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鄂州 > 正文

鄂州《一代人傑吳兆麟》1月28日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4日 15:23)

  編導:張韶明 攝像:鄭斯寧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有鳳凰臺;鳳凰台下的銅板上,按年代刻著鄂州的歷史。1911年是中國舊曆辛亥年,也是中國的“翻天覆地年”。這一年的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清朝新軍中的革命士兵自發起義,一夜佔領全城,這次舉義在中華大地上敲響了帝制的喪鐘,掀開了共和政治的新篇章。但是,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一幕,原本不該遺忘,如今卻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誰指揮了武昌起義?!

  就是這位吳兆麟先生,武昌起義的總指揮,一個立下赫赫功勳的人,也是一個幾乎被歷史淡忘的人,慢慢的從時光的深處向我們走來。吳兆麟將軍祖籍湖北鄂州市, 1882年出生於鄂城葛店的農家。16歲入武昌工程營當兵, 1905年參加革命團體"日知會",任該會幹事及工程營代表。1909年,以優等生成績畢業于湖北參謀學堂,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能。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徵暴斂,促使矛盾空前激化。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織革命政黨,在湖北主要有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大革命團體,因宗旨目的相同,和革命鬥爭的需要,于1911年9月聯合起來,準備發動起義,革命黨人蔣翊武,孫武,分別擔任起義總指揮和參謀長,總指揮部設在武昌小朝街85號。

  武昌起義在革命黨人的策劃下,本來是有計劃有步驟的,不料10月9日下午,孫武在漢口租界寶善裏實驗炸彈,爆炸負傷,被俄國巡捕入屋搜查,革命文告名冊彈藥均被搜出。武昌小朝街革命機關被暴露,彭楚藩、楊洪勝、劉復基三位烈士遇害,武昌風聲鶴唳,形勢十分嚴重。與其束手就擒,不如拼死起義。10月10日,下午7時,新軍工程營革命黨人熊秉坤打死鎮壓革命的士兵排長,率隊攻佔楚望臺軍械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其他革命黨人聽到搶聲,也率部赴楚望臺集合。武昌城內外參加起義的新軍達3千多人,楚望臺成了起義軍的大本營。

  10月11日清晨,一面醒目的鐵血十八星大旗,在黃鶴樓頭迎風招展。當日中午,革命軍商討組織軍政府,提議由吳兆麟任都督。但是吳兆麟認為自己只是一個隊官,相當於連長的官職,不足以號召天下,於是,他以總指揮身份提議公舉黎元洪為都督。黎元洪當時是清軍協統,相當於旅長,利用他的資望來出任都督,對革命有利。十天后著名革命黨人黃興到達武漢,吳兆麟又讓他替代自己出任戰時總司令,

  接著,清朝的北洋軍向武漢反攻,面對裝備精良的北洋軍,革命軍承受著巨大壓力,漢口漢陽相繼失守。危機中,黃興遠走上海,黎元洪潛走葛店,武昌危城,全靠吳兆麟支撐,吳兆麟重新出任戰時總司令。

  清政府派袁世凱親臨城下,但袁世凱並不想立即佔領武昌,為了個人的政治野心,他通過英國領事館提議停戰3天,只要雙方在停戰條款上蓋印,即可停戰。然而,當時都督印已被黎元洪帶走了,吳兆麟急中生智,編出黎元洪不在的理由,連夜命人刻印,簽署了協議,革命軍得以喘息。袁世凱上書清政府,言“民心已去,無可再戰”。清廷只得下詔退位,武昌起義成功。

  對此,孫中山説:"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意外是有一些,比如那顆連夜臨時刻製的印章,但更多的還是吳兆麟極其同人的勇敢與智慧,是歷史的必然,。

  1998年鄂州人民集資修建了吳兆麟紀念館,紀念館佔地5畝,主體建築共分兩層,一樓展示了孫中山、康有為、程思遠等人為吳兆麟題詞的真跡200余幅。二樓是吳兆麟將軍生平事跡展覽,用圖片、實物展示了吳兆麟將軍的一生。

  在鄂州市城外不遠,有一道水閘,建成已有近80年的歷史了,看起來還是很結實,附近的孩子們説,他們很喜歡在上面跑來跑去的玩。一代名將為什麼修起了水閘?在京任職期間,吳兆麟目睹北京政府之所為,袁丗凱野心勃勃,黎元洪不足有為,對黨人喪失信心,遂退出政壇,解甲歸田,回湖北從事公益事業。

  1922年,他拿出自己的退役金兩萬大洋,督修樊口大堤,建民信、民生二閘,開闢月河,築王唐黃堤等水利工程,風餐露宿,不辭勞苦,三年時間,使工程告竣,變水害為水利,終於使沿江七縣一州淺澤變良田。閘門被命名為“民信閘”,顧名思義,民信也。

  在修建水利的同時,吳兆麟被公舉為"武昌辛亥首義同志會理事會"主席,為了紀念武昌起義,也為了安置在武昌起義中受傷的傷殘軍人,他出資倡修武昌首義公園,這兩大舉措用去了吳兆麟將軍全部的退役金4萬大洋。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吳兆麟因素患哮喘,困居武漢讀經自遣。日本侵略者知其素著聲望,誘以出任偽軍總司令,偽湖北省政府首席參議,均遭吳拒絕。日本人無奈,將其軟禁。吳兆麟面對山河破碎,國難當頭,心情悲憤難抑,哮喘病加劇,于1942年10月17日飲恨而逝。重慶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予公葬。

  吳兆麟作為武昌起義總指揮,時間的落塵仿佛掩住了他的身影,人們幾乎在歷史課本上找不到他的名字,他只是清清淡淡的記載于《吳氏宗譜》裏,他也深深淺淺的銘刻在人們的心裏。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