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探索查詢

考古中國 第三部 藏寶現身之沉舟帆影(上)(2004-85)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9日 14:18


古船的挖掘現場

  1974年6月9日,泉州市東南的後渚港來了一支考古工作隊。在村民和解放軍戰士的協助下,對海灘上的古代沉船進行發掘。

  在中央新聞電影紀錄片廠的資料庫裏,保存了這段從未發表過的紀錄片。黑白的影像不加修飾地記錄了沉船考古發掘的過程。大量的出土物和船體的結構特徵,都證明這是一艘宋代遠洋木質帆船。

  宋代古船的船艙內還出土了21枚我國已知發現年代最早的木質象棋子。出土的棋子形體大小不一,字體有陰刻描紅、有墨線雙勾、有濃墨楷書。


古船博物館中的古船模型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後渚宋代沉船的發現表明,這艘十三世紀七十年代泉州造的海船,是航行于南洋航線上的遠洋商船。船板接合處的縫隙,是用石灰、桐油搓合成的油灰,加上麻絮填塞以防漏水。渾然流暢的尖底船型,加上船艙內水密隔板的設置,足以證明它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先進最完善的海船。

  水密隔艙是中國造船工藝上的一大發明,最遲在唐代已經很普遍使用了。從現在發現的運河船,都是有水密隔艙的。宋船是很典型的海船上的水密隔艙。 十八世紀末期,歐洲才從中國引進這種水密隔艙結構。

  經過復原後的這艘宋代三桅遠洋木帆船,船體長達34米,最大寬度11米,型深3.8米,排水量在400噸左右。它以實物證明,宋代以泉州為代表的中國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曾經領先於世界。


古船博物館中的古船模型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船舶發展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專門設立了中國古代船模研究中心。展示著我國從遠古至清代,分佈于江河湖海各水域典型船舶的家族。

  展廳裏這件1955年出土的東漢陶質船模,底部略平,前窄後寬,船的上部帶有樓閣,所以也叫樓船。船頭下懸挂著一根“十”字形的碇,這是船舶的停泊設備。船的尾部有操縱室,後面斜插著舵,舵面上還開了一個洞孔,可用來懸吊舵,以免船靠岸時撞壞。中國在公元前二世紀以前,已使用了舵,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中國的海上的航區主要是以長江為一條線。在長江以北,叫北洋航線。長江以南,是南洋航線。北洋航線多是沙灘,而且比較平,水比較淺,所以這個航區的船必須是平底,所以平底船到了明清以後,就發展出來一條叫“沙船”。這個“沙船”因為在海上碰到淺水有的時候要擱淺的話,不會翻掉。

  透過北宋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汴京市井生活,船舶專家把目光鎖定在汴河上形態各異的二十四條船。它們是我國宋代長江以北,在內河中航行的平底船的典型代表。

  汴河船有貨船、客船、漕船、渡船、漁船之分。


古船模型

  汴河客船與漕船有較大的不同,它的船體狹長,船尾向後伸展。考慮到載客的特殊要求,上層的建築寬敞、舒適。客艙兩側都有比較大的窗戶。作為客船船艏的甲板外挑,造有樓臺亭閣,客人們盡可在這裡把酒吟詩、揮毫潑墨、品賞兩岸風光。

  古代的帝王也建造豪華的龍舟,供自己在水上遊樂。公元605年,南北大運河修成不久,隋煬帝在嬪妃的簇擁下,便是乘坐這種龍舟從東都洛陽到揚州去巡幸的。

  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在1405年至1433年期間,先後7次率領龐大的船隊從江蘇太倉瀏河鎮起錨,駛向茫茫的大海。鄭和所實踐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航線劃過亞洲到達非洲,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


古船博物館中的古船模型

  鄭和出使的船隊,最多時由9種船型,200多艘船隻組成。這9種船型除鄭和的坐船“寶船”之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水船、大八櫓 、二八櫓和六櫓船等。

  “福船”是對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統稱,是中國尖底型海船最優秀的代表。它不僅適合做深海捕撈的漁船,還適合做遠洋運輸的貨船,同時還適合改裝成捍衛海疆的戰船。

  1661年3月,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部將25000人,戰船400艘,揮師東渡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中國的神聖領土台灣。泉州、廈門一帶所建造的“福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宋泉州市舶司遺址

  泉州城南晉江岸邊,曾經是古刺桐港的中心碼頭。

  北宋元?2年,即公元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就是現在人們所説的“海關”。

  宋元時期,泉州出口的眾多貨物中,就有精美的絲綢織品。這一時期,泉州由遠洋帆船向海外諸國輸出的貨物中,更多的是陶瓷器。

  德化窯燒造的瓷器,由於含鐵成分少所以潔白堅硬,宋元時期就已經蜚聲海內外。由陶瓷和海洋編織成的紐帶,把泉州和世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在博物館陳列的古船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陶瓷無疑是國際市場最熱銷的商品之一。泉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以無數的海底沉船留下了一條打著中國印記的“陶瓷之路”。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把眼光投向南海的中國沉船,中國水下考古工作隊1998年也第一次組織了西沙海底的考古發掘。

  近一 、二十年來,好幾個國家打撈到中國的沉船和遺存海底的瓷器。1995年5月精於海底探寶的英國人麥克?哈徹,第三次闖進南中國海,他憑藉現代科技手段和豐富的經驗,找到了我國清代沉船“泰興號”。除了發現無數死難者的骸骨外,還撈到了30多萬件中國的瓷器,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數量最多的一次發現。

  這本書是德國斯圖加特拍賣行出版的圖錄,這本圖錄裏面可以看到這些是靈芝紋的盤、碗、碟,這種是德化窯的民間青花的典型的器物。

  2000年11月,德國內戈爾拍賣行拍賣了這批瓷器。“泰興”號的兩千多個亡靈,絕不可能知道180年後,有人會從他們身邊賺走2240萬德國馬克。


宋?磁灶窯綠釉雙龍紋軍持

  1138年一位叫朱紡的泉州籍船長,在往返時間不到一年的貿易中獲得了百倍的利潤,於是刻下了一方“祥應廟碑”。他讚頌神的功德,也留下一段南宋紹興年間,到南洋賺大錢的史實。

  宋代,每當春夏之交和秋冬之際,泉州的地方官員都要雲集在西郊九日山上,舉行隆重的祈風儀式,向海神“通遠王”祈求順風。

  每次祭祀典禮儀式結束後,官員們都要在岩石上刻字紀念。現存于泉州九日山的十段祈風石刻,是我國僅存的記錄祈風活動的珍貴實物,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繁盛的歷史見證。


南宋腰空珠光碗

  一艘按傳統工藝建造的新船就要下水了,人們忙碌了幾個月,就盼望著這一天。船身是典型的“福船”打扮。

  新船在眾人的牽引下緩緩地滑向大海。

  七十多歲的船老大已經四十多年沒有機會駕馭木帆船了,幾個老航海人聚在一起,算是重溫“風雨同舟”的舊夢。

  新船首航一定要有一個小後生參加,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規矩,圖一個“生生不息”的好兆頭。後生的手要牢牢地抓著繩索,這繩索的另一端就連著升起的風帆。

  風推著初試身手的帆船,離開港灣駛向生機勃勃的大海,那是先輩們千百年來為之魂牽夢縈的地方。

(編輯: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