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濟源《愚公移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8日 15:44 來源:CCTV.com

  編導:郭華俊 攝像:李 斌

  這是一座矗立在濟源市中心的紀念碑,這座銅像,塑造的是這座城市裏最著名的人物---愚公。這座紀念碑是濟源市的城標,在濟源人心目中,濟源就是愚公的故鄉。

  在中國,《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許多人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熟知這個故事了。

  故事説的是: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剷平這兩座山。他的鄰居智叟譏笑他不自量力。他卻説:“即使我在有生之年不能剷平這座山,可是我的子孫後代會繼承我的事業,最終把山剷平。後來,愚公的精神感動了上蒼,神仙把大山背走了。

  濟源位於河南省西北部,背靠巍巍太行山,王屋山全部處於其境內,依照地理位置來看,愚公的故鄉確實應該在這裡。

  扎向太行、王屋二山,撲入視線的是一條條陽光大道,一路上提速換擋,行進在 這雄山大道上,我們沒有一絲山城行路難的體會。這與故事中的愚公家鄉並不相符,這裡真是愚公的家鄉嗎?

  這是位於王屋山腳下的中華愚公村。村裏人説,這裡就是老愚公的家鄉。看見這些愚公故居、愚公井等所謂的遺跡,還有這尊扛鋤頭的愚公塑像,我們不禁心生疑問,愚公不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嗎?怎麼會留有這些遺跡呢?

  當地人説,村東的這個山拗在很久以前並非眼前的景象,那時確實有座從王屋山主峰綿延來的大山梁,村裏的人都説這是愚公挖山留下的痕跡,智叟就是在坐這個山頭的亭子裏冷嘲熱諷的。

  山拗崖壁上的紋理,酷似曾被人挖過,但是,地質專家卻告訴我們,那只不過是億萬年前,地質運動留下的斷裂和褶皺。難道愚公的故鄉並非是在這裡嗎? 傳説呂三太是個力大無比的人,一次他一手抓住一個牛頭的角,把兩頭打架的牛分開。由於他力氣大,脾氣倔強,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別倒山”。

  後來,人們根據呂三太的事跡,編寫成了那個著名的寓言---愚公移山,這裡的愚公村也是今天人們為了使這個故事有所依附才命名的。

  愚公移山只是一個傳説,但是,生長在太行山區的濟源人自古以來確實像愚公一樣被行路難的問題所困擾,“出山難,難於上青天”。

  今天的人們依靠現代機械工具盤山築路,四通八達,而古人又是如何克服險阻,走出這重重大山的呢?當地人特地指引我們離開公路,下到谷底,去尋找一條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路。

  這條路人稱直道,是當年隋煬帝巡遊天下時修建的,他為了能從山西到河南遊玩,就招募黃河以北數十萬民工修築了這條總長約90公里的道路,在沒有修通現代公路以前,它一直是連接山西和河南的一個交通要道。直到20世紀50年代,當地人要到山西經商、求學,都還走這條道。

  這條路如今早已廢棄了,過去直道上行人車輛絡繹不絕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行走在古道上,我們遙想當年,彷彿看到一路路馬隊頂著烈日行進,一雙雙腳步在谷底穿行,一陣陣馬蹄聲在山谷中迴響。

  其實一直到今天,濟源人還在不停地修路,與這大山抗爭搏鬥,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現代愚公的故事。

  這裡是濟源市檔案館,近年來公路系統涌現的先進模範的材料都在這裡,人們稱他們為“新愚公”。一位叫做苗田才的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是思禮鄉水洪池村人,他帶領村民十年築一路,踏平坎坷成坦途,我們決心去拜訪這位“新愚公”。

  趕了一天的路,我們來到了大山深處的思禮鄉,沿途遇到了一隊扛木頭下山的村民。他們説,過去這裡山高路遠,山裏人出趟山十分不容易,而山裏多的是樹木,人們就在下山辦事時,順便扛根木頭,換來些錢來貼補家用。

  天亮時分,我們來到了水洪池村,站在這大山之巔,回首若隱若現的來路,我們不禁産生一種跨越關山萬里的成就感。水洪池村就深藏在巍巍太行的峰巒疊嶂之中。

  水洪池位於海拔1460米的高山上,過去飽受行路難之苦,村民上下一趟山非常不容易。因為沒有路,這裡的經濟相當困難,“花錢靠救濟,吃糧靠返銷,出門靠扶壁”。

  這水洪池的山不是窮山惡水,為什麼這樣窮,關鍵問題是不能通路,回憶起來,以往生活情況,為什麼咱們窮,你比如説喂個豬,當時來講,這個豬囫圇就可以賣了,咱把它殺了以後,截成一截一截才能帶下山,可是依當時來説,囫圇背下山這是不可能的,就得把它截成幾塊往山下擔。

  在我們的執意要求下,苗田才帶我們來到了這條過去人們挑水的小路,當時,山上乾旱少雨,村裏人只好到山下挑水吃,無論是風吹日曬,還是雨雪交加,人們只能挑著擔子行走在這條奇陡無比的小路上。

  當年,那位姑娘就是順著這條路摔下山的。這是一條窄的不能再窄的小路,沒有任何負重的我們依然感到了行路的艱難。 為了一擔水,為了一條路,為了生存,村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

  水洪池村人認識到治窮要先治路,要想徹底改變生存的窘境,就必須修路。

  為了籌集修路的資金,年輕的姑娘賣掉了為出閣準備的嫁粧,年邁的老人變賣了棺材和壽衣,還有許多人賣掉了家裏僅有的家禽牲畜。為修路,全村上下有70%以上的人受過傷,也有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赤腳醫生在我們到一號洞,壘棱石的時候,他去壘擋土墻,扳石頭時,他一扳,一扳脫,把他摔下去,摔下去以後,整個來説把頭皮都掉了,看著可寒磣,抬到半路上就不行了,當時我都很痛心,這裡培養了多少年才有個赤腳醫生。

  十年過去了,苗田才和村民們用自己的雙手挖土、炸石,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硬是修通了山西陽城界至鄭坪村的15公里盤山公路,水洪池人從此可以方便地進出大山了。這,是一條從苦難通往幸福的路。我們的車沿著這條坎坷不平的土路開過,深深地感到,這每一米的路上都留有水洪池人的滴滴的血汗,滴滴的辛苦。

  “有路要記無路苦,……”,路邊這條標語發人深省。

  這是盤桓于太行山中的濟陽公路,修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跨越太行山的五條通道中,這是一條施工難度最大的公路。

  在當地人指引下,我們走下路旁的山坡,在山崖下發現了一個山洞。從現場看,這個山洞並非天然形成,有著人工開鑿的明顯痕跡,這個洞是做什麼用的呢?又是誰修的呢?

  這是濟陽公路旁的郭莊,郭莊原村委會主任王保富告訴我們,在濟陽公路沒修通之前,這裡和愚公的家一樣被所大山遮擋,地無三尺平,出門就爬坡,生活的艱苦條件絲毫不亞於水洪池村,老百姓受盡了翻山繞路的苦。

  郭莊人想路都要想瘋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王保福和村民們決心打一個山洞,開鑿一條穿山而出的捷徑。

  組織老百姓,連明徹夜幹了,大概幹了三年,這邊幹了200米,前面幹了100米,大概是300多米。用這個鋼釬,木錘子打的,一板一板打,最後用平車把它拉出去了。

  當時,郭莊人沒有任何專家指導,也沒有任何探測工具,他們點著火把,拿著自己打造的工具,男女老少齊上陣,從山體兩側同時開鑿。

  一天上八個小時,一天打兩米,用石頭,用手錘,用鑽機,這樣子幹,出來以後頭暈眼花,當緊張時候,到半夜正打的時候,你就頭暈就栽到洞裏了,把人抬出來,抬出來以後用水洗洗,晾晾,在洞口停了一會兒,休息罷了重新進去。

  由於沒有專業探測工具,兩頭對挖的山洞偏離了方向,這個工程不得不半路中止了。後來,國家投入鉅資修建了途徑郭莊的濟陽公路,村裏人行路難的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

  兩千年前的愚公也許沒有想到,他的後代會再次重演他的壯舉,不過不是挖山而是挖洞。這雖然是一個將會永遠廢棄的工程,然而郭莊人的身影將永遠鐫刻在山洞深處堅硬的山壁上。

  這是郭莊人過去住的土胚房子,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家居住了,濟陽公路修通之後,村裏人紛紛離開原來的居所,緊鄰公路建造新家。有人開玩笑説,郭莊的現代愚公搬家了,不必像老愚公非要移山不可了。王保福自己也搬到了公路旁居住,我們拍攝的時候,他家正在蓋新房。想起以前沒路時苦處,再看看今天的好日子,老人家感慨萬千。每天,他坐在自家門口,看自己的新房,也是看門前的路。

  經過千百年的努力,濟源人終於實現了愚公的夙願,建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如今,濟源已是村村通公路,接下來他們的目標是,村村通高速公路。

  這是濟源市藝校正在排練以《愚公移山》為主題的舞蹈《愚公魂》。這個節目自2000年首演後,就深受濟源人的喜愛,如今已經成為藝校的保留節目。

  他叫李義孔,是舞蹈《愚公魂》的編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濟源人,他對愚公精神有著自己的理解。

  為了這個藝術節演出,我們可以説濟源人用愚公移山精神在排練愚公魂,當時排練場地非常簡陋,演員們為了練一個動作,膝蓋跪的動作把膝蓋都磨破了磨爛了,夏天正值盛夏,每一個人整天一身汗,鋪著地毯全部浸透了,白天把地毯浸透了,然後晚上晾幹,第二天重排練。

  今年是毛澤東的著名文章《愚公移山》發表60週年。60年前,毛澤東號召人們發揚愚公精神,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兩座大山,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60年後的今天,愚公精神依然是鼓舞中國人團結奮進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