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2006年行業發展概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4日 11:47 來源:CCTV.com

  今年,國民經濟和行業發展總體呈現穩步增長格局。整體産業景氣水平將好于上年。

  近年來,我國工業領域各主要行業增長情況發生明顯分化,汽車製造、食品、房地産等一批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關係密切的行業,普遍出現快速增長態勢。2005年與消費結構升級直接相關的行業將保持較高的景氣水平,還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食品工業繼續成為景氣良好行業。同時,與消費結構升級直接相關的行業增長還將帶動一批下游行業的發展,建材工業、電子元器件製造業、造紙印刷業也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

  從各行各業來看,企業的競爭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行業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同樣,2006年我國經濟將繼續穩步增長。在內需大幅攀升之際,各大産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品牌將成為2006年曝光率最高的關鍵詞。

  競爭與機遇並存,誰第一個打響品牌,誰將最終贏得市場。

  食品飲料:品牌意味著放心

  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食品飲料市場擴容速度繼續加快。飲食結構的升級,導致食品行業新品迭出,為企業提供了大量市場機會。

  今年上半年,食品製造業運行狀況良好。銷售收入達到1562.06 億元,同比增長30.1%。食用植物油、液體乳及乳製品、方便麵及其他方便食品位居食品行業銷售收入前三位。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分別為913.38億元、393.37億元、169.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61%、32.28%、19.72%。味精、罐頭、液體乳及乳製品行業銷售收入增長較快,均高於食品行業整體增長速度。

  在巨大的利潤空間下,産品的同質化現象比去年更為明顯。今年以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出,帶來食品信任危機的同時,也促使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2005年1~7月,食品行業中央臺廣告投放同比增長26.22%。

  從數據不難看出,食品飲料企業對於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投放充滿信心,健康問題是食品飲料業的頭等大事,各廠商紛紛投入大量的廣告以期得到更良好的品牌形象。

  軟飲料:各品類需求全面增長

  茶飲料成為亮點

  在眾多軟飲料中,碳酸飲料和桶裝水的消費量仍然是最大的,分別佔總量的31%和37%,茶飲料則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品類。而即使按10公斤的人均消費量,茶飲料的市場容納量應為1200萬噸,産值約400億元,可見茶飲料的發展潛力巨大。去年,茶飲料在市場上開始復蘇,已顯出逼人勢頭, 眾多茶飲料品牌在中央電視臺投放廣告,使得消費者對茶飲料有了深入的接觸。

  軟飲料的市場空間是很大的,但是由於産品的替代性強,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內競爭非常激烈。

  乳品業:大品牌營銷

  近年來,我國乳業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由於中國乳業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資本角逐。伊利確定新營銷策略;2005年6月20日,伊利對銷售區域、産品品種、營銷思路都做出了新的調整加強。蒙牛在2005年3月25日的成都春季糖酒會上力推嬰幼兒奶粉;法國達能、瑞典利樂、日本國際通産株式會社、新西蘭方塔拉集團不約而同地宣佈了進駐中國乳業的戰略計劃,以便更充分分享龐大的中國乳品消費市場。

  中國一些資金雄厚的食品、房地産、飼料企業也紛紛將資金投向乳業行業。重組整合的結果是許多地方品牌將逐漸成為被並購的對象或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眾多乳品品牌紛紛借助各自的優勢,鞏固現有市場份額。調研監測數據顯示,市場競爭同質化與傳播干擾日益惡化的競爭中,選擇中央電視臺等強勢媒體,通過強強聯合,創造市場機遇新突破,成為眾多大品牌營銷戰略中的核心謀略。

  糖果行業:廣闊市場眾商逐鹿 品牌競爭激烈異常

  糖果業是我國食品工業中快速發展的行業之一,已連續5年保持增長。 2005年1~6月,糖果、巧克力製造業運行狀況良好。銷售收入達到94.63 億元,同比增長26.64%。2005年,中國糖果、巧克力及蜜餞業將保持 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進入一個穩步發展的時期。預計到2005年産量將達到 128萬噸,年銷售額將達到200億元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 ,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糖果市場。

  2006年,糖果業的品牌競爭將會更趨於白熱化。

  酒業呈現勃勃生機

  2005年上半年,酒業運行狀況良好。銷售收入達到770.44 億元,同比增長19.85%。其中,白酒在全行業中的份額最大,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佔全行業的45%和59%,其次是啤酒,銷售收入和利潤份額分別為44%和27%。

    酒業發展趨勢是低度酒流行,給市場留下了眾多空間與機會。新的品類與新的企業成長機會大。

  白酒行業積極投入大規模基本建設和改造項目。為規避從價和從量複合計徵的消費稅,企業紛紛壓縮中低價白酒産量,也使主要品牌的競爭重點集中在中、高端産品。在此大環境下,具有品牌效應、注重産品的品質和健康等概念的貴州茅臺、五糧液等知名企業蘊藏著更多投資機會,並將最終從行業競爭中勝出。

  啤酒行業則出現如下趨勢:一、從規模大戰到品牌大戰。進入2005年,持續多年的啤酒並購風暴減弱,國內啤酒行業的幾大巨頭華潤、青島,還有燕京,放慢了全國跑馬圈地的步伐。二、外資磨刀霍霍。 AB(安海斯-布希)公司、比利時英特布魯、英國紐卡索、荷蘭喜力、丹麥嘉士伯等跨國企業以各種形式介入中國啤酒産業,這也促成90%的中低端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日趨白熱化。業內人士分析,産能過剩、品牌分散、贏利水平低、外資大量介入等原因將迫使中國啤酒産業進行新一輪洗牌。

  葡萄酒行業的集中度提高。各地葡萄酒消費的增長速度也不均衡。外資滲透的力度正逐漸加大,跨國巨頭的下一步棋將是滲透性地佔領市場,培育其品牌的認知度。

  黃酒行業動作頻頻,首先是少有的規模擴張;其次是開發符合消費者口味的高檔次、高附加值的新型黃酒産品。各家黃酒企業産量大幅度增長,銷售量一路走好,黃酒行業全面激活,成為酒業中的一支生力軍。與此同時,黃酒業還加緊提升黃酒品牌的含金量。2004年中國紹興酒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古越龍山”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名牌産品,標誌著紹興黃酒終於跨出區域市場,成為一個全國名牌産品。

  作為酒精類飲品,電視廣告仍然是其重要的宣傳手段之一。節假日是其銷售旺季,高覆蓋與高滲透的強勢電視媒體是眾酒業廠商營銷的首選。2005年1~7月,酒精類飲品電視廣告投放額達到58.94億元,同比增長31%。從長期趨勢來看,該類電視廣告的投放正處於平穩上升階段,投放額最高的媒體是中央1套。

  醫藥保健:國際軍團步步緊逼 品牌大戰箭在弦上

  隨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藥品分類管理制度、醫藥分業試點工作的不斷完善,國産普藥及新藥開始佔據一定市場份額。OTC藥品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用於治療、預防新的傳染病、常見流行病藥物、消毒品、保健藥品的需求持續增長。

  2005年1~5月,中國醫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452.66億元,發展態勢良好,其中化學原料藥的銷售收入為441.76億元,佔30.4%,化學製劑的銷售達到426.96億元,佔29.39%,中成藥的銷售收入為330.82億元,佔22.77%。

  跨國企業瞄準中國市場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國制藥公司都已在中國合資辦廠,有的還擁有了自己的獨資企業。但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制藥企業不多。除了葛蘭素史克、羅氏、諾和諾德之外,還有阿斯利康、禮來等屈指可數的幾家。隨著世界制藥巨頭大規模進入中國行動的完成,跨國公司逐漸從原來的注重産業投資向注重研發投入轉變。

  保健品市場風景這邊獨好

  經過2003年的全面回暖後,2004年保健品行業繼續保持恢復性快速增長。2004年銷售收入繼續上揚達到500億元。根據發展走勢,普遍認為2005年應在去年的基礎上有所增長。保健品市場産品繁多,各個品類競爭激烈。保健品的競爭全面升級至品牌競爭時代。各種類型的保健産品全面發展,各種複合維生素爭奪激烈,如黃金搭檔、21金維他等等。傳統的補鈣産品依然活躍。排毒、通便、美容、延緩衰老等保健食品百花齊放。

  維生素品種依然走俏

  我國的維生素産業曾一直被帝斯曼、巴斯夫和安萬特等少數國際巨頭壟斷,現在國內維生素生産企業紛紛崛起並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我國各類維生素産品的企業集中度很高,前三名的生産企業控制著60%~90%的産能,但各企業的産品又相對單一。據有關調研顯示,目前市場上銷售最好的維生素産品是複合維生素。國際競爭對手開發了“多維”系列産品和保健品等高端維生素産品,並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而國內企業在此方面的競爭力有待提升。

  呼吸道疾病用藥銷量高速增長

  SARS橫行時期,人們對感冒、發燒、咳嗽等日常病症變得尤為敏感並迫切尋求治療,這無疑給肺及呼吸道疾病用藥加大市場開發提供了良好時機。肺及呼吸道疾病用藥生産廠商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這樣的時機,開始進行大力的廣告投放,不遺餘力地為自身産品展開廣告宣傳活動,這使肺及呼吸道疾病用藥廣告急劇放大,今年市場增長旺盛。

  企業並購重組步伐加快 行業集中度愈發提高

  企業並購重組步伐加快,行業生産銷售的規模和集約效應進一步顯現。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不斷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兼併、聯合、重組、整合現有藥業資源,實現利潤最大化和超常規發展,逐步改變醫藥企業多、小、散、亂的現狀,以加速醫藥行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市場佔有率、控制力和經濟效益。

  醫藥廣告倚重權威媒體打響品牌戰

  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更多的大中型藥品生産企業重視品牌的作用,重視廣告的作用。中央電視臺作為全國性權威媒體,成為許多醫藥企業營銷傳播的重要武器。民生藥業、健特、太極集團等許多本土醫藥公司看到了央視的特殊地位,在中央1套黃金時段持續投放廣告,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為抵禦國際醫藥巨頭的全面進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006年,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眾多國際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策略日益完善,中國的醫藥行業必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隨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藥品分類管理制度、醫藥分業試點工作的不斷完善,國産普藥及新藥開始佔據一定市場份額。OTC藥品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用於治療、預防新的傳染病、常見流行病藥物、消毒品、保健藥品的需求持續增長。

  2005年1~5月,中國醫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452.66億元,發展態勢良好,其中化學原料藥的銷售收入為441.76億元,佔30.4%,化學製劑的銷售達到426.96億元,佔29.39%,中成藥的銷售收入為330.82億元,佔22.77%。

  跨國企業瞄準中國市場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國制藥公司都已在中國合資辦廠,有的還擁有了自己的獨資企業。但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制藥企業不多。除了葛蘭素史克、羅氏、諾和諾德之外,還有阿斯利康、禮來等屈指可數的幾家。隨著世界制藥巨頭大規模進入中國行動的完成,跨國公司逐漸從原來的注重産業投資向注重研發投入轉變。

  保健品市場風景這邊獨好

  經過2003年的全面回暖後,2004年保健品行業繼續保持恢復性快速增長。2004年銷售收入繼續上揚達到500億元。根據發展走勢,普遍認為2005年應在去年的基礎上有所增長。保健品市場産品繁多,各個品類競爭激烈。保健品的競爭全面升級至品牌競爭時代。各種類型的保健産品全面發展,各種複合維生素爭奪激烈,如黃金搭檔、21金維他等等。傳統的補鈣産品依然活躍。排毒、通便、美容、延緩衰老等保健食品百花齊放。

  維生素品種依然走俏

  我國的維生素産業曾一直被帝斯曼、巴斯夫和安萬特等少數國際巨頭壟斷,現在國內維生素生産企業紛紛崛起並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我國各類維生素産品的企業集中度很高,前三名的生産企業控制著60%~90%的産能,但各企業的産品又相對單一。據有關調研顯示,目前市場上銷售最好的維生素産品是複合維生素。國際競爭對手開發了“多維”系列産品和保健品等高端維生素産品,並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而國內企業在此方面的競爭力有待提升。

  呼吸道疾病用藥銷量高速增長

  SARS橫行時期,人們對感冒、發燒、咳嗽等日常病症變得尤為敏感並迫切尋求治療,這無疑給肺及呼吸道疾病用藥加大市場開發提供了良好時機。肺及呼吸道疾病用藥生産廠商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這樣的時機,開始進行大力的廣告投放,不遺餘力地為自身産品展開廣告宣傳活動,這使肺及呼吸道疾病用藥廣告急劇放大,今年市場增長旺盛。

  企業並購重組步伐加快 行業集中度愈發提高

  企業並購重組步伐加快,行業生産銷售的規模和集約效應進一步顯現。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不斷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兼併、聯合、重組、整合現有藥業資源,實現利潤最大化和超常規發展,逐步改變醫藥企業多、小、散、亂的現狀,以加速醫藥行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市場佔有率、控制力和經濟效益。

  醫藥廣告倚重權威媒體打響品牌戰

  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更多的大中型藥品生産企業重視品牌的作用,重視廣告的作用。中央電視臺作為全國性權威媒體,成為許多醫藥企業營銷傳播的重要武器。民生藥業、健特、太極集團等許多本土醫藥公司看到了央視的特殊地位,在中央1套黃金時段持續投放廣告,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為抵禦國際醫藥巨頭的全面進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006年,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眾多國際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策略日益完善,中國的醫藥行業必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完備法規,促進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2006年是國家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根據有關專家預測, 2006年保健品市場將突破500億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2006年有一個較好的發展勢頭。

  1.《直銷管理條例》(草案)頒布和施行給保健品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泛直銷模式”也能得到進一步修正和完善。

  2.《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試行)和《保健食品廣告審查暫行管理辦法》的貫徹和不斷完善,將使保健食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3.保健品的標准將成為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工作重點。保健品標準的制定,將有效地解決保健品生産中的質控問題,使其生産、銷售、宣傳、監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提高行業技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

  汽車行業:價格戰?品牌戰?

  2005年,中國汽車進入了營銷定生死的階段。近一年多來,中國車市産品極大豐富、降價史無前例,但車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火爆起來,多數消費者對購車仍報以觀望的態度。2006年,中國汽車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跨國公司可以在中國全面從事汽車營銷服務工作,汽車業競爭更為激烈。

  汽車行業競爭白熱化

  2005年1~6月,汽車整車製造業運行狀況一般,銷售收入達到2847.50億元。摩托車整車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46.81 億元,同比增長1.98%。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1712.09 億元,同比增長16.23%。

  隨著轎車市場拐點的出現,新一輪的快速增長週期已經結束,未來若干年內轎車市場的增幅將維持在10%~15%的區間,從轎車市場增長率和GDP增長率之間的關係來看,由於轎車産品在中國市場將在今後不短的時間內處於導入期階段,因此其增長率一般不會低於GDP的增長率。

  “車型時代”轉向“品牌時代”

  中國汽車市場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車型時代”,各大汽車品牌的競爭集中在車型的不斷增加和創新上。從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間,廠商們競爭的實質是車型類別的競爭,通過不同規格和類別的車型來搶佔市場。

  從2004年開始,隨著車型數量的劇增,車型的市場容量基本達到了飽和,同一級別(如軸距、車長等)産品過多且價格相近,消費者要區分其中的差異有些難度,所以消費者不得不面對相對同質化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廠商就需要用品牌來提升自己、劃分市場了。通過品牌,消費者可以明白各個産品之間的區別,同時逐步培養消費者的成熟度,為高度細分的和個性化的市場奠定基礎。

  跨國汽車公司本土化戰略佈置

  近年來汽車跨國公司的中國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是以大眾公司為代表的早期來到中國並取得成功的企業,其戰略目標是努力保持領先的市場份額,主要戰略措施是加大投資、增加生産品種,加強銷售網絡,但是聲明不再尋求第三個合作夥伴。

  二是以通用為代表,到中國市場來的時間較短,但是發展很快。其戰略是在中國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充分發揮集團資源的優勢。

  三是以豐田、日産、福特和現代為代表,積極搶灘,實現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登陸,採取措施力爭後來居上。

  四是在華進展不順的企業對原來的戰略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中國市場戰略。

  市場細分,新老企業打響品牌保衛戰

  雖然國內轎車市場增速明顯減緩,但各方産能擴張的勢頭依然不減。

  作為汽車營銷宣傳的重點,電視廣告依然不失為重要的手段之一。2004年,汽車及相關行業全國電視廣告投放77.38億元;2005年1~7月,汽車及相關行業全國電視廣告投放38.72億元,從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轎車、汽油、潤滑油、摩托車、載重車、牽引車、輪胎等品類在中央電視臺有大幅廣告投放。作為高覆蓋率的權威媒體,央視仍然是汽車企業進行營銷拉動的主平臺之一。

  汽車下游市場迅速興旺發達

  有關統計顯示,國外成熟汽車市場中配件佔39%,製造商佔21%,零售佔7%,服務佔33%。而國內汽車市場中配件佔37%,製造商佔43%,零售佔8%,服務佔12%。數據顯示的售後市場在2004 年下半年開始得到重視,國內整車廠商幾乎都加強了售後服務,並充分利用對零部件的控制在售後市場獲取豐厚利潤。

  潤滑油:國內品牌依託央視領跑市場

  2003年~2005年,中國潤滑油需求總量年均增長32.1%,2005年預計消費總量為430萬噸~440萬噸,收入規模將達210億元~240億元,年增長率達10%。

  整個潤滑油市場中,從潤滑油行業整體狀況看,高、中、低檔潤滑油並存;潤滑油利潤集中在高檔油,尤其是在高檔車用潤滑油上。外來品牌有15%的市場佔有率,國産品牌佔了85%,佔據國內潤滑油主導市場的依然是中石油、中石化與統一。

  2004年,統一、長城、崑崙三大國産潤滑油品牌每家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統一更是以超過21.5億元的總量成為中國車用潤滑油市場銷量第一品牌,而多年來一直擁有品牌優勢的“洋品牌”則增速緩慢,眼睜睜看著高端市場被迅速瓜分、切割。自2004年開始,央視黃金時段上“統一”、“長城”、“崑崙”國內三大品牌潤滑油廣告輪番上陣。

  央視的權威傳播力,已經大大提升了整體潤滑油行業的市場空間,極大地增強了國有潤滑油品牌的品牌形象與影響力,對外資品牌構成強大的競爭形勢。

  目前統一潤滑油公司在全國共有13000多個零售網點,還有1300余家大型的代理商,最遠的網點深入西藏的拉薩和日喀則,正在全國建2000家的換油中心;長城依託中石化遍及全國各地的2.8萬餘家加油站和3萬多個終端銷售網、9個生産基地和5個營銷中心;崑崙營銷人員按區域在全國組建了6大營銷中心,同時開辦“崑崙油品專賣店”。到2007年全面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之時,中外石油巨頭圍繞加油站的競爭將更趨激烈。

  輪胎業:國際品牌登陸中國,競爭硝煙四起

  2005年1~6月,車輛、飛機及工程機械輪胎製造業運行狀況良好。銷售收入達到444.53億元,同比增長33.29%。

  截止到2004年底,世界前十強輪胎企業已全部在中國建廠。目前中國轎車輪胎市場可以劃分為三個陣營,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為一線品牌,韓泰、錦湖、橫濱、住友、佳通、庫珀等外資品牌為二線品牌,中國國內企業為三線品牌。

  中國輪胎企業尤其是國有控股企業在同樣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時,應對能力較世界著名企業相差較遠。世界著名輪胎公司能夠保持輪胎價格上漲與原材料同步,而中國輪胎企業價格上調幅度普遍不大。

  摩托車:品牌提檔進入大洗牌、大重組時期

  2004年全年,摩托車整車製造行業發展迅猛,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77.9億元,同比增長達到24.8%。2005年1~6月,摩托車整車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46.81 億元,同比增長1.98%。

    由於一線城市禁摩,中國摩托車市場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

  摩托車行業的營銷出現了令人眼亮的新看點:差異化營銷。新大洲控股公司經營業績的明顯好轉,2004年3月31日起,新大洲股票簡稱由“ST新大洲”變更為“新大洲A”,一舉摘掉了“ST”帽子。

  我國摩托車工業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品牌競爭將成為行業競爭的焦點。國際間、企業間的競爭、合作與重組正在掀起新一輪高潮,我國摩托車行業進入了大調整、大洗牌、大重組的時期。

  家電、IT網絡 :行業增長形勢喜人

  家用電器行業

  從社會容量看,光白色家電(冰箱、空調、洗衣機)有1500億元左右。同時,中國家電業的世界級巨頭也在崛起,中國家電協會預測,中國家電市場近5年將保持5%至8%的穩定增長。

  2005年上半年,家用電器行業運行狀況良好。銷售收入達到3290.97億元,同比增長54.44%。

  中國家電企業主要分佈在華東和華南地區,這兩個地區的銷售收入和企業數均佔到行業的90%以上。行業地區集中度較高。

  以海爾、TCL、長虹、格蘭仕為代表的四類企業形成了走出國門的四種模式,中國企業的出口也在大規模地增長。但與此同時,跨國家電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整體份額出現了高速增長,而國內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市場份額出現了急劇下滑,比如冰箱、洗衣機、彩電、手機等産品。中外企業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中、高端産品領域的新一輪競爭激烈。家電行業將出現較高的淘汰率。

  IT及移動通訊

  2005年1~6月,電子計算機整機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247.58 億元,同比增長37.66%。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1688.96 億元,同比增長15.4%。

  PC行業發生新的整合和變化。2004年聯想收購IBM PC業務,體現了PC步入成熟期後競爭格局的必然變遷。聯想的這次並購,改變了全球競爭格局,形成了戴爾、惠普、聯想三強鼎立的新局面,將來的世界PC市場將可能由這三強主宰。

  手機

  今年上半年,主要的手機生産廠商,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紛紛加大了中國市場的投入,一批新的企業如華為、金立、明基電通等獲得手機牌照,加入到中國手機的陣營中。同時,韓國的手機廠商也大力開拓中國市場。

  今年上半年,移動通信及終端設備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1545.9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銷售收入增長了32.27%。2005年第二季度國內手機市場銷售達到1894萬台,同比增長19.87%。伴隨著手機産業相關政策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市場競爭格局呈現較大波動。

  家電與IT網絡依然在上演著持續的廣告大戰。2004年家電IT行業電視廣告投放額約110億元,2005年1~7月,投放額達到85.83億元,較2004年同期增長了37%。由長期投放情況來看,該類廣告的投放規模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廣告投放形勢良好。

  目前,中央電視臺在該類廣告的投放中居於優勢地位。該類廣告在中央臺的投放一直保持著比較平穩的增長趨勢,今年1~7月,同比增長7%。

  行業熱點頻閃 市場潛力無限

  據日本電氣工業協會最新發表的國際市場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生産的空調、電冰箱、洗衣機、電飯煲、微波爐、吸塵器和電動剃鬚刀等七种家電産品,在世界上62個主要家電消費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均在30%以上,除了意大利生産的洗衣機目前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佔據第一位之外,上述其餘六种家電産品,“中國製造”的市場份額均居第一位。

  中國小家電市場潛力巨大:據專家估計,未來5年內我國小家電市場容量至少3500億元。有數據顯示,單在整體廚房領域,未來5年內將有25%的城市居民準備購買,市場空間高達560億元。

  2005年中國手機用戶數將超過4億:2004年中國的手機用戶超過了3.29億,到2005年可能進一步超越4億大關,但今後幾年整個行業的迅猛增長勢頭可能減緩。

  3G“中國標準”終端獲突破。一貫被稱為第三代移動通信(3G)“中國標準”發展瓶頸的手機終端已有重大突破。目前,15個廠商的近20款手機終端正參與最終測試,産業配套環境逐步完善。

  産業集中度正在提高 品類競爭細分化

  目前白電市場的單品類競爭和品牌整合已基本完成。主流企業覆蓋了大部分市場。新格局基本為:江山穩定的海爾、科龍、容聲、美菱、美的、小天鵝,新進入的TCL,以及LG、飛利浦等外資企業。關於白電行業的下一步,人們普遍認為將是跨行業的整合。無論從品牌、渠道、人力資源等方面,還是上遊供應鏈、物流整合等方面,都會形成強大而集中的品牌影響力。

  與並購相伴而來的是中國家電業産業集中度的迅速上升。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家電網發佈的《2004冷凍年度空調市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空調品牌由150多個減至96個,淘汰率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排行前10位的品牌佔到總市場份額的七成以上,排行25位以外的71個品牌只能在不到3%的市場份額中廝殺,因此未來的行業淘汰將更加殘酷。所以,中國家電業的整合大潮才剛開始,産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市場競爭日益慘烈。2005年PC廠商為應對競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2005年商用臺式電腦廠商的營銷重點逐步從核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消費臺式電腦廠商的營銷重點則進一步向縣級和鄉鎮級市場拓展。同時臺式電腦廠商不斷加強完善銷售網絡,以便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各廠商將進一步加強産品和市場細分相結合的策略,針對特定的區域市場以及針對特定新興應用的整合營銷活動將日益頻繁,三、四級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

  中國手機個性化時代來臨,品牌之戰進入白熱化,競爭進一步加劇。作為手機廠商,在個性化時代,要想在競爭中保持常勝,塑造品牌與技術競爭同等重要。手機作為一種時尚的消費品,只有不斷地通過推出新品以維持消費者的忠誠度。由於手機個性化時代已然來臨,預計2006年手機更換的速率將更加提高,那麼必將有越來越多的手機新品通過電視廣告呈現給消費者。

  借力高端媒體 突破營銷瓶頸

  對於大的家電企業來講,在高端媒體保持一定的聲音是十分必要的。對於他們來講,在央視投放廣告仍然是重頭戲。大企業對於消費高潮的到來有著不小的期待。而通過央視等強勢媒體與消費者進行持續性溝通,也是對於地面活動不可或缺的支持。

  在産品結構升級、産業集中度增大的形勢下,繼續全面打造品牌,利用權威媒體與消費者進行長期溝通是企業未來長期增長的必由之路。

  2004——2005年,聯想成為中國首家進入奧運TOP計劃的合作夥伴。正因為如此,聯想抓住央視2004年獨家擁有奧運轉播權的優勢,在央視全程跟蹤奧運會轉播投放套裝廣告,大力增強了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神舟電腦持續在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投放,攜平民電腦的概念再次在全國電腦市場産生強大的衝擊波。

  電腦業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許多品牌通過廣告激活一片市場。像聯想等知名品牌往往注重央視等強勢權威媒體的獨特資源的利用,集中優勢資金投入黃金時段等稀缺資源,大大提升品牌競爭力,保持在市場的領先地位。

  消費升級拉動家電産業需求

  1. 在需求拉動下,中國家用電器行業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在內需和外貿出口的拉動下,預計2006年國內外家電市場仍會有一定的增長,但相對會比較平穩。國內市場,特別是三四級市場的增長幅度將相對高於一、二級市場。

  目前,中國作為國際家用電器製造中心的地位非常穩固,各國在中國的家電採購量仍將非常可觀,但前幾年出口的熱點産品如空調器、微波爐和小家電等,由於中國佔國際市場的比重已經非常高,出口的增長空間有限。而冷凍箱、洗衣機等相對會保持相當的增長幅度。

  總體來講,在需求拉動下中國家用電器行業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2. 中國家電業將在強大外部環境的經營壓力下求得發展。

  由於全球性資源緊張的現狀,2005年原材料價格將高位運行(下半年可能會有一定放緩,但仍處高位),而家電流通企業將日益強大,形成了對家電製造企業強大價格談判優勢。中國家電製造業2006年將繼續面臨上下游行業的經營壓力。

  3. 中國家電業需要創新發展模式。

  中國家電業目前在規模和成本上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但是由於研發和品牌的建設還處於弱勢,如何提高中國家電業在國際産業鏈中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在國際市場上立足以及如何應對目前國內嚴峻的外部環境,應該説是近年來中國家電業不得不應對的巨大挑戰。中國的家電企業在這方面也進行了許多艱苦的、創造性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未來,中國家電業仍需要大膽摸索,繼續開拓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不斷創新行業的發展模式。

  日化:本土品牌PK國際品牌  如今,中國日化洗滌用品市場擁有大大小小上千個品牌,大魚吃小魚的遊戲規則必然要求強勢品牌脫穎而出。從發展層面看,從洗衣粉到洗髮水到洗手液,眾多本土行業品牌的快速崛起都對國際品牌的進攻實現了有效的抵制。

  2004年全年,日用化學産品製造行業發展較快,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69億元。2005年1~6月,化粧品製造業運行狀況良好。銷售收入達到143.98 億元,同比增長19.88%。

  據有關部門統計,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日化市場銷售額平均每年以23.8% 的速度增長,最高的年份達41%;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且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預計到2010年,這一市場的年銷售額可達800億元,年遞增12.9%左右。如此巨大的潛力,自然使中國市場成為國際日化巨頭和本土品牌覬覦已久的大蛋糕。

  2005年日化行業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從簡單的數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産品結構從基本消費向個性化消費轉變;品牌從外資主導向中外資競合轉變;日化市場從城市為主向城鄉並重轉變。從整體趨勢上看,在中國日化市場,國際品牌正在從高端向中端滲透;國內品牌堅守中低端市場,持續競爭力經受考驗;跨行業強勢品牌借機介入。

  一級市場的主導商場、主要大賣場、幾乎成了外資品牌廝殺的陣地,而大多數民族化粧品品牌已經從一級市場擠往二、三級市場。外資品牌則採取跟隨定位匹配的連鎖超市、購買優勢的化粧品專營店等措施搶佔渠道,逐步向二、三級市場逼近。國內化粧品企業的生存問題也更加艱難。

  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從營銷上,我們看到國內品牌叫板國際品牌,集中體現在2005中央電視臺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會上,日化行業無疑成為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寶潔以3.85億元的總中標額,成為總中標額最高的品牌;隆力奇以1.68億元的競標額,繼2004年後又一次在央視招標中奪得本土日化品牌第一名 ;上海家化首次參與角逐,中標額接近5000萬元;聯合利華、高露潔、絲寶等也實現了各自的目標。

  營銷傳播專家認為,本土日化企業的傳播營銷觀念和思路仍屬於粗放型感性投放階段,亟待轉變和創新。在較低層次的競爭階段,以考量每日播出頻率、價格成本等要素為特徵的粗放型感性投放,在區域市場營銷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到了競爭相持階段以後,尋找更權威、更優質的媒體,傳播企業更大、更強的聲音,才能夠形成企業的品牌核心競爭力,給消費者以更強的信心,同時也使企業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民族品牌的春天來了

  今年的中國化粧品市場競爭激烈,旺勢不衰,生産企業普遍感受到壓力大。市場呈現出新的特點:

    1. 在中高端市場,眾多國外著名化粧品品牌搶入中國,跑馬圈地。

  從去年開始,許多知名國際化粧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2005年仍勢頭不減,一大批國際中高端品牌繼續進入中國。

  2. 在低端市場,隆力奇、滿婷等民族品牌迅速崛起。

  在中國化粧品市場,民族品牌歷來不乏優良表現。從2004年至今,隆力奇、滿婷、丁家宜、李醫生、採詩等民族品牌卓然崛起。這一群新秀中看到了幾點更為成熟的表現:一、注重確立差異市場及産品差異功能;二、採取並逐步形成差異化的營銷策略;三、大力進行品牌建設,特別是充分利用中央電視臺等強勢媒體的傳播作用,使企業和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從而也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品牌的成長。

  3. 廣告大戰。

  去年底,寶潔公司以3.8個億奪得2005年央視廣告標王,在行業內引起巨大震動。寶潔的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和憂患意識非常強烈,投入鉅資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市場,張揚自己的品牌形象。民族品牌也紛紛跟進,隆力奇、上海家化等同樣在央視投入廣告,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2006年市場預測

  1. 生産將持續發展,市場會更加繁榮;

  2. 隨著各項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和市場監管力度的加大,市場將進一步規範,消費者將買到更放心、更安全的産品;

  3. 外資、合資品牌壟斷高端市場,二、三級乃至農村市場將是民族品牌一統天下;

  4. 彩粧、洗髮水、兒童化粧品將是市場競爭的熱點;

  5. 《直銷法》頒布實施後,現有的市場格局將面臨巨大調整。

  服裝:廣告是抗衰老劑

  2004年中國服裝業迅速發展,出口數量、出口創匯都居世界第一位,佔領了高達20%的全球服裝市場,已成為世界第一服裝生産大國。隨著服裝業的快速發展,進入服裝行業的企業數量已達50000多家,中國服裝市場早已進入買方市場,中國加入WTO,使得服裝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

  如今,伴隨著市場空間的日益增大,作為與最終消費者接觸最多的行業,服裝行業可謂是“前景廣闊、道路曲折”。目前,我國市場上服裝品牌林立,國産品牌數量已超過300多個,品牌間的競爭更是近乎白熱化。加之我國加入WTO,國外服裝品牌的大量涌入,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快速變化,我國的服裝行業正面臨品牌化和國際化兩大主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可以説中國的服裝産業已全面進入了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新時代,如何創出自己的品牌,成了各服裝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同樣,服裝企業為了固守現有市場份額不斷推陳出新,新品牌層出不窮。當過多的新品牌衝擊市場,一些傳統的中國名牌穩固的市場地位已經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如何使品牌永葆競爭力,避免品牌老化,是眾多老服裝品牌面對的挑戰。品牌的建設中,廣告傳播是非常關鍵的營銷策略之一。在現今廣告干擾度居高不下的環境中,只有在權威媒體反復傳播,以全國最高的滲透率與到達率與消費者進行交流,才能保持品牌的新鮮度與競爭力。

  服裝企業的廣告投放呈現爆炸性增長之勢,2004年和2005年,恒源祥、虎都、利郎、朵彩等服裝企業廣告投放大幅度向中央電視臺集中,2006年圍繞全國品牌地位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責編:史軍勝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