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節目查詢

武夷山《丹山碧水話武夷》6月7日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4日 12:15

  丹山碧水話武夷


  大自然的變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發生的,武夷山從一片澤國演變成氣象萬千的秀麗山水,經歷了六千萬年,古人把生命比作一瞬之間,和神奇的自然造化相比,人類的生命的確是短暫的,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條溪流都連接古今,留下了歲月的印跡。

  不知道大自然是怎樣的一種造化,把武夷山塑造的這樣神奇、多姿,武夷山的自然天成難道是歲月老人眷顧的結果嗎,帶著對這片山水的憧憬與好奇我們走進了武夷山。

  今天我們看到的武夷山奇特秀麗的自然山水,是四億年地質變化的結果,沉澱在這塊土地上多姿多彩的閩越文化也經歷了四千多年。

  古老的村落和相隔不遠處的漢城遺址,只是咫尺之間,然而它卻經歷了2000多年的輝煌歲月。

  歷史上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描寫過武夷山,文人筆下的武夷山多了幾分嫵媚,賦予了武夷山許多人性化的詩句,然而,望山看水大多是有感而發的,武夷山水的地質變化,文人們寫的並不多,這一點從大山裏的摩岩石刻上就能得到驗證。

  人們形容武夷山的秀色,是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三秀水就是千回百轉的九曲溪,六六奇峰,就是圍繞在九曲溪中的三十六峰,武夷山的地貌奇觀和文化內涵,大多是圍繞著它們展開的。


  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就在於小巧之中透著幾分靈秀,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每一山,每一景,都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千百年來,數不盡的遊人,聽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帶著對武夷山的幾分留戀離去。

  大多數山水之間都留下了道家和僧眾的腳步,武夷山也不例外,道教和佛教駐在這山裏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十國時期,武夷山就被列為了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今天我們看到的桃源觀是武夷山中最負盛名的一座道觀,在道教落戶武夷山之前佛教就已經在武夷山築寺頌經了,從唐武德元年開始,武夷山的寺廟遍佈山水之間。

  沒有秀麗的山水可能就沒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來到武夷山,頌經論道講學,800多年前,朱熹隨父親朱松從江西來到武夷山,60年時間裏,朱熹在武夷山著書70多部,創立了朱子理學,在朱熹走後,一批批理學家相繼在武夷山中,九曲溪畔創建書院,由此我們知道了武夷山不僅有舟山秀山,文化的內涵其實也很深厚。

  現在住在這古村落裏的人們,大概很少有人説清楚遠在一千多年前他們的祖先曾在武夷山中創造過怎樣的輝煌,然而,這片片窟址和至今仍是迷一樣的古崖居,被後人精心保護下來了。

  感受武夷山,其實不僅僅在山水之間,解讀武夷山也不僅僅是在古書典籍裏,這是我們初識武夷山的感受。早在南朝時期,古老的茶葉種植就已經落戶在武夷的山水之間了,茶聖陸羽也在晚年慕名來到武夷山,觀山看水,講經論道。陸羽之後武夷岩茶就飄洋過海名揚世界了。

  一座山就是一部書,真山真水之中,集合了太多的民俗、歷史、文化,週游其中,千百年來人們編織的夢想,已經凝固在這山水之間,它需要人們細細的去品味。

  武夷山有200多平方公里連綿起伏的群山,然而,秀麗的丹霞地貌山水只有70平方公里,遠望武夷山,這裡的每一座山峰,仿佛都是一個鮮活又富有個性的生命,人們不禁會問,大自然是怎麼一種變化,把這片山水雕鑿的這樣神奇。千百年裏,有數不盡的探險家、地質學家走進武夷山,試圖揭開它地質變化的面紗,碳-14的應用,為我們揭開武夷山地質變化之謎找到答案。

  武夷山的形成,大約經歷了5億年,那個時候,武夷山地區還是一片海洋,到了4億年,隨著地殼運動,地質構造頻繁變化,武夷山已經成了一個內陸湖盆,由於氣候的變化,大量泥沙沉入湖中,形成了厚厚的沉積岩,“燕山運動”、“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使武夷山産生了不等量的斷塊抬升,形成了單斜斷塊山,在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雕鑿之後,武夷山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化的丹霞地貌景觀,奇峰、怪石、幽洞就是億萬年自然造化的結晶。

  這些岩壁上的風洞是經歷了上千萬年的風化才形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一線天因為受到東西向斷裂影響而張開,形成了長178米,寬1米,最窄處僅50公分的一線天,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塊獨石構成,個別峰巒雖然有間縫,山體上部分分了,但下部還是相連的。山水之間,都會有些不同尋常的民間風俗,四千年前的閩越族,把棺木放在了懸崖之上,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之謎,懸棺葬俗,分佈于中國江南地區的10余個省份,最古老的就是武夷山的架壑船棺了,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頂,下至崖谷,至少都有數十米,閩越族的先民是怎麼把這懸棺放進去的,洞穴裏究竟是什麼樣子呢,1994年福建電視臺的同行搭建了雲梯,近距離拍下了架壑船棺的洞穴內的情景,考古學家在懸棺內發現了人工編制的竹蓆殘片和大麻,絲棉的平紋布料,這説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百趣人就見到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大自然億萬年的造化使這片汪洋的湖盆,變成了秀麗的山川,這樣的地質變化不止是武夷山獨有,但是,武夷山的丹霞地貌種類是最全的。千百年來,數不盡的文人墨客感嘆過這山水的秀麗。其實,武夷山不僅僅秀麗,幾千年裏這片山水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生態環境,人們在品味、欣賞的同時,精心呵護著這片山水。

  四千年前,百越人翻山跨海來到武夷山,尋找可以立足的地方,古粵城村是建於隋唐時期的一個村落。四千年裏,世世代代,他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在武夷山的歷史上,城村並不是一座最古老的村鎮,和它相鄰而居的漢城遺址,建於西漢時期,是閩越國的一座王城,從閩越王城的考古發現中看到,早在2000多年前這裡的百越族就在武夷山中建立了閩越國,古人説,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城村的人卻愛説除卻漢城都是村,漢城就是當年閩越國的中心,武夷山輝煌燦爛的文化從這裡開始。

  不知佛道兩家的先人們是如何尋覓到這片山水的,早在1400多年前道教就在武夷山安營紮寨,當年武夷山最有名的衝佑觀,從唐代到明代先後有李商隱、辛棄疾、陸游來武夷山學道,佛經裏説建造寺廟,雕塑佛像叫修福田,都是積功德的行為,從唐代開始,佛教,傳入武夷山,在其後的千百年裏,佛教僧眾在武夷山裏大興土木,留下了不少寺廟。

  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巧合,在佛道兩家大興土木建成寺廟之時,理學之風開始在武夷山興盛起來,這是明代學者詹繼光為紀念先賢詹體仁建造的雙仁書院,儘管書院裏已破敗,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體味到當年武夷書院的繁榮景象,從北宋到清代就有“水之寮,屏山書院、洪源書堂、幼溪草廬、留雲書屋”數不清的書院遍佈在武夷山九曲溪兩岸。

  北宋詞壇高手柳永就出生在武夷山,少年時代的柳永就經常登山賞石,十二歲時就寫下了,六六真遊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鱗穩破非煙,何處按雲軿,早在幼年的時候,柳永便跟隨親人遠去了宋都開封,從此再也沒有回過武夷山,但是十二歲的柳永能把武夷山寫的這樣意味悠長,可見武夷山當年的興文之風是多麼濃厚。柳永走了,然而他的詩卻讓武夷山人牢牢的記住了。

  書院在今天早已不見了,來到武夷山的人們,仍然在樂此不疲的尋找著昨日興旺書院的蹤跡。武夷文化是因朱熹的朱子理學而蠻聲中外的,朱熹14歲隨父親朱松從江西定居在武夷山的五夫鎮,一直到他去世,50年裏,他在武夷山,廣交學友,著書,講學,創立了朱子理學的思想體系,受到朝廷的重視,被欽定為官學。

  今天人們走進武夷山,更多的只是觀山看景,然而武夷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那延續了千百年的文化相依相攜,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中國文化的輝煌絢麗,這樣的旅途,或許在您的生命中是不常遇見的。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