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江山多嬌 > 正文

《江山多嬌》之《低谷幽情》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7日 15:35)

  編導:韓玲

  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描寫了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這八十一難中的其中一難就是火焰山。

  《西遊記》雖然是神話傳説,但在地球上卻真的有一座火焰山。

  在以綠色標明低海拔地區的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新疆東部有一片與周圍巍峨的天山和茫茫沙漠,對比鮮明的區域,它是中國地圖上綠色最深的色塊,也是海拔最低的區域。這裡就是火焰山腳下的吐魯番盆地。

  這個紅色的山體就是火焰山,當然,它沒有《西遊記》中所描寫的“八百里火焰”,但這裡確實是中國最熱的地方。火焰山山體主要為紅砂岩構成,在烈日照射下,紅色砂岩熠熠發光,灼熱的氣流滾滾上升,看上去的確如同燃燒著的火焰。這裡地表沙子的溫度最高達到了82.3℃。而它腳下的吐魯番盆地也誕生過49.6℃的中國最高氣溫。究竟是什麼使這裡如此炎熱呢?

  "吐魯番"為維吾爾語的"最低地"。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的吐魯番盆地,海平面以下的陸地有405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內陸最低的盆地之一。由於這裡地勢的低窪,四週高山環繞,夏日裏強烈的日照産生的熱量,都被聚集在了盆地裏,加上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增溫迅速,盆地又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線上世界惟一的熱火爐,也是中國熱極。吐魯番盆地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加上幾十倍于降水的蒸發量,又使它成為極為乾燥的地方。吐魯番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夏季佔一半,曾創下過連續299天無降水的中國記錄,是中國幹極。可以説,正是由於吐魯番低窪的地勢,造就了吐魯番的“熱極”和“幹極”現象。

  如果把吐魯番盆地比做個大水盆,那盆底就在吐魯番市南部的艾丁湖,它低於海平面155米的湖面,使它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約旦死海的第二低地。艾丁湖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月光湖,聚集于盆底的一汪湖水,倒映著皎潔的月光,這大概是艾丁湖曾經擁有的景象,也可能是它名字的來歷。艾丁湖在上世紀中期還擁有廣闊的湖面,但由於水分蒸發量遠大於補給水源,湖面日益縮小,現在已很少有人能看到湖水映見月光的景象了。

  炎熱與乾燥帶走了艾丁湖月光一般的恬美意境,但同時,也正是因為炎熱與乾燥,才使得這片土地上一些珍貴的歷史遺跡得以保存至今,也使今天的我們能夠看到古代先民是怎樣在這片遠低於海平面的盆地中創造出他們最早的文明。

  吐魯番,突厥語的意思是富庶豐饒之地,它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堪與敦煌比肩的文明重鎮。吐魯番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東西、南北交通的十字交叉點上,這種重要的戰略位置為東方、西方和北方遊牧文化的匯聚創造了條件。學者們推斷,漢唐盛世之間的一千多年裏,吐魯番以開放的姿態迎納了東西方幾乎所有偉大的古代文明。在長安、波斯、君士坦丁堡,當一種文明或宗教因遭受排擠或迫害而不得不遠走他鄉時,它們往往是穿越河西走廊或翻越帕米爾高原,首選吐魯番,在那裏找到適宜的土壤。或許,正是因為吐魯番是這一大片土地中最低的地方,所以成為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點,各種民族、各種宗教和文字都匯聚在了這個最低點。

  在吐魯番柏孜克裏克石窟中,畫著為死去的佛陀舉哀的群像畫,那些畫清楚地表現出相會在這裡的民族多麼眾多;而在吐魯番遺存下來的文獻中,語種混雜更是顯著,其中僅文字就有24種,從希臘斜體字到敘利亞文,直至漢文。

  今天,在吐魯番依然屹立著當年絲綢之路上兩座西域最大的古城--交河城和高昌城,史籍和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東漢時期,中國軍隊就駐紮在交河城;而從公元3世紀到5世紀,高昌一直是中國前線部隊的大本營。實際上從漢一直到明以前這一階段,吐魯番的歷史就凝聚在這兩座古城當中。

  據説,早在三千多年前,新疆的原始居民為了躲避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之間爆發戰爭,便選擇了這裡,建起了家園。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博士 李 肖

  交河城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它的構造技法,它是利用洪水自然沖刷形成這麼一個柳葉型的臺地,利用這種臺地來建造城,臺地的斷崖就是它的城墻。它沒有説人工蓋一個城墻起來,不像其他城規規整整的,有一定的形狀,它完全是一個自然形。另外的就是這個城的土非常得硬,所以古代的先民們,他利用這個特點呢,他採用一種下挖法的一種建築技術,就是咱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房子、院落。它不是砌起來的,是從平面往下挖的,把中間的土挖掉,形成了墻壁,形成了院落,這是它的獨到之處。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築城市。正是因為吐魯番地勢低窪、炎熱乾旱,才使得這種建築形式成為可能。

  翻閱一些有關介紹交河古城的文章,我們都能看到一段這樣的文字,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號交河。”由此可見,作為車師前王國都的交河故城,起碼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車師國曾經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在這個貴族墓葬群中,墓主人身上的隨葬品,可以讓我們一睹這裡文化的獨特風采。

  這些考古資料向我們展示了車師人鑽木取火、以肉為食的生活狀況。車師人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至今我們還不知道,遠古的先民是哪一個民族在這個低海拔區域裏建造了他們的疆域。

  與交河古城不一樣的是,高昌古城除了有一小部分洞穴以外,城內的其他建築基本上都是採用黃土幹打壘的方式建造而成的,它的歷史大約有兩千多年。

  然而在這裡夯起第一道土墻的卻是一批疲憊不堪、滿身傷痕的中原將士。公元前104年,漢將李廣利征伐大宛時,在這裡留下傷病的將士,建壁壘、開農田,這就是高昌城的雛形。

  高昌古城面積為220萬平方米,比交河古城大六倍還多。

  當年高昌古城被稱為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十字路口。那時操著各種語言,穿著不同服飾的商旅、使團接踵而來,亞歐各具特色的商品也都在這裡集散轉運。交易的物品主要是糧食、服裝、皮毛製品、陶器、五金、糖酒、藥品以及駱駝、牛羊等。據説唐朝時期,這裡的稅收可以滿足整個西域地區的軍事和行政等所需的費用。有一段文字是這樣描寫當年高昌城的:高達十二米的城墻上,人來馬往,旗幟飛揚。城內,街道縱橫,商肆駢列。

  公元450年,北涼王沮渠安周在高昌建立了流亡政府。為了強化高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沮渠安周採用計謀,消滅了車師前國,使交河城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阿斯塔納古墓群,我們還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高昌文明史。在這裡珍藏著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各個時期的文物。從出土的上萬件文物中,我們驚奇的發現中原人曾經是當時高昌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中原文化是在高昌佔主導地位的主體文化。唐朝時高昌地區實行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和當時中原地區幾乎沒有差別。這些栩栩如生的彩俑和日常用品同中原的也沒有什麼兩樣。這是一幅充滿儒家思想的座右銘圖,是取金人緘口的典故,寓意要讓人們行為謹慎。張口石人則是出自孫楚的《反金人銘》,他也是主張謹言慎行。玉人是告誡人們節制物欲、涵養性情,像玉石一樣完美。另外,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又使高昌形成了兼容並茂的文化特點。著名的高昌樂的樂隊中,排簫來自中原,箜篌則來自西方。高昌樂也受到了中原的青睞。唐高宗將它列為十部宮廷樂之一。作為東西方文化的前沿,高昌也曾是世界上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所有世界性宗教和一些民間宗教都曾在這裡立足、傳播。佛教在高昌的影響強盛而且長久,並一直受到這裡統治者的尊奉。

  據説,當年唐玄奘去西天取經時,在他曆盡艱辛,身心疲憊的時候,便到達了高昌。在國王麴文泰的挽留下,唐玄奘曾在高昌停留了一個月為國王和眾多的佛家弟子講經,由此看來,吳承恩當年描寫唐玄奘路阻火焰山也是有據可考的。

  然而,以佛教文化聞名於世的高昌王朝,儘管它曾經歷過輝煌和強盛,但最終還是沒有擋得住蒙古人的鐵蹄。公元1275蒙古貴族率領12萬大軍圍攻高昌城,這場戰爭持續了半年之久,高昌城被攻破。公元1383年東察合臺汗國黑的兒火者又對高昌城和吐魯番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聖戰”,高昌城終於在戰火中被徹底毀滅。

  隨著高昌城的毀滅,以黃土鑄造起來的輝煌變成了一片廢墟,但今天,古代的文明仍然在吐魯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吐魯番低窪的地勢,炎熱乾燥的氣候,給這裡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不便,但同時,炎熱乾燥也使這裡的先民創造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坎兒井。

  交河古城周圍的坎兒井被譽為是與萬里長城、大運河而齊名的中國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它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坎兒井的神秘之處就是,它利用了暗渠的方式,將天山水源從地下的數十公里之外引到了綠洲或是農田,這樣既防止了水量的蒸發,又保證了天山雪水的清澈潔凈。

  吐魯番的坎兒井有近千條,總長約5000公里,如人體血脈分佈在盆地四處,成為綠洲的生命之泉。就是這股生命之泉,滋潤了這片土地上最為旺盛的生命延續——葡萄。

  吐魯番與葡萄似乎有著天然的血脈關係,古絲綢之路上的吐魯番,就擁有很多大規模的葡萄園,它們往往選擇被風的山谷種植葡萄,在距今1500多年的阿絲塔那古墓,還出土了眾多隨葬的葡萄果穗,枝條,種子以及葡萄乾等。

  吐魯番地勢的低窪,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再加上特有的沙質土壤,造就了吐魯番優良的葡萄品質和悠久的葡萄種植歷史。而絲綢之路要衝的地理位置,東來西去的文化商貿交流,使波斯、埃及種植葡萄的技術傳向東方,又給吐魯番帶來優化葡萄品種和改進栽培技術的時機和條件。即使今天我們踏上這片土地,還可以看到這些盤根錯節的百年老藤,依舊延續著一脈相承的歷史。

  火焰山下的葡萄溝是吐魯番最著名的葡萄生産地.它的全長有8公里多,寬2公里多。火焰山上烈日炎炎、寸草不生,葡萄溝內卻綠枝成蔭、涼爽怡人,夏季平均氣溫比市內低 3~5 ℃度,是"火洲"吐魯番的清涼世界。相傳大約500多年前,就有野生葡萄在這裡生長,經過人們多年的修建,現在葡萄溝已經成了新疆葡萄種植規模最大,葡萄品種最具有代表性的葡萄遊樂園了。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吐魯番的黃金時節,幾乎所有的葡萄架下,人們都忙著採摘鮮美的葡萄,到處是一片豐收景象。

  吐魯番地區有50多萬人口,能歌善舞,熱情奔放的維吾爾族,佔80%以上,每到這個時候,這裡的男女老少都會載歌載舞,慶祝一年一度的葡萄大豐收。

  在吐魯番地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四面通風的房子,這裡的維吾爾人把它叫做(窮將),翻譯成漢語就是晾房的意思,每年葡萄熟了以後,農戶們都會把大部分葡萄在這裡晾製成葡萄幹,經過吐魯番地區特有的熱風烘烤,大約40多天以後,就可以晾出葡萄幹了。

  吐魯番地區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葡萄釀製葡萄酒,這種古老的傳統釀酒技術,也就慢慢傳到了中原大地。

  他們以前的工具很簡單,這是什麼呢,就是把葡萄果仁和果皮分開的工具,分開以後,糖和水分就放在這裡,這是什麼呢,就是分開它的皮和籽的一種東西,在這裡把葡萄放進去,用這個壓,壓完以後果仁就直接通到我們這個位置桶裏,桶裏的東西就直接通到我們大一點的缸裏。這是什麼呢,以前的條件並不是很好,他們就把新鮮葡萄放到桶裏用腳去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造酒的工藝越來越先進,但是他們依然保存著那些古老的器具,保存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葡萄溝裏迎來葡萄客,葡萄架下高唱葡萄歌,一年一度的葡萄節盛會是吐魯番最熱鬧的時刻。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葡萄的豐收,傳遞著新生活的喜悅。

  吐魯番把甘甜濃縮在串串葡萄中,把炎熱集中在了一片低窪的盆地裏,把新疆標誌性的自然景觀集中在這片土地上。當古絲綢之路的繁華煙消雲散,高昌古國的文明變為廢墟,吐魯番——這塊中國最低的地方,人們在葡萄架下創造著新時代的輝煌。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