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金銀器》(探索發現2006-61)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18:59 來源:CCTV.com

  這是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一個普通村莊, 2001年2月,金沙村發現了一個遠古文明遺址,出土了不少金器。在一千多件出土文物中,包括30件金器。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20世紀80年代發現的三星堆遺址也曾出土過類似的金器。金沙遺址的考古年代比三星堆晚大約500年左右,很有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續。

  兩個文明遺址的工匠都十分擅長製作金器。 四川的岷江、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都盛産沙金。生活在這些區域的人們自然而然接觸到了黃金,逐漸掌握了黃金的淘取技術,並且學會了利用黃金的延展性,製作出黃金器物。這就是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有1.42米長。它先用金條錘打成大約7.2厘米寬的金皮,然後把金皮包卷在權杖上。金面罩也是用錘打工藝成形,再用鏤空手法做成的。這樣的面罩一般貼在青銅面具上,以增加祭祀時的威嚴感和神秘感。這種金冠帶可能是王冠上的裝飾,它的表面刻畫有魚、鳥等動物,連細微之處都表現得非常清晰。金沙遺址的這個金箔厚度只有0.02厘米。金箔中央是一個鏤空的旋轉圖形,周圍有4個鳥形動物,它們是一種象徵太陽的神鳥。鳥的嘴角線細如髮絲,卻清晰可辨。

  這樣的金器在中國考古史上是相當特別的發現,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沒有類似風格的器物。中國使用金銀器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但是從商代直到戰國末期,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中原地區的中國人似乎一直沉迷在青銅器的光芒之中,對金銀的使用只局限在裝飾青銅器物。於是出現了中國早期的錯金銀工藝。

  這是在河北平山縣發掘的戰國時中山國的一號王墓,當年,考古人員在墓室的一角發現了一些錯金銀器。

  這對神獸的表面,用粗細不同的銀片和銀絲鑲出變化無窮的斑紋,以強化神獸的神秘感。經過千年的埋藏,曾經光彩奪目的青銅器已經變成黑色,但是上面的錯金銀,卻依舊閃爍著毫不褪色的光芒。

  所謂錯金銀就是先在銅器模範上做出錯金銀紋的槽路,器物鑄造完成後,再把金銀絲壓嵌在槽路裏面。

  錯金銀技藝在春秋中晚期開始興起,到漢代,這種技藝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金銀工藝的主流,並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這件精美的文物出土在河北滿城的一個西漢墓葬中,墓葬的主人是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王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王后。王后的陪葬品中也出土了一些錯金銀器物,這件“朱雀銜環杯”上複雜多變的花紋都是用金線錯出來的。

  墓葬中最炫目的寶物是這盞長信宮燈。作為燈體的宮女顯得金光閃閃,但是它並不是純金製品,而是用鎏金的技藝製作的。

  傳統金銀技藝始終沒有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直到漢代以後,中國金銀器才開始走向它獨立發展的道路。

  從公元三世紀漢代結束到公元六世紀隋朝建立,隨著商貿交流的日益興旺,文化交流也逐步擴大和深入,各個民族相互融合,絲綢之路還帶來了西方工匠的工藝和作品。中國古代的金銀器製作因此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在現代考古中,漢代以後的金銀器出土的數量開始增加,這些金銀器有比較明顯的外來文化的痕跡。

  這一時期出土的金銀器上,有相當多不屬於中國本土的文化因素。而這件出土于公元6世紀墓葬的器物,外形是典型的波斯風格。廣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為古老的中國大陸帶來創新的契機。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進入到空前繁盛的時代,那是一個兼容並蓄而又充滿了自信的時代,也是中國古代金銀器技藝璀璨多姿的新時代。

  1970年在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人們偶然的發現了幾壇子金銀財寶.接著,考古人員又在附近發現了各類文物1000多件,其中有270多件金銀器,包括各種金銀器、銀鋌、銀板、銀餅。出土這麼多金銀器對考古人員來説也是一次意外的收穫。這個皮囊式銀壺是何家村最精美的文物。它的外形顯然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製作工藝綜合了外來的錘揲、拋光技藝和中國本土的焊接、鎏金技法。銀白色底和金黃色紋飾對比交相輝映,立體感強烈。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銀壺上舞馬的形象。

  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皿展現了盛唐年間的金銀器風采。這一時期的金銀器皿仍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像高足杯、折棱碗和器身凸凹變化的器物很流行,而這些大多是從中亞一帶流傳過來的器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明顯帶有異域文化的色彩。在一隻銀盤的盤底中央,用淺雕手法裝飾了一隻純金的熊,憨態可掬。

  史書記載,唐代皇室甚至設置了製作金銀器的作坊,專門滿足皇家的需要。統治者的推崇促使了金銀技藝的飛速進步。前代的鑄造方法被徹底拋棄,人們發現,西方傳入的錘打技藝更適合金銀的特性,特別是金銀經過加熱後,更便於成型和加工。

  正是從唐代開始,中國古代金銀器的製作技藝進入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前代盛行的錯金銀和鎦金技術雖然還在使用,但不再是主體,真正意義上的金銀器皿成為時代的主角。更加璀璨的金銀器還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江蘇省丹徒縣,運河上有一座古老的橋梁,傳説是在古代的一個丁卯日修建的,因此就叫丁卯橋。丁卯橋只是運河上的一座普通橋梁,但是到了1982年,一次偶然的發現使得丁卯橋有了名聲。那一年的元旦,在丁卯橋附近的一個建築工地上,人們發現了一些藏著金銀珠寶的壇子。

  如果單以數量計算,那麼,江蘇鎮江丁卯橋銀器窖藏算得上是唐代金銀器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一共出土各種銀器950多件。丁卯橋的銀器中有大量的銀首飾,包括手鐲、釵和戒指等。此外,還有140多件器物都是和飲酒有關的器物,包括烹調器、盛器、食器、飲器、令籌等成套的酒具。

  丁卯橋的銀器體現了唐朝中晚期金銀器製作的最高水平,和盛唐時代的何家村金銀器相比,製作技藝更加成熟,在藝術風格上也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的轉型,外來文化已經基本融入中國文化,不分彼此。像這種帶把的酒瓶本來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特産,但這時已經成了很中國化的物品了。紋飾方面,細密、瑣碎和象徵性較強的波斯風格被吸收消化,加入了中國人喜歡的裝飾。

  丁卯橋的銀器並不是貴族的家藏品,很有可能屬於當地某個富裕家庭。在人們的印象中,唐朝時的江南沒有被大規模開發,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低於中原地區,但是,丁卯橋出土的銀器卻在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江南一帶的富庶。

  1981年的秋季,一場暴風雨侵襲了中國陜西扶風縣。一座佛塔在暴雨中轟然倒塌半邊,塔內所藏的佛經、佛像紛紛跌落地面。法門寺塔的倒塌,讓當地的僧俗民眾倍感哀傷。但是,正是這場雷電和暴風雨,使人們領略到了大唐王朝晚期最輝煌的皇家金銀器藏品。法門寺最早建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代,就在法門寺東面110公里,是著名的古都西安.西安曾是中國歷史上11個王朝的國都,在唐代成為世界最大和最富庶的城市,而法門寺也在唐代成為規模龐宏大的皇家寺院,史書中曾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地宮,地宮中埋藏的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這會是真的嗎? 1987年春天,法門寺考古發掘正式開始。考古隊發現法門寺下面有一個隱秘的地宮,而且其中珍藏著大量的文物遠比史書記載的更加豐富.

  這是當時發掘時的資料錄像,考古人員在地宮中小心地打開一個包裹。金光閃閃的寶函露出來。寶函一層套著一層,最外面是檀香木的已經朽爛.接下來是金,銀,玉,珍珠鑲嵌的各種寶函,一共套了8層。這八重寶函的精緻足以讓人們欣喜,其中有六件是金銀製品。第七重寶函是純銀鑄造的,四面用平雕刀法刻著威嚴的“四大天王”像。第六重寶函是八個寶函中最特別的一個,通體素凈,沒有絲毫的雕刻描繪,最大限度地表現了純銀的溫和光澤。 第五重寶函則顯得富麗一些,純銀的製品外通體鎏金。第四重寶函更為珍貴,是純金製品。外壁上雕刻著如來、觀音和金剛沙彌的畫像,雖然人物眾多,但十分逼真和細膩。第三重寶函有了另外的裝飾,用珍珠、寶石鑲嵌在純金的函體上,極其華麗。 第一重寶函做成一個塔的樣子,小巧玲瓏,金碧輝煌。

  這個純金塔的蓋子是可以揭開的,揭開以後,人們發現在塔座的銀柱上赫然套著一個白色的管子。看起來,它很像傳説中的佛指舍利。但是,這只是佛指舍利的影骨,是倣造真身舍利的一件玉器。

  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地放在地宮的一個密龕裏。銹跡斑斑的鐵函裏套著這重寶函,這是一個鎏金的銀寶函。寶函造型方厚,四壁和頂上雕刻著四十五尊形態各異的菩薩像。這些神異的菩薩像,按照某種秩序排列。在梵語中,這種奇妙的形式叫做“曼荼羅”。 簡單地説,曼荼羅就是凝結佛教精華的壇場,用佛教的話説,就是“匯聚精華,輻射光芒”。顯然,這樣的寶函裝飾是有著深刻含義的。果然,人們在銀函的裏面發現了一重檀香木函和一個水晶棺槨,最裏面是潔白的小玉棺,一枚佛指靜靜地躺在玉棺裏。這枚骨質的舍利就是的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

  為了供奉這尊世間僅有的佛指舍利,唐代皇家專門製造了一批金銀法器。這根長1.96米的雙環12輪鎏金銀錫杖,被稱為“世界錫杖之王”。杖上銘刻的文字顯示,一位姓安的工匠用黃金62兩,白銀58兩打制了它。杖首兩個金輪上套著12枚雕花的金環,金環圍繞著兩重象徵聖潔的蓮花寶座,頂端是一顆象徵智慧的寶珠。

  香囊一般挂在身上,為了防止晃動時香料流出,工匠們在內部裝了兩個平衡環。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滾動而香碗的重心卻不動。

  當年,它是這樣使用的 在球內的小碗中裝上香料,點燃後香氣就從鏤空的紋飾中溢出。

  還有一尊通體挂滿珍珠瓔珞的鎏金菩薩,是唐懿宗在39歲生日時,為供養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她手捧象徵純潔的荷葉,荷葉上托著刻有祈願文字的銀匾。在銘文中她被稱為“捧真身菩薩”。菩薩主體是銀質的,採用了鏨刻、鈑金、鎏金、鉚接等多種工藝方法,是唐代同類金銀器中最宏大的一個。

  皇室甚至還為這位菩薩專門準備了衣服。奇特的是,法門寺的大部分絲織品都已經炭化,只有這5件蹙金繡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是什麼讓它們阻擋了千年歲月的侵蝕呢?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這些金線其實是用黃金拉成的,它們平均只有0.1毫米,最細的地方僅有0.06毫米,比頭髮絲還要細,就是現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難達到這樣的工藝水平。正是這些鑲嵌在織物中的金線阻擋了時光的侵蝕,讓我們在1000多年後還能一睹唐代絲綢的真容。

  這件微型蹙金繡衣有著短短的袖子,下襬的長度剛剛到達胸部,很像現代時尚女性的服裝。其實,這是典型的唐代侍女短袖上衣。

  雖然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中有相當多的宗教用品,但實際上到了晚唐時期,金銀器已經深入社會,遍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有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金銀茶具,這是在晚唐時期才出現的新型器物。中國的飲茶歷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直到唐代開元以後,飲茶之風才普遍流行開來,形成了“茶道”。

  金光閃閃、銀光熠熠的金銀器,成為顯示唐王朝國力強盛的標誌。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到唐代現實生活的五彩繽紛,文化藝術的欣欣向榮。不過,法門寺的金銀器也成了唐代金銀器最後的絕響。就在唐朝皇家最後一次迎送佛指舍利後三十年,強盛一時的唐王朝滅亡。

  到了明清時期,佛教用品在金銀器中仍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有形態生動、細膩精緻的佛像,還有造型複雜的壇城和佛塔。

  而這個金髮塔,蘊涵的是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據説這是光緒皇帝為了收集母親梳頭時留下的頭髮而專門製作的。它是中國現有的唯一一頂皇帝金冠,曾經屬於明代的萬曆皇帝。金冠薄如蟬翼,用極細的金絲精工編織而成,金絲細如毛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金銀器的外形更加艷麗華貴,紋飾細密多變。工藝技巧日益成熟和複雜。在故宮,珍藏著一件絕無僅有的珍品。

  這是乾隆時用黃金製作的天球模型,一共用了2746萬多兩黃金。底部是一個海水托盤,盤心放著指南針。托盤之上是一個雲龍支架,鏨雕有9條行龍。球體用金葉錘打的兩個半圓合成,接縫處是赤道,上下兩端是南北極。球面上鑲嵌著大小不等的珍珠,分別代表3242顆星,組成300個星座。

  這件曠世傑作代表了中國古代金銀器製作的最高峰。它們不只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歷史和文明的印跡。王朝的身影遠去了,但歲月的流逝卻消磨不了璀璨的光芒。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