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萬隆會議——五十年的記憶(1)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0日 13:56 來源:CCTV.com

周恩來到達萬隆

  解説:1955年4月17日上午十時,印度尼西亞萬隆馬腰蘭機場,參加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邁著穩健的步伐,緩緩走下飛機。忠實的影象永遠地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新中國外交從此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

  解説:1954年12月,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附近的茂物植物園裏,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尼和錫蘭五國的總理會議正準備在這裡秘密召開,早在5月份,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左約曾提出“舉行一次更廣泛的亞非國家會議”的倡議,茂物會議就是要對亞非會議的具體議題和邀請國家進行討論。五個發起國在大多數議題上達成了一致,但是圍繞是否邀請中國參加的問題,五國首腦之間卻出現了分歧。

  同期:彭迪 時任新華社印尼分社記者


彭迪

  現在看起來 ,這五個國家這個組成好像是反映了整個亞非會議的組織,其中的力量,其中印度尼西亞是倡導的,叫召開這個會議的國家,他是對中國是比較友好的,蘇加諾總統。然後就是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這些都對中國比較友好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一個是錫蘭,錫蘭就是現在的斯裏蘭卡 當時叫做錫蘭。還有一個就是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是唱反調的,極力反對中國參加。

  解説:五個亞非會議發起國之間為何在邀請中國的問題上出現分歧呢?讓我們把歷史的時鐘再撥回到1954年6月。當時中國總理周恩來率領代表團來到歐洲,參加旨在解決印度支那和朝鮮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會議間隙期間,周總理出訪了印度和緬甸兩國,同印度總理尼赫魯與緬甸總理吳努分別發表《聯合聲明》,確認了由中國政府提出的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為新中國參加亞非會議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解説:然而,就在日內瓦會議結束三個月之後,美國同英、法、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基斯坦、泰國和菲律賓等國成立了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軍事同盟——東南亞條約組織,冷戰的陰影從歐洲蔓延到了亞洲。在二戰後興起的民族解放與獨立運動中剛剛擺脫了殖民統治的一部分亞非國家不願捲入美蘇兩大陣營的對立當中,他們倡導中立,積極主張亞非新興國家要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印度總理

  尼赫魯就是一位代表人物。他曾經形象的説:“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希望亞非國家團結一致,更不願意讓共産黨領導的新中國參加亞非會議。這是導致茂物會議發生爭端的根本原因。作為新華社駐印尼的首席記者,彭迪在茂物會場外緊張地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同期:彭迪 時任新華社印尼分社記者

  其實到最後, 開到最後 ,快散會的時候,傳出來信息就是這個會議可能要崩了,一邊是主張要邀請中國參加,一邊是反對的 ,所以到底這個結果怎麼樣,大家都非常關心。

  解説:亞非會議到底會不會邀請中國參加呢?所有的人都在猜測著,等待著。最終,一位與彭迪住在同一個旅館的加拿大外交官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同期:彭迪

  他説你放心吧,中國已經被邀請了,哎呀我感覺非常高興,是他把這個大消息告訴我的,而且他告訴我在爭論當中,這個幾家的態度他給我簡單地説了一下,第一個東道國印度尼西亞當然是很願意中國參加 其次是尼赫魯,尼赫魯當然是很願意中國參加,但是尼赫魯是個老外交家,他比較含蓄,所以開到最後的時候僵持不下,最後怎麼樣,最後是緬甸總理吳努 他説如果不邀請中國我就不參加了,他就威脅要退出這個會議,那如果這樣的話,這個會議就完了,五個發起國當中有一個國家不參加,這個會議就開不成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面,大家通過了。

  字幕:茂務會議決定,亞非會議將於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的山城萬隆召開,後來也稱作萬隆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29個亞非國家將受邀參加會議。

  解説:1955年1月15日,周恩來總理收到了印尼政府發出的邀請中國參加亞非會議的來信。2月10日,中國政府在回信中作出如下答覆“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意亞非會議的目的,並將應邀派代表團出席1955年4月18日在貴國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

  解説:正當與會各國人民準備迎接有史以來第一次亞非盛會的時候,美國卻再次把矛頭對準了新中國。1955年1月,美國國會授權總統,為所謂的防護和保衛台灣與澎湖列島不受武裝進攻,可以使用美國武裝部隊。2月,美國批准了同台灣當局簽定的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同時美國國務院正式向駐亞非各國使節發出了長達四頁的通函,要他們向駐在國政府傳達美國政府對會議的考慮,協調各國步驟,共同對付中國。同月東南亞條約組織在曼谷開會,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表示希望萬隆會議將支持和加強對某些與會國施加影響。

  解説:就在美國政府採取種種手段阻撓萬隆會議順利召開的時候,美國的一些進步人士卻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表示支持中國參加萬隆會議,希望周總理不僅是為自己的人民,而且為全人類採取行動。

  在周恩來的親自主持下,中國政府制定了參加亞非會議的方案,在方案中,對會議中可能存在和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確定了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的總方針: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一戰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併為建設和加強我國同若干亞非國家事務和外交關係創造條件,力求會議取得成功。

  解説:中國政府組成了強大的亞非會議代表團,周恩來擔任團長,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外交部部長葉季壯,副部長章漢夫和中國駐印尼大使黃鎮為代表。

  同期:張彥 時任中國代表團成員


張彥

  當時我們的代表團 ,中國代表團現在回過頭來看,都是些非常顯要的人物,陳毅副總理當時也是副團長,有些很有歷史背景的一些領導人物都只能當顧問,所以可見我們怎麼樣重視這個會議,可是也知道這個會議是一個很複雜的鬥爭 一個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之後,美國就一直是打壓我們,一直是要封鎖我們,那麼這些29個國家當中 大部分國家對於我們新中國的情況,並不是很了解,而且有很多猜疑,很多西方的宣傳給他們造成很多偏見,所以應付這樣一個環境是一個很不簡單的事情。

  解説:為了對這次重要的國際會議進行報道,新華社,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人民日報等單位也派出了骨幹力量。

  同期:新華社新聞研究所 主任 鄭德金


鄭德金

  新華社為了報道好這次萬隆會議事前做了充分準備, 決定由當時新華社編委會委員, 新華社黨組成員, 對外部主任沈建圖同志為新華社代表團的團長, 同時抽調了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同志, 還有新華社對外部編輯李平同志為出席亞非會議的文字記者, 同時決定當時的攝影記者錢嗣傑同志和譯電員劉茂儉同志一起參加萬隆會議的報道。

  解説:在萬隆會議記者團的名單中,很多人都曾經跟隨周總理參加了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至今他們還清楚地記得,當日內瓦會議結束後,周總理曾經説道:這次給大家定做的服裝,回去自己保管好,下次出訪時再穿。僅僅一年過後,周總理的話就應驗了。

  同期:劉茂儉 時任新華社譯電員


劉茂儉

  我是三月份接到通知的, 要參加萬隆會議的報道, 因為當時就是説中文發電報沒辦法發的 必須把它編成電碼 ,那麼所以必須帶一個譯電員。

  同期:錢嗣傑

  我是攝影記者,還有譯電員劉茂儉,這是我們代表團的成員,中國記者團就算組成了,事先準備工作就是要準備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用的這些器材,所以社裏決定我和劉茂儉作為先遣 先到香港去採購這些文字記者用的物品和攝影器材。

  畫面:香港五十年代的畫面

  解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政治局勢非常複雜,各方勢力都在這裡活動,台灣特務組織的觸角也早已伸到了這裡。然而,由於當時新中國和大多數國家之間還沒有航線,香港必然地成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行的中轉站。代表團部分成員將在這裡搭乘中國向印度航空公司包租的飛機克什米爾公主號飛往雅加達。

  同期:徐京利 外交部檔案局副局長 檔案館副館長


徐京利

  當時我們的代表團是分成三批去的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一批當時去是打前站的,第二批主要是記者,還有一些工作人員,他們從香港要帶一些物資過去。所以這是第二批,第二批就準備搭乘“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過去。

  解説:1955年4月1日,劉茂儉和錢嗣傑帶著採購單先行來到了香港,準備在這裡採購完畢後,和其他記者團成員一同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前往印尼。

  同期:劉茂儉

  我們4月1日到的,都快天黑了到的,到的香港分社,就住下來了,然後他(黃作梅)就通知我們你們明天下午就走,因為2日有兩個信使,帶著外交文件,帶著很多禮品,還有一些代表團需要的東西,坐船先走。

  同期:錢嗣傑


錢嗣傑

  為什麼 ?因為這個船上怕不安全,為了信使的安全,因為信使帶的文件禮品啊,船上不安全,所以叫我們倆陪信使,所以這樣就把器材都交給黃作梅社長去搞了,我們就提前走了。

  同期:劉茂儉

  當時我心裏還有點不高興,我説不讓我坐飛機,但是沒敢説出來,因為那個時候都是講組織性紀律性,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所以就走了,我們是4月2日下午上的船,船就開了,開了7天7夜到4月8日到的印尼。

  解説:就在錢嗣傑和劉茂檢到達雅加達的第二天,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突然接到了外交部發來的一封密電:廣州外事處速告黃作梅並廣東省委,據悉蔣特預對我參加亞非會議代表團首長蓄意暗害,如我首長抵香港,他們欲對所乘飛機做手腳,因此你們的行程時間要注意保密,對港機場和你們飛機也特別注意警惕,飛機起飛前要印度駕駛員對油箱等可能藏放爆炸物的地方加以檢查較妥。黃作梅和廣東省委得到消息後,立刻通知了港英當局和印度航空公司。

  同期:徐京利 外交部檔案局副局長 檔案館副館長 代表團與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找了航空公司 ,但航空公司的經理他還不以為然,他覺得,因為這個飛機來了以後,從孟買過來到香港只停一個多小時,上人 上人以後就走了 所以他覺得好像是不大可能似的,因為我們找他是連夜去找的,因為這個事情第二天飛機就要到了,連夜去找他。後來他説,但是我們一定跟他講,説我們已經得到了相關的情報。但是當時沒有細節,咱們不知道具體的細節,只是得到這麼一個消息,所以就是你務必要怎麼怎麼樣 跟他講了, 所以最後他還比較重視 ,那麼他也做了一些必要的安排。 這樣第二天飛機到的時候,比如包括我們這些乘員 都是直接坐車 直接坐到飛機的底下,行李什麼的都免檢 都過去了。

  解説:1955年4月11日中午, 參加萬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和隨同採訪的中外記者11人搭乘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從香港機場起飛。此時,在雅加達和萬隆,中國大使館和代表團先期到達的人們都在翹首期盼著克什米爾公主號的到來。

  同期:錢行 時任新華社印尼分社記者


錢行

  那時候我們知道國內會派一個很強的記者團, 很快就要來主持領導這次報道工作, 那是在4月11日那天, 我們就非常興奮吧 ,到機場去迎接這些同志們。 後來到了機場就等, 已經到達時間到了, 但是飛機沒有到, 我們就問機場怎麼還沒到, 他們説請再等一等, 那我們就等, 等著等著還沒有消息 ,我們就越來越不安了, 就一再地問機場, 他們總是説再等一等。 後來天已經快黑了, 機場就通知我們説 ,你們先回去吧 ,這架飛機一時還到不了。

  解説:中共中央對代表團的行程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新華社印尼分社和駐印尼使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搭乘克什米爾公主號的具體人員名單。大家都在猜測周總理是否在飛機上。

  同期:錢行

  回去以後打開收音機聽消息 那時候也沒有其它渠道。

  康岱沙

  我們那時候聽廣播, 聽印尼文廣播比較費勁 ,但是我們就老盯著聽, 反正要來 ,因為克什米爾公主號已經出發了 ,我們知道這情況 ,就一直非常擔心。

  解説:經過一夜漫長地等待,第二天,中國大使館才得到了消息。克什米爾公主號起飛四個小時以後,一場災難突然降臨了。

  畫面:飛機爆炸 聲效

  字幕:沈建圖 新華社對外部主任 黃作梅 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李平 新華社對外部記者 杜紅 廣播事業管理局對外廣播部副主任

  郝鳳格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師 鐘步雲 周總理的司機

  石志昂 對外貿易部三局副局長 李肇基 外交部情報司科員

  王明芳 越南代表團工作人員 嚴斐德 奧地利記者 斯塔來茨 波蘭記者

  解説:在這場爆炸引起的空難中,八名印度機組人員五人喪生。中國代表團成員沈建圖、黃作梅、李平、杜紅、郝鳳格、鐘步雲、石志昂、李肇基,波蘭、奧地利的兩名記者以及越南代表團的一位工作人員等十一人全部遇難。這些烈士當中,年紀最大的只有40歲,最小的才二十齣頭。據後來印度機組倖存人員的回憶,在飛機爆炸,燃燒、衝向大海的過程中,機內沒有任何驚慌,乘客們都坐在他們自己的座位上。他們的勇敢鎮定同他們為之犧牲的事業一樣永遠留在了歷史的那個瞬間。幾個月後,在北京的一家醫院裏,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師郝鳳格的孩子出生了,為了紀念犧牲的父親,母親給這個孩子取名為郝亞非。一年以後,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人們為克什米爾公主號遇難的11位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

  解説:克什米爾公主號究竟是遭遇了意外還是人為製造的一場蓄意謀殺呢?五十年之後,外交部檔案館的徐京利副館長找到當年的一系列檔案資料,為我們勾勒出了事件的全貌。這是事發第二天,中國政府給英國政府駐華代辦處發出的照會,要求港英當局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對機場人員進行徹底調查,將參與這一陰謀暗害事件的特務人員逮捕法辦。從這一歷史資料可以斷定,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是由台灣特務製造的一起蓄意謀殺。

  解説:經過對飛機殘骸的鑒定和機組倖存人員的調查,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的原因是飛機右翼輪艙後的一個定時炸彈裝置引起的。而放置炸彈的嫌疑人聚焦在香港啟德機場的一個臨時工的身上。

  同期:徐京利 外交部檔案局副局長 檔案館副館長

  當時這個台灣方面,台灣特務他們確定了要炸這個飛機以後,那麼他就需要找一個人,找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定要是一個能夠接近飛機的人,就是最自然地會接近飛機的人,所以當時他們找了很多人,物色了很多人,最後他們發現周駒這個人,因為當時他是在香港航空公司,他是一個清潔工,覺得這個人可用。

  解説:事隔四十多年後,當年的台灣特務頭目谷正文揭開了重重黑幕,他也證實周駒就是被台灣特務收買後,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上放置炸彈的人。而爆炸的目標原本是周恩來總理。

  同期:徐京利 外交部檔案局副局長 檔案館副館長

  他們按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的話, 走香港是最便捷的途徑。所以他們的分析肯定是周恩來總理要走香港。所以當時就是這個一個情況,而且後來我們包租了印度的飛機,這個消息他們可能也應該知道,所以他們就斷定,周恩來肯定是走這條路線的。

  解説:根據外交部檔案館裏保存的當年港英當局提供的調查報告顯示,為了破壞萬隆會議,暗殺周恩來總理,台灣特務組織專門準備了一批定時炸彈。並在香港物色擔當任務的人選。最後以60萬港幣買通了周駒。那麼在中國代表團和印度航空公司已經得到消息,有所戒備的情況下,周駒又是如何把炸彈安置在飛機上的呢?

  同期:徐京利 外交部檔案局副局長 檔案館副館長

  實際上他當時是用一張紙把它包起來了 把炸彈包起來了 包起來他就帶進去了,有時候機場方面對他們這些人檢查還是忽視的,所以當時有人看到他這個東西了,那麼他就説,我這個是一包藥,他就這麼矇混過去了,根據這個飛機的失事以後 不是有三名飛行員倖存嗎,其中有一個是機械師的,他當時是留在飛機上的 大家都下去吃飯,他留在飛機上 最後他倖存下來 據他回憶説 這個人如果拿著炸藥接近飛機的話,只要幾分鐘甚至是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把炸藥塞進去,就完了,所以當時周駒他就是這樣帶進去的,就是用紙包著拿進去了,放完以後他馬上就走了。

  解説:案情很快水落石出,1955年5月18月,中國政府派外交部情報司副司長熊向暉到香港督促港英當局快速破案,逮捕兇手。然而就在同一天,香港警方接到台灣的美國民航公司電話,稱他們在從香港飛來班機的行李艙裏發現一名潛乘者,經過調查此人就是周駒。自此,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兇手和幕後指使者都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後來,有消息説,周駒在蘇聯進行間諜活動時被抓獲並處決,也有消息説,他後來一直躲藏生活在台灣島的某個角落裏。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震驚了世界,也使第一次亞非會議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周恩來總理能否如期抵達萬隆?政治格局的風雲變幻將對會議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代表團又將如何應對這樣的局勢呢?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