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近期熱播

中國戰鷹探秘(第一集)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9日 16:09

  [解説]

  軍事力量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標誌。上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局部戰爭,都是系統與系統之間對抗的高技術戰爭。以高性能作戰飛機對地面目標實施空中打擊,是現代戰爭的突出特點。新中國的戰鷹已經走過了53年的奮鬥歷程,今天他們將如何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現代戰爭呢?

  1945年末的一個夜裏,近百名八路軍戰士,用馬拉著剛剛繳獲敵人的飛機向吉林省通化方向行進。中國人民空軍的早期建設,就是從通化這個日軍遺棄的機場開始起步的。殘垣斷壁的幾棟房子,滿目彈坑的跑道,幾架殘破的飛機,就是籌建人民空軍的全部家當。

  八路軍中的優秀戰士、黨從各地選送來的技術人員、知識分子和國民黨軍隊起義的飛行員一起,開始了人民空軍的艱難創業。他們扛著扁擔,趕著馬車到處尋找甚至追蹤老鄉的馬車,為的是換回老鄉馬車上使用的飛機輪胎。

  起飛是異常艱難的,酒精代替汽油,麻繩代替保險帶,幾乎所有的飛行用品都是代用的。但是這都無法阻擋我們第一代飛行員盼望已久的起飛。

  [畫面]開國大典上,人民空軍第一批飛行員駕駛著我們繳獲、修復的17架各型飛機,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抗美援朝,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

  [解説]


開國大典上毛澤東等檢閱飛行編隊

  1949年10月1日下午四點整,閱兵式開始了。正當威武雄壯的坦克部隊隆隆駛向天安門時,天空中也傳來了轟鳴聲,9架美制P51戰鬥機編隊率先飛了過來,此時廣場上30萬群眾一片歡騰。當26架飛機依次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一代偉人毛澤東深情地望著駛來的飛機編隊,情不自禁地向飛行員揮手致意。

  空軍受閱的飛行員大部分是從國民黨空軍起義歸來的新同志,也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培養的新飛行員。其中有後來成為空軍副司令員的林虎,他駕駛繳獲國民黨的美制P51戰鬥機兩次飛過了天安門上空。

  [同期]林虎 原空軍副司令員

  聶帥他們就看一下,周總理也去了。下面擺著一個桌子上頭擺上紅布,就像檢閱台一樣吧。我們從空中通過,我們九架戰鬥機通過,看著很好很高興。就是這飛機太少了九架飛機,能不能有更多的飛機,説戰鬥機修不出來,修不出來什麼飛機都可以。和南苑飛行隊的領導一起研究,又湊了兩架轟炸機就剛才講的蚊式,又湊了三架運輸機叫C46,又湊了什麼一架通訊機兩架教練機,通訊機就是雙翅膀那種飛行速度比較慢,這樣一共湊了十七架飛機。周總理提出説戰鬥機飛得快,為了增加飛機的數量,你們通過了天安門以後,戰鬥機再轉回去接到教練機和通訊機後邊,它飛得慢一點你轉回去再接上去,這就是二十六架了不是十七架了。

  [解説]

  開國大典的空中閱兵,不但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威風,也使在場參加觀禮的外國記者大為震驚。他們通過電波把這一消息傳遍了全世界。然而,此時的毛澤東和開國元勳們正思考著一個更加緊迫的問題:要保衛剛剛建立的人民政權,我們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必須要有自己的航空工業。1個月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同期]林虎 原空軍副司令員

  是第四野戰軍的第十四兵團機構調來以後,作為空軍領率機關的機構。實際上是1949年的10月份就任命了空軍司令,也就是東北野戰軍原來的參謀長劉亞樓,後來總政的主任肖華做的政治委員。

  [解説]

  1950年12月下旬,毛澤東訪問蘇聯時特意看望了我國派往蘇聯學習的青年學生,葉挺將軍的兒子葉正大對當時的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第一飛機設計室副主任葉正大

  [同期]葉正大:

  我們這幫人都是1948年經黨中央批准,送到蘇聯去學習的。我也把那個紙也拿一張,我説毛主席給你請你給我提個詞吧,毛主席一看(是)葉正大他説從哪個詞開始,他就問葉正大你學什麼,我説我學航空,這專業就對上了,毛主席就寫了一個,就這個紙,建設中國的強大空軍。

  [解説]

  與此同時,一個決定中國航空工業命運的會議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召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副總參謀長粟裕、空軍司令員劉亞樓、重工業部代部長何長工,以及剛從東北調來北京籌建航空工業局的段子俊、中央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的沈鴻。會議的主題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和發展道路問題。


第一任航空工業局局長段子俊和老伴在一起

  [畫面]段子俊與夫人整理回憶錄

  [解説]

  如今已年過9旬的段子俊老人在北京白塔寺附近的一個四合院裏安度晚年,目前他正在請夫人幫助回憶整理那次會議前後的情況。

  [同期]段子俊 第一任航空工業局長

  (周)總理説我們國家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五六億人口這麼大的一個大國,我們的飛機要保衛我們祖國的領空,靠買人家的飛機是不行的,要自己製造要由小到大,由修理到製造,我們的道路要這樣開始。

  [解説]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兩天后美國海空軍武裝入侵朝鮮,第七艦隊直抵台灣海峽。9月15日四萬美軍在朝鮮仁川實施大規模登陸,15天后,戰火已燒到鴨綠江邊。出兵迎戰還是坐視不動?8天后毛澤東下達了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決定。10月19日,25萬志願軍部隊渡過鴨綠江。

  這是一場武器裝備力量極為懸殊的戰爭,美國憑藉著強大的空軍狂轟濫炸,僅入朝20天,就炸毀我軍汽車600多輛,鐵路癱瘓,物資積壓,志願軍戰士飽嘗了我們沒有空軍參戰的痛苦。戰事緊急,美軍攻陷平壤,美機轟炸鴨綠江大橋,志願軍後援部隊受阻,志願軍空軍急需飛機,急需奪取制空權……

  此時在北京,周恩來主持召開的關於創建航空工業的會議上做出了一項重大決策,就是依靠蘇聯援助建設自己的航空工業。

  為了支援志願軍抗美援朝,家家戶戶動員起來,全國各界人民的捐款總價值相當於3710架飛機。這架米格15飛機就是當年著名藝術家常香玉捐送的。

  1951年3月,朝鮮天空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年輕的戰鷹。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林虎

  [同期]林虎 原空軍副司令員:

  過去我們打地面戰鬥我們參加很多,這個空戰究竟怎麼打,我們飛行員才飛了六十個小時,最多的像我們這算老一點的飛行員也就百十個小時,而美國的飛行員至少飛了三千個小時,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飛行員。因為它投入空軍一共投入了一千一百多架飛機,我們當時兩個旅就是三旅四旅,一共多少架飛機不到二百架飛機。在1月29號第二次作戰,擊落了一架擊傷了一架也是李漢,這就是空軍英雄們第一個打開了空戰怎麼打,你別看這幾架飛機鼓舞了全軍的士氣。

  [解説]

  兩個月前,由周恩來授命團長何長工,團員段子俊、沈鴻前往莫斯科的三人代表團,去完成一項關係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命運的重大使命。

  [同期]段子俊 赴蘇談判成員

  1月9號到達蘇聯,到飛機場接他們的是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葛羅米柯十分熱情把他們送到賓館安頓下來。當天晚上他就叫何部長到他家裏去談話談了三個小時。

  [解説]

  這次談判是在周恩來的密切關注下進行的。1951年10月30日兩國正式簽署協定:蘇方答應援建我國6個修理廠及其所需技術資料、設備、材料、配件等,並派遣專家、顧問來我國,支援總金額為3000萬舊盧布。這次赴蘇談判,爭取到了蘇聯對中國航空工業建設的援助,對於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1年6月29日,在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是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空軍將"東北航校機務處第五廠"正式移交給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也就是這一天,我國重要的殲擊機研製基地--瀋陽飛機製造廠誕生了。

  [同期] 王泮久沈飛公司史志辦主任:

  這個位置就是東北航校機務處第五廠進入生産區的廠門。當時解放軍站崗就在這個位置,往前走這些廠房都是當年的老廠房。

  [解説]

  在此之前,由於抗美援朝戰事的緊急需要,五廠已開始從事飛機裝配與修理工作。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蘇聯政府向我國提供100多架新式噴氣殲擊機米格15比斯等成套部件,由五廠組織裝配、試飛,讓飛機以最快速度投入戰鬥。著名戰鬥英雄王海、李漢等都曾駐防在五廠的機場。李漢就是駕駛該廠裝配的米格15,一舉打下美國的F84戰機。

  [畫面]航空博物館 展出的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戰功的部份戰機


  [解説]

  這些機身上留有紅星的飛機,是那場戰爭中,我年輕的人民空軍飛行員駕駛的立下赫赫戰功的部份戰鬥機。這些實心的五星標誌被擊落的敵機,空心的五星標誌被擊傷的敵機。王海.趙寶桐.李漢.張積慧等,成了連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都聞風喪膽的志願軍空軍英雄。然而戰爭是殘酷的,在激烈的空戰中我們的飛機也有傷亡。

  [同期]吳克明 志願軍空軍飛行員

  以前我們有個團長叫李榮泰,他的飛機被人家打了56個窟窿56個子彈,那時候已經很多了因為飛機到處都是傷,但是我們那團長還是駕駛著這個飛機回來的,當時修理都是我們自己修理,像這樣打受傷的在外廠已經修理不了要拉到後方來修理。

  [同期]沈飛老工人白雲鵬:

  這個飛機就等於咱們機床大修了一樣,但是沒有什麼破壞的像把機尾打壞了或者把機肚子打壞了這現象沒有。

  [解説]

  由於戰事緊張,飛機赴朝參戰頻繁,耗費大量副油箱,因此自行研製副油箱的任務交給了五廠。在既無圖紙,又無工量夾具的情況下,五廠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參加試製。至1951年5月,共生産了近萬個副油箱,最高日産達一百多個,保證了戰事的需要。他們在鋁材缺乏的情況下,曾採用白鐵皮製成了數千個副油箱,這在世界航空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我國租賃蘇聯的修理列車模型

  戰爭的激化,使飛機修理的範圍更加擴大,1951年5月,我國向蘇聯租賃的"修理列車"抵達瀋陽。這兩位70多歲的退休老人,見證了當年修理列車開到瀋陽飛機製造廠時的情景。

  [同期]沈飛退休老工人黨維發:

  當時蘇聯火車工程車就停在這個位置。

  [同期] 沈飛退休老工人翟景慧:

  一共有十節上面有不少工作臺和機器,有蘇聯的軍隊在上面工作。

  [解説]

  修理列車上有蘇聯的技術人員和工人150多名以及配套齊全的修理設備。

  [同期]沈飛退休老工人黨維發:

  我們就在另外一個就是沒有設備的車廂裏面學習。有時他給咱們做一個表演就看結構哪個地方壞了,怎麼修理做了表演。

  [解説]

  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瀋陽飛機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很快掌握了蘇式飛機的修理和零備件製造技術。在建廠後的6個月內,就修理了38架各型蘇式飛機,105台各型發動機。

  我人民空軍年輕的飛行員駕著蘇制飛機,狠狠地打擊了美機並成功地遏制了美軍的空中優勢。

  到朝鮮戰爭結束時,我志願軍空軍取得了擊落敵機330架,擊傷敵機95架的輝煌戰績。

  1954年4月21日彭德懷、李富春要求航空工業在年內實現由修理到製造的過渡。就在72天后的一個下午 ,一架嶄新的飛機矯健地飛上藍天。這架飛機,就是南昌飛機廠仿製的蘇聯雅克18螺旋槳教練機。也是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飛機。同年8月1日,毛主席給南昌飛機廠全體職工發來了嘉勉信,祝賀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勝利上天,稱"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初教5,是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走向製造的里程碑。

  [畫面](字幕)航空博物館

  [解説]

  如今收藏在航空博物館的這架飛機,就是當年我國仿製的第一架螺旋槳飛機,雅克-18飛機。


聶榮臻元帥為我國仿製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殲5飛機)剪綵

  這架編號為"中0101"的戰鬥機,就是我國首次仿製成功的米格17F噴氣式殲擊機。1956年7月19日這架飛機在瀋陽試飛成功,它改寫了我國不能製造殲擊機的歷史。9月10日,聶榮臻元帥親自參加祝捷大會,併為慶祝新戰機試飛成功剪綵。

  殲5飛機成為當時我空軍的主戰機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製造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之一。但是,中國航空工業要建成獨立自主的體系,要自立於世界航空工業之林,就必須自己設計自己的飛機,建立起自己的航空科研體系。

  1956年8月2日,航空工業局下達命令,分別在瀋陽飛機廠和瀋陽發動機廠建立飛機設計室和發動機設計室。

  [同期]設計室副主任葉正大:

  第一設計室開始組建的時候二三百人,都是年輕人。徐舜壽同志、黃志千同志在英國參加過一段飛機設計工作,但是把飛機研製出來搞一個全過程的誰也沒有經驗。那麼大夥都摸索著設計室成立了,第一個設計什麼飛機大夥討論了很久。

  [同期]第一設計室氣動組組長顧誦芬:

  交代給我的任務就是設計飛機的機翼跟進機道,還有尾翼等等。這些外型確定什麼樣的氣動力最好由我來負責,當時我因為自己學的。

  都是螺旋槳飛機的事,你要轉到噴氣要看很多東西,當時材料也不是很多,但你得一步一步學當時接受任務是負責氣動部分和機翼。

  [同期]設計室設計員吳正勇:

  這就是那時候用的大家都用,為了別弄錯了自己把自己的名字貼一個標記貼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有時就看格,過一個半格就估它個0.5是不是,三分之一格就估個0.3,到底就是粗略地計算準確計算就用計算機,那時候也沒有這種電腦,手搖計算機一搖等著結果。反搖,然後就是靠那個算精確數據。

  [解説]

  吳大觀時任發動機設計室主任,他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大航空係,後來到美國進修實習。1949年投身我國航空工業籌建工作。

  [同期]發動機設計室主任吳大觀:

  一定要想方法搞出自己的飛機和發動機來,但是有一條我們這個發動機從活塞式發動機改變成為噴氣式發動機,那是一個最大的革命。

  [同期]

  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先做燃燒室的實驗,我們做一套實驗設備試驗我們的單管燃燒室。

  [同期] 王燕明時任廠團委書記:

  當時黨委提出的口號是,大幹一百天把我們自己設計的這架飛機送上天。大家幹勁很足,有的青年幾天晚上不回家,幾天不睡覺。當時大家的思想就是一條,就是為祖國的航空工業貢獻點力量。

  [同期] 瀋陽飛機製造廠工人曹永歧:

  當時接到這個任務以後我們有這麼一個心情,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台自己設計、自己試製、自己飛行的飛機,時間比較緊我們就24小時不間斷地不離生産崗位地進行生産。

  [同期] 瀋陽飛機製造廠工人鄔春發:

  當年我們做殲教1的木制樣機就是用這銑床做的。雖然現在看來銑床是比較落後,當時還是很不錯的設備。我們就是用日常的木工工具,一般的帶鋸什麼的還有一些手工的工具。

  [解説]

  鄔師傅向我們介紹説,每架新機型試製之前,必須按1:1的尺寸先做一個木制樣機。然後把飛機上所有的部件裝進去進行測試,檢驗這架飛機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當年他們就靠手工完成了"101"飛機的木制樣機。

  毛澤東非常關注航空工業的發展,1958年2月12日正當人們緊鑼密鼓地研製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教練機的關鍵時刻,他親自來到現場視察。

  [同期]原黎明廠總工程師程華明:

  一看起來他興趣很廣泛什麼都問,問葉片為什麼鬆動,我説葉片鬆動需要這麼鬆動,離心力一轉起來它就抓緊了。

  [同期]瀋陽飛機製造廠退休工人劉智淵:

  當時我在車間正在工作臺上幹活,突然抬起頭來以後毛主席來到我的身邊,伸出手來以後我説我們幹活人的手都特別臟,我往身上蹭一蹭再和(毛)主席握手,以後大夥都想和毛主席握手。

  [同期]時任瀋陽飛機製造廠車間黨支部書記王成林:

  我們車間幾百人當時就都涌過來了,在這個時候我們下邊的車間也都往這邊涌,人越來越多都爭先恐後地擠著跟毛主席握手,毛主席都和工人握手那時候確實積極性、主動性意氣風發,尤其是見到毛主席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感受。

  [同期] 瀋陽飛機製造廠退休職工林洪太:

  那個時候幹活兒,苦是苦點,但是樂呀,那個時候就是一心一意,就是給咱中國爭口氣。就是去幹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

  [同期] 瀋陽飛機製造廠原照相室主任吳寶德: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殲擊機(殲教1飛機)拉出廠房

  第一次生産飛機,過去咱們國家(別説生産)飛機,連自行車也很難。廠裏當時就有一台轎車,這轎車給我用,我拿著照相機都裝在裏頭,我照完了往回跑(沖洗),黑天白夜地幹,那要求24個小時都得幹,工人都在那兒加班。

  [資料影片]《早送銀燕上藍天》中的熱火朝天的現場段落,到試飛前的一刻。

  [解説]

  我國第一次自行設計製造的噴氣式殲擊機,殲教1飛機終於被拉出了廠房,這是全體設計人員與工人師傅們用了一百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過一會兒它就要試飛了。所有的設計人員和職工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他們把所有付出的努力都集中到這架剛剛誕生的戰鷹上,期待著它出色的表現,它能飛起來嗎?

(編輯:李菁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