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怒江大峽谷中的“惠通橋”:“惠通橋”是顛緬公路上最重要的大橋。1942年5月4日,日軍從緬甸突然攻入雲南西部,直抵惠通橋。一時間在昆明和重慶引發慌恐。中國軍隊為保護大西南後方,及時將惠通橋炸毀,阻止了日軍進攻,上演了抗戰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一幕。 |
1937年,抗戰爆發。日軍迅速佔領了中國北方的京津地區、南方的南京、上海、漢口、廣州等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中國沿海幾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如此一來,不僅摧毀了中國本來就十分可憐的國防工業,還可以堵死國際上援助中國的海上通道。
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時,中國向國際社會發出救援呼籲,但只有蘇聯表示支持,因為它自己的遠東邊境同樣受到日本人的威脅。
| |
滇緬公路上的“畹町橋”:滇緬公路從昆明經大理、保山、德宏,最後在中緬邊境上的畹町鎮出國到達緬甸的臘戌。這座“畹町橋”見證了那段歷史,當年每天幾乎都有一千多輛車從這座橋上通過。運輸十分繁忙。後來日軍攻入雲南也是經由此橋。再後來史迪威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征軍、駐印軍也由此橋出國回國。最後,滇緬公路重新開始,浩浩蕩蕩的援華物資車隊也由此進入中國。 |
但1941年4月,蘇聯通過努力終於和日本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從此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就停止了。
旅居在海外的華僑得知祖國遭遇日本侵略後,紛紛捐款捐物,籌集了大批的國內急需的物資。國民政府還拿出極為珍貴的外匯從西方購買了大量的汽車、石油、軍火等,一起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
海防港是前法國殖民地越南的一個港口,也是滇越鐵路的起點,這條鐵路從海防港到雲南的昆明。但是從安全、實際的角度看,中國應該在大後方雲南建設一條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線。
| |
滇緬公路的終點站“臘戌火車站”:滇緬公路是從雲南昆明到緬甸臘戌,再從臘戌經過鐵路到緬甸首都仰光,當時美國的援華物資運抵仰光後,經鐵路運到臘戌火車站,然後通過這裡的中國車隊把這些堆積如山的物資轉運回國,所以這個小小的火車站,當時對於抗戰和中國的意義十分重要。如今這個小火車站早已荒蕪。 |
正是出於以上考慮,在抗戰剛剛爆發的1937年8月,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的計劃》,建議各修築一條從昆明出發,經雲南西部到緬甸北部,最後直通印度洋的鐵路和公路。
據説當時蔣介石聽後連聲説:"好得很,好得很,我告訴鐵道部和交通部照此辦理。"
龍雲提出修築滇緬鐵路和滇緬公路,固然是基於抗日救亡的考慮。但另一方面,他也是想借此來發展雲南的地方經濟。
| |
著名的“二十四拐”:人們只要提到滇緬公路,就一定會聯想到“二十四拐”這張照片。可是最令人吃驚的是,我們走遍了滇緬公路也沒有發現這個地方。其實“二十四拐”並不在滇緬公路上,而是在昆明到貴陽的公路上,貴州省晴隆縣縣城附近。為什麼會這樣,《滇緬公路》中會有令人感嘆的解釋。 |
1937年10月,也就是上海淪陷前的十多天,國民政府官員火速趕到昆明,同雲南省政府協商,11月初,最後確定了滇緬公路由昆明經下關、保山、龍陵、芒市、畹町出國,然後在緬甸的臘戌與緬甸的中央鐵路接通、直通仰光這一路線。
滇緬公路的路線確定後,龍雲旋即派繆雲臺作為特使前往緬甸與統治這裡的英國殖民政府洽談在緬甸修路的事宜。
就在繆雲臺赴緬談判期間,抗戰局勢急轉直下。正計劃修建的滇緬公路一下子成為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 |
歷史風煙中的“惠通橋”:惠通橋是顛緬公路上最重要的大橋。當年為了修築它,幾千雲南勞工肩挑背抗硬是把鋼鐵支架從緬甸經森林中的小路一路跋涉一千多華里抗到怒江峽谷邊。書寫了抗戰歷史上非常感人的篇章。現在,滇緬公路改道它行,惠通橋已不再使用了,它只沉澱在歷史的風煙之中。 |
1938年1月,滇緬公路總工程處緊急成立。
當年的滇緬公路管理局局長譚伯英在一本叫《滇緬公路》的書中詳細介紹了當年修建公路時的情況。
公路的測量工作是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還要考慮到一些別的因素。
這時缺乏受過訓練的技術人員這一問題突出出來。滇緬公路的總工程處只好對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輕人進行培訓。
後來,這批年輕人在滇緬公路建設中磨煉成為技術骨幹,創造出滇緬路上的又一奇跡。
龍雲主觀地認為滇緬公路可在三個月內修通。因此他嚴令公路沿線地方當局必須在1937年底以前開工建設,限期三個月之內先建成一條可以勉強通車的簡易公路。
這種公路比較簡單,只需先把路基平整出來,再在它的上面鋪上碎石,用壓路機壓平就行。
1938年初,也就是臨近春節的時候,滇緬公路沿線約20萬各族勞工被徵集到公路上。由於嚴重缺乏施工機械,他們只能用自己的雙手來修築一條世界最崎嶇的、上千公里的公路。這些人絕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
錘石頭、把爆破現場清理成為平整的公路這些艱苦和危險的工作幾乎都是由婦女和兒童來完成。公路修建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嚴重的瘧疾。
譚伯英就此寫道:“在那些日子裏, 我們無法知道明天誰將離我們而去,許多不可代替的工程師和能幹的工人都死了,人越來越少,工程隨時可能停下來。”
瘧疾儘管如此地猖狂,但滇緬公路的建設卻從未因此而停止過。
為了能在怒江和瀾滄江上建造能夠通行載重卡車的柔性鋼索大橋,橋梁的總設計師徐以枋先生被派往仰光的一家橋梁構件廠定購所有建橋用的器材。他從工地出發步行約1000華里,走到中緬邊境上的畹町,到了畹町才有汽車去仰光。在仰光,徐先生一頭扎到工廠裏就再也不出來,拼命地工作。幾個月後,這家工廠終於生産出了中國人急需的建橋材料,都是按照徐先生設計的規格精確切割製成的。
大概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些材料才運到建橋工地。這時候兩邊的橋塔已經建好,下一步就是鋪設鋼索。這需要派人把一卷很長的繩子帶過河去,許多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在1938年間,怒江和瀾滄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鋼索大橋。它們分別是:惠通橋、昌淦橋和功果橋。這些橋成為滇緬公路上的咽喉,沒有它們,整個滇緬公路的暢通就無從談起。
原定的三個月的工期,也就是必須在1938年3月底完工的期限很快就到期了。但在臺兒莊戰役勝利,舉國歡騰的情況下,滇緬公路總工程處向龍雲申請,工程延期至5月底完工。
為了保證工程如期完成,龍雲向沿途各縣發出十萬火急的雞毛信,嚴令各縣縣長嚴加督導,務必按期完工。
但是到了這年的六月底,滇緬公路仍然未見通車。
這時日軍大舉進攻河南,並沿平漢鐵路向武漢推進,又沿長江向西推進,接連攻下安慶、九江等地,武漢保衛戰被迫提前開始。
這樣,遠在雲南的龍雲就再也坐不住了,他下令:各路段官員及工程技術人員“因惡習太深,敷衍成性,任意拖延,皆應從嚴懲處”。
1938年8月底,經過20萬人的艱苦努力,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矚目的滇緬公路終於可以勉強通車了,幾乎沒有舉行任何的儀式就馬上投入使用。
學者王黎銳:“在滇西修築滇緬公路的過程當中,廣大的勞工付出了很艱辛的努力,他們拋妻別子,自帶乾糧工具,然而在整個滇緬公路上,沒有一座紀念這些勞工的紀念碑。在我們調查當中,據説在松山曾經有過一塊紀念勞工的紀念碑,這個碑上説的就是,我們在記住這些官員、工程技術人員的功績的同時,不應該忘記那些匹夫的貢獻。”
據説這塊碑曾經佇立在滇緬公路最險要的地段松山上,後來因為日軍入侵滇西而毀於戰火。如今,當地政府正計劃重新立一塊碑,以紀念那些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勞工們,那些老人,那些婦女,那些孩子。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