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坊裏流金巷是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30日 11:02 來源:CCTV.com

程家小院

  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炮火正在廣州城隆隆作響時,福州城內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來了一次生活上的變革。

  幾根電纜通到巷子裏,一盞盞電燈照亮了這些大宅院。

  其中當然包括宮巷的劉家,因為劉家正是當時整個福州電力的輸送者。

  商賈雲集的古老坊巷從此迎來了新的工商業形態。

  三坊七巷之所以在建築佈局上被人們津津樂道,最大的奧妙就在於這條街。


俯瞰三坊七巷

  這條街叫南後街,位於整個三坊七巷大格局的中間,它的西邊是三坊,東邊是七巷。而它自己,則曾是一條熱鬧的文化商業街。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這是清末一位詩人對它的描述。

  據説舊時福州許多著名老字號都出在三坊七巷。

  除了這種與讀書作畫相關的行當,南後街最美麗的傳統商品就要數花燈了。

  福州花燈早在唐代就已聞名全國。宋代,在杭州舉行的燈賽上,福州花燈與蘇州花燈並列被評為上品。而福州人用壽山石磨制而成的花燈則被送往宮中成為貢品。

  福州習俗,農曆新年開市賣燈。


歐陽家大院

  女作家冰心這樣回憶:“我們老家在福州南後街,那條街從來就是燈市。燈節之前,就已是‘花市燈如晝’了,燈月交輝,街上的人流徹夜不絕。”

  鼎盛時期,南後街容不下太多商家,衣錦坊以北的水流灣就成了南後街的延續。而在水流灣不到半華里的地方,竟然聚集了60多家傢具店。

  南後街北端的楊橋巷,現在成了楊橋路。除了古老的雙拋橋,很多老宅都變成了高樓,其中包括乾隆年間福州脫胎漆器的創始人沈紹安,他家就住在楊橋巷,而他的漆器店曾經就開在古橋旁邊。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沈紹安發明的傳統工藝——脫胎漆器的生産,師傅正在給打磨好的漆器繪製圖案。

  福州的脫胎漆器與北京的景泰藍、景德鎮的陶瓷並稱中國工藝三寶。

  關於他的發明有許多説法,其中一種是有一次他去官府修理金字匾額,發現匾額的字跡已經脫落退色,但裏面用布裱著的一層卻堅固如新——這給了他靈感,他由此用漆和布為原料、採用類似裱褙的方法發明了脫胎漆器。

  由於輕巧耐用,沈紹安的脫胎漆器在福州廣受歡迎。

  沈家的漆器傳到了第六代沈正恂手裏,一個叫徐世林的人喜歡他的漆器,買了很多回到京城獻給慈禧太后,沒想到老佛爺竟愛不釋手,大喜之下按照西洋做法賞給沈正恂頭等商勳,四品頂戴。


歐陽家花廳

  後來沈家的脫胎漆器在多次在法國巴黎、美國芝加哥等萬國博覽會上捧回金獎,從此遠銷歐美等國,聲聞海內外。

  20世紀初,當沈紹安的脫胎漆器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吸引眾多洋人的目光時,遠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一個經歷過多次經營失敗,最終擁有雄厚財産的家族也把眼光放到了西方模式的新型工業公司上。

  福州最著名的人物要數林則徐了。林則徐自己並不住在三坊七巷,但他與三坊七巷的關係卻非常密切,尤其是宮巷。

  這裡住著他的三兒子林聰彝,二女婿沈葆楨,還有大女婿劉齊衘。

  這就是劉齊衘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1837年,當身為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將長女林塵譚許配給劉齊衘時,他僅僅還是一介書生。四年後,他便和哥哥一道雙雙高中進士,成為轟動一時的一胎同榜兩進士。

  金榜題名後,劉齊衘在仕途上一路順暢,戶部主事、陜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河南巡撫,20多年間,劉齊銜步步高升。

  劉齊衘將自己的俸祿陸續寄回家中,在福州城開了三家當鋪,又買下幾處房産和幾百畝地出租,獲取了高額利潤。

  劉齊衘可謂長袖善舞,在官場和商場兩處春風得意。


歐陽家花廳

  死後,他將自己的身軀埋進了幽靜清爽的森林公園,而將自己20年所得全部俸祿共10萬銀元、還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全部留給了子孫。

  按照老百姓的説法,劉家祖墳佔全了好風水的所有因素——背靠北峰,面朝八一水庫,還能依稀俯瞰整個福州城。

  據説劉家人找了三年,才尋得這樣一處好墓地。

  1890年,劉齊銜的兒子們開始初次創業。

  由於缺乏經驗,他們的創業很快就失敗了。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的下一代在創業這條充滿誘惑的路上繼續冒險。

  父輩們的失敗經歷則成了一次重要嘗試,拉開劉家工業發家史的序幕。

  繼劉家首次創業失敗後,劉齊銜的孫子們陸續從國外留學歸來。

  他們開始商量要在商業領域繼續嘗試,可是該從哪入手?

  20世紀初,以棉紡織為核心的輕工業已經開始慢慢進入中國社會,劉家是否也要進軍這一行業呢?


清末福州南門一帶舊影

  輕工業和公共事業行不通,劉家兄弟於是想到了電。電雖然是新鮮事物,但卻有著人人都會需要的趨勢,發展潛力不可預估。

  1910年,留氏兄弟以爺爺劉齊銜留下的銀兩為基礎,一口氣將一年前剛開辦就因資金不足、設備殘缺而難以為繼的耀華電燈公司買下,創辦了福州電氣公司。

  1911年,福州電氣公司正式向全城供電,三坊七巷自然是最早的受益者。

  當明晃晃的電燈照亮了古老坊巷時,劉家又看中了一個新鮮事物——電話。

  1912年,劉氏家族再度控股福建電話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就設在塔巷。

  這是福建電話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伊始制定的章程,共有28條之多。

  從公司的名稱地址設定,利潤如何分配,再到董事長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選舉辦法等一應俱全。

  這是公司的結算清冊。裏面確切地記載著股票發行及利潤所得等情況。

  這是公司在民國25年的營業報告,上面的數字清晰地表明公司全年經營成果。

  這樣嚴謹的公司章程及營業報告等,即使拿來與今日的大企業相比也不會有絲毫遜色。


塔巷

  1911年10月,福州電氣公司用戶數為234戶,電燈有2998盞;到了1924年用戶數增加到11743戶,電燈已經有64953盞了。

  現在,保存在福建省檔案觀的這些資料都已經陳舊發黃,數字當然更是沉默的,然而從中我們卻能看到近100年前,福州的三坊七巷裏,一個家族企業雄厚的實力。

  民國時期,股票的價格一般不高,面值100元的股票很難真的賣上100元的價格。而劉家的股票不但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在福州世面上信譽度也頗高。

  30年代,劉家經營最鼎盛時,100元的股票甚至賣到了100元以上。這樣的股票當然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福州的名門望族。

  劉家的企業成功了,利潤像雪花一樣飄進了三坊七巷的劉家大院。

  電光劉的稱呼也不脛而走,劉家成了當時福州的首富。

  羅肇前:“他的企業是最大的,福州唯一一輛馬車——小汽車很多,就是官員和富商——馬車就是養馬車只有劉家有,是這樣。”

  家産萬貫的劉家後來在光祿坊擁有的房産連成了片,從10號院到14號院,半條街都被劉家佔去了,而且前後竟有8進。

  當然,富麗的大宅院現在變成了幾十戶人家的混居之所,只留下劉氏企業曾經創造的輝煌還仍能讓後人讚嘆。

  20世紀30年代左右,劉家創辦或參與投資的企業達到15家之多。他們甚還在當時的長樂縣連炳港設立了農村電氣所,並架設了總長22.6公里的輸電線路,用於農業灌溉。

  劉家企業的繁榮最初是由劉學恂的五個兒子一起創辦的,到了1927年,41歲的劉家第五子劉崇倫接手整個企業。可是,僅僅過了10年,這個劉家企業中最重要的人物就離開了人世。

  關於劉崇倫的死因有很多版本,其中最福傳奇色彩的是這樣——

  1927年,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提出 “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折”。主要內容就是闡述侵略中國的方針策略。

  “九一八”之前,劉崇倫不知從什麼渠道得知了“田中奏折”的內容,他趕緊托上海印刷局複印多冊,然後秘密散發。

  此刻,三坊七巷的富商劉崇倫或許根本沒有顧及,危險正悄悄潛伏在他的身邊。

  抗戰爆發後不久,劉崇倫去臺江博愛醫院看病後回家。途中遭綁架,繼而被殺害。然而真實的歷史究竟怎樣,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説法。

  劉家曾經氣派的大宅院也僅把這些殘跡留給了老巷,古墻頹敗,樓道擁擠,歲月不能吞噬的只有薄窗的靈秀,雕花的精緻。

  如果不是動蕩的時局,劉家企業會怎樣發展,曾經坐在馬車上在坊巷中瀟灑來去的幾兄弟又會把這裡經營成什麼樣呢?

  與當年輝煌的電光劉如今殘破的老宅不同,這裡也是商人宅第,但它卻是三坊七巷中較好的建築之一,而且他們的經商發展史也和劉家截然不同。

  住在這裡的這個家族最早的主人叫歐陽賓。

  歐陽賓出身無法與地位顯赫的劉家相比,他的父親只是一個給僱主幹活的鄉下長工。

  老實厚道的長工得到了僱主的信任,他被委派到福州的錢莊看門。歐陽賓兄弟幾個就這樣陪著父親一同到城裏,進錢莊當起了學徒。

  若干年後,歐陽賓自己也開了錢莊,做起了老闆。

  又過了幾年,歐陽賓利用錢莊的流動資金,相繼在南街和倉山開了兩家屈臣氏藥房,這是福州最早的西藥房。

  有家有業,就得購房了。歐陽賓選中了三坊七巷,與二弟一起在衣錦坊買下這座大院。

  白手起家的歐陽賓自然格外珍愛自己得來不易的房産。

  這扇大門,據説是用鐵絲木做的。傳説這種鐵絲木結實耐用,甚至連火都很難燒著它。

  歐陽賓的幾個小孫子好奇。一天趁著爺爺睡午覺,他們聚集到了這扇門前。

  幾個小孩子把不知從哪兒弄來的小木塊破布頭等都堆在大門一角,然後點上了火,火光越燒越大——

  經歷這場虛驚的歐陽賓更加重視對這座大院的維護了。

  這裡是花廳,是福州民居中最重要的部分,主人的各種禮儀活動,包括接待客人等,都在這裡進行。

  而歐陽家的花廳以前還曾是一個戲臺,中間是表演的舞臺,主客便坐在這裡觀瞧。

  雖然已經被廢棄多年,從這些精緻的座椅、古樸的窗欞中,依然可以讓人想到這裡曾經的絲竹悅耳,熱鬧喧嘩。

  這幾扇大門都是用楠木、紅木細細雕鑿而成的,門上甚至還鑲入100多幅由黃楊木樹根雕刻的花鳥圖案。

  更令人叫絕的是,這些小雕刻還可以隨意被拆卸下來,以便清潔。

  當然,現在,這也為一些慕名前來參觀的旅遊者順手牽羊提供了便利。

  房子雖不是歐陽賓親手修建,但在年復一年細緻週到的翻修維護中,他的汗水已經滲進這裡的每一個角落。

  上世紀30年代左右,歐陽家的商業經營接連遭遇不測。錢莊倒閉,百貨經營還不景氣,欠了一大筆債,歐陽賓不得不把這座大院典當出去。

  房子的再度回歸讓歐陽賓興奮不已,也讓歐陽後人永遠記住了歐陽勣。1926年,歐陽賓臨終前,執意做了一件事:給14個兒子一一指定了居住的房間。

  而且,他留下話:房子只許住,不許租,更不許賣。

  他的後人記住了這句話。除解放初期廳堂曾成為省軍區被服加工廠車間外,其餘的時間裏,沒有任何一個外人被安頓到這個屋檐下。

  年近70的歐陽彤老人是歐陽賓的孫女,1948年,天津長大的她第一次來到這裡,被四伯父歐陽勣安排住在花廳。現在,老人再度離開三坊七巷,住進了女兒家的樓房。然而每隔上一段時間她還會回來,整理整理這裡的衛生。

  歐陽氏人盡力地維護了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習慣。每次外出,都要在大門口把寫著自己名字的門牌翻過來;回到家裏,就把門牌扣回去。這樣,夜晚關大門的人就能判斷出是否還有家人沒有回來,是否還需要留門。

  也是因為堅持了相對獨立,這座小院也完好地被保留下來。雖然比不上三坊七巷裏其他豪宅的氣派,這裡卻也自有一番悠然閒在的生活景致。

  有陽光,有淡淡的木香,還有花卉,貼近自然遠離塵囂,這樣的心境恐怕是三坊七巷的傳統生活賜予現代人最好的禮物吧。

  其實三坊七巷裏很多大宅院舊有的主人故事,都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生活情趣,我們或許只能經由這樣的想象,才能略感一二。

  這些宅院的主人中有多少商人呢?沒有人做過具體的統計,不過,許多我們現在知道的名人故居以前都曾住過商人,比如沈葆楨故居。

  歲月悠悠,坊巷老去;曾經回蕩在坊巷上空的福州話的叫賣聲也慢慢走遠;

  一同遠去的,當然還有賣線面的小販晃晃悠悠的身影還有他叮叮噹當的敲竹板聲……

  福州遠離政治中心,除了重視讀書做官外,對商業沒有中原那樣輕視,反而是相對扶持,廣闊的海洋給了福州人開放的心態,也給了三坊七巷人以靈感,這一道道馬鞍形封火墻,波浪一般盪漾在三坊七巷上空,為這座海洋城市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三坊七巷周圍依然是福州城最熱鬧的商業網點之一。

  只不過,此刻歐陽彤老人看到的屈臣氏已經再也不是過去歐陽賓一手創建的屈臣氏藥店了。

  只有遠處的三坊七巷,依舊帶著它古老的身形和氣度,沉沉地睡在夜幕之中。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