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九華山 > 正文

九華山《僧侶生活》1月22日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4日 14:37)

  編導:王禮 攝像:王禮 山峰

  在遠離九華街眾多寺院之外的化城峰山腰處,坐落著九華山四大寺院之一——甘露寺。她是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座大寺院,因為開工之時滿山松針盡挂甘露,甘露寺由此得名。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創辦的九華山佛學院就設在了這座古剎,據當地的專家介紹説,甘露寺是九華山執行佛教儀規最規範的寺院,那麼,什麼是最規範的佛教儀規呢?山門內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循著誦經聲我們來到大殿,這裡的僧侶正在做晚課,這時我們發現,他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僧侶們全部都是年紀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些稚氣未脫的僧人都是九華山佛學院今年剛入學的新生。

  採訪:藏學 九華山佛學院院長

  “這個學院的最大優點就是它有一個比較好的一個地理位置,因為它離九華山呢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因為這個環境沒有太多的干擾,那麼年輕的僧眾可以靜心的在這兒學修。”

  在這張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從甘露寺到香客雲集的九華街還要走一段盤山路,就是這十幾公里的山路使得九華山佛學院得以獨享清靜,使得這裡的僧侶可以專心禪修。

  院長藏學,今年35歲,1992年作為九華山佛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留校任教,5年前開始擔任甘露寺住持兼佛學院院長,他所提倡的辦學方針是 "無事為興,無唯而至" 。

  採訪:藏學 九華山佛學院院長

  “就是在沒有事情的時候,是我這個學院最興盛的時候,我們不要求轟轟烈烈,我們要的是我們一個整體生活,包括我們內心的寧靜,無唯而至當然不是説什麼都不做,更希望我們的身心能夠與這個世界相融合,讓我們的身心徹底的釋放,去擁抱這個世界。”

  作為出家人,作為學生,兼顧著兩種身份的他們每天都在幹些什麼呢?與他們的同齡人有什麼區別嗎?於是我們決定,和這些年輕的僧侶們一起生活一天,以探個究竟。

  在寺院裏,打板是用來召集僧眾的傳統訊號打板次數和頻率的不同代表著不同的功課。聽到打板聲 法藏很早就起來了,作為這個班的班長,他每天早晨必須在打板聲結束的時候敲響晨鐘,淩晨5點上早殿是佛教徒們每天要做的第一堂功課,在早晨6點半鐘早課結束時,天才開始濛濛亮了。

  上午8點半,在吃過早飯後,僧侶們的學生生活正式開始了,作為一所特殊的學校他們以學習佛教課為主,給學生們上課的果悅法師也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他現在是九華山佛學院的教務長。

  採訪:果悅 九華山佛學院教務長。

  “今天我這課就是沙彌律儀,這是一門佛教課,我們上午基本上都是佛教課,《佛學基礎》、《遺教經》、《印度佛教史》這些,都是佛學課為主,下午都是以文化課為主。《古代文學》、《邏輯》、《通史》,我們這個培養學生的目標呢,不僅讓他具有較高的佛學水平,同時我們要讓他們具備很好的文化素養,培養一種德才兼備的一個學生出來。”

  當寺院裏的每個角落,都響起這種節奏的打板聲,就是提醒大家用齋飯的時間到了。出家人把吃飯稱為“過堂”,在這裡他們所説的“過堂,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含義嗎?難道佛教徒認為吃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嗎?過堂的第一道程序是誦經 目的是培養恭敬心 併為眾生祈福,僧侶們在過堂的時候是不能説話的,如有需要則全部用肢體語言表示,比如需要添飯,將碗推到桌邊即可,而如果把碗摞好放至桌邊則表示已經吃好了,齋飯結束後道岸法師還要檢查是否有人剩飯,因為佛教認為浪費是非常大的罪過。

  佛教徒吃飯的地方叫做五觀堂,所以吃飯才被稱為“過堂”。那麼何為“五觀”呢?佛教認為,出家人在過堂時應當心存五種正確的觀念,概括來説,就是應當想到一粥一飯皆來之不易,要存有感恩的心,而且要把齋飯當作幫助修行的良藥,不能貪戀食物的美味。

  下午2點半鐘上的是英語課,作為一名現代僧人,無論是查閱外文資料還是同國外佛教界的交流,掌握外語都是必不可少的。

  生性好動的年輕人如何靜修呢?除了每天必做的功課學習外,他們還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這是學生們的宿舍樓,在下午的休息時間,我們來到了學生果彥的房間。

  學生果彥,2001年在九華山肉身寶殿出家,今年24歲,與古往今來眾多擅長書畫丹青的高僧一樣,在閒暇時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練習書法。

  採訪:果彥 九華山佛學院 學生

  “寫毛筆字,第一個它就是可以讓我們在抄這個經典的時候啊,自己可能溝通一點,其次它就是剛剛所講的它就是調心,讓我們一個很雜亂的心啊,經過這個寫字的這個,就是講專一啊,可以幫我們驅除種種的妄念,也可以講它是一種修行的一種方面,寫一筆字可以念一句佛號呀。”

  與果彥以練字的方式靜修不同,出身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的法藏,認為習武是修行的捷徑。

  採訪:法藏 九華山佛學院 學生

  “修行,行、走、坐、臥都可以修行的,達摩祖師主張,我們少林寺主張就是動中求靜,實際上動作、打拳,但內心還是有提高的,(每一方面)都可以修行的,行、走、坐、臥都可以修行的。練武術要真正的練好的話,必須要有很好的德行,沒有德行的、行為品德高尚的話,你想達到武術最高(境界)登峰造極是不可能的。”

  這是學校在課餘時間安排的一堂功課,佛教稱其為出坡,認為出坡是累積福報最迅捷的法門,但是傳統上的出坡一般是指打掃寺院衛生或者到田裏務農。

  又到了下午上晚殿的時間。在佛學院上晚殿是不允許請假的,下午4點15分所有的僧侶都必須準時到大殿集合。在晚課中,僧侶們要念誦《阿彌陀經》和八十八佛名,主要是向佛祖申述自己改過的願望,同時為眾生做懺悔。

  這是九華山佛學院特有的一種修行方式,因為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所以佛學院會經常安排學生們到九華山肉身寶殿朝拜地藏王菩薩,他們稱其為拜山。

  這是九華山上另外一所大寺院祗園寺的僧人們在放焰口,這也是寺院裏的主要佛事活動之一,佛教認為,放焰口是向餓鬼施食最主要是為他們説法、受戒,令他們早日解脫以超度亡靈。

  祗園寺是進入九華街的第一座大寺院,她是九華山四大寺院之首,如果説在甘露寺我們看到的只是些學僧的話,那麼在祗園寺我們就可以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僧侶了,那麼一個典型的大寺院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呢?

  在大的寺院中,因為事務繁雜,大多會在住持之下設置八大執事,一般由資歷較深的法師擔當,除了被稱為八大執事之首的維那掌管大小佛事活動外,還有掌管全寺經濟的監院和相當於糾察的僧值等等。

  來到寺院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客堂的知客,像這位雲遊僧想在祗園寺暫住,佛教稱為挂單,首先就要找八大執事之一的知客僧,辦理挂單手續 。

  聖金就是祗園寺的知客僧 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全寺的僧俗接待事宜。在廚房裏的這位僧人,法名日輝,1998年在祗園寺出家,2003年開始擔任八大執事裏的點座,主要負責寺院裏僧眾和香客的伙食,相當於廚房總管。每天早晨上過早殿後,日輝法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九華街的菜市場採購全寺一天所需的蔬菜。

  法師:這個大白菜怎麼買?

  商販,大白菜五毛吧,

  法師:五毛啊,你不能唬我啊,

  商販:四毛稱來的,

  法師:四毛稱來的,那我就給你四毛五差不多了,

  法師:(這個大白菜),這怎麼這麼多米蟲怎麼搞得?

  商販:這不是,剛才還稱了呢,這些都沒有,剛才那個是擠的,

  法師:稱上20斤吧,20斤,20斤

  如果不從髮型和衣服來看,我們幾乎無法分辨日輝法師和一個普通的酒店採購有什麼不同其實,在現今的社會,要想做到完全的與世隔絕、閉門清修是不可能的,況且佛教認為,出家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修行,有很多高僧都是在處理一粥一飯這種瑣碎的小事時悟道的,能夠保證供應僧眾的齋飯,使大家順利得道,正是符合了佛法既要渡己又要渡人的大原則,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門之一。

  這是祗園寺每週一次的例會,坐在正中間的道源法師就是祗園寺的住持,住持是一個寺院的當家人,主要工作是負責寺院的整體管理和對外的一切重大活動,今天道源法師除了要交待寺院日常的工作外,主要是通知執事們,九華山的幾個大寺院要為山下的老百姓修橋捐款的事。

  我們慢慢進入淡季了,進入淡季了就是香客,客人都比較少,首先第一個就是我們抓緊我們自己的修持,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下面要(修)一座橋,希望我們捐贈。

  這是九華山下的青陽縣杜村鄉,道源法師提到的修橋的事就發生在這裡,這是杜村鄉要在公路邊修的橋,它對杜村鄉具有重要的意義,橋修通後將會使杜村鄉五個自然村一萬多人口的交通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而因為資金短缺,這座橋已經停工近三個月了。

  星期天,我們跟隨九華山上的幾位住持來到了杜村鄉新豐村,法師們代表九華山佛教界為鄉里修橋捐款三萬元。

  九華山上的法師們每年都要給青陽縣捐款,包括為學校建實驗室,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到縣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等,以至於當地的老百姓都把山上的法師們當作親人看待。

  其實很多佛教經典都解釋過佛法與世間的關係,那就是佛教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

  當一天當中最後的陽光也慢慢消退,當暮鼓聲再一次響徹九華山,僧侶們開始做全天最後一堂功課——坐禪。佛教認為,坐禪是一個調心的過程,坐禪一般以一炷香的時間為限,約45分鐘,在這期間,可以冷靜的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過錯,並體味自己的痛苦,以求解脫,在這一片靜臆的時間裏,連我們也感覺到內心擁有了片刻的寧靜。

  晚鐘又一次被敲響,熟悉的誦經聲再一次從大殿深處傳來,夜色帶著寧靜的氣味在九華山蔓延開來。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