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贛州 > 正文

贛州《圍屋滄桑》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5:49)

  編導:陳敏 攝像:鐘瑞龍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夥強盜闖進這個村莊。 我被土匪嚇大的。然而,一座神奇的古堡讓兇悍的強盜們無計可施,最後不得不退卻了。它的強度不亞於水泥。古堡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玄機,讓村民免卻了一場血光之災? 走進贛南圍屋,破解古堡之謎。

  這是一段13年前的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贛州市博物館一個名叫萬幼楠的考古工作者來到福建永定,參觀奇特的客家土樓。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場所,裏面能夠容納幾百人生活,同時又像軍事堡壘一樣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如此龐大的堡壘式民居在世界建築史上堪稱一項偉大的奇觀。

  看到這一切,一個巨大的疑問在萬幼楠腦海中閃過:自己的家鄉贛州也是客家人定居的地方,又與這裡相隔不遠,如果説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場所,那麼,為什麼在贛州從來沒有看到也沒有聽説過這樣的建築呢?萬幼楠並沒有想到,正是這個疑問,使他與一個深藏在贛南山區的古老傳奇結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緣。

  為了解心中的疑問,從福建回到贛州後,萬幼楠就進入這片莽莽大山開始尋找土樓。這裡是贛州南部,與福建永定相鄰,有許多客家人生活留下的蹤跡。但由於沒有明確的目標,萬幼楠一次次進山,都只能無功而返。幾個月後的一天,他偶然聽説關西鄉有一座當地人稱為圍屋的客家古堡,這個圍屋與土樓有沒有某種聯絡呢?萬幼楠決定去看個究竟。

  一看到關西圍屋,萬幼楠頓覺眼前一亮。圍屋外觀呈方形,高約7、8米,整個墻體是用巨石和青磚壘砌而成,看上去異常堅固。圍的四角各建有一個突出的炮樓,上面密布射擊孔,讓人感到幾分森嚴和恐怖。

  而走進圍內,與外面壁壘森嚴的氣勢相比,這裡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天地。庭院寬敞整潔,佈局井井有條,在圍屋的正中央是一座祭祀祖先的客家祠堂,上面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十分講究氣派。整個建築以祠堂為中心,和諧有序,嚴謹對稱,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格局。

  那麼,這個巨大的圍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土樓呢?

  與圓形的土樓相比,圍屋的防衛功能似乎更強,每個炮樓都突出墻外,不留任何監視和射擊死角,從射擊孔往外看,任何靠近圍墻的活動都能盡收眼底、一目了然。為了防止入侵者爬上屋頂,瓦上還布設了用劇毒藥水浸泡過的三角鐵釘,傳説能見血封喉!

  圍內水井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遇到外敵襲擾,緊閉圍門,裏面的人能照常生活,堅持數月。

  這個圍屋什麼時候做的啊?清朝,清朝什麼時候?

  據圍子裏的老人們介紹,關西圍屋是他們的先祖徐名鈞建造的,清朝嘉慶年間徐名鈞靠經營木材生意發家,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這座巨大的圍屋是他耗費了10萬兩銀錢、歷時近20年才修建起來的。現在住在圍子裏的200多人都是徐名鈞的後世子孫。

  經過比較,萬幼楠認為,儘管關西圍屋與圓形的福建土樓外觀不同,名稱不同,但在功能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客家人為抵禦匪盜修建的兩種不同形式的堡壘民居。圍屋,正是他一直尋找的“土樓”!

  關西圍屋的發現,首次揭開了深藏在贛南山中的古堡秘密,引起學者們極大興趣,在這之後,贛南又陸續發現了數百座大大小小的古堡圍屋,許多深埋在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也漸漸傳諸於世。

  十幾年過去了,那些留存在民間的贛南圍屋如今備受關注,萬幼楠首次發現的關西圍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而他也由於多年鍥而不捨的探索成為了圍屋研究專家。今天,當萬幼楠帶著我們攝製組踏上贛南這片土地,去探訪他的研究和發現時,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

  採訪:贛州市博物館副館長萬幼楠

  我第一次調查圍屋還是1991年,現在13年已經過去了,那麼現在(有的)圍屋是什麼個狀況,我們還不知道,那我們這次去,可能會又有新的感受,也許還有一些新的變化和發現。

  在贛南已發現的數百座古堡圍屋中,關西圍因其龐大和保存完好被萬幼楠稱為經典之作,而他帶我們見到的另一個圍屋燕翼圍則更為奇特,據説,燕翼圍曾抵擋住日軍飛機的轟炸,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傳奇。

  採訪:贛州市博物館副館長萬幼楠

  相傳圍主做這個圍的時候,施工隊就問圍主人,他説東家你這個房子基腳用多深啊,那他説八尺上下,八尺上下當地人就是八尺左右的意思,那麼當時施工隊伍就給他做了八尺深的基腳,説那麼東家上面我們就開始做磚墻了,他説我給你講的是八尺上下,就是下面八尺上面也要八尺。

  建成的燕翼圍,除了上下八尺的青條石,它的墻高15米,墻體厚達1.5米,常有人用固若金湯來形容它。説到圍屋的堅固,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多年以前的一天夜晚,一夥兇悍的強盜外出打劫,闖進深山裏的村落,然而,在一座高大的圍屋前,緊閉的圍門和高聳的圍墻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強盜們用盡火攻等手段都無濟於事,他們遇到了圍墻內井然有序的抵抗。整整一夜的激戰,強盜們根本無法攻破大門,最後不得不退卻了。

  然而,如此圍門重重,固若金湯,一旦關上大門,高墻阻隔,特別是到了晚上,如何與裏面聯絡呢?萬幼楠帶我們找到圍墻下部的一個小洞,據他説,這就是聯絡圍屋內外的傳聲筒。

  開門,有回音,開門。

  那麼這個傳聲筒的結構也不是直的,直的很不安全,如果是遇到是敵人,你聽的時候,他可以放銃也可以放箭,它是往上曲折上去的。

  為了印證這個彎曲的傳聲筒能否把聲音清晰地傳入高高的圍墻內,我們找到圍屋裏面相應的洞口,一試究竟。

  開門,什麼人?自己人,聲音很好,這是傳聲筒,那麼這間房子相當於這個圍屋的一個哨房,拿我們現在的話説就是個門衛

  燕翼圍的建造,在防禦設計上可謂構思奇巧,用盡心機。據説燕翼圍這三個字,源於《詩經》“詒厥孫謀,以燕翼之”,意思就是留給子孫良謀,用以保安後嗣。正是當年圍主人企盼圍屋韆鞦永固、後世子孫永享太平的良苦用心,才使我們今天得以親眼目睹這個難得一見的古堡奇觀。

  在贛南的大山裏,萬幼楠還帶我們找到了許多堅固的堡壘圍屋。

  這些圍屋在形態上主要是和關西圍、燕翼圍一樣的方形堡壘,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

  今天,這些圍屋大都早已廢棄,但殘墻上這些密密的槍孔依然令人觸目驚心!即使只剩下這樣的殘垣斷壁,看上去依然堅固異常,令人驚嘆!

  在一座早已無人居住的圍屋裏,我們還看到這樣的奇景:除了壁壘森嚴的炮樓守護,圍屋的整個天井還用鐵絲網嚴嚴實實封閉起來,以防禦入侵者從屋頂越房而下,而人在其中就像鳥被關在籠子裏一樣,無處不在的防衛幾乎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這是一片保持尚好的原始森林,像這樣的森林過去曾覆蓋了閩粵贛大部分山區,那裏蛇蟲出沒,只有少數一些當地的土著人住其中,這種局面直到唐朝才發生變化。當時北方中原一帶戰亂頻繁,大批飽受兵禍之苦的中原百姓傷心告別家園,輾轉遷徙來到這片山區,為了將自己和當地的居民區分開,他們稱自己為客家人。聚族而居、崇宗敬祖是客家人由來已久的傳統習慣。

  然而,學者們在尋找答案時,從地方文獻和客家族譜中卻奇怪的發現,贛南山區這些圍屋並非修建於唐朝,而主要出現在明清兩代。

  那麼,明清時期這裡一定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件,嚴重威脅到了客家人的正常生活,以至他們不得不選擇這樣封閉的生存方式!贛州市文史學者劉勁峰對於那段歷史,曾經做過較為深入的研究。

  採訪:贛州市文史學者 劉勁峰

  明代初年開始由於邊境倭寇作亂,到了清代從順治開始又實行一個遷海的政策,把沿海的居民內遷幾十里,這種情況下,形成這種情況,因為閩粵贛地區本身生産資源很有限,而經過幾個朝代的繁衍,閩粵贛這個地方人口已經大量膨脹起來,外面的人再一壓迫,使得這裡的人口猛增,而生産資料殘缺,形成大量的人開始生活沒有著落。還有一個經濟原因的話,就是明代中期開始當時這一帶海外走私貿易比較厲害,而從事中間運輸的是大量山民,也就是我們現在這些住山的客家人,到了清朝初期以後,海外走私這條路得到遏制,形成大量山民失業,這些做挑夫的沒有事幹。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閩粵贛山區聚集著大量無以為生的人,使得這裡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還有一種原因,閩粵贛這三個地區從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都是支持反清復明和抗元的鬥爭的,當這種鬥爭失敗以後,有大量戰鬥流散人員到了民間,還有就是説從清代康熙年間鎮壓三藩作亂,把三藩鎮壓下去之後,也有一部分部隊上流散人員流落到山裏面。種種原因促使各種矛盾急劇惡化,地方小股勢力各自佔山為王,而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山深林密,官軍鞭長莫及,因而匪盜橫行,時至今日,在大山裏仍能找到許多山寨的遺跡。

  在這個叫烏石圍的老圍屋裏,賴吉生老人已經生活了80多年。幼年時這一帶匪盜成患曾給他留下深刻的記憶,至今老人提起來還心有餘悸:我被土匪嚇大的,走啊走啊,土匪來了,歸啊歸啊,土匪來了,我被土匪嚇大的,經常都會講土匪來了?是,嚇大的,

  正是在這樣狂暴動蕩的亂世中,圍屋應劫而生,當地的百姓不得不耗費鉅資興建這種軍事堡壘般堅固的住所,無奈地蟄居其中,以躲避亂世風暴的衝擊。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客家人在建造圍屋時,仍處處不忘美的創造。從這些精緻的雕刻中,可以看到客家人的智慧和他們對人生的感悟,以及那種對美頑強的嚮往和追求。

  今天,圍屋裏的人已不再需要高墻的保護,遷出封閉的圍屋,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成為他們必然的選擇。但對於世代生活的家園,有一種情感是他們始終不能割捨的,許多人對過去圍屋裏那種熱鬧溫馨的往事仍然十分留戀。

  原先這邊都是廚房,大家吃飯的時候都聞得到香味,非常和氣,端一碗飯到這中間一站,不要菜,聞著香味就可以下飯。

  這是我們在一個老圍屋裏遇到的一幕場景。這家人淩晨5點就在祠堂裏忙碌開了。他們在祖先面前引燃火種,然後由家裏的長輩帶著火種在夜幕中走出圍屋,穿過鄉村的田野,一直送到寬敞舒適的新居,在黎明時分把新居的灶火點燃,迎接新生活的開始。這條路不論走多遠,手中的火種都不能熄滅,而這火種所代表的骨肉親情也一直會在客家人的血脈中長久流傳。

  採訪:贛州市安遠縣東生圍 鐘榮昌

  今天淩晨我們進行這個儀式,主要就是因為新做的房子裏面,我們把老祖宗從老地方接到我們新居,以後讓老祖宗在我們的新居裏面生根開花結果。

  圍屋,是客家先民在贛南這片大山裏留下的建築傳奇,銘刻著客家人一段難忘的歲月滄桑。今天,它已翻過沉重的一頁歷史,日漸走出客家人的生活。在這些孩子們眼中,機關重重的圍屋,只是他們兒時快樂玩耍的天堂。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