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徽州 > 正文

第三集 書香門第(2004-130)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6:02)

  朱熹是婺源人。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時常地想起婺源。朱熹説:“此夕情無限,故園何時歸。”

  回到婺源的朱熹,經過縣城北門的郊外,看到幽靜而坦然的山邊,一泓清水緩緩流過。朱熹心情激動並且流連忘返,他脫口吟咏道: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康熙皇帝曾經這樣評價朱熹的學術思想:

  “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

  康熙知道朱熹説的“君令臣行,父傳子繼”這一類話,對於自己的大臣和廣大的百姓很是管用,所以康熙和宋朝之後的其他統治者一樣,對於朱熹的學説是大力提倡,大書特書。

  朱熹説:“讀書志在聖賢”,遼闊的徽州積極響應,這一唱一和成就了徽州“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千古佳話。

  在徽州,創辦書院的,或者是受了理學影響和熏陶的官僚和士大夫,或者就是理學家,因此説,徽州的書院,和理學緊密相關。

  “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朱熹的一生都在教書育人,先後主辦了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武夷精舍等校。不僅促進了南宋書院教育的發展,而且在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教學的風氣、風格等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當時以及後來的中國教育。所以專家學者説,朱熹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個大家。

  坐落在歙縣的紫陽書院,是為祭祀朱子而建,是徽州境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教育中心。

  竹山書院,這一條曲折的回廊,是平常書院裏一般的構築,也是學海生涯中不一般的象徵。穿過回廊就是後院的清曠軒了,所謂蟾宮折桂,宗族裏立下了規矩,凡是中舉的士子,可以在清曠軒裏,植一株桂樹。

  朱熹還説,“三綱五常”是治國治家的基礎,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西遞古村的敬愛堂上,懸挂著一個巨大的“孝”字。在朱子大旗招展下的古老徽州,既有舉不勝舉的忠孝節義,也有欲説還休的悲歡離合。

  “慈孝天下無雙裏,錦繡江南第一鄉。”這是乾隆皇帝經過棠樾的時候題下的句子。

  朱熹是當之無愧的一代聖賢,但他的學説確也有偏頗和錯謬之處,“凡事為皆有于欲,無欲則無為”,所以“去欲”和“禁欲”是沒有道理的。

  這話是戴震説的。

  戴震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位大儒,也是徽州人。

  因為家境貧寒,小小年紀的戴震就隨著父親“商賈東西行營于外”,四處奔波的日子,使他對於百姓的苦難有了真切的體會和無限的同情。

  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戴震的思想無疑“啟導了19世紀的一線曙光”。在明清以來“非朱子之傳義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禮不敢行”的社會背景下,作為“宋明理學的根本革命”,戴震哲學的問世可謂石破天驚!

  在徽州成長,創立徽州樸學並將它傳到四面八方,戴震走了太長的路,也承受了太多的苦難。

  文獻記載,戴震大器晚成,10歲時才開始説話。為他作《年譜》的戴門弟子段玉裁解釋説“蓋聰明蘊蓄者深矣”。

  戴震雖然博學多聞,名滿海內,但他在功名前程上也實在是時運不濟、困窘潦倒, 39歲才考上舉人,此後6次參加會試,始終未能考上個貢士。

  清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決定設立四庫全書館。戴震當時已經是名重海內,連乾隆皇帝也風聞過他的大名。加上《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的極力舉薦,戴震被乾隆特召入京,充四庫館纂修官。

  戴震進入四庫館後,除校勘《水經注》外,還校勘了《九章算術》等著作,他的校勘態度非常認真,悉心考訂,力求其實,堪稱乾嘉學風的榜樣,深得乾隆皇帝的褒揚,並親自撰詩嘉賞。

  乾隆四十年,戴震已經53歲了,這年秋閉,他去會試,但他又一次落第。這一回,乾隆皇帝格外開恩,准許他與本年貢士一起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最後是病死在四庫館書案上的,經過戴震編校過的孤本遺書,它們面目一新地堆在了戴震的身邊,仿佛巍巍青山。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