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記者──穆青 第一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8日 16:10 來源:

  主持人: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人物》節目。

  2003年10月11日上午10點,新華通訊社向國內外播發了一條消息,原新華通訊社社長、中國著名的新聞記者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淩晨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提起穆青,很多人會自然地想到焦裕祿的名字。37年前,正是穆青、馮建和周原撰寫的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使焦裕祿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這個人物形象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世界。而更多的人也因這篇文章知道了著名記者穆青。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用三集的篇幅,向您講述穆青的故事。

  穆青:我本身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農村環境裏面,接觸的都是些農民,我從小看到的這個農民哪,確實那個時候在舊社會,那是非常苦難的,那是壓在社會最底層的,所以説我們中國人民的苦難哪,從農村、農民生活中間看得最清楚,所以我從小我就想,將來我怎麼主要是要給農民做點什麼事情。

  解説:1966年2月7日清晨,很多中國人都在廣播裏聽到了一則長篇人物通訊,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打破常規,佔用新聞節目的時間,用1小時20分鐘,播出的一篇17,000多字的人物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焦裕祿曾經是河南蘭考的縣委書記,他在蘭考工作期間,一直在第一線帶領老百姓抗禦災害,最後因肝癌病逝。

  解説:當天《人民日報》的第一版刊登了這篇通訊,接著全國各主要新聞單位和各地的廣播站,也對這篇通訊進行了轉播和轉載。在兩三天的時間裏,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了河南、蘭考,都知道了焦裕祿的名字,

  接著人們也慢慢地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作者──穆青、馮健和周原。

  當時人們不知道的是,穆青他們為這篇文章冒了多大的風險,就連穆青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所冒的風險在半年以後都成為了現實,那時的穆青是新華社的副社長。

  那年他45歲。

  解説:當時蘭考縣的韓村,正是內澇鹽鹼災害比較集中的地方。

  解説:穆青在災區了解到的情況,遠比他想象中的災區要困難得多。因為從1959年開始,幾乎全國的老百姓都在餓肚子,就連穆青自己也不例外。但眼前的景象,讓穆青感到吃驚,他在採訪筆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一幅悲慘的流民圖”。

  周原:穆青説在河南採訪,不到災區去,他就不是個好記者!然後我們第二天就走了。

  解説:按照穆青的安排,第二天周原自己先趕到蘭考進行先期採訪,為以後的正式採訪做準備,當時他還是新華社河南分社的記者。幸運的是周原一到蘭考,就遇到了新聞幹事劉俊生,焦裕祿生前僅有的四張照片,就是劉俊生拍攝的。

  解説:這是劉俊生39年前的日記本,在他的日記中,記錄著當年穆青來到蘭考採訪的情況。1965年12月17日,在蘭考縣委的會議室裏,穆青第一次聽到焦裕祿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介紹焦書記的事,穆青也第一次看到了焦裕祿留下的遺物,在這裡他也第一次直接感受到了焦裕祿這個縣委書記。

  穆青:他就在那裏工作了一年半的時間,能在群眾中産生這麼大的凝聚力啊,那真是不簡單,所以聽了他的許多故事我們也,群眾也説著哭著,我們聽著也哭。

  周原:穆青不吃飯,大家都吃不下去飯,張欽禮談著哭著,大家哭,哎呀!焦裕祿事跡非常感人!

  解説:39年前,穆青在他的這本採訪筆記中,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感受:“我們在蘭考採訪期間,深深感到蘭考的幹部和群眾對焦裕祿同志的懷念,是真誠而深厚的,縣委的所有同志談起焦書記來,最後總是熱淚盈眶幾次説不下去,縣委書記張欽禮説一次哭一次,實在令人感動。縣委通訊幹事劉俊生保存了焦裕祿同志生前穿過的一雙襪子和一雙棉鞋,襪子一補再補,鞋子也破得不像樣子,這些遺物生動地説明焦裕祿同志艱苦樸素的品質。”

  寫下這段感受以後,穆青走到焦裕祿曾經坐過的藤椅前,很長時間沒有説話,撫摸著藤椅的扶手,不停地落著淚。

  解説:當劉俊生為穆青他們介紹焦裕祿去世以後,很多蘭考的農民撲在焦裕祿的墳頭,哭喊著焦書記的時候,蘭考縣委的會議室裏一片哭聲。

  劉俊生:這時候啊,穆青一聽這以後他就站起來了,手插到兜兒裏頭,從東頭走到西頭,從西頭走到東頭,來回在那踱步,這個時候,不時地掏出手帕擦擦眼淚。

  馮健:穆青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穆青在我們社裏,叫他激情社長,他非常富於激情,跟周原差不多富於激情。一邊講他就一邊哭,首先他就哭得不能自製,他哭得人家沒法兒談了,那就只好停下來,他在這兒轉幾圈。

  解説:這時穆青的心緒極為複雜,除了被焦裕祿的事跡感動之外,他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究竟該怎麼樣去寫焦裕祿這個人物,眼前有兩個尖銳的問題無法回避:一個是敢不敢寫災難,一個是寫不寫階級鬥爭。這都要冒很大的風險。

  續磊:焦裕祿他是很佩服的,一年多的功夫裏頭,那從心裏佩服,那不是説有這麼一件事,寫出來會轟動,那個時候還不是這個情況呢,那個時候我們剛才講的那個沒寫階級鬥爭,還有危險性哪!

  解説:當時的中國社會一直在強調階級鬥爭,從1957年開始到1966年,已經有八年的時間。當時從小學生到工人、農民、解放軍,甚至家庭婦女,都被組織起來參觀各種階級教育展覽,參加不同形式的憶苦思甜大會,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人明白,如果不對階級敵人進行鬥爭,我們就會失去現在的幸福生活,回到“萬惡的舊社會”,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

  解説:此時穆青的心底也很痛苦。如果不講災情,不説真話,焦裕祿這個人物就沒有辦法寫出來。如果説了真話,如實地把災情寫出來,那肯定是犯了大忌。

  周原:這種饑餓,這種困難,只能説好的,不能説壞的,你報道你能寫這個東西,穆青最大的功勞是下決心寫。

  穆青:不把這篇文章寫好,那簡直是太對不起老百姓,所以當時就下決心。

  周原:他説我們就是再笨,也能把張欽禮談的這些事兒寫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焦裕祿是什麼樣的人。也會收到像我們這樣收到的效果。

  解説:三天以後,穆青他們回到了開封,在開封賓館,穆青和馮建周原三個人形成了一個寫作班子,進行集體寫作。

  續磊:他過去在上海分社就提倡集體創作,我們那一陣子搞了很長一段時間,就搞集體創作,大家開會討論,你給我出點子,我可以給你這個報道出點子,想一些好的題材,大傢伙情況彙報,有的是在一個小部門裏頭,有的是就可以更多人來參加,所以就有些東西就都提,好多東西都有集體創作的精神在裏頭。

  周原:我們三個人幾個人寫,各人寫各人的稿子,馮健在屋裏他自己寫稿子,我在這兒寫我的稿子,穆青像監工頭子一樣的,這看看那看看,我唯一記得清楚到我跟前的時候,他拿起我寫過稿子來看,上面有一句話:他心裏裝著蘭考人民,唯獨沒有自己!他看了這句話,像這樣的句子多來幾句!

  馮健:他為什麼那麼欣賞周原在第一稿寫的那兩句話,他就是拍案叫絕了可以説,就是他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為什麼拍案叫絕?留下這句話,説多來幾句這樣的話。焦裕祿到“五保戶”那對老夫妻家裏去,他説我是您的兒子,焦裕祿回答。這是第一稿裏面寫出來的,沒有動。穆青欣賞得很哪!這句話到現在還是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解説:人民的兒子!他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這兩句話一下子讓穆青想起了他20多年前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穆青一生都沒有忘記,而且一直影響著他的精神世界。

  那還是在1945年,穆青從延安趕往東北的行軍途中,那天也是一個風雪夜。

  馮健:因為天氣太冷了,他們穿的靴子整個被凍起來,已經是脫不下來了,他們在老百姓家裏就要脫,一個老大爺説,唉喲!你千萬不能脫,脫了會把你的腿你的腳給弄壞的,這老百姓怎麼辦哪,把棉襖打開,把穆青的兩隻腳伸到自己的懷裏,棉襖把它捂起來,穆青跟我談這個故事的時候,他是眼裏含著淚的。他説,這個老百姓跟他毫不相識,是路人哪,你經過這裡,在人家家裏住宿啊,沒有任何的親戚呀,什麼認識啊,沒有任何的干系,他居然給你把兩隻腳,一個陌生人的兩隻腳放在自己的懷裏把它暖化了,穆青説,我從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我認識到老百姓,認識到人民。

  (穆青散文、特寫、照片)

  解説:穆青79歲那年,他在《從延安到東北》的這篇散文中,記錄了他的感受,“多少年過去了,這個雪原上的小屋,這個如慈父般的老人,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我常常告誡自己,你的這雙腿甚至整個生命都是老百姓保護下來的,今生今世,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他們。”

  續磊:他就是這個人責任心特強,他寫焦裕祿並不是為了表揚一個人,他就是那個時候遇到那樣災荒,大家要不奮起來,像焦裕祿一樣來克服困難的話,咱們就陷入無米而食的地步了。

  (焦裕祿的修改清樣)

  解説:其實穆青在焦裕祿的這篇通訊裏,對災情的描寫還是留有了餘地。有一個真實的細節,當年焦裕祿和縣長張欽禮在帶領蘭考老百姓治理沙丘的時候,根本沒有糧食吃,縣委書記跟老百姓一樣餓著肚子,一樣的吃著百家飯。

  劉俊生:當時困難得很,都是我們男勞力都在家裏頭來封沙丘,有些小孩、有些婦女上外邊去要飯,要了飯回來再吃。

  周原:要回來一疙瘩饃,一疙瘩飯,回來把這個饃弄到一塊兒,燴到一塊兒,叫百家飯,

  劉俊生:他們(村民)都吃這碎的,俺去跟那住著的時候吃那大半拉的,吃那囫圇的。

  周原:吃了以後我們群眾痛哭一場。

  (蘭考資料鏡頭)

  馮健:下決心在這個稿子裏面寫抗災,寫災情,災情是不能隨便寫的,而沒有寫階級鬥爭,這篇稿子,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當時,在1966年的時候。為這個事情,穆青專門去找了彭真,他就是説我要寫災情,我不寫階級鬥爭,這行嗎?找了彭真,彭真點頭。

  解説:1966年2月6日下午,這篇通訊的清樣送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要求馬上錄音安排播出,可以説當時的播音員齊越是這篇通訊的第一位讀者。

  楊沙林:收到這個稿子我記得是,當天下午四點就把齊越叫走,説有重要廣播要播,因為他中午要休息,他有時候早上起來四點就起來播早新聞,包括報刊文摘,那天所以他正在休息的時候,就把他叫起來馬上要讓去,他的稿子只來得及看一遍,就播了。

  穆青:廣播這篇稿子怎麼也廣播不下去,他本人就哭,念著哭,哭,哭!那個哭聲不行啊,你不能在那個廣播裏面,搞了好幾次,才廣播成,成了以後確實很感人。

  楊沙林:一進門,就太好了!太激動了我,簡直播不下去,他説我幾次停機,幾次落淚,播不下去。

  劉俊生:我呢,那時候跟縣委裏,我就聽著收音機了,一聽著收音機,一聽到播這篇東西了,這個時候我拿著收音機聽著,我就找領導,我就給這個辦公室又給其他同志説,焦書記事跡發表了。

  李國慶:所以聽著聽著有些感人事跡的時候就流了淚了。

  穆青:當時也不知道能夠産生那麼大,在全國産生那麼大的影響,也沒有想到。

  穆青: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我們有兩次去蘭考,都有很多老群眾拿著一筐一筐的饅頭,把它擺在焦裕祿的墳前,就是説要把打下來的最好的麥子,磨成最白的面,蒸成最好最大的饅頭,第一個獻給焦書記,讓焦書記來嘗嘗我們的新麥子新饅頭,就是這麼樣一種感情,所以我覺得焦裕祿雖死猶榮啊。一個共産黨員能夠得到群眾這樣的愛護,這樣的關懷,我覺得這是我們共産黨員的驕傲,也是共産黨員的光榮。

  (黑底隱出頭髮衚同、原來穆青家的大門、穆青家中的寫字檯、日記本)

  解説:1999年6月4日傍晚,穆青在頭髮衚同院子門口等待著孫女下學回家,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忽然一個素不相識的中年人帶著一個小學生來到我面前,他指著我對孩子説:“這位老爺爺就是寫焦裕祿的穆青,去問老爺爺好!”孩子看看我,果然畢恭畢敬的説:“穆爺爺好!”我趕緊回答説:“孩子你好!”接著那人又説:“看著您硬硬朗朗的我們就高興!”説完就帶著孩子走了……

  這件事使我很感動,但也令人納悶,他們怎麼會認識我呢?看樣子他們決不是新華社的人,有可能就是頭髮衚同的街坊,不然,就更令人難解了。

  主持人:今天,當人們進入新華網,點擊穆青紀念館的時,會出現三萬多條悼念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發出的帖子。

  有一個網名叫紅旗的人發的帖子這樣説:“父輩是透過穆青認識了焦裕祿,我們是由焦裕祿知道了穆青,忘不了焦書記,忘不了穆青。”

  那麼穆?一生究竟寫過多少像焦裕祿這樣有影響的作品,在寫作過程中又將冒什麼樣的風險呢?請您繼續關注《穆青》系列片的第二集。

責編:木鐸金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