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餘 《走出鄉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7:15 來源:CCTV.com

  編導:安特 攝像:俞樂觀

  10月的江西新餘,陽光明媚。看著他的第一輛客車駛出車站後,身材瘦小的龔磊獨自一人站在窗前,點著了一支煙。心裏盤算著怎樣才能實現自己開一個跨省的龐大運輸公司的夢想。

  10年前,龔磊回自己的家鄉——江西省新餘市的姚圩鎮,創辦了一家煉鐵廠,身份從深圳人又恢復為姚圩人。他雖然知道自己是姚圩鎮1萬3千勞務大軍中回鄉辦實業的第一人,但卻不清楚這一舉動的坐標意義。

  江西是我國中南部的腹地省份,新餘是江西省的中部城市,姚圩是新餘市的一個鎮。這裡的農民離開土地,出外打工,改變了鄉村的經濟面貌。這座原本不太有名的鄉鎮,創造出了一種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較好的解決了當地的“三農”問題。

  從龔磊開始,不斷有打工者回到姚圩,創辦經濟實體,投資家鄉,使姚圩的經濟得到良性發展。姚圩人稱之為“引鳳還巢、反哺家鄉”,姚圩鎮的國民生産總值超過周邊鄉鎮2倍多!

  姚圩這個被稱為“濃縮江西農村”的地方,成為遠近聞名的“姚圩現象”!江西省委派專人赴姚圩調研,其調研報告《姚圩現象的背後》稱:“‘姚圩模式’為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移植的路徑模式,因而具有符號和標本意義。”

  一群號稱“南方走西口”的現代農民,他們是如何靠赤手空拳,做到這一切的呢?

  姚圩鎮,位於內陸腹地,不靠江、不靠海、也不靠鐵路。長期以來,生活的艱難,似乎成為許多村民心目中無言的困惑。姚圩鎮最尖銳的問題是人多地少,又地處袁河沖積平原的低窪地帶,洪澇災害頻繁,“小害年年有,大災三六九”,農業收成一年比一年差。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廣為流傳的“好女不嫁姚圩郎”,折射出當時姚圩經濟的困頓。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生存,第一批姚圩人開始離別家鄉,外出打工。那麼,他們要去往哪呢?

  為什麼要來深圳?那個時候,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幾乎是南下打工農民最完美的選擇。從老鄉們傳回來的各種傳説中,姚圩人得知,深圳的錢掙不完,許多國外和香港的公司每天站在大街上招人。出去幹個一年、兩年,總能揣回個十萬八萬。

  誰是姚圩外出務工第一人?已經無法考證。不過,今年35歲的龔磊絕對是最早那批人之一。他和幾個老鄉從新餘縣城出發,搭長途汽車到廣州,再轉車,花了20多個小時。

  像龔磊這樣在深圳洗車的姚圩人,總數在5000人以上,幾乎壟斷了整個深圳80%以上的洗車業務,從姚圩來的洗車工人特別能吃苦,幹活又細膩,在當地有口皆碑。龔磊曾經洗車洗到暈倒,半年以後,落下腰肌勞損的他,錢包裏多了三萬塊錢。

  11年以前,當同樣是姚圩人的宋敏兒懷揣著全家人的希望,第一腳踏上深圳這座最早的特區時,他絕對沒有想到他的生活,將要經歷那麼多的大喜大悲。

  三十幾個老鄉一起擠住在幾間小平房裏。在老家還算過著溫飽生活的宋敏兒來到深圳反而變成了赤貧,他給老家寫信時苦笑著説自己被“洗白”。

  好在姚圩人多,困難的時候,家鄉人這種濃郁的鄉情就體現出來,在深圳的春風路附近,就集中居住著3000多姚圩老鄉,老鄉們互相幫襯,幫宋敏兒介紹到一個飯館,每天洗菜、切菜。

  姚圩人喜歡抱團,他們通過親戚幫親戚,朋友帶朋友,跑到深圳來打工的越來越多,從幾十人到幾千人、上萬人,最終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勞務大軍,一個3萬人口的姚圩鎮,跑到深圳來的就有8000人。也正是在這8000姚圩子弟當中,很快有一批人不安於現狀了,開始琢磨起:是否要做一點屬於自己的生意?

  好在生意一直都不壞,一點點的有了積蓄。很多姚圩老鄉感慨地説:在深圳就是這一點好,只要你勤勤懇懇去做,總是能夠掙錢的。

  龔磊也是個有心人:他來深圳本來就不是為打工來的,最初選擇幹洗車,就是為了日後自己開洗車行。

  在外闖蕩十幾年,不少姚圩人在深圳買田買地,深圳的春風路更是崛起了“姚圩一條街”。很多姚圩人在打工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樹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這個時候,幾百公里以外的故鄉新餘,不失時機地向這些遠方的遊子發出了邀請:歡迎他們回家鄉創業、投資。這就是姚圩人後來津津樂道的“引鳳還巢、反哺家鄉”。

  1995年,姚圩鎮的領導專程趕赴深圳拜訪龔磊,盛情邀請他“回家鄉看看”。回憶當時,龔磊開玩笑説,他是讓區委書記哄回來的。回來後,龔磊感覺事情有點不對頭,區上主要領導天天陪著他又吃又轉,可就是什麼要求也不提。

  兩天轉下來,龔磊心裏“發毛”了,準備逃回深圳。剛過收費站,龔磊打電話告訴區委書記他走了。書記問他在哪,要去追趕。龔磊表示已經明白領導的意思,保證回來投資。

  這個姚圩漢子回去後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過來數百萬元購地款和廠房建設費;又訂購一批純凈水機械直拉姚圩,區領導親自指揮拆卸安裝。等他再次回來,百丈峰礦泉水廠已經開工投産了。

  龔磊的舉動在姚圩人中迅速地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鎮領導發現,規劃的鎮工業園區的土地不夠用了、建材不夠用了,建築廠房的施工隊也不夠用了,以勞務輸出聞名的姚圩鎮竟然出現了“用工荒”。

  這一年回家過春節,聽説家鄉建築材料嚴重短缺,做河粉發了財的宋敏兒猛然動起了腦子。他果斷決定就地籌辦一家建材公司,他希望姚圩建設下一代小康村的時候,用的都是他提供的材料。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十餘年的打拼,催生出姚圩鎮數以百計的百萬、千萬富翁,一批當年的“務工仔”成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後,紛紛回到家鄉發展。從深圳回來的105戶姚圩人,自籌資金2200萬元建起了一條1公里長的整齊的街道,兩邊林立著155間店舖,這就是姚圩鎮上赫赫有名的“姚圩深圳街”。這真是好事成雙,在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圳,出現了“姚圩一條街”,而在老家姚圩,又出現了同樣令人驚喜的“深圳一條街”。

  姚圩人手裏有錢,房子也建得高,但零散雜亂沒有規劃,弄得連個車子也開不進村。鎮政府邀請了省建設廳的專家對全鎮102個自然村進行了一次全面測量和規劃,對農民建房進行統一佈局、統一審批、統一施工、統一管理,全鎮7273戶農戶有6100戶建起了三到四層的新居,農村的改水改廁、公共綠地和衛生系統都達到了很高的檔次。如今,全鎮農村正在策劃建設新的第三代小康村。

  姚圩鎮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使全鎮人口結構發生“質變”,又帶來一個嶄新的契機:那些留守在姚圩老家的種田大戶、能手們突然發現,他們一夜之間有了用武之地了。

  今天,河埠村第三次土地拍賣會正在進行當中,在場的村民們又緊張、又興奮。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姚圩鎮尖銳的人地矛盾得到根本緩解。為了讓土地連片開發,使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形成規模效益,向現代農業産業化方向邁進。昔日受到冷落的土地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全鎮的土地只好實行競標,以表公平。現在,一畝地的流轉價格最高的達到240元,最便宜的也要65元。

  規模效應一點一點地顯露出來了:一千畝蜜橘基地、一千畝葛根基地、三千畝藥材基地、三千畝蓮藕基地……,姚圩的農業注入了無窮的活力。聽説在農忙“雙搶”的時候,全鎮35台聯合收割機連軸轉還忙不過來。

  如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幾千年來一直在談,尤其對於姚圩鎮所在的新餘市來説,探索土地問題的歷史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是距離姚圩鎮只有10公里的彭家洲村, 1930年,毛澤東同志從興國縣送來當紅軍的農民中,找了8個人,在彭家洲村開了一個星期的調查會並整理成小冊子,這就是後來有名的《興國調查》。

  通過調查,毛澤東認識到,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解決土地問題的實質是滿足農民對土地的渴求,實現其物質利益,從而解放生産力。雄才大略的毛澤東已經找到了那個時代解決農民問題的辦法,就在離他當年搞調查的地方很近的一個小鎮,70年以後,一群渴望走出鄉村的農民,闖出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今天,專家們則看得很明白,姚圩解決土地問題的經驗,實際上就是一句話:“把農民從土地上剝離出來。”這一過程西方稱之為“農村城鎮化”,連美國的大農莊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耐人尋味的“姚圩模式”還給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離土不離鄉”的掙錢機會。在龔磊的運輸公司做工,有的工人月工資能拿到3000塊。在另外一些按件計算的工廠,“幹得好的工人能拿到2000多,低的也有1000多塊。”

  新宋村,是姚圩鎮目前外出打工人員最少的鄉鎮。原因很簡單,在深圳幹了5年保安的鄧藝民説:“在深圳一月掙800元,在姚圩輕輕鬆鬆一個月掙一千多,誰願意出去呀?”

  龔磊説,這許多年以來他常常失眠,半夜裏也會驚醒,因為一閉上眼睛,腦海裏就浮現出那一年,和幾個老鄉步行去深圳時的情景,那真是一段辛酸的回憶。

  是時候了!應該為姚圩的父老鄉親們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或許,這就是一種遊子回報家鄉的情懷吧。

  2002年11月,龔磊與鎮政府、新餘汽車運輸總公司等簽訂協議,在姚圩鎮上興建長途汽車站。

  2003年3月,龔磊又在長途汽車站的基礎上組建了新姚客運有限公司。2004年1月,這個全江西省惟一的跨省鄉鎮汽車站全面投入運營,街頭巷尾,姚圩人整天都在興奮地談論起這條運輸線:這條線簡直連到了每一個姚圩人的心裏:每天都按時有兩班大巴往返深圳,從此以後,姚圩人去深圳比過去更方便了。

  這是距離姚圩鎮只有幾公里的鄧家老屋。這個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大型圍屋,是當年鄧家的祖先靠做油茶生意發財,蓋起來的。據説鄧家最繁榮的時候,圍屋裏住有270多口鄧家子孫。那種人丁興旺、熱鬧非凡的景象可想而知。這個祖屋曾經是他們全族人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光榮。

  然而,今天鄧家的子弟們卻要堅定地向祖屋揮手告別,鄰村姚圩鎮的那些打工皇帝們的故事,在整個新餘早已經成為了傳奇,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包括鄧家在內的四里八鄉的村民們。

  三個年輕人搭上了進城的車子,義無反顧地向深圳方向而去,他們每個人也懷揣著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