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餘 《鋼鐵之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7:20 來源:CCTV.com

  編導:劉珈彤 攝像:方良

  在談到城市印象時我們不能不説到新餘,江西省新餘市給人的第一印像是映入眼簾的大街小巷中的這些鋼字頭的招牌和標誌:新鋼傢具城,鋼都現代城、新鋼第一村、新鋼床墊,鋼城電玩樂園等等,原來呀這裡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鋼廠,這個鋼廠的名字也就是這座城市的名字,新餘鋼鐵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城市與鋼鐵有著近乎1000年的淵源!要了解事情的原委,我們或許應該從這城市中的一座雕像開始説起,很多城市裏的建設者們總喜歡把當地出現的名人或是有突出貢獻的傑出人士雕刻成像供後人學習、瞻仰或懷念,新餘城中的這座雕像群裏有一個人的名字叫宋應星,在十六世紀末其他被歐洲稱為是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冠以如此殊榮是因為他撰寫的那本《天工開物》。

  新餘市博物館館長 高增忠

  “為什麼宋應星把他的書的名字取為《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應當這樣讀,分開來讀,就是天,工,開,物,天就是指自然界,工是指人的技巧,開是指開發,物指的是有用之材,合起來就是自然界靠人的技巧開發出有用之材。”

  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是我國和世界科技世上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百科全書的重要文獻。《天工開物》初刊于明崇禎十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由於當時處於封建閉關鎖國狀態,著書未能被重視,這本書流落日本,從日本再版後轉至中國,才知道宋應星其人其事,這個時候時光已經過了三百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天工開物〉是一本出口轉內銷的書。在天工開物這本書裏有一部分記述了我國獨特的由鐵礦開始,依次煉成生鐵和熟鐵,再合煉成鋼的類似于半連續化的生産系統,這個圖就是天工開物書中所表述的煉鐵的生産流水線。宋應星在書中提到的冶鐵其實就發生在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鬧洲村。在新餘市博物館館長的陪同下我們驅車趕到了那裏,我們想從煉鐵原址找到一些有關原始煉鐵的蛛絲馬跡。從新餘市到分宜縣鬧州村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説起鬧洲是因為當時此地居住的冶煉工人就把家建在沙洲上,形成了一個生活區,隨著人員的增多,沙洲越來越來熱鬧,該沙洲就得名鬧洲。

  時光流逝,如今的鬧洲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沙洲,也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滿山遍野的爐渣只能説明一件事,那就是新餘當時冶鐵的盛況和繁華景象。

  一九九零年,考古工作者對新餘古礦冶遺址進行了一次專門調查,結果發現了六處鐵冶遺址,如此多的鐵礦遺址集中分佈,這在中國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見的,那麼這一座又一座堆成小山的鐵渣,究竟要冶煉多少年,當時又有多少人參加了這樣一個龐大的煉鐵隊伍?那時候煉鐵又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呢?種種疑問在這樣一個滿是爐渣的曠野裏如何才能夠找到最準確的答案呢。鬧洲村有一位農民叫袁飛亞,據説他的祖輩就是煉鐵的鐵匠。

  按照農民的講述以及宋應星書裏的記載幾百年以前的煉鐵生産的情景:夕陽下,是打著赤膊煉鐵工人的忙碌身影,按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凡鐵一爐,載土二千余斤,每日晝六時,一時出鐵一砣”,意思是二千余斤礦石需要冶煉六個小時才出一爐鐵水.

  明代洪武六年,新餘、分宜的鋼鐵産量為815000斤,佔全國産量的20.20%,也就是説全國鋼鐵的五分之一齣自新餘。正是這個時候宋應星常常出沒于煉鐵的場地,一開始他帶著好奇的心情觀望著煉鐵工匠是如何把採到的礦石煉成鐵塊的,到後來他就想為什麼不記載下來,著書撰文以饗後人呢,於是只要一有空他就奔跑于各個大小的鐵礦冶煉基地,詢問記錄,他了解到用木炭或煤炭火燒,礦石就化成鐵水,從爐腰中流出來,每一個時辰就可以出一爐鐵,熔化出來的就是生鐵。在十七、十八世紀《天工開物》傳到國外,被翻譯成日、法、英、德等多種文字,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宋應星的老家在離新餘不遠的奉新縣,起初,宋應星與同時代人的想法一樣,想走科舉仕途之路,他于明萬曆四十三年二十八歲的時候參加鄉試並一舉成功,鄉試的成功使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次年便跋涉萬里踏上三年一試的京城會試之路,結果名落孫山,此後他又連續考了五次,最後還是未能如願。仕途的失意,使他轉而把精力放在科技工作上,宋應星是47歲任分宜縣教育局長時寫出《天工開物》一書的,他在《天工開物》序言中所説:“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干也。”

  據專家介紹,鬧州村的附近的礦山上含有大量的鐵、金、銀、銅、錳、硫等數十種金屬和礦物,尤其以鐵為主,當地人把這種礦山稱為“十寶山”。據當地人傳説朱元璋在位時期,此地是全國最主要的煉鐵基地,有不少人從四面八方到這裡從事煉鐵行業,朝廷在此還設立了貴山鐵務,朱元璋派太子在貴山鐵務負責煉鐵,每天都有大量的運鐵隊伍來來往往,商賈車夫雲集,太子也因為煉鐵有功深得皇上器重。後來,有人向皇上進言,説太子一邊煉鐵,一邊秘密打造兵器,聚集財寶,意圖謀反,皇上於是連下了十八道聖旨,催太子進京,最後一道聖旨是如果太子不進京,就提太子的人頭來見皇上,生性懦弱的太子惶惶不可終日,便帶領他的親信隨從四處逃竄,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最後只有縱身跳下了懸崖自盡了。

  這個緊著煉鐵基地的依山伴水的村莊寧靜而安詳,村口參天的古樟似乎在訴説著這塊土地曾經的繁華與熱鬧。村裏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無憂無慮、輕鬆自在的舒坦日子,只是我們攝製組的到來暫時打破了他們的平靜,引起了他們的好奇。

  進村的時候,就有人告訴我們這個村裏的人都姓良,帶著一些懷疑,我們又問了一個正在打檯球的小夥子。

  往昔歲月的事例無疑證明了新餘的礦産資源由古至今就非常豐富,這山上蘊藏的礦産曾經養育了幾代煉鐵人。新中國成立後,地質工作者曾對新餘做過大量的科學勘探,據説在一九五八年的時候他們曾在江西日報向世人公佈了一個驚人的鐵礦儲量數據,為了找到那張報紙,我們來到新餘市檔案館,檔案館管理人員鄧淑英聽説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她也充滿了興奮和好奇,雖然在這個檔案館工作了很多年,她還沒有看過甚至是沒有聽説過那張曾經轟動一時的報紙,她按照檔案排列的時間順序很快便從收藏多年塵封許久的報紙堆中取出了一張一九五八年的報紙,雖然我們是特意來找這張報紙的,可當館長翻閱出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三號的報紙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數據還是讓我們感到驚訝和愕然,那醒目的標題是:居全國首位,超英國總和,贛中鐵礦儲量可達七十億噸,贛中指的就是新餘,那麼七十億噸這麼一個龐然數字對新餘這座小城意味著什麼呢?

  一九五八年七月,新餘鋼鐵公司宣告成立,當一車車的建設物資、一批批的幹部工人從全國各地向新餘匯集的時候,伴隨著轟鳴的煉鋼聲,古老的新餘縣城一下子便有了一連串關於現代鋼鐵人的新的故事。

  曲乃文一九六零年大學畢業以後,分配到上海第三鋼鐵廠,六一年的時候為了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新餘,今天是星期天,退休後的曲乃文來到鋼廠附近的菜場買菜,多年來他一直沒有改變上海人喜歡吃魚的習慣,據曲老介紹六十年代差不多有兩萬上海人來到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從大城市來的上海人給新餘帶來了時尚、活力,他們的技術支持也給剛剛建立起來的鋼廠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新鮮血液,如今算起來這些上海人在這個城市已經生活了整整四十年,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奉獻給了新餘。

  而另一個上海人付海良是因為愛情于60年來到新餘的,當時他剛剛結婚兩個月後,妻子奉命來到新餘,來了以後就給他寫信,叫他不要來,説新餘沒有電燈電話,沒有高樓大廈、甚至沒有吃的,可是他還是堅持來了,放棄了在上海的優越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他當時想年輕人就應該志在四方,條件是人創造的。

  韓福山60年從吉林電氣化專科學校畢業以後,分配到北京鋁鎂設計院,不到三個月,鋁鎂設計院下馬,正在這個時候他聽説新餘有一個鋼鐵廠是繼鞍鋼、武鋼、包鋼之後的中國第四大鋼鐵基地,他就自告奮勇來到新餘,信心十足,準備扎紮實實地幹一番大事業。

  五八年的時候,新餘縣城的面積不到六平方公里,新餘火車站到街區就是一條土路,百貨商店只有一家,裏面只能買到簡單的日常用品,有一個小小的郵局,如果去逛街的話,從街這頭到那頭大概用十分鐘的時間就差不多了。可當新餘鋼廠的建立,當第一個煉鋼爐的崛起,這一切就得到了徹底的改變,1964年,第一期工程大部分投産,當年生産鋼4778噸,生産鋼材2358噸,實現了“三年基本建設,一年完成的奮鬥目標。小小的新餘縣一下子就變成了新餘市。

  但是我們在新餘檔案館看到了另一個文件,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文件:撤消新餘市恢復新餘縣的通知,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鋼鐵曾經是新餘的一張名片,新餘由市變回縣,這對新鋼人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時號稱二萬人的新鋼一下子變成了五千多人,正是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他們攻克了冶金部關於研發鋼琴絲的重大項目,當時國際市場鋼琴絲的價格猛增,由原來的5000美元一噸,一下增加到1萬3,新鋼人抓住機遇,制定計劃研究出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鋼琴絲,他們把自己生産出的鋼琴絲命名為 “山鳳牌”

  新鋼經歷了1958年至1965年的建設鞏固時期,1966年至1983年的停滯下跌、撥亂反正時期,以及1983年至今的改革發展與繁榮時期。如今經過幾年的技術改造,新鋼的鋼絲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捆綁材料飛上了太空,上海黃浦大橋、三峽的船閘也留下了新鋼人的驕傲,已經初具現代化規模的新鋼公司在2003年被列為全國大型企業第138位,2004年新鋼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成為江西省第一個銷售收入達100億元的單個企業。新鋼的發展壯大直接影響了新餘這座城市的進步與興衰。由於歷史的誤會新餘在一九六三年的時候撤市為縣,可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三日的時候,國務院就江西省地市機構改革方案又作了一個批復:撤消新餘縣,恢復新餘市。這無疑是新餘人努力奮鬥的結果。

  一座鋼廠的興衰史,亦是一座城市的興衰史。那個在十六世紀聞名世界的科學泰斗宋宜星如果在天有靈的話,他一定很欣慰地看到了他生活的新餘所發生的巨大變遷。的確如此,一部《天工開物》曾經影響了幾代人,一座鋼廠也曾把握著一個城市的命運。新餘人把自己的城市叫做“鋼城”,因為鋼鐵是他們的經濟命脈、工業脊梁,全國稱得上是“鋼城”的地方並不多,但像新餘這樣有如此悠久冶煉歷史的城市卻很少。毋庸置疑,這是一座名符其實的鋼城,這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鋼都。鋼孕育著歷史,鋼譜寫著現在,鋼更歌唱著未來!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