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赤峰 > 赤峰 > 正文

赤峰 《古韻新風》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30日 15:44

  編導: 迎旭 攝像: 寶力道

  內蒙古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草原東南部,被稱為東蒙草原,這裡是中國北方民族廣闊的歷史舞臺 ,也是北方人類文明的策源地,歷史上曾有數十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這些民族有的來去匆匆,有的威震歐亞,有的湮沒無聞。

  人們説北方少數民族是一個粗心大意的民族,他們沒留下太多可以讓後人考證的印記,卻留下了太多的疑問和猜想。比如他們古老的藝術。也許在某個黃昏, 熊熊的篝火旁,他們的旋律曾響徹天空,而這些音符是否會被後人一代代傳承下來。

  幾千年以後,在紅山腳下,我們還能尋找到關於他們的這些遙遠而親切的記憶嗎?

  聽説,只要找到赤峰市的剪紙藝人李從春,就能找到在這個地區仍留存的,關於古老民間藝術的信息。因此在這個鋪滿剪紙的家裏,我們開始了對李叢春的尋訪。

  李叢春,癡迷于剪紙藝術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他的剪紙不僅傳承了傳統的技法,還增添了國畫的技巧。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這些剪紙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國畫的寫意,刺繡的細膩,和纂刻的流暢。不僅如此,在李從春用剪子創造的世界裏,我們果真發現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內容。 這就是赤峰地區獨有的一些民間藝術的影子。這也正是我們千方百計,想要尋找的,對北方民族古老藝術的記憶。

  這副剪紙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曾經流傳在北方少數民族中的古老樂器。其中,最古老的莫過於來自來兩千年前的胡笳了。

  胡笳是中國古代吹管樂器。就是這樣一個在中華民族樂器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的胡笳,在中國的宮廷和民間流傳了幾代之後的,突然就銷聲匿跡了。

  只有漢代女詩人蔡文姬的《 胡笳十八拍》,還依然依盪氣迴腸,千古流傳。 而胡笳卻變成了一個遙遠的謎。

  據説,胡笳還有一個蒙語名字叫茂登朝爾,也許在蒙古族的民族樂器中,我們還能尋找到關於胡笳的蛛絲馬跡。

  這裡是赤峰市民族歌舞團的排練廳。在這個簡陋的排練廳裏,歌舞團的團員們成就著一件了不起的事業。從1984年開始,他們先後挖掘試製出了,九種二十八件蒙古族古代民間樂器。在這些古代樂器中,我們發現了胡笳這個近於絕跡的古老樂器。

  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諾恩吉雅,這首歌唱遠嫁他鄉的姑娘諾恩吉雅的旋律,讓我們聯想到了蔡文姬的哀婉悽切,也捕捉到了讓人癡迷了幾千年的胡笳的聲像音容。

  我們想把自己的這些樂器挖掘出來, 組建成自己的一支樂隊,這樣我們蒙古族就有一支比較完整的,可以説是原生態的這種民族樂隊,去表現我們蒙古族的生活。

  胡笳是漢魏鼓吹樂,遼代散樂,以及元代宮廷樂中很重要的一種吹管樂器。與胡笳一唱一和的這支輕柔婉約的樂器叫 比力》 ,比力也是蒙古族古老的樂器之一。

  胡笳和比力的這曲和諧的敖包相會,讓我們和藝術的珍寶變得咫尺,和千年的時光變得咫尺,。

  這似遠似近的悠揚,訴説著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除卻金戈鐵馬,仍有胡笳長笛。

  令人好奇的是,人們是怎樣發現,這些已經消失了的古老樂器的呢?

  一切關於這些樂器的發現,除了厚厚的歷史文獻外,都來自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的這張珍貴的照片。這是日本學者鳥居龍藏1903年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惟一 一次記錄了赤峰市喀喇沁王爺府樂隊。同時也惟一 一次記錄了北方少數民族古老的樂器。這張照片幾乎成為了研究和再現這些古老樂器的,惟一生動的佐證。

  雅樂使用的是笛,笙,雙管 ,四弦,蕭,琵琶等樂器。溯于隋唐,盛于遼金,只有到了元代才隨宮廷樂工流播民間。赤峰演奏雅樂,起源於清朝光緒初年,明清又與蒙古草原藏傳佛教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地區民族風格的赤峰雅樂,而後便銷聲匿跡了。

  生活在紅山腳下的很多藝術工作者,從八十年代開始,整理髮掘這些幾乎絕跡的音響,今天,這裡的人們會像捧持家珍般的把這些樂器展示給人們。在這個王府大院裏,我們依然能夠聽到久違了的曼妙旋律。

  雅樂最早是宮廷祭祀和朝會活動時演奏的音樂,因此,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但是,這些來自宮廷的音樂,在赤峰這個地方,卻沒有隨著宮廷的消失而消失。而是融入了民間,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演出的日子到了,藝術團的老人們一大早就來到了廣場。對於他們來説,每次演奏雅樂的經歷,都令人興奮而難忘。

  雅樂,這個歷代在高貴的宮廷中演奏的音樂,今天就在這座城市的露天廣場,面對著普通百姓上演了,臺上的演奏者,眼裏已經沒有至高無上的帝王將相,但是心裏卻一直揣著一個至高無上的理想,那就是把很久以前,曾在這片土地上輝煌燦爛的古老藝術一代代傳承下去。

  李叢春的剪紙作品,很多都源自古老的民間傳説。其實,有很多民間藝術,就是在古老的傳説中代代相傳的。

  傳説中的這八個仙女是女神娜若卡吉德瑪的化身,娜若卡吉德瑪,是驅逐邪惡的裸體護法女神,能會給宇宙帶來光明。

  娜若卡吉德瑪的神像被供奉在赤峰喀喇沁旗王府善通寺,關於娜若卡吉德瑪還流傳著一種神秘的密宗樂舞。

  善通寺八十高齡的喇嘛 王斯楞,是整個赤峰地區,惟一一個會跳這種密宗樂舞的人。

  密宗樂舞屬於藏傳佛教祭神樂舞的一種。自清代乾隆年間1788從西藏穿入,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密宗樂舞是具有一定學識資格的高僧為了自身的修持,裝扮成仙女形象,在女神像前誦經歌舞的一種神秘藝術。這種宗教藝術且不説普通群眾,就連眾僧受其教規的約束,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很少有人能看到這種樂舞的場面。

  為了不讓這種流傳幾百年的樂舞失傳,王斯楞老人決定在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讓藝人們表演這種神秘的娜若卡吉德瑪。

  娜若卡吉德瑪,融歌 舞 祝讚詞于一體,是一種十分高雅的寺廟藝術, 這些紛繁多變的密印手勢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含義。據説娜若卡吉德瑪還和古代印度宗教的《金剛舞》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

  娜若卡吉德瑪在赤峰善通寺長期的流傳過程中 ,又注入了新的內容形式,從而成為具有內蒙古東部區特色的宗教藝術。

  隨著藏傳佛教在內蒙古草原的流傳,一些神秘的宗教樂舞也漸漸融入了民間,從李從春剪紙裏的一個關於白老頭和黑老頭的傳説中,我們看到了宗教藝術和民間藝術最有趣的結合——好德歌沁。

  表演好德歌沁,是為了除邪去災,求子招福,而且,好德歌沁表演中的第一步,就是按宗教禮儀,讓面具復活。這些面具,和藏傳佛教中的查瑪非常相似。所以,好德歌沁,這種流傳在民間的古老藝術形式,過去具有很濃的宗教色彩。

  好德歌沁盛行在赤峰敖漢一帶,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了。

  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白老頭阿林查幹都會攜妻子、女兒和助手黑老頭朋斯克,載歌載舞走向通完艾裏的大道。

  好德歌沁具有固定人物情節和程序。但是不知道從那一年開始,在好德歌沁的隊伍裏多了豬八戒和孫悟空兩個神話人物。而且好德歌沁的演出內容與漢族秧歌中的“ 燈管爺子查訪民情” 異曲同工。

  因為從清朝開始,漢人進入敖漢境內 ,大量開墾種糧,使敖漢旗從純牧區漸漸形成了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地區。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好德歌沁雖然是蒙古人用蒙古語表演,但卻雖吸收了多種民族的藝術營養,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成為這個地區獨特的風俗。

  好德歌沁始終以滑稽可笑的舞蹈動作,風趣幽默的即興對答 ,載歌載舞的歡快形式, 貫穿著整場演出。

  好德歌沁的獨特,還在於他們的演唱。好德歌沁共有十七首歌曲,在每個不同的階段,他們都會演唱不同的歌。而且每一首歌曲的歌詞和旋律都不盡相同。

  好德歌沁表演一直延續到晚上,在篝火旁他們又唱起了《祭火歌》。好德歌沁是神秘的宗教藝術和樸實的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産物。

  也許,正是因為融和在民間藝術的營養中,他才保持了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最具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還屬蒙古族的烏力格爾。這種説書藝術在草原上流傳了七百多年。

  秋天是打草的季節,在草場上,牧民們正津津有味的聽張布和老人講述的烏力格爾《韓秀英》。

  烏力格爾是流傳在蒙古族民間的一種説唱藝術。過去,在茫茫的草原上,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甚至文字還沒有形成 ,這個在馬背上流動的民族,就是通過説書這種形式,頑強的傳遞著信息,傳承著歷史。很多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是通過這種説唱形式代代相傳的。再後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許多經典篇章也是通過説書藝人在民間廣泛傳播的。

  説書沒有固定的演唱腳本,對所聞所見的故事,藝人們全憑淵博的知識、驚人的記憶力,豐富的想像力,形象的表現力來即興表達。所以象張布和這樣的説書藝人在牧民心目中備受尊敬。現在張布和老人不僅為牧民説書,還記錄抄寫了幾百種流行在赤峰地區的説書曲調。他希望這些寶貴的民族藝術永不丟失,代代相傳。

  代代相傳的還有古老的蒙古族刺繡藝術。在赤峰市的阿魯科爾沁旗,牧民們仍然保留著的濃郁的蒙古族民俗。

  在阿魯科爾沁旗的一個民族服裝店裏,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煙荷包。這個煙盒包出自一位普通牧民的手。

  目前,額爾登其木格正為這個巨大的煙荷包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自古以來,蒙古族就認為煙盒包袋口向上,是吉祥之物。同時煙盒包上精美的圖案體現了女人的心靈手巧,又藏有女人打開心意的暗喻 ,因此煙盒包還象徵著美好的愛情 。

  阿魯科爾沁旗的姑娘娜日蘇就要出嫁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姑娘出嫁前,要給婆家的每一個人做一雙靴子,作為從娘家帶給婆家的見面禮,特別是給新郎做的靴子,就得更加細心,造型和圖案花紋十分講究。

  新娘那日蘇正在為未來的伴侶繡煙盒包。這一針一線的交錯,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結婚的日子很快到了,今天,每個參加婚禮的人都穿上了自己最得意的蒙古族服裝。

  蒙古族服飾實用,美觀。尤其是阿魯科爾沁旗的蒙古族服飾,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我們很難想象,作為粗狂的馬背民族,能夠擁有如此絢麗多彩的服飾。

  新郎烏日根達萊和迎親的隊伍來到了新娘的家。

  到新娘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新郎換上新娘親手縫製的新蒙古袍。並且為他戴上象徵著愛情的煙盒包。在阿魯科爾沁旗,每個男子都佩戴煙盒包,戴上兩個煙盒包表示烏日根達萊已經成為已婚男子,從此將撐起生活的重任。

  婚禮將在祝福的歌聲中延續,在阿魯科爾沁旗這個普通的家庭裏,我們仍然能看到許多刺有精美圖案的傳統用具。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婦女善於刺繡的傳統,她們喜歡在用具上繡上圖案,而且每個花紋都有各自吉祥的含意。

  吉祥的花紋,傳遞著蒙古人對生活的熱愛。五彩的刺繡,繡出了一對新人美好的明天。這片北方的凈土,還將孕育新的神奇。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