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四集 屍山記錄(探索發現2005-244)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2日 10:52 來源:CCTV.com

村瀨守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拍攝的照片

  南京大屠殺期間,沿江一帶是日軍大規模集體屠殺人數最多,次數最為頻繁的地方。

  “1937年12月14日傍晚,我的祖母郭史氏,找我的父親。當時我的父親,是在國民革命軍八十八師服役,就是到下關中山碼頭,沿江一帶去尋找。只看到一堆一堆屍體正在燃燒,馬路上到處都流淌的血水和人的油。(我祖母)沒找回自己的兒子,只找回了一隻日本的那個白鐵桶,那個鐵桶當中還有半桶汽油。”

  郭永柱的父親憑藉一塊木板,僥倖地渡過長江,得以生還。而成千上萬的中國戰俘和平民橫遭殺害後又被焚屍;有些,甚至被活活燒死了。

  原第16師團步兵33聯隊的士兵上西義熊承認:“往屍體上澆上油就直接燒了,燒屍體的事我們幹了很多回,數都數不清了。”

  原第13師團65聯隊的分隊長栗原利一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焚燒屍體的情景:“為了對屍山進行善後處理,特別動員了別的部隊,用整桶的汽油把屍體全部燒掉了。然而,缺少所需的大量燃料,儘管猛燒一陣,還是燒得不徹底,留下一座焦黑的屍山。”

  就在郭永柱的祖母撿到鐵桶的當天,日軍在焚燒中國遇難同胞屍體的同時,開始向長江大量拋屍。

  原目黑輜重兵聯隊兵站汽車第17中隊的村瀨守保,不僅拍下了這些照片,而且還提供證言説:“江邊上屍體堆積如山。這就是長江岸邊大屠殺的現場。屍體穿軍服的幾乎沒有,大部分是穿便服的平民,也有婦女和兒童。屍體被澆上油焚燒,呈現出焦黑顏色,發出刺鼻的臭味。工兵部隊在進行作業,把屍體用帶鉤的繩子拖入江中。”

  南京大屠殺的十七年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這個叫太田壽男的日本戰犯交代了在南京拋屍滅跡的事實。

  太田壽男的審訊筆錄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埋葬受難市民的墓葬

  訊問員問:“在你處理的屍體中間,有多少是負傷而有活氣的?”

  太田壽男回答:“在我處理的19000多屍體中間,帶活氣負傷的人350多名。”

  又問:“你對帶活氣的是如何處理的?”

  回答:“我對這些負傷帶活氣的人,命令部下用鐵鉤子將其絕命再搭到船上搬運的。”

  太田壽男供認:從1937年12月14日到18日,他所供職的南京碇泊場司令部共處理10萬具中國人屍體。加上作戰部隊處理的5萬具,總數為15萬具。在整個15萬具屍體中,軍人僅為3萬,其他均為南京市民,市民的屍體中有男有女,有老人,也有兒童……

  在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12月17日入城式的畫面上,原本滿街的屍體看不見了,看到的是趾高氣揚的松井石根一幫將領以及盛氣淩人的日軍官兵。

  其實,大量的屍體就堆積在他們的背後,在日本記者的鏡頭以外,中國人的遺骸仍然觸目皆是。

  參加入城式的原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三上翔回憶説:“去的路上,附近的小公園、小廣場,可以説沒有例外,到處都是堆積著山一樣的遺體。那些人是中國兵還是市民,完全不清楚。有光著身子被殺的,有像念珠那樣串在一起的,槍殺和刺刀刺殺的痕跡,多得太過分了。”

  原第16師團步兵第33聯隊士兵下村宇一郎説:“屍體最多的大概要數太平門附近了……我們的車輛部隊在那上面通過,只有車輛通過的地方才蓋上土,其他地方還是老樣子留著。”

  甚至松井石根也在12月21日的日記中寫道:“早上10時出發,視察了挹江門附近及下關。這一帶還是一片狼藉,到處遺棄著橫七豎八的屍體,清理工作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太田壽男的審訊筆錄

  到了1938年1月23日,原日軍第16師團步兵第20聯隊的上等兵東史郎隨部隊從下關碼頭乘船的時候,他不僅看到“慘遭屠殺的屍體在水邊堆積如山”,而且還看見:“水上工兵過來吃力地在小船上用長桿鐵鉤像鉤腐臭的蘿蔔一樣地把這些屍體鉤到船上再放到江水裏沖走。

  而此時,已經是南京淪陷後的第四十天了。

  屍橫遍地,血流成河的情景,已經成了這座城市慘痛的記憶。

  上新河鎮與江東門之間的江東河畔,曾經是日軍大規模屠殺的場地。在這一帶被集體殺害的中國軍民多達2萬8千7百餘人。

  南京到處都是屍體,安全區的範圍內也不例外。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一再要求日軍妥善處理中國人的屍體,卻總是受到阻撓。拉貝先生在1938年1月的一份電報中説:“整座城市,被槍殺的或被其他方式處死的人暴屍街頭,隨處可見,日本人甚至禁止我們殮屍安葬。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在離我房子約50米遠的地方,那具被捆綁在竹床上的中國士兵的屍體自12月13日以來就橫在街頭,距屍體僅數米遠竟有一個日軍崗哨。許多池塘裏漂浮著被槍殺的中國人的屍體,有的裏面竟多達50具。”

  在幕府山下的大灣子,鈕先銘所見到的成片成堆的屍體,使他“心驚肉跳,慘不忍睹”。

  鈕先銘,教導總隊工兵團營長兼團附,12月12日撤退未成,無意中闖入幕府山下的永清寺,情急之中削發為僧,法名二覺。

  鐵蹄之下的南京,哪還有什麼“佛門凈土”!他一次又一次受到日軍盤查。

  入住永清寺的第二天,鈕先銘驚魂未定,就被日軍強徵挑柴到上元門,目睹大批中國戰俘聚集在江邊,一百多個日本兵“四面都架著輕重機槍,將人數超過百倍的散兵包圍著。”


太田壽男繪製日軍在下關處理屍體略圖

  三天后的傍晚,大批日軍突然來到永清寺周圍的石榴園,砍了許多樹枝,長約五六尺,前面還留了樹杈。入夜,鈕先銘聽到了機槍的掃射聲。

  十多天后,鈕先銘才解開心中的疑團,他在永清寺下游一兩公里一個叫大灣子的地方,看到了日軍屠殺中國俘虜的現場。那天日本兵到永清寺來砍石榴樹枝,原來是用作推屍體的工具。可是屍體有兩萬多具,日軍“儘管是想盡方法用樹杈推到江裏去,卻無法使其暢流,以致使那麼多屍體,完全滯積在淺水和沙灘的旁邊。”

  教導總隊第2團第3營勤務兵唐廣普在這場大屠殺中死裏逃生,他説:“晚上八、九點鐘,日本兵開始屠殺,機槍一響,我就躺倒在地。死屍堆積在我身上,感到特別重……機槍停了,日軍上來,用刺刀刺,用木棒打,用汽油一澆就燒起來了……”

  南京在恐怖、血腥之中度過了1938年的春節。

  鈕先銘回憶説,春節後的一天,幾名日本兵帶來了一群臂上都佩帶著紅十字會標誌的中國人,他們要寺院派一兩個人,共同去處理那些被集體屠殺的屍體。

  鈕先銘提到的紅十字會,是一個慈善救濟組織。

  世界紅十字會南京分會的會址在小火瓦巷,南京淪陷後,又在寧海路上設立了臨時辦事處。

  12月16日,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派人在安全區內收屍,但是日軍搶去汽車,甚至將14名工人扣留,把棺材也全都砸壞了。

  日軍官兵普遍認為,中國人的屍體是不必被收殮的。如果來不及焚燒或者拋入長江,他們寧可讓大量的屍體橫臥街頭,暴露野外。

  然而,過了不久,日軍卻又找到紅十字會南京分會,要求他們組織人員收屍。


無主孤魂墓

  日軍為什麼會出爾反爾呢?用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的一篇報道來解釋,這是因為“屍體堆積如山,如讓其遺棄在那裏,就衛生和安定人心而言,都有嚴重危害性”。

  於是,在日軍的同意和批准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成立了掩埋隊。

  迄今發現的紅十字會最早的一份埋屍統計表為1938年3月的《世界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救濟隊掩埋組掩埋地址及男女口數一覽表》,除了記錄收埋屍體的數字,還附有死亡狀況的説明。

  世界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共收埋屍體4萬3千多具,其中應當包括12月13日早晨被日軍殺害的常志強父母和他的弟弟:

  私人慈善組織南京市崇善堂,淪陷前夕由城南金沙井遷入安全區,組織了“崇字掩埋隊”,是當時收埋屍體最多的一家慈善團體,自1937年12月26日至1938年5月1日,收埋屍體112266具。

  “屍體用手拿已經都拿不起來了,就用過去賣魚的那個手鉤,就拿手鉤拉。這邊一個頭,一個膀子,一條腿,屍體都燒過。幹了一天,算是挖了四個坑。一個坑都有15米長,8米寬,深呢都有4米深。”

  為了考證崇善堂埋屍數字的真實性,南京大屠殺研究專家孫宅巍研究員,對有關檔案史料進行了地毯式搜尋,意外地發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收藏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檔案館、南京地誌博物館,三個版本的記載基本一致。

  另外,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南京同善堂、南京代葬局等團體,共掩埋屍體四萬二千多具。南京的慈善機構總計收埋遇難同胞屍體19萬8千多具。

  與此同時,南京的一些市民也自發地組織臨時掩埋隊。

  雞鵝巷清真寺的以瑪目王壽仁,帶領南京各個清真寺的以瑪目、阿訇組成了回民掩埋隊,地址設在豆菜橋28號。以收葬回民為主,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仍然堅持按照伊斯蘭教習俗殯葬,三個多月中,僅在五台山地區,即收屍400具。


倖存者唐廣普的證言

  木材商人盛世徵、昌開運,從日軍大屠殺中逃脫以後,“可憐死者拋屍露骨”,內心無法忍受,就出資組織城西市民掩埋隊,收埋屍體28730具。

  市民臨時掩埋隊加上南京偽政權,共收埋屍體六萬多具,而且都留下了原始的記錄和憑據。

  還有,據不完全統計,在現存的檔案資料中,民眾自行掩埋親友屍體的案例,也達到119件。而有關的口述資料,則進一步顯示這一方面的範圍更廣,數量更多。

  這座碑,是由南京東郊湖山村的村民自發集資建立起來的,以紀念這個村被侵華日軍屠殺的64名同胞。

  戴昌繼、陳開榮、戴興釧下葬的時候,沒有棺木,是裝在大衣櫃裏埋掉的。

  湖山村當時有村民200多人,三分之一被殺,15家絕戶。

  儘管日軍大肆地毀屍拋屍,儘管中國人在不斷地收埋屍體,但是,南京大屠殺將近一年後,遇難同胞的遺骸仍然時有發現。

  在南京紫金山以東,就有3000多具遺屍暴露于野外。按照當時的説法,這些屍體“為軍為民為男為女為老為稚,有後無後舉莫能知”。1938年10月至1939年2月,偽南京市政督辦高冠吾責成衛生局派人收屍,集中叢葬,並在靈谷寺東立“無主孤魂墓”碑。

  可是,1941年春,該墓葬“全部崩潰”。於是,有關修復的報告,在偽衛生局、偽陵園警衛隊、偽工務局與偽市政府之間轉來轉去,一直轉到這一年底,任務最終落在偽工務局。預算方案出來,偽局長批示:“暫行緩辦”,事情遂不了了之。

  原先的“無主孤魂墓”,現在除了碑文拓片和歷史照片外,墓葬及墓碑,已經蕩然無存。


中華門外望江磯叢葬地

  1985年,南京市政府在原址修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東郊叢葬地紀念碑”,以紀念在茆山、馬群、馬鞍、靈谷寺一帶遇難的中國軍民。

  與這座紀念碑同期落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就建立在江東門外的“萬人坑”叢葬地遺址上。

  這是一個非正常死亡後的非正常埋屍地點。

  這些遺骨,層層疊壓,最多的地方到七層。遺骨的個體保留,也是多種多樣。

  1998年到2000年,南京市政府組織專家學者,用兩年時間,從考古學、醫學、法醫學、史學等多方面對這處“萬人坑”的局部進行了科學考證。

  此次發掘,僅在這一局部的表層,就挖出208具屍骸,其中12歲以下32具,按照檢驗的規範統一登記編號,逐一檢測研究。

  南京大學現代分析中心,使用熒光顯微鏡和掃描電鏡,對這些屍骨進行了微量元素測定。鼓樓醫院的專家對隨機提取的顱骨檢測骨密度,結果是1.803,經過數據檢索,對應埋葬的年代,應該是60年左右。

  這一檢測結果表明,所挖屍骨的埋葬年代與南京大屠殺的時間完全一致。

  曾經遍佈于南京城郊四野的叢葬地,只能從照片上看到舊時的面貌了。

  這些照片是為1946年出版的《敵人罪行照片集》拍攝的,序言中這樣寫道:“而今抗戰勝利了,敵人的罪行,我們正在這裡收集了。我們帶領了掩埋者和攝影者到這些荒冢上來拍攝照片。我們對這些慘遭殺戮的同胞,不禁要號啕大哭……”

  世界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收屍四萬三千余具;

  南京市崇善堂收屍十一萬二千余具;

  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收屍二萬二千余具;

  南京同善堂收屍七千余具;

  南京代葬局收屍一萬餘具;

  順安善堂收屍約一千五百具;

  明德慈善堂收屍七百餘具;

  市民自發收屍四萬二千余具;

  偽政權收屍一萬六千余具;

  日軍拋屍滅跡約十五萬具;

  ……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