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朝陽溝》演播室直播實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6日 18:39 來源:CCTV.com

  【主持人:白燕升】今晚我們是在河南鄭州的河南省人民會堂現場直播由河南省豫劇三團為大家奉獻的現代豫劇《朝陽溝》,很多戲迷朋友對這齣戲都是耳熟能詳。這個戲自從1958年問世以來,影響了幾代人,可以説是久演不衰,今天晚上參加演出的年輕一代演員應該是豫劇《朝陽溝》的第三代演員。今天的嘉賓是在電影《朝陽溝》中扮演栓保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善樸老師、在電影《朝陽溝》中扮演銀環的魏蕓老師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中心主任黃在敏老師。黃老師近些年來和豫劇特別有緣分,導了很多戲,像李樹健主演的《程嬰救孤》,賈雲龍主演的《村官李天成》。説到豫劇《朝陽溝》,很多戲迷都非常熟悉,説的是高中畢業生銀環和她的未婚夫栓保響應黨的號召,回到朝陽溝去務農,做新一代的新農民這樣一個故事,從1958年問世以來到現在快50年了,我聽説這個戲從劇本到排練,再到演出,僅僅花了七天半的時間,是不是這樣?

  【嘉賓:王善樸】説起來這七天半,那還得解釋解釋,因為當時是58年,河南省召開文局長會議,就要求三團在八天之內排出來一個現代戲,讓這個會議看,所以全團人馬就集中力量,要在八天把這個戲拿出來。當時就提出來要寫一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戲,當時這是很時髦的,全團人非常默契,三團有個制度,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農村生活,必須用一個月時間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所以他們在下邊生活,是個長期積累,導演、編劇、舞美、演員,各個部門的人員,他們非常默契,導演這樣要求,演員就理解了,音樂也理解導演,也理解作者的想法,所以説,在這七天半時間裏是邊寫詞,邊作曲,就這樣寫一遍排一遍,七天半的時間就排成了,就演出了,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主持人:白燕升】從數量上説好像是七天半,其實在此之前,各個環節的藝術家都做了大量長期的積累,才有了這七天半的收穫。説到豫劇《朝陽溝》這個戲,它有著輝煌的歷史,從排練到上演也得到了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讚譽,很快這個戲就唱紅了大江南北,也受到了成千上萬的觀眾來信,魏蕓老師是不是這樣?

  【嘉賓:魏蕓】是這樣,説到這了,我就先説兩句,《朝陽溝》這個戲到現在四十多年了,一直得到了觀眾朋友的厚愛。現在已經第三代了,所以我發自內心地感謝這些觀眾朋友們,借這個機會我要給大家鞠一躬,謝謝大家。

  【主持人:白燕升】您當時演《朝陽溝》大概是——

  【嘉賓:魏蕓】拍電影時我二十七歲。

  【主持人:白燕升】在成千上萬的來信中肯定有很多求愛信吧?

  【嘉賓:魏蕓】太多了。除了求愛信,也有很多談思想、談他們的理想,對於我這個王銀環人物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那時候都是很赤誠的,我從來信中也學習到很多東西。

  【主持人:白燕升】提到電影中栓保娘的扮演者是高潔老師,但我看到過一張老照片,在中南海演出,是常香玉老師演的栓保娘。

  


  【嘉賓:魏蕓】對,那是63年12月31號演出的。

  【主持人:白燕升】跟我們説一説和常香玉老師合作的感受吧。

  【嘉賓:魏蕓】我是第一次跟她合作,也很受啟發,很受教育,她是我們團長,一團排了《朝陽溝》,三團也排了,三團是從人物出發,從生活出發,一團排的是借鑒了一些傳統的東西,整個是那樣一個風格,她來三團,這就格格不入了,當時常院長就提出來了,説我到三團,我按三團的路子走,這解決了我很大的包袱,因為讓我一下去適應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她説,還有一個禮拜的時間,我排,我按三團的路子走。説是説,真按三團的路子走,從人物出發,她是把傳統程式化過來用,真讓她去走,確實也不是一下就行的,這在排演場我就很受教育。在排演場她不是説大師,她是學生,她説我按三團的路子走,你説我咋才像栓保娘,咋像農村老太太,當時演巧珍的根她説,常院長,你不能劃圈,她就知道了。舉一個例子,銀環去了,她非常想看看銀環,讓銀環喝水,倒水的時候一下倒手上,燒了她的手了,她要體驗一下這個。到了排戲的時候,她端著一杯熱水去了,排戲的時候嘩的一下倒手上,當時很真實,原來的動作是,燒了一下,我説“娘,燒著沒有,燒著沒有”?“沒有沒有。”我把這水接過來,擱到桌子上,她就吹了一下。可她那一倒,倒腳上了,她非常虛心,就説“我這也燒著腳了,我能不能再跺兩下腳”?

  【主持人:白燕升】細微處見精神,這就是藝術家。這個戲到現在快五十年了,黃老師給我們説一下,為什麼這個戲長演不衰,您覺得它的藝術魅力在哪?

  【嘉賓:黃在敏】藝術魅力就在於它反映現代生活方面展示了豫劇的獨特魅力,一個是解決了生活真實和豫劇藝術真實之間的關係,再一個就是解決了傳統的藝術魅力和時代的氣息之間的關係,這一點應該説它不僅僅是在豫劇,而且水對於整個戲曲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主持人:白燕升】在這幾十年過程當中,不管是到場的藝術家還是沒有到場的藝術家,他們到當地演出,當地的觀眾都不叫他們的名字,就叫銀環,就叫栓保,這就可以想見,觀眾已經把他們合二為一了。

  【主持人:白燕升】《朝陽溝》這個戲從1958年首演到現在快五十年了,影響了幾代人,《朝陽溝》這個現代戲的成功也標誌著豫劇現代戲的成熟。同時這一批老藝術家他們塑造的每一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某種意義上,這個戲,以及他們的表演提升了豫劇藝術。

  【嘉賓:黃在敏】對,把豫劇藝術的潛能發揚光大了,把豫劇藝術的藝術魅力跟時代結合起來,發出了新的光彩。

  【主持人:白燕升】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原排《朝陽溝》的這些老藝術家,讓我們一直不斷地在回味經典。

  


  觀眾留言: 【一江風2】請教三位專家,提到《朝陽溝》,我想大家都會想到那段膾炙人口的“親家母,你坐下”。希望原排的兩位老師談談這段唱腔的創作經歷,如何變的如此流行?請黃在敏老師在從理論上談談,這段唱腔流行的原因?我想如果現在編排的一些新戲,都有一兩段唱腔,像“親家母,你坐下”這麼流行,何愁我們的新編戲不能傳唱。

  【嘉賓:王善樸】它是借鑒了呂劇的一些旋律,再加上河南説唱,發展而來。

  【嘉賓:黃在敏】所以大家非常愛聽,有幾個條件,一個是口語化,一個是性格化,人物的神態在唱上的表現非常鮮明,還有一點就是戲劇化,這段唱擱在這個對話裏面非常合適,戲劇的唱和一般的唱不同,必須強調它的戲劇性,如果脫離了戲劇性,單看這段唱,也許感覺就很平淡,所以是多種因素促成了這段唱能夠流傳下來。

  【主持人:白燕升】從《朝陽溝》這麼多流行的唱段,我在想,其實唱詞是唱腔的依託,一段唱腔的流行,唱詞也特別重要,要淺顯,要上口,毋庸諱言,現在有些原創也好,編創也好,改編的也好,有些唱詞確實有些書本化了,如果文化程度稍低,恐怕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説他去耐心地聽,他不能坐那去仔細地理解唱詞,所以唱詞的淺顯上口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嘉賓:魏蕓】有時候是這樣,詞變了,提供給音樂設計,音樂設計也得變,它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它是三個老太太唱,跟説話一樣。

  觀眾留言: 【hyczhao】關於戲曲朝陽溝的意見:栓寶娘初見銀環時唱“自從成立了合作社”原是“人民公社”沒必要做這樣的改動因為它是歷史。

  【嘉賓:魏蕓】原來最早唱舞臺劇就是合作社,那時候還沒有人民公社,58年以後才有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以後,就把合作社改成人民公社,這是後來改的,現在又改回來了。

  觀眾留言: 【個性戲迷】請問專家,《朝陽溝》主要人物都是屬於哪個行當呢?

  【嘉賓:黃在敏】現代戲的行當是比較複雜的,因為現代戲從人物出發,有個行當的基調,比如説銀環,應該説是咱們的閨門旦,還不完全是閨門旦的東西,栓保應該是小生,但是又吸收了別的東西,所以現代戲的行當的定位不好講。

  【主持人:白燕升】銀環媽應該算是彩旦吧?

  【嘉賓:黃在敏】應該,有彩旦的東西在裏面,誇張。

  【主持人:白燕升】栓保娘應該是老旦吧?

  【嘉賓:黃在敏】對,老旦。

  【主持人:白燕升】二大娘呢?不算青衣吧?

  【嘉賓:黃在敏】也屬於老旦。

  【主持人:白燕升】有時候不只是一個行當的問題,還有個跨行當的問題,把很多行當的特色都吸收過來,才能塑造一個現代戲的人物。

  


  觀眾留言: 【小戲迷11】請問黃老師,《朝陽溝》算是現代戲中比較成功的一個,那您認為這齣戲有哪些地方可以讓今後現代戲的創作去學習?不只對地方戲而言,也包括京劇在內。

  【嘉賓:黃在敏】《朝陽溝》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它最大的優勢,就是真實,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一點是在我們今天的現代戲創作中特別要注意的,剛才王老師講過,為排這個戲,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這一點我們在現代戲創作中可能因為創作週期的原因,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在深入生活方面,這個環節薄弱一些。另外表演手法仍然要堅持以生活為本,不要一考慮問題,先考慮程式,後考慮生活,而是用生活來考慮藝術手段的運用,使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有機地、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這可能是《朝陽溝》給我們的最大的啟示。

  觀眾留言: 【67867813】請問嘉賓,現在年輕演員演出現代戲的時候還去體驗生活嗎?這齣戲的演員有沒有去體驗過?

  【嘉賓:王善樸】也去了,也到鄉下去了。

  【嘉賓:魏蕓】還是沒有像我們那時候真幹,真挑水,真鋤地,真割麥子。

  【嘉賓:王善樸】真和群眾在一起。

  【嘉賓:魏蕓】我們那時候同吃同住同勞動,農民幹啥我們幹啥,真那樣幹,像擔水,我真會,真會了才會知道重量,重心,擔不好也會知道為啥擔不好。

  【主持人:白燕升】聽説在這期間京劇界也想排《朝陽溝》,黃老師給我們説一説。

  【嘉賓:黃在敏】我聽過,我當時在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劇團,實驗劇團要排兩齣戲,一齣是《紅旗譜》,一齣是《朝陽溝》,劉秀榮、李光特別跟二位老藝術家學習,而且是先從學習豫劇開始,唱豫劇,然後再開始把它轉化成京劇。

  【主持人:白燕升】我記得還有王夢雲老師,他們真的是先唱豫劇?

  【嘉賓:魏蕓】對,再化到京劇。

  【主持人:白燕升】太難為他們了,演過嗎?

  【嘉賓:黃在敏】在東四八條52號,就是原來的中國戲曲學院樓上,演過。二位老師還聽過他們的唱。

  

  【主持人:白燕升】黃老師,您怎樣看這個原汁原味的經典?

  【嘉賓:黃在敏】《朝陽溝》確實是經典,《朝陽溝》的出現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社會狀況,特定的一批藝術家,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出現的,今天我們再現到舞臺上的時候,畢竟不是那個時代,那個空間了,所以有差距是正常的,另外現在的年輕演員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可能對今天生活的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但是對當時的生活,那種單純的,革命的激情、熱情可能缺乏真情實感,所以今天再現經典的時候,我覺得這齣戲裏,可能在這方面有點欠缺,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再有一點就是在藝術觀念上,那種樸實,那種堅持從戲劇行為動作出發的表演方式、現實主義的表演方式,在這方面應該向《朝陽溝》老藝術家們學習,比如説現在戲裏有些唱段,單拿出來在晚會上演出的時候是很好聽的,但是放在戲裏面,在特定的戲劇矛盾衝突,特定的行為動作中,可能就顯得在表演方法上,在體驗人物這方面,就不夠細膩或不夠深入,這方方面面的原因,都説明今天我們再現《朝陽溝》這個經典的時候它的難度,正因為有難度,今天我們的表演藝術家能做到現在這個程度是相當不簡單的。

  【主持人:白燕升】所以真應該感謝原排這齣戲的各位藝術家,謝謝你們幾十年的付出和勞動,也謝謝你們當初辛勤的創作。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