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三坊七巷》導演闡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5:28 來源:CCTV.com

  最初的依據是作家北北所寫《三坊七巷》一書,看後即感慨一個方圓只有44萬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現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耀歷史的人物,真是不簡單!三坊七巷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吸引這麼多名人扎堆?當地的歷史文化又怎樣影響了這些名人的成長?這應該是一個既包含歷史文化又包含人文地理的一個好選題,而這兩個問號應該是這個節目要努力探索的終極目標。

  《三坊七巷》導演闡述

  ??李美忱(誠摯邀請各位同行師友討論)

  幾個基本概念??

  藝術: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意識: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的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

  意識形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於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藝術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

  歷史: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或者指過去的事實。

  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屬於世界觀的一部分。

  娛樂:使人快樂。

  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創造:想出新方法、創建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

  創造性:努力創新的思想和表現;屬於創新的性質。

  創作:創造文藝作品。

  不知為什麼,在寫導演闡述時,我一定要弄清我所從事的工作??所製作的《探索?發現》電視紀錄片到底是個什麼東東,所以我借助於現代漢語詞典查下了以上這些基本概念。

  我不了解電視産生的歷史淵源(希望此方面的研究者能夠給出《探索?發現》紀錄片確切的概念),在詞典裏,與“電視的用途”有關的解釋只有這些:“電視除了用在文化娛樂和教育方面外,也廣泛地用在其他技術和軍事方面。”從這個基本概念出發,再結合上面那些概念,以聲像(當然屬於形象)作為工具來製作電視節目、尤其是製作像《探索?發現》這樣大型的文化歷史人文地理類紀錄片,也應該是一種創造性地勞動,只不過,它更強調用一種使人輕鬆引人入勝的娛樂的形式??科學界業已證明人腦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接受事物的效果更好??而《探索發現》這個電視節目則是電視人創造的一個文化作品或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可被稱為文化産品,人在其中應是一個主動的創作者,應該具有創作者的責任感。

  那麼,創造一部引人入勝的電視文化作品哪些要素是關鍵?結合今年所做六集系列片《三坊七巷》的得失是否可以整理出一些更加深入的經驗教訓呢?

  《三坊七巷》是製片人選定的一個選題,而製片人在給我選題時就強調要以講述人物故事為主,帶著這樣的主旨我開始尋找素材。

  最初的依據是作家北北所寫《三坊七巷》一書,看後即感慨一個方圓只有44萬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現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耀歷史的人物,真是不簡單!三坊七巷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吸引這麼多名人扎堆?當地的歷史文化又怎樣影響了這些名人的成長?這應該是一個既包含歷史文化又包含人文地理的一個好選題,而這兩個問號應該是這個節目要努力探索的終極目標。

  如何選取這些名人故事,讓三坊七巷的歷史和現實都能很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如何將豐富的福州文化、民風以及三坊七巷本身的建築佈局特色穿插其中,讓這些歷史信息、文化信息、人物故事、建築特色、民俗民風等複雜的元素有機地融會在一起構成一個流暢的聲像作品?這是我當即想到的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那時認為這是這個紀錄片成敗的關鍵。

  等到前期採訪歸來,更加認同於製片人所説的以人物故事為主的意義所在了。因為隨著歷史的變遷,三坊七巷的很多建築損毀嚴重,不但很多地方已成為普通人混居的大雜院,用畫面傳達福州民居的美妙難度不小,而且更重要的房子本身若離開人物活動就缺乏靈氣,只能是一個僵直的軀殼,就像人沒有靈魂一樣,而曾經生活在其中的名人故事就是它的靈魂,展現它的靈魂當然是創作者的主要任務。

  然而在找尋這些名人故事時又發現一個困難,這些名人故事要麼是內容太豐富,像沈葆楨和嚴復,地域性不明顯,也就是不好體現三坊七巷本身與他們的關係;要麼是後人研究的太少,像林覺民陳寶琛甘國寶等人,故事瑣碎真偽難辨,不過他們的群體特性顯著,可以很輕鬆的找到他們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同類,也就很容易給他們分類:文人墨客,武將,工商界人士;還有革命者,因此展現三坊七巷的優勢較好。

  這樣一來,也就確定下來紀錄片的分集:

  沈葆楨嚴復當然各自成一集,這兩集的重點是??選取那些能夠展現人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特殊的性情和能力的故事,當人物故事説遠時,要再拉回來和三坊七巷作結合,腦中隨時要有一根弦繃著:一定要聯絡三坊七巷,因為你做的不是單純的人物故事,而是在三坊七巷大背景下的人物,這個框子是必須的,我只能帶著這個鐐銬跳舞,然後希望跳出一些光彩來??譬如講述嚴復晚年選擇三坊七巷作為歸鄉之所時,就用三坊七巷另一處居所水榭戲臺來説明三坊七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優雅和舒適??這就是所謂説開去再説回來,講述一大圈嚴復的人生,拉回來再描畫三坊七巷本身的生活歷史。

  在內容結構上説開去再説回來,就是我在解決前面所説將各種歷史信息、文化信息、民俗民風等複雜的因素融會在一起的辦法之一。

  那些能夠歸類的人物按類別各成一集:以大家熟悉的、現有資料豐富的人物為主,其他人物為輔,好在三坊七巷這些人物都是互相勾連的,只要做好他們之間起承轉合就好,然後就可以深入探索是什麼讓這些人都選擇了三坊七巷,老巷和人物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怎樣的問題。當然這四集選材是關鍵。

  如此看來,無論哪種情況,“講什麼故事、怎麼講這個故事”都是關鍵??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內容結構??紀錄片還是要以內容結構為綱為靈魂。

  《三坊七巷》因為有作家和福州廣電局的同仁們幫忙,因此前期獲取了大量素材,然而仍舊有遺憾,因為開拍時尚沒有完整的稿子,只有我心裏所想的大致內容,因此前期準備還欠火候,導致後來部分內容沒有來得及加上:比如講述最後一集三坊七巷工商業家族電光劉家,當請教的專家還處於尋找家族創始人照片的過程中時,我們就必須得結束粗編了,不得已我只好刪掉關於劉家幾兄弟在家族企業中各自專攻方向的內容,而這一部分內容恰恰很吸引觀眾,因為這幾兄弟因各自性格和所學專業不同,在企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佔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況且一家幾兄弟居然都如此能幹而且命運各異,這本身就具有戲劇性,其中的長子還曾資助過周恩來赴法留學併為抗日期間“七君子”案件作辯護律師,他就是劉崇佑。只可惜,等到專家找到照片時,配音配樂都已結束,這部分內容只好刪之。

  還有歐陽家的歐陽?曾任海容艦艦長,和陳季良一道參與了江陰戰役,而且據説他家還出了一個海軍人物,他們有怎樣的故事受到怎樣的影響有兩人加入海軍,這些內容我們也沒來得及蒐集,所以現在覺得第六集前半段的故事不精彩??還是那句話,內容真真是綱啊……

  當然像嚴復和沈葆楨兩集中舍掉的有趣故事更多,不過這兩集倒不十分痛心,因為要在短短40分鐘裏面揭示人物豐富的人格和命運,並且和三坊七巷結合,我覺得這樣的選材取捨應該未辱使命,我也比較自豪了。

  為了更好地解決第一個問題,即如何將三坊七巷的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我在內容結構方面選擇了這樣的做法:每一集結尾都要找到故事主人公的後人,而且最好是依然能在三坊七巷生活的後人,如果沒有也要找到他們與三坊七巷的聯絡,實在沒有則尊重事實順其自然而已。這樣,表現他們的生活也就能表現三坊七巷的現實生活了。

  內容結構基本確定,該解決電視表現形式的問題了。

  基於三坊七巷的基本平臺,空鏡、資料和再現三種表現形式都不可或缺。重要的是如何結合使其流暢貫通。

  前面説過,我所看到的三坊七巷已經有些破敗,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多數早已不是過去的詩禮大家,所以很難拍到寫實性的漂亮建築和生活在裏面的能夠傳達三坊七巷固有生活情境的人群,基於這一點,整個片子的鏡頭語境就被確定了,即鏡頭力求寫意,能夠傳達一種氛圍,一種情緒,一種意念,一種隱藏在建築背後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書香、怡然自樂隨手都是情趣的生活影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傳統書生襟懷……

  表現這樣的意境我直接取法中國詩畫的表現手法??留白,講究韻味,意在(話)畫外。所有環境空鏡如此,再現也是如此,而那些寫實的部分則留給歷史資料和建築細節(多為具有當地特色的雕刻和佈局等)。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拍建築時並不過分強調每一集所表現的主人公的性格和命運的不同,我們只是按照當時的天氣和光線來抓拍不同的感受,因為很多建築情緒空鏡是可以混同使用的。

  而再現則決然不同。

  《三坊七巷》的再現也是基於特定歷史事件材料缺失的前提下,用以表現當時的情境、氛圍、主人公的情緒感受、甚至我們主觀上想要傳達的思想情緒的必要補充的手段,當然仍是寫意性地模擬情境和氛圍。再現依據的是當時的歷史情境,與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及行為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必須非常清晰地了解我們所要用再現表達的內容,以及主人公的態度情緒等(這裡的再現包括利用特殊光效下的建築、物體等空鏡來表達特定情境的再現方法,在這裡那些沒有生命的物體被人為地賦予了某種特定的情感和含義)。

  譬如沈葆楨一生主要的成就是主理船政、出巡台灣和出任兩江總督(任期四年),而他性格中最令人慨嘆的就是即有剛性一面也有柔情一面,我們設計了三組再現來傳達這一宗旨:一是左宗棠三顧沈宅請其出山,裏面的沈葆楨是猶豫的,用他喝茶、搖扇、手撫鬍鬚等動作來表示;二思考台灣時局,裏面的他是大智大勇的,用他看書遠望踱步等動作表現;三通過表現他對家的眷戀和愛護,描摹他與三坊七巷關係,並藉以傳達一個大智大勇剛直果敢的男兒柔情的一面,即用一個遠景,有些濕潤的調子,拍攝他從樓上緩步下樓的動作,讓人物置身於一個大的包容的環境中。

  嚴復的主題是表現他矛盾的人生:提倡西學,留學英國,翻譯天演論成為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卻四次參加科舉,莫名被人利用成為袁世凱復辟的幫手,晚年染上煙癮……他一生的最大成就莫過於翻譯天演論,這是再現的重點,表現的情境是明亮的行動有力的;第二是令人唏噓的吸食鴉片,表現的情境則是曖昧的惋惜的,這裡我們拍了兩組,一組人物表演,一組煙具空鏡,結果表明用人物表演不免畫蛇添足不如空鏡來得有韻味有留白的空間(所以有時空鏡再現真的是很好的方法);最後就是開宗明義的點題,以他寫遺囑的特殊情境總領出他矛盾的一生,鏡頭處理上是神秘的空靈的。

  第三集因為講述文人故事就以表現其苦讀聖賢書為再現的內容;

  第四集因為是武將當然要用練武來傳達;巧的是主人公還是閩劇中最詼諧最受百姓歡迎的角色之一,因此還可以利用閩劇這一文化符號。

  第五集受《與妻書》的啟發,當然著重描摹兩個年輕人的愛情為主,還有三個特定的情境:一是林覺民出其不意歸家;二是陳意映讀與妻書,三為了表現現在坊巷內生活的平和快樂與當初林覺民慷慨赴死時留給家人的感受,特意找了一些孩子,用他們在巷子中的無憂玩耍來對比??這樣還能解決現實和歷史中的三坊七巷相結合的問題。

  第六集因為當初沒有找到要表現的重點人物,因此我將其定位為整個三坊七巷收尾之作:要著重表現福州的地方風貌和人文特色及三坊七巷富有特色的生活,因此基本都採用地方文化符號、特別是貼近工商業的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現??如打肉燕、扎花燈、裱褙,福州市聲(小販的叫賣)。

  我個人堅持認為這一集的收尾很好,特別是我們看到了晚上南街上燈影閃爍的屈臣氏,然後讓當初曾代理屈臣氏西藥房的歐陽家的後人與現在的屈臣氏再度聚首,然而物是人非,一種歷史的滄桑感頓時奪然而出,而此時再回到三坊七巷古老的街巷豈不是更能給人豐富的聯想和慨嘆,不需我們再多説什麼。

  然而還是回到本片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我是否在第六集中想要傳達的內容太多了呢?以至於重點不突出??因為我最初認為“將這些名人故事,並將豐富的福州文化、民風以及三坊七巷本身的建築佈局特色穿插其中,讓這些歷史信息、文化信息、人物故事、建築特色、民俗民風等複雜的元素有機地融會在一起構成一個流暢的聲像作品是此片成敗的關鍵”,我要展現的是三坊七巷,而不是這些名人故事,這個鐐銬必須時時拖出來讓我耍上一耍??這樣看來我這樣的結構並未見得不對,那第六集的前半段略顯薄弱勢是因為我的故事沒有選擇好了?如此看來還是選材的問題,內容的問題而不是立意和結構的問題了???這是我的疑點之一,希望有哪位師友可以加入討論令我們更加明晰。

  疑點之二還是關於結構。怎樣結構才會使這樣的文化紀錄片做得更加引人入勝,也就是如何強化令人輕鬆的娛樂性因素。有一個基本點是非常明確的,即我們所做的事情絕不是賣弄,賣弄學問賣弄花哨,而是回到最純凈最本真最樸素的那種狀態,腳踏實地地傳達事實傳達文化傳達一種思想情感而已。??這是態度問題,下面詳細討論。而前面説的技術層面的問題??如何結構才能更加吸引人,特別是開頭,這是我今後需要努力摸索和探索的課題。

  另外,本片因為是講述過去的歷史故事,發生的地點卻沒有改變,即時間改變而空間未變,這就直接催生了我的另一個鏡頭表現手法,即人物再現的活動與機位保持不變而拍攝的空鏡之間的淡入淡出,藉以表現時空的交替,人為營造歷史變遷氛圍。另外就是利用三坊七巷現有的寫意性的空鏡引領大家走入想象的空間,用解説詞想象曾經的古人生活的場景和他們的思想感情等。??這是在鏡頭表現上解決歷史與現實結合的方法,也在另一方面與內容結構上確立的“説開去再説回來”的宗旨相配合呼應。

  全篇的結構和鏡頭表現就是這樣。

  工作到現在,我更加覺得一個紀錄片的成敗最主要的還是內容結構,其次是根據內容結構而選擇的合適的表現形式,雙方要熨帖妥當,渾然天成不留痕跡最好吧。如果三坊七巷能夠蒐集到更加豐富而有趣的故事留給我的遺憾就會更少些了,而結構呢?希望有人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討論。

  除了技術上的因素,這裡還應該強調的是編導者和攝製組所有人員的態度問題??也就是本文開始説的創作者要有責任感的問題。

  《易經》上説:修辭立其誠。修辭是我們的祖先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古人強調一定要立足於真誠。伊莎朵拉?鄧肯在教授孩子們舞蹈時,強調要激發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力量。在她表演舞蹈之前,“必須在靈魂深處凝聚一股力量,當我有了那股力量,我的手、腳和整個身體便會自然舞動…”她以肢體作為表達自己的方式,表達出“靈魂至深的感動與心念至真的思維精神和理想”。

  做電視節目何嘗不是這樣呢?只不過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換成了以聲像作為工具的電視而已,當然也要立其誠,也要能真正從內心找到一股力量,讓這股力量推動你前進。

  我在整個拍片全程中很受真誠與發覺到了並且能夠利用這股內心生長的力量之益(這方面不需贅述,相信每一個親自拍攝和製作電視節目的人都有自己的切身體會),也受到了因為自己煩躁而放鬆對整個場面的控制之苦。

  那是在拍攝三坊七巷居民自發組織的閩劇匯演時,因為是傍晚需要燈光,而電遲遲不能配合好,時間在流逝,居民變得煩躁,説東道西,我開始鬱悶,自己其實也很想調解氣氛或者很想道歉,但是竟沒有,等到終於架好電,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的心情變成了煩躁,演出開始了,因為都是群眾票友難免不專業,他們的反復重來更加重了我的煩躁,後來我竟想著:唉,隨他去吧,願意怎樣就怎樣,結果失去了對整個場面的自覺控制,而事先想好的鏡頭也不了了之就結束了。等到回去我看回放,哦其實不錯啊,群眾表現得好,攝像張帆抓得也好,想到年歲很大的演員流著汗在舞臺上向我致歉,想到張帆在我煩躁時仍舊能兢兢業業地拍攝,我不禁汗顏,立刻抓起電話向他們道歉。當時的狀態絕不是簡單的愧疚道歉和簡單的欣喜和感恩能解決的……只有馬上將其化作前行的力量努力做好下面的工作才是??很慶倖我做到了。

  作為編導者要時刻控制自己控制場面,否則的話,如果我能把事先想好的鏡頭踏踏實實的拍下來,效果豈不會更好。

  所以其實一個紀錄片更主要的前提應該是編導者的態度和責任感吧:做紀錄片也要立其誠,還要能夠激發和尋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

責編:陳?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