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扶桑之旅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6日 09:15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行巡遊,登泰山後南行路過山東瑯琊,因見到海市蜃樓,非常高興。在秦始皇沉醉於海上如夢的奇景、永享皇帝尊容之樂時,有一方士徐福上書説:海中有三座神山,有仙人居之,願意帶童男女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的仙藥。於是秦始皇派遣徐福帶領著數千童男女入海求仙去了。過了九年,徐福回來又向秦始皇要了更多的人員和物資,這一去就再沒有回來。這一段歷史被記載在司馬遷寫的《史記》裏。那麼,徐福到底去哪了,沒有人知道,司馬遷也只是含糊的記述了:徐福到了一個“平原廣澤”的地方。

  現在的人們更多的認為徐福是到了日本,日本也有很多的有關徐福的寺廟、紀念活動,甚至有人找到了徐福的登陸的地點和徐福的墓地。難道徐福真的到了日本?

  主持人:歡迎大家收看五日談博物館,我是常笑,我們今天繼續古文明系列的話題,今天將要走進一個展覽,就是扶桑之旅,去拜訪一下我們的鄰居日本,為此我們也請來了兩位嘉賓,一位是《人民中國》雜誌社的副社長王眾一王老師,歡迎您,還有一位是來自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所的訪問學者黃海村黃老師歡迎您。

  主持人:兩位專家都在,(請)證實一點啊,徐福他真的到日本了?

  黃:這個問題,有關徐福的一些傳説或者是一些文物都有很多,但是它們的真實性是值得商榷的,我們現在沒有一個非常科學的一個證據,就説明徐福是真正到了日本。

  王:日本有很多包括像徐福神社這樣的一些建築,但是直接能夠證明徐福到日本的證據在日本並沒有發現,或者説有一些東西被證偽了。從地理上看,要是從山東這個地方出海的話,在當時那種條件下,在渤海口那兒直接就到了朝鮮了,應該是有這種可能性的,這種可能性應該是比較大的。

  主持人:那有什麼證據呢?

  黃: 我們中國的《後漢書》有一個《韓傳》上面有一個敘述,在朝鮮半島的東南部有一批秦亡之人, 這個秦之亡人意思就是從秦朝逃亡過來的人這個的意思,他們自己認為自己是秦朝的後代,秦朝過來的人。

  王:在朝鮮半島的南端發現了這樣一群秦之亡人,那就證明這些人是渡海過去的,他不會是從大陸,從新夷洲那邊過去的,他肯定是渡海過去的。所以他才能在南部有這麼一塊地方,而當時具有渡海條件的人,徐福是可能性最大的。

  主持人: 我想問問,有沒有證據表明説這個秦之亡人就包括徐福他們呢?

  黃:作為一個外來的民族,他如果在異國他鄉來定居的話,如果要是對方不允許的話,他們只有通過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王:據歷史記載當時就是徐福這樣的人是秦始皇派出去的,一般人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又帶著軍隊,又帶著給養。

  黃:徐福曾經東渡東海有兩次,但是他第一次沒有成行,然後他回來了就跟秦始皇就説,東海很難去,因為那裏面有那個大鮫魚,我去不了,你得給增兵,給我武器我才能走,所以他有了他第二次東渡,這樣的話他就有了足夠的兵力,才能夠在朝鮮半島用武力解決他們的生存空間,否則的話是很難,如果沒有這種集體的遷徙的話,很難做到他們在朝鮮半島東南部有一個空間的。

  主持人:這個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説後來人們接受了説徐福到了日本?

  王:後來的歷史,多次提到徐福,大家很容易把歷史上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就附會到這樣一個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身上。

  黃:對,這個徐福東渡的那個時期,正處於這個日本的繩文時代到彌生時代這麼一個過渡期,繩文時代是相對比較原始落後的一個文化(時期),它的繩文的意思就是有些那個草繩然後刻在這個陶器上,後來繩文文化之後,馬上就到了這個彌生時代,彌生的意思在日語來講是一個飛躍,跨越的這麼一個意思,那麼説彌生文化就説是一種質的飛躍的這麼一個突變的文化,那麼如果沒有一個外來文化的這麼一個很大影響力的話,它很難實現這麼一種文化的變化。

  主持人:我覺得那個時候,不管怎麼説,日本當時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他們的原因是因為有了外來的這個衝擊,也就是説有一些像徐福這樣的人,不管是徐福,張福,王福,那麼他們呢,也不管他們是為了逃避這個苛政也好,為了是這個什麼勤王也好,不管各種原因,總之他到了新的空間裏頭,到了新的時空裏頭,他們去發展,去生根了。

  

  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與中國的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扶桑之旅——日本文物精品展》卻是日本國家級文物在中國的首次展出。

  以日本考古、佛教美術、正倉院寶物、貴族生活與武士裝束、近世的風采五個主體構成的扶桑之旅文物展,共有展品99件,其中三分之一是日本國寶級的文物。展品橫跨原始社會到近代明治維新前近兩千多年的歷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日本在汲取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民族文化。

  從此次展覽的大量展品中還可以看出中國文明對日本文化産生的強烈的影響。無論是印有中國三國時期魏國年號的銅鏡。還是中國南宋傳到日本的茶罐、茶碗。無不説明在古代日本與中國交流的頻繁。

  在這次展覽中,有一本書引起了人們的好奇,這本被譽為日本國寶的《日本書紀》竟然全是漢字書寫而且行文方式也與中國古文一模一樣。

  主持人:我在這個展品裏頭我看到一本書,叫《日本書紀》, 你看裏頭這些漢字,幾乎全是漢字,剛才我已經説了這些文字幾乎全是漢字,而且書寫的方法也都是古文的方式去書寫的,其實現在日本文字裏頭有好多我們已經是看不明白了,從這個展品裏頭我們可以知道,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使用的是漢字。

  黃:日本可以説它很長一段時間使用漢字,以前日本它沒有書寫的這個語言,它只有這個口頭這種語言,後來在隋唐的時候,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字文明都傳到日本了以後,他們就覺得我們只説不好,能不能把我們説的寫下來,我們就借中國的漢字吧,但是它只用了我們中國的發音和這個形狀,就是説象形這些特點,它的意思並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有的時候會産生誤會。日語的這個手紙兩個漢字,我們中文的手紙跟日語的這個手紙的意思完全不一樣的,日本人的手紙是信的意思。

  主持人:為什麼説他用這個漢字好好的,他為什麼想起來做這個假字呢?片假字啊,平假字啊。

  王:漢字它是表意文字,它是象形文字轉化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方塊字都是表示意思的,如果用它表示發音會很彆扭,比如説我説一段話,完全用它表音的話,你可能要寫半天才能寫下來很費勁。再有一個更大的理由,我想和語系有關係,漢語它屬於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它的結構是主謂賓,日語和朝語應該屬於通古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它的句子的結構是主賓謂,它的謂語動詞在最後,這樣的話如果都是用漢字來表示的話,或者原封不動用漢語來表現他們語言的話,好多地方得倒著念,倒過個兒來念,很麻煩的,不利於閱讀,所以創造一種拼音文字,能使他們的語言在表意方面能夠借助漢字的有用之處,比如表現一些概念,像什麼革命,政府這些概念,但是表示動詞表示什麼用假名來表現,這樣的話就可以使它的這個閱讀起來沒有障礙,可以讓閱讀能夠更多的普及。當然它産生的原因有好多種説法,比如説是女書呀,女手啊。就是因為日本的女性也喜歡閱讀,所以在女性之間首先發起一種草書的體,然後慢慢演變成平假名了,這個説法是有的,但是這個只是一個結果,起因我想可能和我剛才説的有點像。

  黃:就是説物理上的一個缺陷造成了這種現象。

  王:如果他像拉丁文那樣就沒必要再另發明一種表現文字了,這是毫無疑問的。

  主持人:其實還是一個説也用也要統計一下的話,有沒有明確的數量,説現在還有多少漢字他們在使用?

  黃:據我的這個了解呀,他們在1981年的時候做了一次重新的一種規定,現在日本人最基本的,最低要求他們要認識1945個漢字,他們叫當用漢字,就是有必要使用的漢字。

  主持人:我覺得從這個文字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你想,共用一種文字的話,也有表明當時其實雙方的交流還是很頻繁的,或者來往也是很密切的,關於這方面我們有一個小片子我們來看一下。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小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