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啥叫“70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0日 10:36 來源:CCTV.com

  

編導 李誼

  昨天晚上偶然聽廣播,裏面的女主持人和男嘉賓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小時候的種種記憶,滾鐵圈,跳皮筋,白襯衣,藍褲子……仔細聽來,竟然又是70年代生人的話題,想必廣播那頭的兩位也是“70代”了。同樣的話題如果是在幾年以前聽到,身為“70代”的我肯定會把收音機的喇叭開大,聽得眉飛色舞,再把這些道聽途説拿到朋友那裏賣弄一番。因為那時候我年輕,因為那時候這個話題還很新,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想過啥叫“70代”。

  有關“70代”的討論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在網絡上熱炒了,那時的“70代”們雖然都還未到而立之年,卻已經在掏空兒時的記憶向社會拋售。販賣回憶和夢想僅僅是開始,後來“70代”又以“灰色”的一代,夾縫中求生存的一代自居。好像這一代人的苦最大愁最深。當有前輩在網上對此提出異議,一針見血地指明“70代”的弱點和缺點時,“70代”像受了驚的刺猬,馬上樹起長刺對有微詞者群起而攻之。那時的“70代”真是一個熱門話題。熱得有點走了型,變了味。

  2003年夏天,一位同事的倡議促成了《見證?親歷──生於50、60、70年代》的誕生。最初的70年代本來也由那個同事承擔製作。後來由於他的離開,這個接力棒才傳給了我。身為“70代”的一份子,我對這個話題早有耳聞,最初的創作思路也逃不出兒時回憶的窠臼:共同的遊戲,共同的電影,共同的書籍,共同的愛好勾勒出一個年代生人的共同記憶。

  採訪按照既定的思路開始了,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當我把準備好的一個個問題拋給採訪對象以後,他們的反應並不像網絡上的討論那般熱烈。

  “小時候玩的遊戲……有點記不清了”。

  “你跳皮筋嗎?”

  “跳過……”

  “喜歡的電影?有幾部,名字記著,看電影的經過早忘了。”

  如此問答式的採訪一個接著一個,簡短的回答和忘卻的記憶把我的耐心和信心磨沒了。

  “你就不能講講小時侯看電影時發生的故事,玩遊戲的經過,怎麼都是一句兩句話就説完了?”

  “……”

  面對我沒有禮貌的責問,採訪對象無言以對。失敗的採訪,失敗的問題,失敗的創作思路。

  在閱讀了一系列其他年代生人的文章之後,我開始反思我的創作,一個個問題逐漸地浮現出來:“70代”難道永遠是身穿棉猴,手持紅果冰棍,每天哼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一群長不大的孩子嗎?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當他們面對鏡頭時,卻又講不出來呢?如果不是這樣,“70代”真實的一面又是什麼呢?我該通過怎樣的手法和問題表現“70代”的真實呢?

  後來,一本名為“生於70年代”的雜誌專刊啟發了我。專刊針對幾十位70年代的生人,設置了統一的問題,這些問題裏面沒有一個陳詞濫調,都是圍繞現實生活和將來的走向提出來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設想一下三十年以後你在幹什麼”。雜誌有雜誌的特點,有些我是學不來的,但是我的思路卻一下子被它打開了,記得羅大佑在《光陰的故事》中不是這樣唱的嗎──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羅大佑改變了,“70代”也在改變。看看身邊的朋友和同齡人,有的變成了藍眼圈黃頭髮的恐龍,有的成了衣冠筆挺的海歸,一個個躊躇滿志,最不濟的也是我這樣不藍不白體力腦力一起出賣的電視人了。再拿小時候那一套出來叫賣一是顯得幼稚過時,觀眾不會買帳。二來那也不能代表真正的“70代”,因為真實的“70代”是今天現實生活中的“70代”,是具有歷史縱深感和反差感的一代人。

  《見證?親歷──生於70年代》終於在磕磕絆絆中誕生了。節目做出來後總是與你的預期相差很遠。看過節目的人可能還會問:啥叫“70代”?您問我嗎?我也説不清楚。各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我的節目就是我所感受到的“70代”。

  每個人的心中,也有他所認識的“70代” 。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