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視線2004 > 正文

視線2004(三)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5日 10:46)

  前沿的科技成就,一直都是我們節目關注的焦點,衛星發射這樣的大事自然也離不開我們記者的視線,很多人都在電視上看到過火箭發射的場面,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那些畫面幾乎都是在比較遠的距離拍攝的,從近處看火箭又會是什麼模樣呢?2004年的7月,我們的記者就獲得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能夠首次與火箭零距離接觸,火箭發射基地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能夠如此近距離拍攝發射前的火箭,我們是第一家。


  能夠看到藏在塔架後面的火箭,機會是很難得的,因為火箭從生産到發射,只露兩次面,一次是發射前幾分鐘,一次是發射前72小時開塔架試驗的時候。我們的記者經過長途跋涉趕到火箭發射現場的時候,正好碰上開塔架的試驗,這麼好的機會我們當然不會放過。試驗從下午4點一直進行到晚上9點,長征2號丙火箭終於露出了她的秀美身姿,我們也首次記錄下了打開塔架的全過程。

  有了這麼好的開始,我們的記者還不滿足,希望能夠離火箭再近一些。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個以前從來沒有過,但答應我們試試看。第二天,在焦急和期待中,我們終於得到特許進入發射塔架進行拍攝,但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 這一個小時的時間想把火箭從頭到腳看一遍實在是有點困難,我們只好直奔最為關鍵的部分。在我們的想象中,火箭的表面應該是金屬的並且是光滑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有著溝溝槽槽設計的類似帆布的東西,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些材料是玻璃鋼而不是金屬,溝槽的設計是為了給火箭減少重量。記者當時很想伸手摸摸火箭,但是為了火箭的安全,還是忍住了自己的衝動,因為一點小小的干擾都可能對火箭的發射産生致命的影響。一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很快,還沒有看過癮,時間就到了,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我們只好離開了平臺。

  最後就是等待火箭發射了,我們的攝像師早早就在規定地點拉開了架勢。當火箭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拔地而起的時候,在現場近距離進行拍攝的攝像師,按捺住自己的興奮,完整記錄了火箭從點火到發射升空的全過程。

  跟隨我們記者的鏡頭,您對發射前的火箭的狀況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吧。如果説火箭發射的場面對大家來説還不太陌生的話,那麼,飛機正式飛上藍天前的測試過程則是鮮為人知的,因此,試飛不僅充滿了神秘感,而且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我國研製的各種飛機都要通過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試飛驗證,才能獲得飛上藍天的通行證。然而自它成立以來,從沒有媒體被允許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當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迎來它45週年慶典的時候,我們終於獲准向那裏派出了第一個報道組。

  像新生産的汽車要進行碰撞試驗來驗證汽車的安全性能一樣,走下生産線的飛機也要在條件複雜的空中去驗證各項性能是否達到了設計的目標,這就是試飛,因為涉及很多關鍵技術,所以要想了解其中的內幕,是非常困難的。

  剛到試飛院的時候,第一個程序就是接受保密教育,我們被告知除了允許拍攝的地方,其他地方都嚴禁進入或者參觀,而且我們每拍攝一個地方都有保密人員陪伴,時刻提醒我們,嚴格的保密制度讓我們也不禁緊張起來。

  能夠獲得這樣難得的拍攝試飛的機會,實屬不易。我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但是第一次近距離拍攝戰鬥機,而且又有保密的限制,我們只好分解鏡頭,重點介紹細節,連三輪車都被我們利用來拍攝移動鏡頭。

  更加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為了配合我們拍攝,試飛院的領導特批專門為我們安排了兩個架次的試驗飛行,並且應我們的請求,安排了一架飛機進行伴飛,來拍攝戰機在空中的姿態。為了記錄這難得的特殊飛行,我們準備了5套攝像機分別奔赴塔臺、跑道和升降車上,把守好各個拍攝點,準備全方位記錄下試飛的各個環節。

  飛行如願進行,我們也記錄了試飛的全過程,讓觀眾大飽了眼福,了解了中國飛行試驗的輝煌成就。

  火箭、試飛這些高科技的成果似乎離普通人的生活遠了一些,而正在北京建設的國家大劇院則和我們的生活近多了。當它完工後我們都有機會去參觀或享受在其中演出的精彩節目。按照工期它要到2005年才能完工,對於那些充滿期待的人們來説,更希望能夠早一點欣賞到她充滿現代感的姿容。我們對建設中的國家大劇院進行了拍攝,並且設法讓觀眾在它還沒有展露出華美外表時就領略到了它的雄姿。


  有關國家大劇院的設計與施工早已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自然也離不開我們記者的關注。經過多次與國家大劇院的工作人員聯絡,考慮到施工安全問題,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採訪時機。就在她的整體工程即將完工的時候,我們終於找到了採訪的機會。

  但是在拍攝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很難找到一個位置來表現大劇院的全貌。好在有數碼技術幫我們的忙,通過三維動畫我們可以看到一覽它的全貌。

  從這組動畫中,可以看到國家大劇院的橢球體外形由一根根弧形鋼梁所組成,但是如此巨大的鋼架結構中間卻沒有一根柱子支撐,這引起了我們記者的好奇。為了一探究竟,我們記者爬上正在施工的大劇院的圓頂去尋找答案。他戰戰兢兢地環顧四週,看到巨大弧形鋼梁組成的結構就像一隻編織精巧的鳥籠穩穩地座落在高2米寬約3到4米的鋼筋混凝土巨型環樑上,每一個桁架下面都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支座,這樣,即使遇到最惡劣的大風天氣或者地震等地質災害,整個結構也可以在這些支座的幫助下産生相應的輕微移動和變形,從而保證整個結構的安全和穩定。

  近距離接觸火箭,了解試飛的秘密,展現國家大劇院未來的芳容,這些節目把人們的目光帶入了尖端技術的展示場。其實《科技博覽》的題材絕不僅僅限于這些前沿的科技成果,我們也把視線投向了多彩的文化領域,在那裏您不僅可以品味藝術的美感,同時還會感覺到科技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