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藏《西藏第一漁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31 來源:CCTV.com

  夏天的一個傍晚,順著拉薩城到貢嘎機場的柏油公路,我們來到拉薩河下游的一個小渡口,這是去峻巴村最近的渡口,嚮導告訴我們,這個時間這個地點,準能遇見峻巴村過往的村民。

  果然,沒過多久,一輛手扶拖拉機,拉著幾隻牛皮船向渡口駛來,他們是峻巴村打魚歸來的村民,要在這裡過河回村。

  因為峻巴村所在的拉薩河南岸,被群山環繞無路可走,所以,通常情況下,每天早晨都由這條船把村裏的手扶拖拉機和牛皮船運到北岸,再用手扶拖拉機,沿著公路把牛皮船運到上遊十幾公里的地方,人們在那裏順河而下,下網打魚。到了下游把魚賣掉,再用手扶拖拉機把牛皮筏子和打魚人運回渡口,村裏的這條機動船,每天都準時到渡口來接打魚人回村。

  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划船是十分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會船翻人亡。峻巴人對這一帶的河面非常熟悉,他們從北岸划船回村,總是借助這道回流的漩渦,順勢向南岸靠攏。

  到峻巴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與駕船人約好,兩天后的上午10點,他會到這個渡口來,接我們過河進村。

  幾天后的一個早晨,我們如約來到渡口,但卻一直見不到機動船的蹤影,過了很長時間,有人背著牛皮船從下游慢慢走來,他們正是峻巴村的打魚人。我們才得知,村裏的機動船昨晚回村時,螺旋槳碰在石頭上,船已經不能用了。要想去峻巴村只能乘牛皮船了。

  看來峻巴村真是一個難以靠近的村子,這進一步引發了我們了解這個村莊的強烈願望。

  西藏很多地區的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牧區以放牧為主,農區則以半農半牧為主,自然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存方式。而我們只要看一下峻巴村周圍的自然環境,就知道這裡的人們為什麼世世代代以打魚為生。

  峻巴村坐落在拉薩河南岸的一處山坳裏,離拉薩城四十多公里,順河而下,七、八公里處就是雅魯藏布江。這裡三面環山,一面靠水。村莊所在的岸邊,只有很少的可耕田。環抱著峻巴村的這些大山,層層疊疊,雲霧繚繞,寸草不長,山下沒有道路,山頂終年積雪。拉薩河上的水路,是峻巴村與外界的惟一通道。

  西藏有很多河流湖泊,魚類資源也十分豐富,但大多數藏族人是不吃魚的,這主要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藏傳佛教中有一系列的龍神,而在西藏原始的宗教—本教的經典記載中,龍神泛指魚類,這就是西藏人不吃魚的主要原因。因此,長期以來,西藏的漁業並不發達。

  峻巴村是個例外。這裡的人們,不僅吃魚,而且世世代代以打魚為生。據説峻巴村是全西藏獨一無二的漁村。

  峻巴村住著八十多戶人家,一共有六十多只牛皮船。這些船既是交通工具,又是生産工具。

  夏天,峻巴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陰雨季節,河水看漲。人們已經無法下河打魚。

  河裏漲水,青稞抽穂,這正是漁閒和農閒的時候,但峻巴人不會閒著,他們總是利用這段空閒時間搞一些副業,峻巴人最拿手的活兒,自然是製作牛皮船。他們做的船以經久耐用而聞名當地。

  這是村長普布,每逢村裏做船都少不了他。

  皮匠白朗家的大院裏,人們正在製作牛皮船。

  正在敲打皮子的中年男子,就是峻巴村裏有名的皮匠白朗,憑著祖傳製作皮具的手藝,他常年在家製作揹包、馬包、馬龍套等皮具,做好的成品全都送到拉薩去賣。

  牛皮船是藏區最古老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西藏各地都可以見到,由於它簡單、方便、實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這種船看上去很簡單,但製作過程卻很麻煩,這是一項技術活,需要幾個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製作一隻船,需要四張牛皮,而且必須是公牛皮。人們把新鮮的牛皮事先放在水裏浸泡幾天,褪毛後才能使用。製作時,先要將四張牛皮用牦牛繩縫合在一起,縫製的過程既要仔細認真,又要迅速快捷。如果縫合不好,就會影響船的壽命,如果縫得太慢,牛皮一幹就無法插針。

  峻巴村裏製作牛皮船的,一般都是有經驗的老人。邊巴今年七十多歲了,他是村裏做船的領頭師傅。每只牛皮船所用的“龍骨”,都由他親手製作。“龍骨”就是撐在牛皮船內的木頭支架,材料通常採用耐濕而有韌性的柳木。邊巴只是用眼看一下牛皮,就知道該用多長的龍骨,根本不需要尺子量,肯定合適。

  按照村裏的規矩,無論誰家做船,左鄰右舍都要趕來幫工,對於這些幫工的人,主人不用付任何酬勞,只需提供足夠的青稞酒便可以了。喝青稞酒也是有規矩的,無論做船的人有多少,酒杯大家共用,但為表示對領頭師傅的尊敬,主人要為他單獨準備一個酒杯。

  一隻牛皮船必須在當天做完。因為牛皮幹了之後便無法使用。

  峻巴村的人非常勤勞,男女老少,沒有閒人。全曲水縣有114個自然村,它們當中,峻巴村是最富裕的,這真的應了西藏人的一句諺語,勤勞必有所報。

  做船的人們縫製好牛皮,紮起了船口,下一步就是把龍骨撐進船裏。

  一隻牛皮船質量好壞龍骨是關鍵,龍骨過長,會把牛皮撐破,短了,船體就會鬆動。

  牛皮船撐好龍骨之後,一定要在船裏涂上一層菜籽油,這也是製作牛皮船的最後一道工序。

  通常情況下,牛皮船的使用壽命,取決於主人對船的保養情況,一隻牛皮船如果保養得好,可以使用三到五年,否則用不了一年船底就會爛掉。而保護牛皮船最好的辦法,一是及時晾曬,二是使用過程中,要經常在牛皮接縫處涂上些菜子油,因為經過這些菜籽油的浸潤,牛皮船會變得更加柔韌耐用。

  西藏很多地方至今還有這樣的風俗,認為吃魚會冒犯龍神,有悖常理,所以很多西藏人是不吃魚的,不僅如此,據説古代藏王還禁止捕魚。但峻巴人怎麼會有此特權呢?做船之餘,我們聽邊巴老人講了一個美麗的傳説。

  同期:邊巴

  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這裡的人無地可耕、無處放牧,他們只能以打魚為生,但藏王有令,禁止打魚, 所以峻巴人只能偷偷地打魚以求生存。有一天,文巴在打魚的時候,捕到一個名叫雍卓拉姆的仙女。這個仙女十分美麗,又貴為神仙,與文巴的地位懸殊太大,所以他就把仙女獻給了當時的藏王諾桑。藏王很高興,準備獎賞文巴,並問他是想要官,還是要金銀財寶。文巴説,我什麼都不要,只求藏王允許峻巴村的人繼續打魚就行。藏王答應了文巴的要求,但他只允許峻巴人打魚,其他地方的村民不得效倣。這個故事我們村裏人人會講,後來,它還被編到藏戲裏去演唱呢。

  今天是雨季裏難得的好天氣,儘管拉薩河的水位還是很高,但仍有部分村民決定下河打魚。機動船至今還沒修好,他們只好划船過河,再背著牛皮船沿公路向上遊走十幾公里。上遊有一處河面寬闊、水流緩慢的水灣,這裡的魚最多,所以成了村民們打魚的主要場所。

  村長普布的兒子尼瑪次仁,是峻巴村的打魚能手,而下河打魚必須兩個人合作,一人划船,一人撒網。尼瑪次仁的合夥人是他的表哥洛桑扎西。

  今天,尼瑪次仁沒去打魚,他要把母親一個月來編織的牦牛毯送到縣城裏賣掉。

  尼瑪次仁從縣城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一點多了,雖然只剩下半天的時間,尼瑪次仁還是不想放棄,他準備到近一些的水域去,看能否打到魚。尼瑪次仁和表哥洛桑扎西一人划船,一人撒網。

  今年的拉薩河不僅水大,而且退得很慢,這裡原本是岸邊的樹林和草地,現在水深得可以划船了。

  出了村邊的水道,尼瑪次仁把牛皮船向河下游劃去。

  洛桑扎西打魚是一把好手,只要看看水流的情況,他就能斷定哪有魚。

  峻巴村的人打魚,一般都用攔網,這種網1米多寬,50米長,下網和收網都非常方便。打魚的人把網橫向攔在河道上,無論是順水而下還是逆流而上的魚,只要大小合適,撞到網眼上就被卡住。這是一種“守株待兔”式的捕魚方法,雖然效率不高,但對於劃著牛皮船打魚的峻巴人來説,卻非常適用。

  河寬水急,再加上離村子太近,一連兩網,洛桑扎西沒有打到一條魚,他和尼瑪次仁商量了一下,決定去遠一點的地方,再碰碰運氣。

  他們的運氣還算不錯,這一網打上了幾條珍珠魚。

  拉薩河裏魚最多的時候是春天,那時不但水位較低,所有的魚都到上游去産卵,魚汛一波接著一波,一網能打上二三十條魚,一隻牛皮船,最多時一天可以打100多公斤魚。今天,尼瑪次仁他們總共才打了十幾條魚,而這在雨季河水的汛期裏,已經很不容易了,尼瑪次仁和洛桑扎西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儘管天還很亮,但時間卻到了傍晚,在上遊河灣處打魚的村民,這時已經收網靠岸。買魚人的卡車早早就等在了這裡。

  這是茶巴大橋,峻巴人每天打的魚,都要在這裡賣給拉薩來的魚販子。為了賣魚方便,村民還在橋頭蓋了兩間房子,既可以遮風避雨,喝茶休息,遇到意外天氣或因故無法回村時,還可以在這裡住宿過夜。

  近年來,西藏人的生活觀唸有了一些改變,拉薩城裏的許多藏族居民也開始吃魚,不僅如此,外地遊客的增多,使拉薩的飲食業比前些年火爆了許多,魚市的生意也年年看漲,峻巴人説,好像一夜之間,拉薩河上冒出了許多打魚的船隊,魚販子也就應運而生。過去,峻巴人打魚只供自己享用,魚打多了就曬成幹,留著冬天吃。只是從八十年代開始,他們才漸漸開始賣魚。

  今天,他們的收穫不多,八個人四隻船,一共打了70多斤魚,但買魚人價格給得還可以,每斤4元錢,每人可得30多元。

  已經接近黃昏,尼瑪次仁和洛桑扎西也靠岸了,辛苦了一個下午,他們要在岸邊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再走,因為過一會兒,他們要背上牛皮船,沿公路往上遊走很長的路,才能過河回家。雖然他們出來的時間不長,卻也漂出了三、四公里。

  峻巴人吃魚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具特色的還是他們的生吃魚湯,這也是峻巴人最喜歡的一種吃法,外出打魚的時候更是如此,生魚湯的做法很簡單,把魚剖腹洗凈,加香菜剁成肉醬,再拌上自製的辣椒油就可以吃了。這種食用方法,不僅可以去掉腥味,而且會使原本就細嫰鮮美的魚肉更加可口。

  峻巴村的人們世世代代以打魚為生,他們的生産、副業和生活,幾乎都圍繞著打魚來進行,甚至連他們的娛樂活動也與打魚有關。

  這個打青稞的場院,是村子裏最開闊的一片空地,也是村民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村裏的男人們都會跳一種“果子舞”,藏語中的“果”就是船的意思,“果子舞”也就是船舞。

  過去,峻巴人每年只跳兩次果子舞。一次是在藏曆三月開網的時候,打魚的人們背著牛皮船聚集在這裡跳舞,作為下河打魚的開網儀式。第二次是在夏天雨季河水看漲的時候,人們要來這裡跳果子舞,祈求水神保祐他們打魚順利,平安無事。但現在,如果有遊人光臨,他們也會即興表演一場。

  峻巴果子舞的形式與藏區大部分民間舞蹈基本相同,獨到之處就在於跳舞的人個個都背著又大又重的牛皮船,由三個領唱的人引吭高歌,其他人站成一圈頓地舞船,使船槳撞擊船幫,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此起彼伏。

  人人既能歌善舞,又都是打魚的好手。一隻牛皮船的重量大約有25公斤左右,身負這樣重的牛皮船,他們仍能載歌載舞,説唱自如。作為全藏區惟一的漁村,這種負船而跳的果子舞也算得上峻巴村裏獨有的民間舞蹈。

  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確使峻巴人的生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們勤勞、善良、勇敢、互助。多少年來,這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峻巴人為此而自豪。他們説:我們的生活,就是要靠自己這雙勤勞的手了。

  幾年前,一位民俗學家曾經到峻巴村考察,他在向人們描繪峻巴人的生活情景時用了這樣幾句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生活富裕;世外桃源。”

  遍地的青稞已經成熟,過不了幾天就可以收割了。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