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織繡》(探索發現2006-78)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14:29 來源:CCTV.com

顧繡

  對於古代歐洲而言,中國無疑是一個神秘的國度。相傳這個神秘國家的居民,可以從樹葉上採下非常幼細的“羊毛”,並且用它營造出多彩燦爛的夢一般的空間。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裏,中國人獨特的織造工藝成為無數西方人趨之若鶩的不解謎題。在東方,這種能夠吐絲的小蟲,更是備受民間推崇,人們把它奉為蠶神。

  相傳四千多年前,中國有一位名叫黃帝的部落首領,他率部眾統一了四方。在舉行天下會盟的慶功會時,一位美麗的姑娘從天而降,手中捧著一束金色的蠶絲。黃帝命人把蠶絲織成輕軟如雲的絹綢,這美麗的織物被製成黃帝的王冠和袍服,黃帝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神。這就是歷史上蠶神獻絲的故事。

  中國是蠶絲的故鄉,也是絲織刺繡的發源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距今五千年的良渚、紅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織布的原始工具,也發現了麻的織物殘片。這説明,當時的中國人,已經開始了原始的織造生産。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讓人們領略了中國古代織繡工藝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人辛追夫人是一位講究穿著打扮的貴婦,她的隨葬品中一共有100多件絲織品和衣物,絲綢、刺繡、織錦應有盡有,包括各式各樣的袍子、衣服、鞋子,還有手套和襪子,所有日常用品都沒落下。有人甚至把它稱作“古老的時裝秀”。辛追留下的絲綢織物成為今天的人們研究中國古代織繡的珍貴史料。人們吃驚于兩千多年前人類的創造,中國人在絲織業方面的智慧尤其讓世界感到驚訝。

  這件素紗禪衣以輕薄帶孔的紗為原料,整體結構精密細緻,透明如同蟬翼,只有48克重,如果去掉領口和袖口的鑲邊,就只剩下25克重了。據説折疊起來,可以裝進一個普通的火柴盒子裏。而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輕薄,完全依賴於蠶絲纖度的勻細,蠶絲纖細輕薄的成都甚至要超過今天機器工業條件下生産出的高級喬其紗,絲線的纖度僅僅只有現代絲綢的一半。


韓繡代表作 洗馬圖

  你看這個素紗褝衣,不到一兩重一件衣服,就説明它這個絲又細又勻,非常勻稱,質量相當高。

  這是在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菱紋信期繡”,流雲,花卉,茱萸紋以及滿布幅面的變形長尾小鳥組成了圖案的全部。專家認為,這種變形的長尾小鳥就是燕子,因為燕子是一種定期秋季南遷,春季北歸的候鳥,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這種刺繡紋樣稱作“信期繡”。信期繡在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繡品中佔據了大多數,細密的線條透射出一種瑰麗奇特的夢幻效果,秉承了楚地文化中一貫崇尚神鬼,追求神秘境界的藝術色彩。

  乘雲繡,整個幅面上以各色絲線刺繡出流雲,卷雲,如意雲,翅雲,爪雲等形態各異的雲紋,線條流轉,動感強烈,在這些複雜繚亂的雲霧中,還偶爾顯露出伸出頭部的神獸,神獸一隻眼睛暴張,造型頗為奇特,乘雲繡的名稱由來,似乎取的便是神獸乘雲升騰飛翔的意思。

  這是長壽繡,它的圖案由花蕾,葉瓣以及雲紋組成,學者們推測,這些意象應該象徵著長壽,所以古人將之命名為長壽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些花蕾,葉瓣應該是一種叫做茱萸的作物,史書記載,漢代人對茱萸頗為推崇,認為佩戴茱萸可以驅邪避難。

  遙遠的上古時期,先人就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動物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物器具繪在服飾上,形成最初的刺繡圖案。

  1982年1月,中國南部的湖北省荊州市,考古工作者在馬山鎮發掘出一座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的戰國楚墓。古墓中的發現簡直讓所有考古學者都欣喜若狂,這裡不僅出土了後來聞名世界的越王勾踐劍,還完整保存了35件迄今所見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絲織物。


荷包

  這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傳世最早的刺繡實物。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歲月,這一幅幅精美的織繡作品,看上去依然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圖案中龍遊鳳舞,猛虎瑞獸,都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當時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

  龍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徵瑞、兆禍、示威等神性;鳳具有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係建立起來,便"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了。

  中國古代的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認為自己受命于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於是在服飾上大量使用傳説中的神獸“龍”的形象 ,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帝王們自稱為龍,按照龍鳳的對應關係,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稱鳳比鳳了。所以龍鳳圖案慢慢成為皇家服飾上專有的圖案了。

  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織錦中最高貴的是“南京雲錦”,因為雲錦外觀富麗華貴、色彩絢爛如雲霞而得名。這種精美的織造技藝,從它誕生之初,似乎就註定它將成為皇家的寵兒。古代帝王們的服飾,大部分就是用這種光彩奪目的南京雲錦縫製而成的。

  龍作為皇家的象徵,在封建社會中一直流傳下來。清代這樣規定,龍袍只限于皇帝、皇子只能穿龍褂,親王郡王雖然也用龍紋,但是龍紋圖案安排與皇帝的龍袍有著嚴格的區別,而親王郡王以下的貝子等其它貴族則只能使用蟒紋,蟒外形酷似龍,但是比龍少一爪,一爪之差,身份迥異了。

  在中國封建社會,美麗華貴的織繡品日益成為標誌身份地位的某種象徵。根據記載,唐代玄宗年間那位曾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人楊貴妃,可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當時的宮廷中,僅僅為楊貴妃一人織造錦緞、刺繡衣裙的工人,就多達七百人。


龍紋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這一點,從流傳下來的唐代織繡品中也可以充分體現出來。

  1981年,當考古人員打開陜西法門寺地宮的大門時,發現地面上堆積著無數的絲織品。而在一個白藤箱中發現的已經粘成一堆的絲綢服裝,更讓人們興奮不已。雖然經過千年歲月的侵蝕,絲織品都已成為褐紅色,但從隱約可見的圖案和縝密的經緯紋路中,仍能看到中國古代絲綢的華貴與精美。

  這是當時發現的“武后繡裙”,它的主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武則天,當時還是高宗的皇后,而這腰繡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武則天的遺物。

  久負盛名的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遙遠的歐洲,給西方人帶去了美麗、尊貴與榮耀。而中國絲綢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唐代。

  織繡作為中國一門特有的工藝,在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得到了普及,“男耕女織”更是成為封建社會百姓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而織繡最終也由最初簡單的實用目的,經過無數人的實踐嘗試,一步步登堂入室,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

  在今天的瀋陽故宮博物院內,除了收藏有那些備受矚目的刺繡精品之外,也有這樣一些不怎麼起眼,但是卻充滿生活情趣的刺繡小品。荷包,香袋,錢袋,汗巾等等。這些小件繡品,多出自女性之手,當姑娘們為意中人繡制這些繡品時,自然會把情感寄寓其中,使他們成為傳情寄意祝福吉祥的信物。


清代刺繡

  清朝時期,滿清貴族與蒙古貴族世代和親,所以蒙古族民間的習俗,在清宮中也有所反映。皇帝選定后妃定親時,候選姑娘進宮站成一排,在皇太后的監護下由皇帝當面挑選,選中的當面把一個荷包係挂在姑娘的衣釦上,叫做“放小定”,此後經過少時休息,再出場的皇帝會遞一把玉如意給被選中的姑娘,叫做“放大定”,姑娘接受了玉如意,就算是皇帝的人了。

  在清代,出了大婚禮俗之外,這種製作精美的刺繡荷包經常被皇帝用作賞賜臣下,或者長輩賜給晚輩的禮物。逢年過節,荷包經常被用作“押歲”。在清代,江寧織造與蘇州,杭州織造並稱為三大織造。他們的主要功能是為朝廷提供服禦織繡之用。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三大織造照樣繡制。

  由於織繡工作主要服務於宮廷,所以工匠們在織繡過程中很多獨特的工藝,這些工藝可謂極盡奢華。在織錦刺繡中使用金線的織法叫做織金,在明清兩代江寧官辦織局生産的織金,金銀線都是用真金和真銀。製作金線的方法,是把金葉夾入烏金紙內,錘打成金箔,金葉要經過千百萬次的錘打,工人靠手的感覺調換角度,憑練就的技巧使金葉慢慢伸展,經過默契的配合,金葉終於成為金箔,制好的金箔只有0.12微米厚,輕微的呼吸就可以吹走,再經過背光、切絲,就成為了可以織進雲錦的圓金線和扁金線。

  清代織繡品,如果在織料的尾部織有某某織造真金庫金的字牌,就説明所使用的金線材料獲真價實,字牌的內容為通常為織造官員的名字,或織造這種貢品的機紡牌號,表示織造官員或織造機紡對督造的貢品或織造的産品質量負責。從這些傳世的織金錦緞來看,由於金線材料考究,製作嚴謹,織物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歲月侵蝕,至今仍是金光燦爛,光彩奪目。

  像所有藝術門類的起源一樣,中國的織繡也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當初它的起源,也許僅僅是披在身上的一襲布料,也許只是衣物上一些簡單的花紋,然而歷史終究掩飾不住它的光彩,經過上千年的衍變更迭,它最終一步步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並造就出一個個新的傑出的藝術大師。

  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繪畫,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繡的風格。刺繡所用圖案,也與繪畫有了密切關係。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日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繡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到了宋朝時期,這種刺繡的繪畫風格就更為突出了。


清代刺繡

  明代嘉靖年間,時任尚寶司丞的上海進士顧名世告老歸隱,開始建造一座私家園林頤養天年。就在開鑿水池的時候,卻意外挖出一塊奇石,上有“露香池”三字,顧名世以此為自己的居所命名為 “露香園”,露香園與豫園、日涉園合稱為上海三大名園。顧氏建園歷時十載,耗銀兩數萬,院內奇花異草,聞名于外。但是讓露香園最為出名的還是名垂後世的刺繡,因為出自顧家,所以也稱顧繡。

  韓希孟的作品,極力追求繪畫效果,以名家手筆為藍本繡畫,所繡山水、人物無不活現逼真,花卉草蟲,生氣盎然。並且深得名家筆意,達到畫繡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所以,韓希孟的作品也被稱為"繡畫"。書畫家董其昌對韓希孟的絕技大為吃驚,驚嘆:“此非人力也!” ,遂稱韓希孟為“針聖”。

  這是韓繡傳世之作中的代表作品《洗馬圖》,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完全模倣繪畫的筆法用針刺繡而成,雄健的白馬以顧繡中最擅長的擻和針順其肌肉的紋理繡成,逼真寫實。韓希孟的精湛技藝,確立了顧繡的卓越地位,她的寫真手法對後世倣真繡産生了重要的啟迪作用。

  因為清代滿人入關,滿清皇族倣學漢人禮制,對品服規定極其詳盡,乘與儀仗規模盛大,內室均配簾、墊、衣罩之類,無不用繡,使清代刺繡盛極,成為中國刺繡史上的一個最鼎盛時期。顧繡曾經一度風靡天下,甚至還出現用“顧繡”之名指代“刺繡”的盛況。受顧繡技法的影響,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繡,著名的有粵繡、湘繡等、蘇繡、蜀繡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説的“四大名繡”。 直到清朝嘉慶年間,隨著顧氏家族的沒落,顧繡的手藝真諦並沒有真正流傳到民間,逐漸失傳,所以真正的顧繡手藝我們也許只能從當年的遺作中尋找了,應該説,韓希孟造就了中國婦女的一個經典。中國歷代的巧手女性,充分發揮她們的聰明智慧,把一種日常的手工活計穿引到了神奇瑰麗的藝術殿堂之上。這些曾經歷史上一度輝煌過的繡品,浸潤著中國古代女性的智慧與汗水。漫長的歲月絲毫沒有磨損它們華美的光彩。但有誰知道,這些繡品背後的那些心靈手巧的女性,她們有過什麼樣的命運,又曾經承受著怎樣的寂寞?在這每一件珍寶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宋朝刺繡

  而今,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精巧的手工刺繡多被機械所替代,我們也許很難造就象盧眉娘,韓希孟那樣的刺繡大師了。那些昔日的巧手姑娘必備的女紅用具,都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退出歷史的舞臺,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拋棄。眼前的這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織繡作品,如今只是作為文物收藏在博物館中,在那個曾經久遠的年代,它們曾經身價百倍,甚至曾經作為衡量女人賢能與否的重要標準。

  我們不由得又想起那個被奉為蠶神的美麗姑娘,那個曾經為人類先祖送去精美禮物的蠶神姑娘。我們又想起《山海經》中的描述,——在北方的荒野,在那高有百丈、並排著生長的光幹無技的三株桑樹的近旁,蠶神半跪著爬在一棵樹榦上,不分晝夜地在那裏吐絲,人們於是把這片荒野叫做歐絲之野。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