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記錄戰爭 珍視和平 > 首頁 > 正文

記錄戰爭是為了珍視和平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5日 14:53

  兩個月前,16國政要聚會法國,隆重紀念諾曼底登陸60週年的壯觀場景還在眼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9週年的紀念日又已臨近。翻開我們的戰爭勝利紀念冊,每年的這個日子,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都用各種方式寫下了共同的願望。人們記住戰爭,記住戰爭的殘酷,是為了更加珍視鮮血換來的和平。

  為此,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和拍攝,製作完成了《喪鐘為誰而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紀實》(7集)、《戰俘存亡錄》(5集)、《打撈“阿波丸”》(3集)、《鏖戰大西洋》等一系列紀錄片。將從8月10日起每晚21:00在科教頻道播出。

  儘管“戰爭”並不是一個新鮮的題材,但在這些紀錄片中我們仍然感受到許許多多的“第一次”,許許多多的“之最”,它們給我們留下的除了震撼,還有震撼後的思考。

  《喪鐘為誰而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紀實》:首次以中國人的視點描述史無前例的大審判

  2004年3月,《喪鐘為誰而鳴》正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中,攝製組編導張焰、撰稿鄧建永忽然接到一個電話:周錫卿先生去世了。

  周錫卿曾經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是盟軍國際檢察局中國檢察組的翻譯,也是中國檢察官向哲浚的內弟。

  在《喪鐘為誰而鳴》一年多的攝製工作中,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

  對於大多數今天的中國人來説,發生在將近60年前的那次審判是一個非常遙遠而陌生的事件。1946年5月3日,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同盟國,共同決定在日本東京開設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之一,日本軍國主義集團。在這之前的歐洲,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在紐倫堡正進行著一場清算德國納粹的軍事審判。在開始策劃這個選題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挽救性的工程:58年前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11個戰勝國通力合作,818次開庭,1000多個日日夜夜,驚心動魄的法庭較量,鮮為人知的內幕故事,日本戰犯是否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公理和正義是否得到了伸張?

  儘管曾經參加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當事人與親歷者越來越少,但攝製組還是採訪到了6位親歷當年審判的古稀老人,那些鮮活的敘述是無價的;

  儘管現存的文字和影像資料極為有限,但攝製組還是通過全力挖掘,獨家披露了中國法官梅汝滶一本從未公開的法庭日記;搜尋到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其中包括大清帝國末代皇帝溥儀前往東京出庭作證的影像和同期聲。

  7集的篇幅,280分鐘,濃縮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持續了3年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波瀾起伏,懸念疊生。1948年12月23日淩晨7名戰犯被執行絞刑,片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

  “巧合的是,次日,就是西方國家的聖誕夜,7天后,就是公曆1949年新年。自1894至1945年,共51年。在這51年的光陰中,中華民族備受屈辱,生靈涂炭。好在這個民族從未屈服。終於,他們看到了侵略者的下場。”

  《戰俘存亡錄》:以新聞的敏感和敏捷獨家披露一段塵封的歷史

  2003年8月,《探索發現》欄目的編導張兵在籌備選題時看到了一本叫《奉天涅槃》的紀實文學,書中講述了二戰後期,一批在菲律賓戰場被俘的盟軍士兵被日軍押送關押到了中國瀋陽,直到1945年9月,他們在瀋陽監獄裏度過了三年多。他們來自哪?為何被關押在中國的東北?面對16%的死亡率,他們經受了怎樣的生死磨難?一系列疑問在張兵的腦子裏産生。

  在與此書作者聯絡時,張兵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半個月後,駐美國的“世界抗日史實維護協會”將派出一個小型代表團訪問中國瀋陽,代表團成員由當年被關押在瀋陽的兩名美國士兵、一名營救戰俘隊員等4人組成,在瀋陽逗留的時間僅為5天。張兵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向欄目領導彙報後,製片人和主編立即做出派攝製組赴瀋陽採訪的決定。在很短的時間內,經過複雜的與有關方面聯絡協調後,攝製組和代表團同期到達瀋陽。

  幾天緊張的採訪,攝製組成員在與兩位當年死裏逃生的美軍戰俘,如今已是近90歲高齡的老人的交談中,他們被深深震撼。曾為戰俘的陰影、當年在戰俘營中地獄般的生活、日本人的殘暴以及他們對生活的樂觀豁達、和中國普通人建立的特殊友誼,尤其是對戰爭的憎惡和對和平的珍視,這一切都感染著攝製組的每一個人。

  返回北京後,攝製組又通過各種渠道蒐集資料,其中包括從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的6分鐘當年營救這批戰俘的電影膠片,還有大量戰俘營和戰俘的照片。這些資料更加深刻展示了這段歷史的厚重。

  幾個月後,“被俘”、“地獄”、“煉獄”、“抗爭”、“新生”5集構成的《戰俘存亡錄》誕生了。而讓張兵久久不能釋懷的還是美國老戰俘沙啞痛苦的聲音:“我那顆破碎的心留在了奉天(今瀋陽)……”

  《打撈“阿波丸”》:謎中之謎的魅力

  “阿波丸”號是二戰期間日本的一艘萬噸巨輪。1945年2月,日本與美國達成協定,派遣“阿波丸”給日佔區的盟軍戰俘和難民運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而美軍和盟軍則保證不攻擊“阿波丸”。但是,返航時,于1945年4月1日,在台灣海峽被美國潛艇“皇后魚”號擊沉。

  由於“阿波丸”在被魚雷擊中僅僅3分鐘後,就迅速地沉沒了,2000多名乘員只有一人倖存下來。這就使得“阿波丸”事件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最不可思議的事件”,其中隱藏著太多的秘密。如東京關於“阿波丸”裝貨和指定乘客的電報就發出3000多封,其中意味著什麼?美國潛艇究竟是出於故意還是因為誤會才擊沉“阿波丸”?為何“阿波丸”這艘萬噸巨輪會在3分鐘後就沉沒且只有一人脫險?“阿波丸”究竟裝載了什麼貴重貨物?“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否在“阿波丸”沉船上?

  1977年,我國曾組織打撈“阿波丸”,撈出3000噸錫、很多桶膠、私人用品、骨骸,打撈上來的物品中還有各方資料都沒有記載的物品:雲母5.661噸、鈮鉭1285.5公斤、黃蠟11公斤。但是,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並沒有找到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這樣,“阿波丸”仍然籠蓋著很多未解之謎。片中首次展示了打撈“阿波丸”的珍貴影像資料。

  《鏖戰大西洋》:盡現中國軍人諾曼底戰場風采

  在今年紀念諾曼底登陸60週年的報道中,一條“20名中國參戰軍人今何在?”的消息報道吸引了《探索發現》欄目組的注意。為了深入挖掘這一段被人忽視的歷史,《探索發現》攝製組奔赴杭州、南京、大連、福州等地,尋找採訪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挖掘出更多更翔實的歷史細節。

  從圍殲德國納粹王牌艦艇到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棲登陸戰役,20余名年輕的中國海軍軍官悉數參與。那麼,這些原本屬於幾萬公里外另一個戰區的中國軍人為何會出現在這裡?他們在血雨腥風的大西洋裏又經歷了怎樣的生死考驗?他們後來的命運如何?

  戰爭是殘酷的,然而戰爭的腳步卻從來沒有止息,戰爭罪行總是和人類如影隨形,特別是在21世紀剛剛起步的今天。因此,《探索發現》欄目此次推出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9週年系列紀錄片,旨在讓人類遠離戰爭,珍視和平。

  中央電視臺10套

  《探索發現》欄目

  2004-8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