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世紀長鏡頭 > 世紀長鏡頭 > 正文

塵緣 9月10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1:24

  1939年11月8日,孫明經來到了位於金沙江東岸,有高原江南之稱的巴塘。在那兒,他很快就結識了當地一戶李姓人家,並邀請女主人和她的長女在自家門口拍攝了這段影片,時隔六十多年,李家二女兒惠珍才在電視屏幕上見到大姐和母親當年的音容笑貌。

  當時,孫明經還為她們一家拍了幾張照片,直到2003年《走進西康》一書出版,這些照片才與李家後人見面,這位手拿禮帽的漢族男子正是這家的男主人,也是巴塘當地主管基督教務的牧師名叫李國光,代上帝布道的牧師自然吸引了身為基督徒的孫明經的注意。

  當時西康的權威雜誌《康導月刊》明確記載,自1932年以後華人李牧師國光開始主管巴塘的基督教務,當時巴塘縣長召集各界人士談話,其中也能找到李牧師的身影,65年過去了 巴塘街頭依舊隨處可以看見喇嘛和轉經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六十五年前在巴塘傳播基督教的牧師才格外引起人們的好奇,30年代的禮拜堂早已拆掉,原址上建起的是一所小學,今天的巴塘人是否還留有關於李牧師的記憶呢?

  這是孫明經當年拍攝電影的地方,可惜那所老房子已經在1998年的洪水中被沖毀了,只有這棵果樹目睹了李牧師一家當時的生活,阿你和哥哥姐姐們曾在這裡一起玩石子、捉迷藏。

  六十年前,巴塘弦子就遠近聞名,在李牧師家的門口,孫明經拍下了這一場景,今天,巴塘弦子已經聲名遠播,這種在藏語中名為“果諧”的圓圈舞,是巴塘的民間舞蹈,每逢節日男女老少便翩翩起舞,其實李牧師用教會留下的相機也記錄過跳弦子舞的場景,1948年,李牧師和國立師範學校的老師們一起合影,站在李牧師身後的張央保存了李牧師的部分照片。

  孫明經與李牧師擁有一個相同的身份——攝影師,而且,他們鏡頭中所記錄的場景也非常相似,這片叫做架炮頂的地方,是基督教傳入巴塘的第一站,19世紀末,大批西方傳教士隨著洋槍洋炮一起進入中國,1896年版的這本藏文聖經證明了基督教至少在那個時候就傳到了藏族地區、教堂、孤兒院、教會學校等在西康地區陸續出現。1904年,美國醫生史德文和李牧師的養父母郝格登牧師夫婦從康定出發,前往巴塘考察,他們看中了虎頭山腳下一片30畝的荒地——架炮頂。

  依靠美國教務總會的充足經費,史德文等第一批教務人員在架炮頂安下了家,開始傳播基督教義為巴塘百姓免費醫治傷病,照顧無人認養的孤兒,從小被美國牧師夫婦撫養長大的孤兒李國光也隨著教會就來到了巴塘。1912年,史德文死於前往西藏的路途中。27年後,李牧師帶著孫明經去拍攝了他的墓碑,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墓碑上刻有中英藏三種文字,今天 這塊墓碑靜靜地躺在巴塘原副縣長格旺家的院子裏,原來,墓碑曾被砍斷用來鋪蓋水溝,後來 這半截墓碑被格旺拖回自己家裏,這些殘墻是當年教會辦的華西學校的遺址,1932年巴塘與西藏之間爆發了一次武裝衝突,教堂、學校、醫院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焚燬,孫明經到來時,華西學校已經是一座空樓,那時,李牧師主管巴塘的教務,留在巴塘的外國同事已經為數不多了 牧師的兩個漂亮女兒從小就在巴塘長大,教會醫院的護士,給當地百姓醫治過傷病,有些巴塘老人還能從照片中認出她們,正是這臺寫著“天頂”一詞的風力發電機,為巴塘點亮了第一盞電燈,巴塘的第一棵蘋果樹,今天還在這裡生長著,樹種也是美國傳教士從夏威夷帶來的,李牧師愛種果樹大概也與此有關。

  身為牧師的李國光常常設法救濟窮人,必要時,連自家的房子,也在所不惜。 20世紀50年代,巴塘縣醫院遭遇火災,第二天李牧師就帶著全家搬出磨房溝,騰出房子給病人居住,離開時連傢具都沒帶走。

  李牧師一心向善,對基督充滿虔誠的信仰,但他從不要求子女信仰基督教。

  養子李榮生被李牧師抱回家時,是一個渾身長包的棄嬰,一般在教會孤兒院長大的孩子 多會皈依基督教,但開明的李牧師卻遵從養子的意願,送他去黃埔軍校學習軍事。1950年,第十八軍來到巴塘,李牧師第一次接觸到了共産黨的隊伍。

  李牧師從心底認同了這支軍隊,他不僅為十八軍組織籌備了擔架隊,還同意渴望學醫的一雙兒女去參軍。

  1951年,惠珍與戰友一起回家招收新兵,在家門口留下了這張闔影,在李牧師去世之前 這是惠珍最後一次站在老家門口,此後,她與父親的聯絡就只剩下書信了。20世紀50年代 三個孩子相繼離家,只有大女愛珍和小女阿你陪伴在李牧師身邊,二女惠珍的兒子也一直託付給父親撫養,從照片上可以看出,與孫明經到來時相比李牧師已經老了很多,李牧師只有通過照片和書信才能了解孩子們在外面的消息,惠珍和弟弟保羅一起隨軍進藏,西藏和平解放後 惠珍又被派往北京學醫,後來回到拉薩,與保羅一起在那裏從事醫務工作,姐弟倆都已經成家 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但是,隨著國內形勢的發展,巴塘傳教的情況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1959年,西藏叛亂被平息,民主改革的風潮馬上波及到以開明人士身份當選為政協委員的李牧師身上。

  1959年,教會的工作已經停止,平時很少生病的李牧師一旦賦閒在家,疾病立刻就找上門來。

  妻子去世時,李牧師很莊重的為她修了一座墳墓,而李牧師自己去世後卻匆匆埋葬,現在 連墓地也不再屬於李家後人。

  在民改中被錯劃為地主的李牧師,給子女留下的實物只有一塊自製的硯臺和雞心石,還有一頂被大女兒愛珍繼承了十多年的地主帽子,這張照片後來挂在孫明經家裏的墻上,兒子問照片上的人是誰,孫明經回答説這是你在巴塘的哥哥姐姐們,當年,孫明經拍攝電影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在他離開巴塘後的六十多年裏,這個牧師家庭裏的基督徒仍然只有李牧師一個人。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