹頓時成為灰燼。保下來的也只有3百多株。看著燒焦的膠苗,李宗周夫婦禁不住熱淚橫流。

  李瑞華:“他們雖然精心護理著剩下的這些膠苗,但還是阻擋不住各種災害。到了1952年交給國家的時候,膠苗就只剩下91棵。”

  當年李宗周種下的橡膠樹,今天存活下來的僅有這10棵,但它們是西雙版納橡膠的源頭。它們向世人證明,中國人已經衝破禁區,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活了屬於自己的橡膠。

  錢倣舟、李宗周的橡膠夢在舊中國成為泡影,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以這裡為源頭,雲南的橡膠事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在當年他們開墾的3千畝土地上,一茬茬膠樹茁壯成長,涓涓的膠乳澆灌著共和國嶄新的大廈。

  李宗周,這位勇敢的探索者,把畢生的精力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橡膠事業。他默默地在膠林裏耕耘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仍惦念著膠樹,惦念著膠林。

  李瑞華:“我父親臨終前一再囑咐我們,他死了以後,要把他埋在他原來種植橡膠的地方。他要與橡膠為伴,直到永遠。”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幾乎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橡膠這一重要的戰略物資同其他戰略物資一樣,斷絕了來源。沒有橡膠汽車就沒有輪子,坦克就轉不動,飛機就上不了天。完全依賴橡膠進口的新生共和國,亟鬚生産出自己的橡膠!

  黃澤潤:“1951年8月2日,中央召開了全國橡膠會議,由陳雲同志主持,雲南派魏瑛同志出席參加了這次會議。他把雲南刀安仁、錢倣舟種植巴西橡膠樹的情況,向陳雲同志作了彙報,並把橄欖壩橡膠樹的照片交給了陳雲同志。陳雲同志看了以後很高興,説:‘歷史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實根據,建設的迫切也逼著我們要向禁區挑戰。’”

  何 康:“那是在1952年的8月底,中央政務院頒發了100號文件,決定在全國種植橡膠800萬畝,其中雲南發展200萬畝。當時,我是調到中央林業部來,成立一個司。這個司叫什麼名字,當時橡膠還是對外保密。後來大家呈報了總理,總理就説,我們就叫特種林業司吧!”

  雲南省立即組織人員在滇西、滇南、滇西南選點試種。開拓者們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投入了建設中國第二個橡膠基地的戰鬥。

  種橡膠首先要有種子,種子從哪來呢?

  王政新:“咱們的橡膠籽是從緬甸引進來的,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們的職工,把它看得相當珍貴,因為是我們用鮮血換來的。”

  1952年的一天,盈江林場技術員王仁風、馬自齊和傣族工人孟必清,在十多名解放軍戰士的護衛下,到盞西接運從緬甸買進的橡膠種子。當他們走到這裡,突然遭到土匪的襲擊。

  由於寡不敵眾,王仁風等4人,連同解放軍戰士全部犧牲。

  張佔榮:“當時土匪並不是要搶橡膠籽,他們原來以為我們馱運的是糧食。當時的情況十分悲壯,十幾條生命統統倒在這個地方。王仁鳳同志撲在裝滿了橡膠籽的麻袋上,緊緊捏著3顆橡膠籽不放。”

  第一批墾荒者是一群為共和國出生入死的軍人。他們曾翻過雪山,踏過草地;他們曾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他們曾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為了新生的共和國,他們又脫下軍裝,拿起鋤頭,向著橡膠開戰!

  王立春:“1952年中央軍委把海南瓊崖縱隊三個團組建成林業工程一師,這樣我們就整個建制轉業到海南島種橡膠,所以海南是祖國的第一個橡膠基地。為了建設第二個橡膠基地,我們是1956年隨江洪州同志調雲南的。”

  江洪州是一位老紅軍。曾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全國解放後任華南墾殖局工會主席。1956年中央任命他為雲南農墾局局長,指揮第二個橡膠基地的建設。

  王立春:“他一接到命令,就立即來雲南了解情況,並向華南農墾局要了560名幹部,配備了雲南13個農場從場長、書記到計劃、生産、基建、財務的全套人馬。雲南的幹部一落實,他就帶著家屬和幾名幹部坐著汽車來到雲南。”

  王重民:“江洪州來雲南以後經常對我們講,我們要為祖國的橡膠事業做出貢獻,我們在雲南不種下100萬畝橡膠,我死不瞑目。同時還説,我生著跟大家一起種橡膠,死了,我的骨灰也要埋在橡膠樹下。”

  江洪州為了雲南橡膠的開發和發展,跑遍了邊疆的山山水水,搞調查、作研究、選場址、定計劃。坐車想著橡膠,吃飯想著橡膠,張口不離橡膠。大家都説他是個橡膠腦袋,他自己也笑著這麼説。

  1990年,已經離休的江洪州,得知自己當年立下“要為雲南種100萬畝橡膠”的宏願,終於變成現實時,激動得淚流滿面。2002年,老人含笑溘然長逝。遵照他的遺願,親人們把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曾經含辛茹苦、嘔心瀝血開創起來的膠林裏。他留下的信念和精神,永遠成為雲南橡膠人的無價之寶。

  當年這裡是一條流水潺潺的小河。岸邊的橡膠林是曾經被樹為雲南墾區大梯田樣板的83畝試驗田。那是83條男子漢的功績,是83名轉業軍人的榮譽。

  張鳳林:“我們當年一來就是種這塊地。為什麼叫83畝實驗田?主要是當時農墾總局副局長彭銘川一來看到我們這種精神,看到我們種的質量這麼好,很感動。説:‘這塊地就作為總局的實驗田’,所以就叫83畝實驗田。就是這83畝,我們贏得了國家和省給予的榮譽,評上了全國的先進單位。”

  張鳳林:“這裡邊有很多人是在部隊立過功的。立大功的、立特功的、二等功的很多。當時作為軍人,下來的任務就是屯墾戍邊。要完成這個任務,雖然環境差了,地點變了,工作變了,但是我們部隊的光榮傳統,部隊的精神不能變,這是一定要保持的。”

  雒英俊:“開墾83畝實驗田,根本沒有時間概念,每天是早早的天沒亮就起來了,就上山來挖。吃飯睡覺都在山上,幹到晚上才回家。別的單位一天挖100個穴,我們孫成龍同志挖80公分寬、70公分深、60公分的底寬,一天拼死拼活的幹,要幹120個。”

  張鳳林:“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生活問題。每天吃飯連吃飽都達不到。一天從早幹到黑,三餐飯都是稀飯,米很少,甚至有時一顆米都沒有,我們只好靠採野菜,什麼竹筍、魔芋、革命菜這些野菜來充饑。有的人幹著幹著,比如像張智生,幹著幹著就昏倒了,很多同志幹著幹著,因為勞動強度大就昏倒了。但是不管怎樣,大家還是説,我們是部隊來的,我們是尖兵連,我們的精神不能被這種困難嚇倒!”

  當年,這樣的橡膠穴一人一天要挖100多個,而且天天如此。勞動強度有多大可想而知!83畝試驗田的勇士們,就是這樣幹出了威風,幹出了業績。

  雲南橡膠人從一無所有起步,從鋤頭砍刀起家,與天鬥,與山鬥,與惡劣環境鬥,與艱難困苦鬥。他們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換來了膠樹巍巍、膠林莽莽。到1961年,雲南邊疆共種植橡膠近13萬畝,第一批膠樹即將開割産膠,為祖國第二個橡膠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4月13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帶著黨中央的重托,來到景洪農場的膠園視察。

  胡春茂:“周總理乘車來到了這裡,下車以後就親切地説:‘同志們辛苦了,毛主席派我來看望大家!’然後,他就往膠林走去。”

  周總理來到這棵橡膠樹跟前,伸手摸了摸粗大的樹榦,深情地説:“這是我們自己的橡膠樹。橡膠是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質,要大力發展橡膠生産,為國家多作貢獻。”

  當他聽説這是西雙版納第一批大面積試種的膠樹,很快就可以開割時,微笑著點著頭説:“我國能夠種橡膠的地方不多,西雙版納這地方氣候好,土地肥,這塊地方很寶貴,同志們的責任重大啊!”

  就在周恩來總理視察後的第二年,雲南橡膠人種下的第一批膠樹開割了。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