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台州《巍巍臨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日 16:18 來源:CCTV.com

  這是一塊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城磚,千萬塊這樣的城磚築起了一條綿延不斷的萬里長城。千百年來,在長城的內外一直上演著戰爭與和平的故事,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存、進化、發展的歷史見證。現在,長城堪稱中國的名勝之首,每天它都吸引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人。

  這還是一塊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城磚,千萬塊城磚築起的是一座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古城──浙江台州臨海市,現存的5000余米城墻依山就勢,俯視大江。

  從唐朝設置台州開始,在此後的一千多年間,臨海作為台州府、台州路的所在地,一直是台州政治和文化中心。住在這座城裏的人們早已看慣了與他們朝夕相伴的高大的城墻、雄偉的城門,直到十幾年前,一個叫黃大樹的臨海人在偶然間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

  黃大樹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20多年前,他和自己村裏的一些人組成了一隻建築施工隊外出打工,經過20多年的創業打拼,現在他已經是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的總經理。大約從1990年開始,已經維修過全國很多古建築的黃大樹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家鄉的古城墻。當時,臨海的古城墻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很殘破,黃大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城墻修復,為此,他走遍了臨海城墻的各個角落,並且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

  黃大樹沒有想到,他的發現居然使臨海古城墻和北京的明長城有了某種聯絡,而這種聯絡的紐帶就是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是明朝人,在台州、在臨海他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戚繼光一生的輝煌可以説就是從抗倭,從台州開始的。

  中國的元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4世紀左右,日本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在諸侯割據的戰爭中失敗了的日本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這些人在歷史上稱為“倭寇”。

  到了明代,浙江沿海地區成為倭患最為嚴重的地區,史稱:“東南半壁,幾無寧土,歲無寧日”,而台州由於海濱平原地勢平坦、灘塗伸展,易於登陸,所以當時又成為浙江倭寇侵擾的重災區。

  公元1555年,譚綸出任台州知府,第二年,戚繼光來到台州任參將,這一年戚繼光28歲。

  當時,台州府所在地仍是臨海,但歷經千年的城墻已經十分破敗,面對這種情況,戚繼光首先修復了大部分城墻,作為抵禦外來入侵的重要依託。

  同期: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館長 徐三見

  嘉靖四十年最大的一次抗倭的戰爭,就是在這裡城墻外面的花街.現在距這裡也就是五公里吧,開始打倭寇最後沒有打進來。戚繼光把他們引到白水洋那裏去,最後把他們全部消滅了。明代的王士性記載,他説我們這個台州城。就是臨海城三面鄰水,就是圍江。一面是抱著這個山,形勢非常險要。所以歷史上一般人都攻不進來,應該説是固若金湯。

  雖然有著高大的城墻,但讓戚繼光沒有想到的是在抗倭的鬥爭中,臨海三面臨江的優勢一下子變成了致命的弱點,因為來自海上的倭寇可以從入海口沿靈江長驅直入。如何能及早發現倭寇的動向呢?戚繼光絞盡腦汁,最終,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對城墻進行了改造,也正是這種改造,在四百多年後才使黃大樹把臨海的城墻和北京的長城聯絡了起來。

  敵臺也稱敵樓,是跨城墻而建的墩臺,一般高出城墻之上,從山海關到北京周圍的明長城上的空心敵臺就是戚繼光修建的。在黃大樹把臨海城的情況介紹給北京的專家之前,大多數人都認為雙層敵臺是戚繼光在北方長城中首創的,而實際上,這是戚繼光在台州抗倭的鬥爭中積累的修城、築城的經驗。

  這個發現使黃大樹十分激動,因為作為臨海人,他最崇拜的人物就是戚繼光。所以,他帶領施工隊,用了幾年的時間,精心修復戚繼光曾經修建過的臨海古城墻,讓這座滲透著戚繼光智慧的城墻依舊能夠巍然屹立。

  “臨海”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公元2世紀的三國時期,當時的孫吳政權在這裡設置了臨海縣,公元257年設臨海郡,到唐朝的時候,這裡又成為台州府的所在地。而“臨海”的得名,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因為這裡位於東海之濱,所以取“東臨大海”之意。雖然今天的臨海城區距入海口還有幾十公里,但從古至今,臨海所轄的地區都一直延伸到大海邊。

  在古代,一貫注重農耕的中國人對於海洋的感情並不深厚,漫長的海岸線沒有給台州人帶來多少機會和財富。尤其是到了明代,打破台州人平靜生活的威脅又都是來自於海洋。所以在明朝初年,台州就已經設立了專門用於海上防衛的衛所。

  在中國,有很多城市都是由衛所發展起來的,大的地方如天津衛、威海衛,小的地方就像這個叫桃渚的小鎮,在五百多年前,桃渚和台州四週相繼建起的眾多衛所,連貫起台州府城外的另一座防禦堡壘。

  丁小平是土生土長的桃渚人,她的家就在這個小鎮上,而她的工作就是為來到這個小鎮上的遊客作導遊。

  雖然一直生活在桃渚,但小鎮平靜的生活已經使丁小平無法想象當年這裡曾經瀰漫的戰火硝煙,她每天走過的每條老街,她經常帶領遊客登臨的古城墻都曾經留下過戚繼光的足跡,這座小城就是根據抗擊倭寇的實戰要求來設計的。

  與臨海的府城不同,倭寇在這裡可以直接登陸,在戚繼光之前,明朝的軍隊曾多次在桃渚和倭寇展開激戰。但由於桃渚的防衛簡陋,明軍的士氣又很低落,所以這裡經常被倭寇攻破。

  公元1439年,倭寇又一次大舉登陸,在這裡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燒殺搶掠,並進一步威脅到內陸的安全,這使得大明朝廷下定決心要在這裡修城築壘,在當地百姓的熱烈響應下,一座以石頭為城墻的堡壘誕生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眾志成城。

  到公元1559年戚繼光為了抗倭來到桃渚的時候,桃渚城的城池已經破敗,戚繼光一方面動員老百姓修建城墻,另一方面,他以軍事家獨到的眼光在桃渚城的東西兩個角上各建了一座敵臺。

  戚繼光曾寫過一首詩,詩中有一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從緊鄰大海的桃渚所,一直到60公里外的臨海台州府城,以戚繼光為代表的抗倭將領們就是在這樣的雄心壯志中築起了一道堅固的沿海防禦堡壘。

  在多年與倭寇的鬥爭中,戚繼光已經認識到,抵禦外來的敵人僅靠石頭的城墻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招募了三千名礦工和農民,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組成了一隻訓練有素的“戚家軍”。

  同期:台州市椒江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王及

  戚繼光到了台州以後,為了適應江南水田地區對倭寇的作戰。所以他創造了一個陣法叫“鴛鴦陣”。這裡是“鴛鴦陣”的模型,我們看,前面的是隊長。指揮一個小隊的作戰,隊長的後面是兩個排手。排手的作用主要是阻擋敵人,從正面射擊的箭和槍彈。排手的後面是兩個狼筅手,“狼筅”是以毛竹製作的。前面裝上矛頭,

  利用毛竹枝。這樣倭寇碰到的時候就戳那個倭寇,纏上倭寇的衣服,把他頂到水田裏面去。頂到水田裏面去以後,它就充分發揮長兵器的威力,這個狼筅手後面是四個長槍手,可以遠距離地攻擊倭寇。

  在長槍手的後面還緊跟著兩名持短兵器的士兵,他們可以近距離地攻擊敵人,最後是一名火夫,這就是由十二人組成的“鴛鴦陣”。這種陣法既有利於殺傷敵人,又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根據戰鬥情況將幾個小隊快速組合,變成新的陣法,在與倭寇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561年的5月,在台州附近聚集了近萬倭寇、五百多艘船,面對強敵,戚繼光一方面利用堅固的城墻進行防禦,另一方面,他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把進攻桃渚、台州府城等處的倭寇殺得潰不成軍。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戚繼光率領 “戚家軍”在台州人民的支持下,九戰九捷,史稱“台州大捷”。

  戚繼光在台州七年,他修築的臨海府城、桃渚古城給台州人帶來了安寧,而他痛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也對台州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在台州人的性格中仍然充滿了豪氣,而很多台州的孩子也仍以習武為樂。

  在台州的武術學校,有一套南拳是人人必會的拳法,它是從戚繼光練兵的兵法中演變而來的,台州人都叫它“戚家拳”。

  “台州大捷”後,在江南無立足之地的倭寇流竄至福建、廣東等地,戚繼光也先後轉戰福建、廣東,與當地的官兵一起剿倭,到公元1566年,中國沿海倭寇巢穴已經被全部蕩平,倭患被最後平定。此後,戚繼光被調到京畿重地,受命總理薊州鎮、昌平、保定練兵事務,也就是在此期間,戚繼光將他在浙江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修建上,在轄區數千里防線內建禦敵臺1300多座,有效地保衛了北方地區的安全。

  同期:台州市椒江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王及

  中華民族有兩道長城,第一道長城就是北方的那道長城,第二道長城就是以東南沿海,那些衛所城所組成的,就是海上防禦的長城,這一道長城在沿海一帶,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這條河就是靈江,臨海城被它環繞著,四百多年前,倭寇從入海口沿著這條江直逼台州府城。四百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入海口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臨江的沿岸到處是大大小小的造船廠,今天的台州人把目光看到城墻之外、靈江之外、大海之外的世界……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