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1930梅蘭芳傳奇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1日 16:45


  一段傳奇的往事

  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

  一次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今年三月,京城舞臺上發生了一件引起社會各界和媒體廣泛關注的事,那就是有一齣戲在公演之前預售的第一張票,被一位千里迢迢從美國趕來的人買走了。他是誰?他要看的又是一齣什麼戲呢?為了表達謝意,一直封閉排練的劇組,破例把客人請到了現場。他叫顏家宇,是一位美國華裔企業家,而他要看的這齣戲是北京京劇院推出的一台由眾多京劇大腕合作演出的大型京劇劇詩《梅蘭芳》。長期居住在美國的顏家宇,對中國的京劇藝術並不是很了解,但是梅蘭芳這個的名字,對於他和許多美國人來説,卻是如雷貫耳,第一次回到祖國,恰巧《梅蘭芳》開始售票,他當然是要一睹為快。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梅蘭芳率團到美國進行巡迴演出,沒想到大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人並沒有忘了他。究竟是一次什麼樣的演出,讓美國人如此難以忘懷?在這次演出的背後,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艱難險阻呢?

  1930年的北京,已經從它習慣的中國政治中心的地位走了下來。

  儘管時局還在動蕩,但和當時中國其他地方比起來,北京人的生活還是顯得比較悠閒、從容,京戲是當時北京人最主要的娛樂。

  農曆正月,是一年裏頭戲臺上最熱鬧的時候,各路名角雲集京城,貼出來的戲碼讓人眼花繚亂,戲迷們更是憋著勁兒,準備足足實實地過把戲癮。

  然而戲是看了,癮也過了,可不少戲迷的心裏還是覺得空蕩蕩的,仿佛缺了點什麼,原來,他們喜歡的梅蘭芳梅老闆沒有露面。

  此時的梅蘭芳正和他的劇團,坐著一艘名為加拿大皇后號的英國輪船橫渡太平洋,他將要去美國做一次巡迴演出。這一年,梅蘭芳36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京劇的一段黃金歲月。從藝者中人才輩出,觀眾面也逐漸擴大。

  從前的北京是不允許女人看戲的,認為男女混雜有傷風化。直到民國以後,禁令被取消,戲館裏才有了女觀眾。女人們剛剛開始看戲,自然比較外行,無非是來看個熱鬧。既然是看熱鬧,那麼就一定先撿漂亮的看,戲中的女角色便成為她們喜愛的對象,所以沒有幾年工夫,旦行就擁有了大量的觀眾。

  旦角的崛起和流派的形成,打破了京劇舞臺上以老生為中心的格局,已成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是當時最紅的演員,號稱伶界大王。


  我曾經問過一位京劇界的老前輩,梅蘭芳在臺上到是底什麼樣?您猜他怎麼説,太好看了,就像是一朵牡丹花。我想這位老先生能用牡丹花來形容他,就可以想象出梅大師當年在舞臺上是多麼的雍容華貴、光彩照人啊。那時候的梅蘭芳,可以説事業上是如日中天,可是他為什麼突然想起要到大洋彼岸的陌生國度——美國去演出呢?

  過去,中國茶園式的戲館裏,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的身影。直到1915年秋天,北京的美籍教職員舉辦聯歡會,請梅蘭芳演了一齣《嫦娥奔月》,打那兒起,中國戲館裏逐漸有了外國觀眾。

  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看了梅蘭芳的戲,便喜歡上了京劇,他在離任前的餞別宴會上説 “若欲使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請梅蘭芳到美國表演他的藝術給美國人看,必得良好結果”。

  一席話深深觸動了梅蘭芳。

  此時,一股曠日持久的文化改良風潮正席捲著中國,當時一些受西方新思潮影響的文化界名流寫文章抨擊京劇的表演是粗俗不真實和自欺其人的造作,稱讚西方的戲劇才是人類真實的表現。梅蘭芳對此憋著一口氣,他決定去美國演出,向西方人展示一下中國京劇藝術的精妙之處,同時也想看看,西方的戲劇有哪些高明的地方。


梅與齊如山訪美前合影

  於是梅蘭芳和朋友們開始籌劃去美國演出,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演出的準備工作,竟然用去了八年的時間。

  這八年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既然是去美國演出,就要迎合美國人的口味。梅蘭芳一面對所有的劇目進行反復篩選,以便找出適合在美國演唱的劇目。為了使舞臺效果更加完美,他又請人對服裝、道具、舞臺都做了重新的設計。

  所有的服裝、道具、布景全都做新的。考慮到外國的劇場舞臺寬大,所以布景、桌椅都加大了尺寸,而且都做成折疊式,運起來方便。

  他穿的戲裝都是自己親自設計,用真正的中國綢緞,平金繡花,花樣也是採用中國舊式的,每一處都儘量體現出中國藝術的原汁原味。

  齊如山,早年留學于歐洲,對歐洲現代戲劇有深入的了解,回國後輔助梅蘭芳改革京劇,創立梅派藝術。

  齊如山編寫的關於梅蘭芳和京劇的宣傳品,裏面用英文詳細介紹了京劇的歷史、劇情以及梅蘭芳本人的表演藝術。為了讓美國人了解京劇的音樂,齊如山還特地請了大名鼎鼎的劉天華教授,將曲譜譯成五線譜,於是便出現了同一首樂曲,既有中式的工尺譜又有西式的五線譜的京劇曲譜。這些宣傳品被不斷寄往美國,到梅蘭芳訪美前,美國國內介紹過梅蘭芳的雜誌、報紙,已不下六、七十種。

  考慮得非常週密,連送什麼樣的禮,都反復斟酌,禮品既要有中國特色,還要有宣傳意義。請人畫了很多中國戲劇的圖畫,印了六千多張劇照。梅蘭芳還親手畫了二百幅張寫意花卉和一百多幅扇面。


  為了不至於出去鬧笑話,還專門練習一些西方的禮儀。有一段時間每天排完戲去德國飯店,練習吃西餐,大夥兒管這叫排完戲排飯。

  眼看一切準備工作都差不多完成,似乎可以動身了,然而,一位朋友不經意間説出的一句話,使得梅蘭芳不得不推遲了行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朋友告訴梅蘭芳,説西洋人不喜歡戲太長,在劇場裏頂多坐兩個鐘頭,而在這兩個鐘頭中,還要看好幾齣戲才行,大概就像今天的摺子戲吧。

  其實在此之前,梅蘭芳已經對所演劇目進行了多處修改,時間也縮短了許多,但是為了確保演出效果,戲必須還要短。

  過去老戲園子唱戲,都是從下午兩點一直唱到夜裏頭,那會兒戲也長,有的戲幾天才能唱完,像《太貞外傳》,一共是四本,得唱四天。

  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所帶的劇目全部縮短,還要保證原有的觀賞效果,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然而麻煩還遠遠不止這些。就在新修訂的劇目的排練接近尾聲的時候,出國的經費又出現了問題。

  由於演出是自費,資金便成為最大的問題。梅蘭芳與朋友計劃,除了拿出自己多年演戲積攢的錢,還要再籌一筆款子用於訪美。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原本已經談成的幾筆款項此刻都沒有了著落,而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用去了大量資金。這個時候有朋友就跟梅蘭芳建議,説你可以先辦一所戲校,然後由校方以請梅蘭芳出國演出為由,向社會募捐,大概用這個辦法籌到了一些錢。

  後來,由京滬兩地金融界的朋友組成後援會,籌措了銀元十萬元。臨行前梅蘭芳又在上海演出了一段時間,總算湊足了所需的經費。

  1929年12月,赴美演出的準備工作終於就緒。京劇界的同行和演藝界的朋友們為梅蘭芳舉行了隆重的歡送會,國內外很多報章也將這件事炒得沸沸颺颺。可是,就在動身的前兩天,又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幾經週折、耗資巨大的訪美計劃險些夭折。

  齊如山拿了兩封從美國打來的電報,給梅蘭芳看,電報上説美國現在發生經濟危機,美金價一天比一天高,市面非常壞,説你們先不要來了。另一封電報説,如果要來的話,一定要多帶錢。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為梅蘭芳籌款的中國銀行董事馮幼偉對梅蘭芳説:這件事的行止,你自己拿主意,因為如果不上座,你就破産了。

  梅蘭芳拿著兩封電報,靠在壁爐邊,十幾分鐘沒有説話。

  思量許久,他對馮幼偉説:歡送會開過了,船票也買好了,倘若不走,在國內外的聲譽必然一落千丈,我的情緒也會一蹶不振,我決定按原計劃上船。當然這是一次冒險,但我必須冒這次險。説完,就把兩封電報撕碎,扔進壁爐裏。

  上了海船,四面茫茫大水,回首祖國,已經遠在一方了。

  加拿大皇后號給予了梅蘭芳最高的禮儀待遇,不僅船上唯一的一間特等艙供梅蘭芳一人使用,每逢海面上有什麼奇特的景色,船長都親自邀請梅蘭芳到甲板上觀看。

  梅蘭芳和劇團的朋友們在太平洋上度過了這一年的春節。

  儘管旅途本身是令人愉快的,可梅蘭芳的心情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把京劇帶到一個同中國的文化、歷史、環境完全不同的國家演出,能成嗎?一位美籍華人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這是蘭芳有生以來第一次沒有把握的演出,他當然是如履薄冰。

  1930年1月,加拿大皇后號抵達美國,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在華盛頓為梅蘭芳舉行了招待會,那天,除了美國總統胡佛有事外出,政府閣員全部到齊。招待會還邀請了當地各界知名人士五百多人,會後梅蘭芳演出了《晴雯撕扇》。那晚的掌聲是熱烈的。

  張彭春, 時任南開中學校長,曾留學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現代戲劇。梅蘭芳訪美的重要策劃人之一。那年張彭春應邀到美國講學,路過華盛頓,也被請去看戲。散戲後他到後臺,梅蘭芳問他:今天的戲,美國人看得懂嗎?張彭春説:他們看不懂,《晴雯撕扇》的故事是發生在端陽節,外國沒有這個節日,那麼由此而發生的一些細節,扇子是什麼,為什麼要撕,他們都沒法兒理解。

  一席話讓梅蘭芳的心又懸了起來。他對張彭春説:張先生,您一定幫我的忙,挑選劇目。如果我失敗了,中國文藝界也沒有光彩。張彭春説:請你打電報給南開大學校長我的哥哥張伯苓,如果他同意講學延期,我就跟你走。梅蘭芳馬上給張伯苓打電報,經張伯苓的同意,梅蘭芳請張彭春擔任演出的總導演。

  按照張彭春的意思換了一批戲,排練了好長時間。戲名也改得直白易懂,比如《青石山》改名為“斬白狐”,《汾河灣》改名為“可疑的鞋”,為使觀眾不至厭倦,每齣戲之間還穿插了《紅線盜盒》中的“劍舞”和《麻姑獻壽》中的“杯盤舞”。

  1930年2月8日,紐約的一家報紙上出現了這樣一行標題:受五萬萬人歡迎的大藝術家梅蘭芳來到紐約。這是百老匯的第49街劇場,1930年2月27日,中國京劇在這裡,第一次登上了美國的戲劇舞臺。)劇場裏挂了一百多盞紗燈,燦爛輝煌,招待全部換上了中式長衫。舞臺佈置成了中國宮殿的樣式,裝扮得富麗堂皇,感覺就像是到了中國最華貴的宮殿裏……。

  開演前,由位叫楊秀的女士向觀眾介紹劇情,當晚上演出第一齣戲是《汾河灣》。

  大幕拉開,一位身著古裝的東方女子出現在臺上,她的裝扮,她的動作,她的聲音立刻吸引了所有觀眾好奇的目光。

  《汾河灣》的故事説的是唐代女子柳迎春,丈夫薛仁貴投軍十八年後回鄉探妻,路過汾河灣時,失手將一個打雁的男孩兒射死。回到家中,夫妻相會。薛仁貴發現床下有一雙男鞋,懷疑妻子不貞,經柳迎春説明,才知道這雙鞋是兒子薛丁山所穿。而在汾河灣誤傷的男孩兒,正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夫妻倆悲痛不已。

  演出結束後,觀眾久久不肯離去,他們瘋狂地鼓掌,梅蘭芳謝幕多達十幾次。

  都卸了粧了,觀眾還在鼓掌,梅蘭芳只好穿著長袍馬褂再次出來謝幕,很多觀眾不知情,一看,啊,原來臺上那個柔聲細語、婀娜多姿的美女是一個男人裝扮的,這下可炸了窩了,擁上臺去給他獻花。梅蘭芳懷裏抱了一大堆花了,還有人不斷給他獻,出於禮節又不能不接,結果是接了這個掉了那個,弄得台下樂了好一陣子。

  一位老太太看了戲,跑到後臺跟梅蘭芳説,你長得這麼好看,薛仁貴一定非常愛你,他賠禮的時候,你再多一會兒不理他,他一定還得想法子來央告你,你往後最好不要輕易地就回心轉意答應了他,非難難他不可。

  梅蘭芳在紐約一炮而紅,兩個星期的戲票三天內預售而空,以至後來不得不又在帝國劇院連演了三個星期。在紐約的最高票價是六美元,後來被票販子炒到了十六美元,這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算得上是百老匯的天價了。

  儘管如此,梅蘭芳始終提著的一顆心並沒有完全放下來。他很清楚在美國的舞臺上,任何一個外來的演出團體要想在那裏站住腳,就必須先要征服百老匯,要想征服百老匯,還得得到新聞界和劇評人士的首肯。所以,在他們沒點頭前,梅蘭芳覺得還不能高興得太早了。中國京劇的轟動,使有聲電影剛剛興起的美國電影界對梅蘭芳的表演發生了興趣,派拉蒙電影公司駐紐約代表想請梅蘭芳拍一部京劇電影,但梅蘭芳在紐約的日程已經排滿,沒有時間,可梅蘭芳還是答應在他演完戲之後,在劇場裏隨便拍一點兒,於是,這隨便拍下來的短短一分多鐘的新聞片,成為中國戲曲最早的有聲影片資料。

  1930年的2月,紐約各大媒體掀起了一股中國京劇熱。當盛讚和美譽鋪天蓋地而來時,梅蘭芳舒了一口氣。

  在紐約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紐約新聞界給梅蘭芳開了一個盛大的招待會。

  來賓一共有五千人,記者有五千人,很盛況。傑梅霍克,當時的市長,陪同我父親進入這個會場,所有的新聞工作者都站起來了,鴉雀無聲,就聽到他們帶去的夫人與太太,驚嘆聲,啊,驚訝聲,這樣的地位,那時我父親36歲,美男子啊,代表東方文化一位藝術家。

  當年的舊金山火車站,當梅蘭芳一行人到達這裡時,車站的站臺和四週的房頂上全都站滿了人,爭睹梅蘭芳風采的舊金山市民,把這裡擠得水泄不通。舊金山的市長請了巡警維持秩序,梅蘭芳這才上了市長的汽車,在夾道歡迎的人山人海中,緩緩行駛。

  梅蘭芳以中國戲曲藝術的巨大魅力和個人精湛的演技,征服了美國民眾,獲得了美國藝術界和學術界的熱情讚揚和高度評價。一位美國藝術評論家説了這樣的話: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這對孿生子從未見過面,但現在他們相遇了,這一情況體現在了梅蘭芳的身上。梅蘭芳在舞臺上出現三分鐘,你就會承認,他是你所見到的一位最傑出的演員。

  此次訪美演出,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也促進了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梅蘭芳是第一位把中國京劇藝術帶到世界上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功,讓今天的藝術家們也很難超越。

  1930年8 月,梅蘭芳回到了上海。

  這是一個讓人快樂的日子,碼頭上人山人海,昔日的搭檔與好友都到碼頭來迎接他。載譽歸來的梅蘭芳滿面春風,顯得十分輕鬆,可誰曾想到,為了這次出訪,他本人虧了八萬銀元。

  梅蘭芳和他的京劇在美國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開創了京劇走向世界的歷史。梅蘭芳是把京劇藝術融入到西方主流社會的先行者,雖然我們再也看到他本人在舞臺上雍容華貴的形象了,但我們會記住,1930年,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創造的奇跡。

(編輯:小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