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清宮秘檔 > 清宮秘檔 > 正文

統一台灣(探索發現2004-161)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1日 20:10


大清一統天下全圖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縣,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生於日本平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在他20歲的時候,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

  這時候,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與幾位明朝大臣一起,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為皇帝,歷史上稱隆武帝,樹立了抗清的旗幟。

  在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鄭芝龍投降清朝,而鄭成功卻繼續抗清。順治末年的時候,鄭成功還在堅持抗清,他的處境越來越困難。鄭成功決定進取台灣,將台灣作為抗清的根據地。這時候,台灣已被荷蘭佔領了38年,鄭成功要收復台灣,只有與荷蘭殖民主義者決一死戰。

  順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船隊于金門料羅灣出發,到達澎湖,等待戰機。幾天后,鄭成功大軍冒風雨,出奇兵,乘著大潮越過鹿耳門航道,在台灣登陸。

福建南岸鄭成功陵墓

  十二月十三日,在鄭成功軍隊的強攻下,自知必敗的荷蘭殖民者終於投降,荷蘭對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鄭成功也成為第一個從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復祖國領土的民族英雄。

  此時清朝已完成了中原地區的統一,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基本已經被平息,統一台灣的課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以鄭成功之子鄭經為首的鄭氏政權,實際上已成為非常孤立的割據勢力。

  從康熙二年到二十三年(公元1663年—1684年),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康熙始終堅持統一的原則,以“撫”為主的策略,清軍與鄭家軍打打談談,談不成再打。

  康熙二年,清軍進攻金門、廈門。清軍將領馬得功戰死,最後金門、廈門仍然全部被清軍佔領,鄭經在大陸上已經沒有一點地盤了,他被迫撤到了台灣。

  接下來的兩年,清朝政府任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為靖海將軍,統領清軍水師兩次大舉進攻台灣、澎湖。因為遭到海上颶風襲擊,這兩次進攻都 沒有成功。

福建廈門胡裏山炮臺

  清朝政府根據當時的形勢,策略上作了些調整。一下子打不下來,就改以談判、招撫為主了。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朝派總兵孔元章去台灣,向鄭經表示,如果願意削發稱臣,可以封他為“八閩王”。但鄭經卻提出,他要在中國版圖之外當個國王。

  清朝政府沒有放棄和談。為了表示和談的誠意,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把福建水師都撤了,水師提督施瑯也被召回京城。在這之後,清朝政府再次特派刑部尚書明珠,攜帶康熙詔書去與鄭經談判。但鄭經的立場絲毫沒有改變,仍然堅持“照朝鮮事例,不削發”。也就是説,他只能像當時的朝鮮一樣,成為中國的一個藩屬國。

  康熙聽了奏報,説:朝鮮從來都是屬於外國,而鄭經是中國人,如果他在台灣而不剃髮,怎麼能説明他已經歸服了呢?這説明,康熙堅持統一的大原則,堅決反對鄭氏政權自外于中國的要求。

  鄭氏集團的立場,促使康熙開始下決心對台灣由撫轉為剿。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出現重大轉機,清朝政府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康熙十八年,福建總督姚啟聖上疏請求重新設立福建水師提督,並極力推薦仍由施瑯擔任。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並決定,恢復設立水師提督的建議被採納,但是當時任命的水師提督不是施瑯,而是萬正色。

荷蘭殖民者赤嵌投降圖

  萬正色一上任,立即抓緊修理舊船,趕造新艦。先以新船配官兵,開赴定海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舟山進行訓練,同時奏請朝廷,迅速調兵遣將。康熙得到萬正色的奏報後,隨即命令江南總督何席熙迅速挑選2000名優秀炮手,飛速趕赴萬正色的軍前報到。

  康熙二十年正月(公元1682年),鄭經中風死去。據姚啟聖奏報,鄭氏集團內部再次發生王位之爭,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承了王位。

  康熙皇帝在得到鄭經病死和台灣內亂的密報以後,認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時機已經到來。他果斷地將原來的福建的水師提督萬正色調任為陸路提督,把具有豐富水戰經驗的施瑯,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並且加太子少保銜,而且叫福建的總督巡撫和福州的提督,偕同施瑯一塊進取台灣。施瑯堅決主張先攻澎湖,再取台灣。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施瑯命總兵董義、曾成等,率快船23隻,前往澎湖偵察。董義等人于六月初四日中午開船,第二天午後駛抵澎湖。初八日回到廈門。“來去無阻”,非常順利。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六日,康熙在乾清門再次詢問大臣的意見,大學士明珠説:讓施瑯一人進兵,似乎可行。康熙終於批准了施瑯的作戰方案,同時授予施瑯全權軍事指揮權。並指出施瑯可以根據情況自行決定如何進剿。

皇輿全覽圖

  台灣鄭氏集團在得知清軍大舉進攻的消息以後,馬上進行了佈置,加強防守,擺開了架勢,準備迎戰清軍。

  據《靖海記事》記載,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公元1683年),施瑯在銅山港誓師,率精兵3萬多人,大小戰船300余艘,揚帆直駛澎湖。十六日晨,清軍水師與鄭軍船隊在澎湖洋面開戰,戰鬥極為激烈。施瑯的指揮船遭到鄭軍圍攻,右眼受傷,差點當了俘虜。

  清軍失利以後,馬上退兵外洋。清軍經過調整準備,六天后,再次發起進攻,尋求與鄭軍決戰。

  施瑯將戰艦分為三路,自率56艘,攻擊敵水師主力,另有80艘繼後。每路中再分三隊,不列大陣,約好每5艘攻擊鄭軍1艘。

  這一戰術,發揮了清軍在數量上的優勢,結果劉國軒大敗。鄭軍的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只有劉國軒等少數將領逃回台灣。

靖海紀事

  澎湖大捷傳到北京,康熙大喜過望。澎湖是台灣的門戶,以清軍的優勢這時候一鼓作氣攻打台灣,是可以獲勝的。然而康熙還是決定下旨招降,並即派侍郎蘇祥趕到福建。

  這時的鄭氏集團已驚惶失措。鄭克塽急忙召集部下,商議對策,結果是意見分歧。

  施瑯馬上將鄭氏集團內部分歧奏報給康熙皇帝。康熙及時發佈命令:鄭經之子鄭克塽等,如果能率軍民人等登岸投降,將赦免從前的抗違之罪。

  在清朝政府的感召之下,鄭克塽、馮錫范、劉國軒等捧表歸降,交納了土地、戶口、府庫冊及大印。施瑯于八月三十一日登上台灣島受降。秋天,台灣兵民剃髮,台灣終於統一了。

  施瑯率軍到台灣受降後,妥善安置了所有投誠人員,又宣佈免除海島三年賦稅差役,當年應繳納的谷租也減去4/10,受到全島軍民的熱烈擁護。鄭氏家族對抗清朝政府40年,康熙不僅沒有將他們視為“亂臣賊子”,反而給予許多賞賜。康熙還下令,將鄭成功、鄭經父子的靈柩運回老家南安安葬,並親自撰寫一幅輓聯,稱讚鄭成功有膽有略,是一位在海外孤軍奮戰的忠臣,稱頌鄭成功收復中華疆土的不朽功績。

鄭成功像

  台灣既定,應當如何善後,清廷內部還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施瑯堅決反對放棄台灣。大學士李霨、王熙也主張台灣不可放棄。康熙最終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公元1684年),清朝政府在台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進一步明確了台灣的歸屬。另外台灣軍政機構與內地也完全相同,連衙署建築也改變了,像內地一樣,“衙門口,朝南開”了。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