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美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愛比戀更冷)簡評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2日 12:34)

  影片英文原名:ANNA KARENINA

  影片中文譯名:《安娜卡列尼娜》、《浮生一世情》、《愛比戀更冷》

  影片出品公司:華納兄弟

  影片導演:伯納德羅斯

  影片主演:蘇菲瑪爾索、西恩賓

  影片出品年份:1997

  影片介紹:

  生活在俄羅斯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安娜卡列尼娜已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在一次探親的途中,她巧遇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伯爵。伯爵對她一見鍾情,安娜也墜入愛河,為迫求自己的幸福,安娜不顧丈夫的反對, 義無反顧地追隨渥倫斯基而去,由此在上流社會引起軒然大波。與此同時,公爵的小女兒基蒂深深迷戀著渥倫斯基,當她得知伏倫期基對安娜的戀情後,失望痛苦之餘,終於為苦苦追求她的鄉下紳士列文的誠意所 感動,二人終結連理。而安娜的幸福卻並未維持多久,渥倫斯基開始冷落並背叛她,丈夫更不肯原諒她,在重重壓力下,安娜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塊海陸交接之地白銀色的冬景,一位男子被狼追得掉入地洞,卻被卡在中間,洞底下正是一隻饑餓的食人熊,進退兩難之際,男人説話了:   

  “死,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沒有真正愛過就死了……”

  ……   

  《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   

  蠟燭被風吹熄了,一切煙消雲散,真的很淒美……   

  《安娜卡列尼娜》的尾聲……

  到底什麼是婚姻呢?對著一個人好幾十年會不會煩呢?

  余秋雨在評論《安娜卡列尼娜》開始的那句話“幸福的婚姻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時,對這一觀點表示了反對的意見。他説正因為列夫拖而斯泰自身的婚姻不幸才會有這種悲觀的結論,而余秋雨卻認為恰恰是幸福的婚姻才各有各不同的地方,要知道余秋雨可是生活在幸福婚姻裏的。

  也許在這城裏城外之間,無論是進去的,還是衝了出來的,成功與失敗卻也都成了人生幸福與否的最大決策。

  關於演員:

  凡是看過《勇敢的心》的觀眾一定會對蘇菲瑪索飾演的那位王妃驚人的美艷所打動,似乎《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非她莫屬,深情的雙眸,帶著矜持高貴的神態,笑起來又是如此活潑動人,她就是托爾斯泰的小説《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

  俄時期一位高層首長卡列尼之妻(蘇菲瑪索飾)為了真愛,願意捨棄浮華的生活,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所愛。她與渥倫斯基伯爵(西恩賓飾)相遇在火車站,而後在舞會上又再次相見, 他領她在舞池中飛舞,兩人已知彼此心中互戀,但礙于社會地位與有夫之身,必須保持距離。然而兩人終究抵不過愛的魔力,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有社會地位的卡列尼(詹姆斯福克斯飾)卻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不讓安娜離開。此刻,安娜懷了渥倫斯基伯爵的孩子,卻不幸地流産,得了後遺症。雖然這時安娜己與渥倫斯基伯爵離家過著像夫妻的生活,卻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由於伯爵母親的阻攔,安娜無法獲得所需的關心與愛情,最後安娜在火車站結束了自己痛苦的生命,譜寫下了一曲偉大的愛情故事,留下了無限感傷。在影片末端有一段剪接,蒙太奇手法令人感動萬分,在徐緩的節奏裏,我們感受到纏綿悠遠的情意-蠟燭被風吹熄了,一切煙消雲散,真的很淒美!名著總是有如此的震撼力,這也許是電影成功的 最重要的原因。安娜捨棄富貴追求真愛,虛偽的 人們在背後指指點點,丈夫最後原諒了她,而熱情的維諾斯基伯爵卻一點也不溫情。種種愛的無 奈及迂腐可笑的人性在這段偉大的悲劇故事裏表 露無遺,當安娜結束自己生命時,不禁一問:“生命的意義為何?”為真愛?安娜用生命去追尋,“But where is the true love?” 。

  關於音樂: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情節線索。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具有資産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但她生活所在的那個虛偽的上流社會卻不允許她這樣做。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完全被金錢權勢所腐化夫妻之間毫無真摯的感情,人們習慣於互相欺騙。當安娜不顧丈夫的威脅,公然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結合在一起時,整個上流社會就一起向她施加種種可怕的侮辱和漫罵。後來,渥倫斯基又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真摯自由的愛情不僅找不到,而且被遺棄,做家庭奴隸的命運還在等著她。她感到再也無法這樣生活下去了,於是以自殺對這個社會提出了最後的抗議。

  音樂,産生永恒的魔力,列夫托爾斯泰也曾這樣説。

  “音樂的魔力,可以使一個人對不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對不可能的事一變為可能!"這位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著稱於世的語言大師持如是説,難怪柴可夫斯基一曲《如歌的行板》,使他落淚讚嘆!在富麗堂皇的俄羅斯宮殿中,在白雪皚皚的淒美夜晚裏,法蘭西之花-蘇菲瑪索上演絕世悲情無論是追隨愛人身影的眼神,還是翩翩起舞時優美高貴的氣質,蘇菲把安娜的矛盾、猜疑、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身揮鬥蓬、風流瀟灑、英氣逼人的“渥倫斯基”,讓你看一版在心中期盼已久的世界名著。

  幕後花絮:

  導演伯納德羅斯説:《安娜卡列尼娜》過去多次被搬上銀幕,但這一次卻不同以往。這是第一部在俄羅斯全景拍攝的西方電影,其中堂皇的建築、華麗的街道都是世界上獨特和少有的。就在這樣自然而古老的背景中,那段發生在十九世紀沙皇俄國時代的故事得以展開。

  “我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在聖彼得堡及其周圍鄉村拍攝《安娜卡列尼娜》,那真是一段不平凡的經歷。”導演伯羅斯説,“我們,作為西方人,對於這個國家知之甚少,在冷戰時期,我們只是在照片上看到灰褐色的建築和穿著雍腫的人們。那時要想認識一下俄羅斯,見識一下那裏堪稱世界上最漂亮的宮殿簡直是不可能的。但是現在,觀眾一旦看了這部電影,他們將意識到自己過去曾失去了多麼美麗的東西。”羅斯接著説,“沙皇俄國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帝國,它擁有整個大陸的財富,因為在19世紀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貴族無可爭議地擁有他們的雇工。就像所有革命前的社會一樣,沙皇俄國因為少數人獨享財富而愈發糜爛和頹廢。二次大戰之後,聖彼得堡(那時叫列寧格勒)遭到重創,後又被重建,所以宮殿與公共建築在今天依然挺立, 大部分還保留著原來漂亮的原貌。”

  分析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兩條主要的平行線索和一條聯結性次要線索結構而成的,整體上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安排下來的那個時代在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説通過安娜——卡列尼——渥倫斯基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係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通過列尼——吉提線索描繪出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地主經濟面臨危機的情景,揭示出作者執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麗——奧勃朗斯基這一次要線索巧妙地聯結兩條主線,在家庭思想上三條線索相互對應、參照,勾勒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這種建築學而自豪,圓拱將兩座大廈聯結得天衣無縫,“使人覺察不出什麼地方是拱頂。”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現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顯現出來。在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現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們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謎。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尼。婚後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於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兒子身上。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願像別特西公爵夫人那樣在家宴上公開接待情人;也不願接受丈夫的建議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關係,偷偷與情人往來;終於衝出家庭與渥倫斯基結合,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從此安娜失去了一個貴族婦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權利,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因此,她熱烈而執著地獻身於這種愛。確實,在國外,在渥倫斯基的莊園裏,安娜曾體驗過短暫的“不可原諒的幸福”。她丟棄母親的天職,但內心無法平息因失去愛子而産生的悲傷;她想昂起驕傲的頭,宣稱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卻擺脫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識。她的靈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擲的、囿于自我的對渥倫斯基的愛又不可能得到相應的感情反響,安娜絕望了,她在臨終前滿含怨憤地喊出:“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言、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創作過程中有過極大變化:從一個低級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寫成真誠、嚴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愛情、家庭悲劇寄寓了他對當時動蕩的俄國社會中人的命運和倫理道德準則的思考。作家歌頌人的生命力,讚揚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時,他又堅決否定一切政治、社會活動(包括婦女解放運動)對改善人們命運的作用,強調母親--婦女天職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觀的矛盾構成安娜形象的複雜性。一百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説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則是托爾斯泰式主人公中自傳性特別強的一個人物,他在托爾斯泰的創作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他身上藝術地再現了作家世界觀激變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從結構安排來看,列文的幸福家庭與安娜的不幸家庭互為對照,但從思想探索來看,列文婚後卻産生了精神危機,他為貴族階級自甘敗落而憂心忡忡。他研究勞動力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討人生的目的,但卻毫無出路。羅曼羅蘭指出,列尼不僅體現了托爾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觀點,而且列尼和吉提的戀愛,他倆婚後的頭幾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憶的搬演。同樣,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爾斯泰的哥哥德米特裏之死的痛苦追憶。而作品的尾聲則是作者本人趨向精神革命的過渡。

責編:趙蕾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