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臨沂《書聖出臨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4日 13:47 來源:CCTV.com

  編導:王寶成 攝像:鄭斯寧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唐王朝宣佈這一天是全國的忌日。後來,這一天也成為了中國書法界的忌日,因為傳説在這一天,一幅叫《蘭亭序》的書帖被當作殉葬品,與李世民一起埋進了昭陵,從此這幅書法作品就永遠在人間消失了。

  《蘭亭序》是東晉時期的書法佳作,它字體端莊秀麗,書寫如行雲流水,後人稱為天下行書第一,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

  一千七百年前,山東臨沂出生了一位嬰兒,當時在瑯琊王司馬睿帳下做官的父親,為他起了個王羲之的名字。從此,中國誕生了一位最負盛名的書法家,他所開創的行楷書體,字體清新秀麗,書寫流暢自然,一直被書法界視為楷模,王羲之也被後人尊為書聖。

  這個年僅十五歲的小姑娘名叫王斐,別看她年齡不大,但書法作品已經在全國比賽中拿了好幾個第一名了。王斐擅長寫行書,尤其偏愛王羲之的《蘭亭序》。有意思的是,小姑娘與王羲之都姓王。

  王斐從七歲練習寫字,後來,她進入了少年宮的書法班,開始系統地學習中國書法。

  在少年宮的書法班裏,有幾十位與王斐年齡相倣的學生,別看人長得稚氣,但學習書法最長的,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

  少年宮的老師中,有一位叫劉大海的,他讓書法班的孩子很小就開始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

  採訪:臨沂市少年宮教師 劉大海

  《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作品當中的代表作,王羲之出生在我們臨沂,我們臨沂人學王羲之的《蘭亭序》,可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的學生從小就知道這一點。

  王斐就是從少年宮開始學習王羲之的行書的,也是這個少年班裏學習比較好的一個學生,現在書法班教室的後墻上,就有王斐的一篇臨摹作品。

  據説王斐的同鄉王羲之,也是從七歲開始學習書法的。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臨沂南仁裏,後來又在臨沂城內的王家祖宅度過童年,在永嘉南渡的滾滾人流中,隨父親遷到南京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劉禹錫詩句中的王謝二字,就是指東晉時期居住在烏衣巷內的王氏與謝氏兩大家族。

  當時王羲之的家族中,祖父、父親、叔父,都在朝廷裏擔任要職,王氏家族還有很好的書法傳統。王羲之自幼跟隨他的叔父王廙練習書法,後來,又由當時在書法上頗負盛名的衛夫人擔當教師。王羲之學習非常刻苦,傳説他常常在院子裏的水池邊練習書法。

  採訪:臨沂市王羲之研究會秘書長 趙炯

  “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就是説他學書,因為寫得多了,洗筆的時候,把這個池水都染黑了。

  很快,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長足的進步,以至於衛夫人看到他寫的字後,感慨地説:過不了多久,天下人就只知道王羲之,不知道衛夫人了。

  王羲之成年後書藝過人,到晚年時,他的書法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公元353年春天,擔任會稽郡守的王羲之召集了三十多位朋友,加上幾個兒子,一共四十多人到郊外舉行休禊之禮。休禊,是當時江南民間的習俗,每到春季,人們就要到河邊採擷蘭花,以驅趕不祥。這一天,謝安、謝萬、孫綽等名流接到邀請,到會稽山下的蘭亭聚會。他們在溪水中放置裝有酒杯的小盤,小盤順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停下,誰就要賦詩或罰酒,這就是高雅的曲水流觴酒令。這一天,共有二十六人當場寫詩,王羲之趁著微微的酒意,揮筆為大家的詩作寫了序言,這就是《蘭亭序》。

  第二天,酒醒之後的王羲之又寫了幾遍《蘭亭序》,但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昨天的風采了。

  王羲之活著的時候,他的書法就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在他死後,只要説是王羲之的字,一張小小的便帖都要賣出上千個銅錢的高價。《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精品,一直被家人深藏不露,以至於兩百多年間人們都不知道有《蘭亭序》。

  兩百多年後,李世民建立了唐王朝,這位太宗皇帝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範圍內高價收集,他聽説江南的辯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一幅字帖,叫《蘭亭序》,是王羲之傳世作品中最好的,就下詔多次讓辯才進京。但是每當提到《蘭亭序》時,辯才總是一口咬定:那是師傅珍藏的寶貝,從來也沒見過。

  後來,還是宰相魏徵向李世民保舉了一個人,他就是監察御史蕭翼。蕭翼帶著李世民的手諭,一個人離開了長安。

  《蘭亭序》通篇有332個字,王斐曾在一個暑假內,臨寫過一千多遍,總字數達到五十萬字。王斐就是在這一筆一捺間,揣摩一千七百年前王羲之的精神世界。

  自唐朝之後學習書法的人,幾乎人人都臨摹過《蘭亭序》。

  就是這區區的三百多個字,迷倒了無數的中國人,那麼,《蘭亭序》是怎樣流傳開的呢?

  唐朝初年,江南會稽山下的永欣寺來了一位北方打扮的讀書人,他與主持辯才和尚一見如故,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有一天,這位讀書人從衣袖中取出兩個卷軸來,非常神秘地對辯才説: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隨身帶有他的字帖。辯才取過卷軸打開一看,是王羲之所書的信札,便不經意地對他説:老衲不才,也有一件王羲之的書帖,施主不妨看一看。説著,他從秘室裏取出一個素絹的包裹,從裏面拿出一件書帖。讀書人接過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的《蘭亭序》,心裏一陣狂喜,但還是不動聲色地還給了辯才,聲稱是件贗品。辯才很生氣地説:這是我師傅智永和尚親傳我的,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焉能有假。兩個人為此爭論起來,不歡而散。

  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回到永欣寺時,突然發現藏在密室中的書帖不見了,忙叫來守寺的小徒弟,詢問剛才有誰進了他的房間。小和尚説,只有那個讀書人來過。辯才聽後大叫一聲昏了過去,醒來後垂足頓胸地大罵:一定是那個讀書人偷走了我的法帖。

  蕭翼用計拿到了《蘭亭序》後,日夜兼程趕回長安,獻給了皇上。據説李世民見到《蘭亭序》後,高興得睡不著覺,每天都要看上幾遍。李世民還叫皇宮裏的書法名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臨摹《蘭亭序》,後來,又找來了當時有名的拓帖能手多人,採用雙線勾填的方法,分別拓印了幾個版本。

  採訪:臨沂師範學院教授 王汝濤

  雙勾描勒,這邊是陽光,有陽光的地方,用紙,很薄透明的,罩在上面,先把筆畫的兩邊描上,然後當中填上墨,叫雙勾描。

  現在流傳於世的《蘭亭序》,大多是那時由唐太宗李世民組織人臨摹和拓印的。

  李世民把《蘭亭序》真跡帶進了陵墓,是想讓王羲之的書法永遠伴隨他左右,但是他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三百年,他的陵墓就遭到了一場浩劫。

  採訪:臨沂師範學院教授 王汝濤

  到五代後梁的時候,那時候軍閥都出來,軍閥掌權,有個溫韜,這個溫韜在長安發皇帝陵,把唐太宗的昭陵也發了。據説他們也不懂書法,而昭陵裏面書法字帖作品特別多,都用很好的綢緞把字帖裱起來。溫韜不懂,把書法撕下來,把綾羅綢緞拿走,從那以後,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沒有了。

  那次劫難,是否真的毀掉了《蘭亭序》,這個謎也許只有昭陵才知道。

  也許李世民對辯才和尚採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但由於他對王羲之的寵愛,才使湮沒了兩百多年的《蘭亭序》在世間流傳開來。

  其實,喜愛王羲之作品的皇帝當中,最癡迷的要先數南朝時期的梁武帝了。

  梁武帝名叫蕭衍,祖上是臨沂蘭陵鎮的人,東晉時與王羲之的祖先一起遷到江南。蕭氏後人為了紀念臨沂的故土,就把江南居住的地方叫做南蘭陵。

  蕭衍收集了許多王羲之的真跡,每天都要觀賞臨習,後來,這位梁武帝還用這些真跡編纂了一本普及讀本。

  採訪:臨沂師範學院教授 王汝濤

  他收藏了很多王羲之的書法單個的字,收集了很多,他感覺單個的字學起來不好學,就命手下的大臣、學者叫周興嗣的,必須用一千個不同的字,把它編成文章,編成四個字一句的文章,而且押韻,而且還要有內容,合乎語法。這是千字文,周興嗣為了編排這一千個字,編成文章,一夜之間累白了頭髮。

  這篇千字文,後來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啟蒙教育的必讀課本。

  可能王羲之是臨沂人的緣故,臨沂人很喜歡這位出自家鄉的書聖。在臨沂城西四十公里有個叫方城的小鎮,這裡活躍著一個老年書法會。在數以千計的書法作品裏,我們又見到了那幅熟悉的書帖王羲之的《蘭亭序》,它是書法會裏的老人臨習的。

  莊嘯石和莊文傑是叔伯兄弟,堂兄莊嘯石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還要揮毫臨帖,堂弟莊文傑也有七十多歲了,現在是老年書法協會的會長,都在一個村住著,兄弟倆每天都要見見面,切磋書法。練習行書時,他們也都喜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兄弟倆的書法作品,都曾在全國性的展覽中得過大獎。

  王斐學習書法,貴在堅持,她每天都要臨池研習。當別的與她年齡相倣的女孩無拘無束玩耍時,王斐都要趴在桌子上,一筆一畫的臨習《蘭亭序》。

  像王斐一樣,臨沂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龍岩,除了每天的日常工作外,他都要拿出一兩個小時,寫字臨帖。

  臨沂是王羲之的故鄉,從1990年開始,每年的九月,臨沂都要舉行書聖文化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書法大家歡聚一堂,用書法作品和技藝交流,紀念中國歷史上這位偉大的書法家。除了組織會員參加全國各種書法展覽外,每年九月舉行的書聖文化節,毫無例外是龍岩導演的重頭戲。

  今年剛進五月,龍岩就開始籌備九月的書法展覽了。他把書協的會員召集在一起,共同觀摩書法,講評作品,舉行筆會,以期在今年的書聖文化節上,臨沂的書法作品能夠與這座城市齊名。

  臨沂的書法愛好者們經常聚在一起,交流經驗,觀摩作品,書法成為臨沂人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

  作為臨沂人的王羲之沒有想到,一千七百年過去了,在他的家鄉人們還是對他唸唸不忘。臨沂城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這是臨沂人為了紀念王羲之而修復的王氏家族故居,當年,王羲之就是在這座院子裏度過了他的童年。現在,這裡已經成為王羲之的故居展覽館。

  採訪:臨沂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龍岩

  從王羲之誕生以後,書法一直以他為宗,王羲之書法為什麼有長久的魅力呢,也就是説它在繼承古人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是有大的創新。所以他的字的造型,用筆,都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歷代的書法家,雖然都學王羲之,而且大家都是學王羲之,每個人也都形成自己的風格,當時王羲之這種精神,始終在他們作品中流露。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從唐宋時候起,就已經一字難求。連年的戰爭,朝廷的更替,造成了他的作品大量流失。今天,我們已經見不到王羲之親筆寫下的只言片語了。

  採訪:臨沂師範學院教授 王汝濤

  包括日本收藏的在內,沒有真跡了,已經沒有真跡了。這一點,恐怕大部分書法鑒定家,比如像北京的徐邦達、啟功他們都有這個一致的看法。

  公元548年,南京發生了侯景之亂,叛軍縱火焚燒了梁朝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和字畫,梁武帝的兒子蕭繹把國庫中剩餘的圖書字帖運往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的荊州市。

  採訪:臨沂師範學院教授 王汝濤

  結果,後來北方的魏,派兵包圍江陵,就要佔江陵,他尋思打不過,他就把所收藏的圖書,以及有名的書法,一火而焚,他説這東西我留它有什麼用!結果那一次是最大的一次劫難,王羲之的很多真跡逃過了金陵也就是南京的兵亂,就沒逃過他這一把火。

  後來,李世民打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後,在他們的軍營中發現了大批圖書法帖,其中有不少王羲之的作品,李世民連忙命令將它們運回長安。但萬分不幸,運載圖書字畫的船隊在黃河中翻了船。

  到了南宋年間,人們已經很難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今天流傳於世的,都是後人的臨摹品,就是透過這些臨摹作品,我們還是可以窺見那位東晉時期的大師風采。

  臨沂王羲之故居對面,有一所小學,名字就來自王羲之故居的洗硯池。洗硯池小學把書法當成了必修的課程,每個在讀的學生都要學習書法,並且作為考試科目。週末學校還舉辦書法學習班,別看這些孩子的年齡還小,但一筆一畫,一招一式,都蠻有氣質。

  這一天是星期天,書法班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王羲之故居紀念館,在《蘭亭序》的石刻碑前,開始了今天的書法課。

  他們臨習的,是一位曾經住在這裡的古人書寫的字帖。為了能看到王羲之的真跡,四十年前,在進行王羲之書法爭論時,甚至有人提議,發掘詔陵,找到《蘭亭序》,也許只有這樣,才會平息千百年來人們對這篇作品的爭論。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