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飲料的故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9日 14:55 來源:CCTV.com

  20年代的彈珠汽水、70年代的濃縮果汁、80年代的罐裝茶飲,台灣飲料經歷了不平凡的歷史,本期《台灣百科》為您講述飲料的故事。

  1925年台灣一位懷有創業夢想的年輕工人張文杞,聽説有一家日本的汽水廠快要倒閉,就和親戚共同出資買了下來。台灣人生産的第一瓶彈珠汽水誕生了,它後來被命名為黑松牌。但那個時候汽水並不好賣。台灣光復沒多久,發生了一場霍亂,汽水因為比較衛生,銷路才逐步好轉起來。當時裝汽水的玻璃瓶數量很少,飲料業者就回收煙酒專賣局的瓶子,由工人一瓶一瓶清洗後再使用,但是玻璃瓶上面有個酒字。

  同期:黑松公司董事長 張道炷

  “他(煙酒)專賣局就規定,你們要用的話,要把那個酒字磨掉才可以。有這個歷史,後來我們才自己去鼓勵台灣做玻璃瓶的工廠,才開始開放玻璃瓶。”

  50年代的台灣,人們的收入不高,汽水成了奢侈品,很多人平常捨不得喝,只有在招待客人,喜慶宴會的時候,才能解解饞。這時島內的飲料廠已發展到40家。1956年黑松率先引進自動填充機,每分鐘可以生産120瓶汽水,讓其他同業羨慕不已。50年代末,不少企業把柳橙、芒果、蕃石榴加工成果汁出售,為此還雇用許多工人剝水果皮。而那個時候,台灣的蘆筍罐頭也正在大量外銷,蘆筍被削下來的部分用不著,扔掉又可惜,有的廠家就用來做蘆筍汁。

  到了60年代,台灣已經有一百多家飲料廠。隨著可口可樂等國際知名的飲料進入台灣,島內的飲料與外來的飲料展開激烈競爭。

  可口可樂公司始終把“可樂”這兩個字視為商標的一部分,所以像黑松雖然有可樂,也只好用“果露”“可祿”這樣的名字來替代。直到1970年,可口可樂的老對手百事可樂進入台灣,“可樂”這兩個字才放開使用。黑松靠著數量眾多的經銷商和銷售網點,佔據上風。不過近年來,隨著便利店的興起,黑松的銷量有所下降。

  台灣果汁業發展速度迅猛,1976年出現引進濃縮果汁稀釋後再賣出去的企業,銷量不錯。隨後混合水果和蔬菜的波蜜果菜汁面世了。

  另一方面,台灣外銷到中東的果汁,也創下一年出貨200多萬箱的記錄。此後由於競爭激烈,價格一路下滑,果汁從一箱賣5.8美元降到3美元,有不少企業退出中東市場,久津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它轉而生産其它飲料,如小紅莓果汁、立頓紅茶、舒跑運動飲料等,年産量達1500萬箱。

  80年代以後,台灣的飲料的種類越來越多,運動飲料、礦泉水、機能性飲料、茶飲料、罐裝咖啡陸續出現,飲料公司也增加到二、三百家。屏東農專畢業又喜歡喝茶的陳清林在1985年研製出罐裝烏龍茶,幾年後創下一個月銷售200多萬箱的紀錄。

  而為了消除消費者對冷茶和隔夜茶的疑慮,他十年來花了四十億元的廣告費教育消費者。

  陳清林計劃向世界推廣罐裝茶和茶文化,他認為可口可樂在全球長盛不衰,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烏龍茶也可以。進入21世紀,台灣的飲料每年有400億元的市場,不過消費者卻越來越挑剔,産品的生命週期也越來越短,飲料行業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同期:黑松公司董事長 張道炷

  “我想這個還是要不斷求創新,創新行銷的手法,善盡一個産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才是根本之道。”

責編:王京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