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天府的記憶《人造天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4日 15:30 來源:CCTV.com

  在3000年前的古蜀國,先民們企盼王者的靈魂能夠駛向天國。從他們生命之初,船,就伴隨著他們生命的航程,於是,他們把巨大的樹木做成船棺,載著他們心中的聖賢,去繼續尋找他們理想的聖地。把一個遙遠的歷史記憶,留給了後人做無盡的遐想。

  2000年盛夏,在成都市中心的商業街,出土了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的這些巨大船棺群。這個長度近19米,直徑達1.4米的船棺,原本是一棵完整的楠樹,被古人從中間一劈兩半,並將樹心鏤空,合成棺木,既是棺,也是船,將入葬者與隨葬品置放其中,埋入地下,成為中國的船棺之王。

  在船棺中保存下來的這些精美的漆器,充滿了神秘圖案和鮮艷色彩,他們和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藝術珍寶一樣,都出自遠古的無名藝術家之手。它們之所以大量隨葬,是因為船棺主人古蜀王對藝術的熱愛,今天,考古學家們已經充分證實了——那,是一個崇尚文化和藝術的時代。

  在距船棺群不足30公里的成都市郫縣,完整地保留著三千多年前古蜀時期杜宇王和開明王的陵墓。

  古蜀文明時期共經歷了五代蜀王:蠶叢氏長于養蠶,柏灌氏與魚鳧氏善於捕魚,杜宇氏工於農耕,而因為後來的開明氏擅長治水,所以杜宇氏主動將王位讓給了開明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望帝讓位”的故事。從此,古蜀國開始了延續達九代的繁榮的開明王朝時期。

  好一個開明王朝,好一個開明時代。

  那是一個以知識為王的年代,王者們都是用技藝與知識引導民眾走過蒙昧年代的先行者。

  在與開明王朝同時代的古希臘的神話中,也出現了一位知識的先行者,他就是著名的普羅米修斯。他從天神那裏為人間盜來智慧的火種,引導著民眾走出混沌愚昧的暗夜。

  在三千多年前還相互完全隔絕的東、西方,人類對知識的認知和崇敬,卻是驚人的相似。

  始於蠶叢氏的古蜀王朝鼎盛時期,為後世留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深刻的歷史記憶。它就像都江堰之水,幾千年來默默地、緩緩地流淌在成都平原。

  如果説,作為蜀守和知識分子的李冰,留下的是一座看得見的都江堰,世代流淌,造福後人;那麼,同樣是知識分子又是蜀守的文翁,留下的卻是一座看不見的都江堰,潛移默化,百代傳承。

  文翁對成都歷史文化的影響,是首屈一指的。

  今天的這座石室中學,就是2150年前由時任西漢蜀守的文翁創辦的,它是中國最早的由地方政府興辦的官辦學校,也是世界上連續辦學時間最長的學校,至今從未遷移過校址。

  採訪:教育學家 王炳照

  石室中學早在西漢時期,由蜀郡的一個太守叫文翁,在這個地方就興學施教。據説呢,它的校舍是用石頭蓋起來的,號稱“石室”。那麼實行新學制之後,在這個地方建立成一所中學,稱作石室中學。這個文翁興學呢,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所地方官學。當年漢武帝曾經發佈詔書,號召全國向文翁學習,廣泛建立地方官學。兩千多年以來,這個地方歷代都是興學施教、綿延不斷,在中外教育史上,這是一件罕見的事情。文翁興學為我們中國教育史留下了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歷史典故。

  古蜀國開創的“知識為王”的基本國策,逐漸傳承于官府、影響至民風。西漢初,任蜀守的文翁到任後,又大辦教育、振興文風。他一面派出大量青年官吏進京學習,一面令大批官員深入民間普及文化知識,體察民情。文翁的兩大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既培養了幹部,又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質。司馬遷稱之為“蜀學比于齊魯,巴漢亦化之”。

  文翁此舉,為後來成都平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郁民風奠定了深厚基礎,也為後來的文化昌盛起到了強烈的催化作用。

  兩千多年來,作為我國第一所官學的石室中學,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搖籃。

  僅在近代,一代才人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劼人、魏時珍等近代名人均出自於該校。

  由古蜀國先人開闢先河並由文翁等人發揚光大的文化傳統,使當年的成都成了名揚全國的文化大都會。自唐以來,便吸引著那些才子佳人、文人墨客、樂師鼓手、雕工畫匠紛至沓來,在城中的茶肆酒樓、船頭岸邊、街頭巷尾都能聽到錦城絲竹之韻,兩江歌聲朗朗。


  古有“天下詩人皆入蜀”的説法。這些入蜀的知識分子,為成都平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錦繡文章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也就是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産,那些不朽的篇章,我們今天仍在吟誦。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成都人對文化人格外尊重和崇敬。在成都人心目中,不論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不論他是官,還是民,不論他是古人還是今人,凡是為成都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知識分子,成都人都會視之為偉人、尊之為神人,建祠祭拜,年年如儀。

  作為詩聖的杜甫,一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可是全國修建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杜甫紀念地,則是成都的杜甫草堂,它遠遠超過了詩聖的家鄉河南。令人感動的是,杜甫在巴蜀居住過的三個地方,當地百姓都為他修了草堂。這已成為歷史傳承下來的民風。

  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包容不同文化流派和知識分子的城市,才能真正具有文化的創造力,才會給民眾帶來寶貴的精神財富。歷史上許多知識分子所表達的對成都深深的眷戀,絕不僅僅是對它青山綠水、花重鳥鳴的癡情。

  採訪:四川大學講師 王東傑

  講到四川大學呢,我們不能不提到尊經書院。這是四川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帶有近代性質的學校。1879年,當時的四川總督丁寶楨從湖南請來了著名的學者王闿運,王闿運是今經文學家,他的學問中帶有濃重的關心現實的色彩,到尊經書院之後,他改革教育提倡經世致用的有用之學,反對學生做八股文,而且提倡學生關心時政。他允許學生議論國家大事,提出自己的觀點,也提倡學生愛國家、愛民族。

  王闿運是成都歷史上第二個文翁。但與文翁不同的是,在新的時期,他所創立的尊經書院,培養出的不是傳統人才,而是新時期的知識分子、志士仁人和革命家。

  維新志士宋育仁;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經學大師廖平;著名民主主義革命家張瀾;著名教育家吳玉章;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新文化運動主將吳虞,他們都畢業于這所四川大學。

  尊經書院培養的學生和他們的優秀傳人,分佈在巴山蜀水,並培養出了一代知識精英和革命志士。

  鄧小平、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楊尚昆、羅瑞卿、郭沫若、巴金等等。

  他們當中,有四位是共和國的開國元帥。而鄧小平,更是改變了當代中國歷史命運的一代偉人。

  天地繫於人。這是教育的成功,是知識的成功。是優秀歷史文化續接和傳承的成功!

  西方著名學者斯賓格勒説過:“將一個城市和一座鄉村區別開來的不是它的範圍和尺度,而是它與生俱來的城市精神。”

  自古蜀以來的優秀歷史文化,創造了這個天府之都;是它養育的知識人才,鑄造了天府之都的文化精神。這,才是這座古老城市的魂魄所在。


  一座城市可以一百次的被破壞和毀滅,但是,只要歷史文化精神的火種不息,魂魄不死,這座城市就會一百零一次地崛起。歷經滄桑的成都曾一次次衰落,又一次次頑強地站立起來,這就是它的全部奧秘。

  成都球迷們為球隊助威時,一不喊“加油”,二不唱“LAI AO LAI AO”,而是高呼“雄起!雄起!”

  在成都人看來,雄起這個詞,最能表達他們的精神特質和強烈願望,遠比喊“加油”的威力大百倍。

  今天,我們從這震耳欲聾的雄起聲中,不是聽到了古蜀祖先的後人們不甘輝煌歷史的暗淡,不甘歷史光榮的消退,而渴望強烈振興的激昂吶喊嗎?

  改革開放的初期,成都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的全國第一:

  1979年,全國第一個商業廣告;

  1980年,發行了全國第一張股票——蜀都股份;

  1985年,創辦了全國第一個民間股份制商業銀行——匯通城市合作銀行;

  1988年,開辦了全國第一家産權交易市場;

  1991年,開辦了全國第一家交易所式的批發市場——成都肉類産品批發市場;

  1992年,開辦了全國第一個私立學校——光亞小學;

  採訪:都江堰市光亞小學校長 卿光亞

  我作為第一所私立學校舉辦者呢,這12年來有很多值得回憶,但其中有兩點是非常非常特殊的,第一就是我們辦手續呀特別快,當時沒有想到,非常簡單,一天,而且由都江堰市委第一書記直接指示,六個字,“多支持,少干涉”,一天就把所有手續辦完,這事令我非常驚訝。第二個問題就是,當時我們這個地區也比較窮,比較窮的情況下大家節省吃都要來,這個很不容易,我們當時登報招生100人,結果一登報招生呢,2000多人報名,我想這就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積澱,這沒有兩千年的巴蜀文化的積澱呢……

  文化的傳統浸透在民間,融入於民風,深埋了許多年的文化種子又破土而出,並在這塊原本就肥沃的土地上迅速成長起來。成都歷史與現代文化教育的續接,也使這座今天的錦官花城,在這些外籍教育家的眼裏,更具魅力。

  在知識與教育的土壤上,雄起的成都,將積蓄已久的能量充分釋放了出來,將它歷史上“知識為王”的文化傳統和現代精神,變成了今天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

  一千公頃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出現在成都郊區。世界500強中的70多家企業,帶著國際資本走進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成都市政府選擇IT産業作為發展龍頭。海外的IT産業紛紛落戶成都,單是芯片製造一項,就有英特爾、PSI、中芯國際、MCP,加上成都的南山之橋、威斯達、華微等企業,成都即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芯片之都。

  任何一種優秀的歷史文化,都是一種看不見的巨大資源,也是一種可以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當我們挖掘它、傳承它、弘揚它,並將它注入現代化進程的時候,它必將大放光彩,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三星堆出土的這些跪俑,也許就是那些奇特的通天神樹的澆築者,是那些美輪美奐的玉器的雕刻者。從這點説,他們是遠古沒有留下名字的藝術家和文化人。是他們和英雄們共同創造了歷史。

  我們發掘了四千年前的三星堆文明,四千年後,我們會不會也給後人留下更為輝煌的歷史記憶呢?

  “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這是這座古城新的文化精神,它植根于歷史,體現于現實,引領著未來。它的每一次開拓和創新,都不僅僅屬於這座城市,它也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同時更屬於整個民族和世界。

  不要忘記,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創造歷史記憶的人!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