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濟源《濟水之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8日 15:24 來源:CCTV.com

  編導:南方 攝像:李毅

  在中國廣袤的北方大地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從河南到山東有這樣幾個城市,濟源,濟寧,濟南,濟陽,為什麼這些相距千里的地方,名稱裏都有一個“濟”字?這僅僅只是一種巧合嗎?

  按照古人“水之北謂之陽,水之南謂之陰”的道理推想,這些城市應該處於一條帶“濟”字河流的南北兩岸,但是今天我們沒有發現這樣一條河流的存在。

  來到河南省的濟源市,當地人告訴我們,確實有一條叫濟水的河流。

  濟源這個城市的命名,就是因為這裡是濟水的發源地。

  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並能獨立入海的河流稱為“瀆”。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在古代被稱為四瀆。

  《水經注》上記載,濟水發源於王屋山的太乙池。

  中國的巨川大江大都發源於邊遠地區的高山地帶,在這中原地區真的能平地開源嗎?

  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開始尋找這條神秘之水的源頭。

  我們在苗兆文老先生的帶領下,走進王屋山。苗兆文老先生曾沿著濟水的故道,走訪了岸邊所有城市。王屋山奇峰峭拔,這裡曾是道家尋仙訪道,修煉仙術的地方。

  專家告訴我們,王屋山頂峰太乙池的水,向東洑流七十余裏,在濟源涌泉而出,雙源重發,不出濟源便交匯成河,流經溫縣。濟水第二次洑流,入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地浮出地面。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洑流潛行至定陶,與北濟匯合形成巨野澤。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神秘莫測。

  苗兆文老先生説,濟水除了擁有獨特的流向,在源頭之處還孕育出一塊神奇的土地。

  這片土地在大雪紛飛之日,片雪不存;在夏日如焦似烤之時,依然春雨潤澤。苗兆文老人説,這片土地種的是著名的貢蒜,叫濟瀆金蒜。從宋代開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帝王都享用過濟瀆金蒜的美味。

  古代,濟水從這裡洑流潛行,大量的地下水涌出地面。人們根據泉眼的不同位置,把瓦片用這種方式扣在一起,組成 “丫”字型,“甲”字型,“非”字型等不同形狀,地面的水通過聯起來的合瓦,流進濟水的主河道。

  天降大雨,雨水滲入地下,順著合瓦排進濟水的河道。天氣乾旱,濟水又可以蒸發到地表,滋潤著生長在上面的莊稼。

  如今,濟水的源頭之水依然澄澈透底,至清至純,不斷吐出珠璣般的泉水。數千年來,這池清冽的甘泉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滋潤著這塊神奇的土地。

  走過合瓦地,我們猛然發現這裡有一座廟宇。

  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這樣一座佔地百畝,規模恢宏,氣勢如此磅薄的廟宇呢?這座廟的主體建築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整體佈局呈“甲”字形,前方後圓,似 有金龜探海之意,又有雄甲天下的霸氣。

  廟內朱門重重,庭院深深,有北方建築粗獷豪放的恢弘大氣;亭臺樓榭,綠水環繞,又有江南園林精雕細琢的幽微匠心。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水神廟”的濟瀆廟,是專供歷代封建皇家祭祀水神的廟宇。

  濟瀆廟的大門,叫清源洞府門。濟水以“清”名揚天下,唐代濟水被冊封為清源公,宋代被冊封為清源忠護王,元代封為清源善濟王,屢次加封,都離不開“清源”二字。明代重修廟宇,朝廷便以清源洞府命名濟瀆廟的大門。走進濟瀆廟,眼前是條狹長的甬道。據説這中間的甬道是歷代皇家祭祀濟瀆神時,專供帝王走的禦道。

  專家告訴我們,歷代皇帝之所以把濟源的濟瀆廟作為祭水的地方,是因為其他三瀆大都關山萬里,險阻重重,只有濟水發源地地處平原,車馬通途。

  這是濟瀆神的寢宮,門前香火繚繞,千年不絕。

  走進寢宮,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

  濟瀆神的人事夫人、財政夫人和生活夫人,被供奉在寢宮中央,各司其職。

  濟瀆神在哪呢?

  多數時候,皇帝選擇良辰吉日前往祭祀,親自參加祭典。如果抽不開身,天子會選出欽差大臣主持祭祀。祭水儀式繁縟複雜,豬牛羊三牲祭品必備。文武百官三拜九叩,誦讀祭文。

  歷代皇家在濟瀆池投送的玉簡銘文各不相同,有的表示感謝,有的訴苦告狀,有的邀功請賞,內容豐富而有趣。

  在濟瀆池出土的這塊玉簡,是宋神宗趙頊登基之後,向濟瀆神表達了富國強兵的願望。

  一塊小小的玉簡,在投進水中的一瞬間,似乎格外沉重,在它背後是帝王們複雜的心情,期待的眼神。

  1996年,濟瀆廟進行排水設施改造時,有一石塊擋住了下水的去路。工人們在耐心的清理過程中,發現石塊越清越大。今天還在濟瀆廟工作的段波,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在碑刻中,布衣皇帝朱元璋沒有繼續加封濟瀆神,反而故作革去大江山川的所有崇明美號,還辯解説要為它們除去各種人為誇飾,還原它們的本來面目。

  專家們分析,在這些堂而皇之的藉口背後,是這位開國皇帝軟囊羞澀的窘境。朱元璋登基之時,由於連年爭戰,天下餓殍滿地,財力捉襟見肘。這時,是從老百姓身上榨取更多的玉帛犧牲以饗鬼神,還是從鬼神口中勻些稻穀以固國本,朱元璋心裏非常清楚。

  但是朱元璋的這番苦心並沒有得到子孫們的理解。朱元璋之後,明代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不派欽差到濟瀆廟致祭。祭祀規模之大、祭禮之隆重比之前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天,當長江、黃河、淮河其他三瀆還在晝夜奔流時,很可惜我們再也無法見到濟水的身影。呈現在眼前的這條乾涸的河床就是濟水故道。

  專家告訴我們,濟水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淤塞,滎澤成為平地,南濟和北濟更是“水脈徑斷,故瀆難尋”。唐宋之世,濟水已成弱水氣象。隨著黃河的不斷南侵,最終奪取了濟水的河道。從此濟水消失在歷史的聚光燈下,永遠成為黃河的一部分。

  但是關於濟水的消失,民間有許多神秘的説法。有人認為,濟水隨著黃河之水流走了;也有人認為,其實濟水並沒有消失,而是潛伏在黃河底下流淌,只是凡夫俗子們看不見而已。

  事實果真如此嗎?

  今天的科學常識告訴我們,濟水與其他“三瀆”相比,一開始就“先天不足”:濟水的支流少,河道短,流域面積小,加上兩千年來雨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濟水逐漸斷流。

  行走在濟水洗禮過的河道,不禁心生疑問:為什麼古人不願相信濟水已經消失?曾經流經這裡的濟水究竟具有什麼魅力,幾近消失卻一直位列四瀆,並讓歷代皇家唯獨對它執禮甚恭?

  這個千年揮之不去的謎團,也讓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感到困惑。

  唐代,濟水通而復枯,已經是一條弱水。唐太宗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

  一脈濟水三隱三現,卻至清遠濁,堅守其節,這種情操是中國古代文人仕子們畢生追求的境界。

  雖然濟水位尊四瀆,卻波瀾不驚,溫文爾雅。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們必備的恩澤天地而不求聞達的秉性。

  與此相對應,中國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容華的知識分子稱為清流。這也是為什麼千年來,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裏的原因。

  今天是中國的農曆三月十五,一大早,濟源附近的老百姓就開始匆忙地趕往濟瀆廟。跟隨著這些善男信女,我們來到一棵柏樹前。這一家三口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們為什麼要在這棵柏樹上係紅線?

  這顆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漢代柏樹,見證了濟瀆廟曾經的輝煌,也見證了古人祈求幸福平安的心路歷程。

  發源於濟源的濟水,早已失去昔日的輝煌,但源頭之水依然綠藻飄浮,在晨鐘暮鼓中幽幽訴説著曾經的奢華與榮耀......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