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更多

曲比爺爺的一堂課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31日 15:34


  2003-234期

  播出日期:2003年12月31日

  主持人:中國的56個民族中只有3個民族擁有自己創造的文字,彝族就是其中一個,彝族

  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在學術界有關於它的起源至今都沒有定論。在彝語中稱老師為“畢莫”,畢莫也是彝族文

  化的主要傳播者,想知道彝族文字跟漢字到底怎麼不一樣,就跟我們的體驗者一起去聽聽曲比爺爺的一堂彝語課

  旅途故事本體——

  同期-勉海珊:累死我了,快讓我先歇會吧。有句話説得好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今天早上我一大早,這麼累爬這麼難爬的山,就是上山去找大宮村。因為它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畢摩村,畢摩在彝族人心目當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他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今天我就要爬到那個山頂上去,去拜師學藝。走吧。

  配音:嘉賓檔案

  姓名:勉海珊

  職業:公司職員

  旅遊格言:旅遊改變生活

  配音:這兩戶彝家人由於耕地邊界問題發生了爭執,他們找來了大宮村裏最德高望重的大畢摩——曲比畢摩進行調

  節,兩家人相信曲比畢摩一定會給他們一個公道的處理辦法。像這樣的情況在曲比畢摩的日常生活裏並不是偶然,因為畢摩在彝族社會中是一個非常特殊人群,而他們的特殊之處與他們掌握彝族文字有著直接的關係。

  同期-勉海珊:我聽他們説有很多的畢摩老師都是只懂彝語,不過我這麼久只學會了兩句彝語,一句是吉祥如意,另外一句是謝謝,而且説得還不是特別標準。所以我這次去拜師學藝的話,一定要請一位懂彝語又懂普通話的翻譯老師,這位就是我的翻譯老師,也是我的嚮導瓦西老師,我現在就和他一起上山去找那位畢摩老師。

  同期-勉海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畢摩要進門收弟子的話必須要先考試,這次是因為瓦西老師和畢摩老師,曲比畢摩説了好話,然後考試就考很簡單的,讓我數彝文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所以我在這兒先背一會,呆會兒老師就要考試了……我覺得差不多了,老師我背好啦。

  同期-瓦西:那走吧。

  同期-勉海珊:已經開始考試了。

  同期-瓦西:這就是這兒最大的畢摩,叫曲比畢摩。

  同期-勉海珊:曲比畢摩。

  同期-曲比:你好

  同期-勉海珊:您好,家裏人都吉祥如意吧。

  同期-曲比:吉祥

  配音:畢摩是彝語的音譯,“畢”意為念誦經文,“摩”為有知識的長者。他們從小熟讀彝族的經書,懂得彝族歷史、

  地理、曆法、醫學、宗教儀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在彝族人的心目中他們就是智者,知識越淵博的,受到的敬重就越多。

  同期-勉海珊:他才背了三個數,我要背十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同期-曲比:過關。

  同期-勉海珊:就是過關的意思是吧。

  同期-瓦西:對對

  同期-勉海珊:那老師我可以進去了吧。


  同期-瓦西:是

  同期-勉海珊:過關啦!

  同期-勉海珊:其實啊,畢摩老師説的是什麼我根本就聽不懂,不過我覺得跟這些小孩一起跟著曲比畢摩老師念這些經文,真是挺有意思的,他們一般教小孩子彝文都是從唸經文,還有講一些傳説故事開始教起的。你看我還準備了一個寫字本,上面寫著課堂作業,準備做一些課堂筆記的,可是沒想到我一個字都聽不懂。

  配音:瓦西老師告訴我,彝族的歷史非常的悠久,並擁有大量的文明歷史的見證——經書典籍。比如,傳誦最久遠的是彝族英雄史詩《支格阿洛》、具有極高學術研究價值的史書《西南彝志》等。而且彝族文明是被一代一代的畢摩傳承至今的。但由於自古以來畢摩師承家學,很少拜師學習,所以在民間仍散落著很多的彝文古籍,僅美姑縣預計就有14萬冊。

  同期-瓦西:他説從他的祖父就傳下來了,到他身上已經四代了,應該有一百多年了。

  同期-勉海珊:這本經書有一百多年了!

  配音:這些古籍對研究彝族的歷史也都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但是更讓我吃驚的是下面的這個故事。

  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所發現的刻畫符號,很長時間內被史學界認定為一種文字雛形,但因其無法破譯釋讀,所以一直是史學界的一個未解之密。令人吃驚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貴州省畢節地區的彝文學者,用彝文釋讀了半坡遺址的刻畫符號;無獨有偶,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巴蜀銘文,曾重金懸賞識讀而無人問津,但彝族的畢摩和研究彝文的學者卻能夠讀出大部分內容。難道這一切僅僅是歷史的巧合嗎?

  現在我最想知道,彝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字,它的起源又在哪?

  同期-勉海珊:下課了是嗎?

  同期-瓦西:對,下課,休息了.

  同期-勉海珊:那我可以問曲比畢摩,讓他教我寫點字行嗎?

  同期-瓦西:可以。

  同期-勉海珊:那你幫我翻譯一下。

  同期-瓦西:走吧。

  同期-勉海珊:我覺得這應該算是開小灶。

  同期-勉海珊:這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是古彝文還是簡化的彝文呀?

  同期-瓦西:古彝文

  配音:古彝文是遠古彝族先民自己創造的象形文字,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等幾個階段,和甲骨文風格相同,彝學專家認為彝文和漢文可能是同源異流。關於彝族文字的起源歷史上眾説紛紜。有説始於唐代而集大成于明;有説創自東漢;有説創自於先秦時期等等。學術界也為此爭論不休。但是更多的彝學專家認為彝文作為一種不受漢字影響而非常成熟完善的文字,它的歷史應該更加久遠。所以可以説曲比畢摩教我的這些古彝文可都是人類文字的“活化石”啊。

  同期-勉海珊:謝謝。看到沒有,這就是我的彝文的名字,怎麼念來著。他們可能沒有珊瑚的珊字,就用一二三的三字來代表,我的名字已經變了。

  同期-勉海珊:我跟這些小孩一起去放羊,然後順便復習一下剛剛曲比老師給我們留的作業。

  我的鞭子,拿這個把我拽上去,謝謝,走。

  你看它多可愛呀,眼睛大大的。

  他們一定在笑我笨,學了這麼多然後又忘了,再教我一遍吧。

  同期-勉海珊:今天我到了大宮村,這個著名的畢摩村,拜訪了曲比畢摩,雖然只是淺淺地學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彝族文化,確實是非常地博大精深,畢摩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好像是孔子在我們漢族人的心目中一樣的地位。我非常欣賞的就是,他們真的是非常好學的一個民族,像曲比畢摩他那麼有知識、那麼淵博 、那麼德高望重的一個人他還是一直在學習,每天都在學習,可以説是活到老學到老。雖然感受了這麼多,但是我覺得對於真正的彝族文化

  很深厚的那種內涵,我可能還沒有,遠遠沒有體會到,遠遠沒有領悟到,我覺得以後我還會再來,等待我以後再發掘吧。

  主持人-旅途故事結尾——

  曲比爺爺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曾教過很多的徒弟,但很多都沒有作畢摩,他現在最小的學生正在上小學,只有

  在放假時跟著他學習一些簡單的經文和彝文字,很難説將來他的學生會不會繼承他的工作,會不會留在大宮村,會

  不會還像曲比爺爺一樣繼續教學生,只有7、8歲的他當然不會想到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記住這次珍貴的經歷,

  記住這曲比爺爺的一堂課。

  主持人-出行提示——

  歡迎回到出行提示,首先進入孰是孰非。

  孰是孰非

  1 天菩薩是畢摩特有的嗎?錯

  在彝族的傳統中,男孩從出生開始頭頂留一到兩縷頭髮被稱為“天菩薩”,主要寓意是保祐吉祥平安,天菩薩大多會保留一生,據説美姑現在天菩薩最長的達到3米左右

  2 美姑是涼山州地區畢摩人數最多的縣嗎?對

  截止到2002年,美姑縣已有8600多畢摩,經籍、經書藏量約14萬餘件。在1996年,美姑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彝族畢摩文化。

  溫情公告

  要想更多的了解美姑的歷史文化,建議大家到美姑縣文物館去參觀一下,文物館內珍藏有多件彝族古代文物,如鎧甲、武器、服飾等

  另外在縣城內的畢摩文化館中還珍藏有多件畢摩藝術作品,及部分彝文展示。

  環保語錄

  從明年開始,一些國家的政府將援助實施一項新的産業———利用陳米生産可分解性塑料。這種塑料以植物為原料,即便在廢棄後也能在土壤中分解。據悉,這種塑料可以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它不但可以像普通塑料一樣使用,而且在燃燒後也不會産生二惡英,因此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大。由於原料使用的是大米和玉米中含有的澱粉,而不使用石油,因而在另一方面還有助於削減石油的使用量。這種塑料除了開始被用於農用保溫大棚外,出於保護環境的考慮,一些日本公司也開始採用這種新型塑料———索尼公司已著手將其用於製作立體聲耳機,豐田公司則使用這種塑料製造一部分汽車零部件。  

  主持人-演播室總結尾——

  美姑不僅只有畢摩文化之鄉這一個稱譽,他還被稱為美女之鄉,其實從美姑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會有一些聯想,想知道美女中的美女到底美成什麼樣,明天讓我們跟隨來自成都的張俊一起去美女之鄉淘美女

(編輯:西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