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近期熱播

二十五年流行語(一)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2日 13:30

  電影《頑主》片段

  對不起,我來晚了。我緊趕慢趕還是遲到了,等半天了吧?沒關係,反正我等的也不是你,你來不來都一樣,你等的就是我,不過你自己不知道就是了,今天除了我就沒別人再來了。

  解説:這部拍攝于1988年的電影,講述了三個年輕人開辦公司的種種故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下海經商成為了一種時尚,當時社會上有句順口溜,真實概括了這種潮流:"十億人民九億商,最熱當是公司熱"。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趙永莊離開了讓人羨慕的工作單位,加入到了下海的大潮中。

  關鍵詞 ——下海

  同期:趙永莊

  我記得非常清楚,是1987年的6月,我覺得我非常清晰,眼前就有一條路,那麼就是做企業,下海,從此就走上了企業管理、物業管理這個路,一直做到現在,做了17年。


  解説:趙永莊,中國獲得國際註冊資産管理師稱號的第一人,中國最早進軍高檔物業界的企業家。小時候的趙永莊夢想做科學家,然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鄉大潮卻改變了她的命運。1973年,15歲的趙永莊放棄了高中學業,也放棄了自己幼年時的夢想,從重慶來到雲南做了知青。五年的插隊生活,曾經讓她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趙永莊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四川大學,四年大學生活後她被分配到國家科委,來到了北京。

  同期:趙永莊

  因為我從小就特別想當科學家 那個時候就比較天真和單純 以為到了國家科委 就可以接觸很多科學家 也許會離科學更近一些 就是本著這樣一種 比較幼稚的想法分到北京的 1982年2月

  解説:有了讓人羨慕的工作單位,趙永莊本以為自己會這樣一直幹下去。然而在一次會議上和科學家錢學森的偶遇,卻再次改變了她的命運。

  同期:趙永莊

  那是1986年,我在中國科協的時候,當現代管理研究中心的辦公室主任。我們組織了一次全國交叉科學學術討論會,其中有自然科學方面的巨頭,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我跟錢老在閉幕的宴會上坐在他身邊,我就跟錢老有一段對我的人生有很重要意義的一段對話。

  我就説,錢老,我非常崇敬您,從小就想當中國的女錢學森,因為我數學很好,但是後來15歲初中沒畢業就下鄉了,就當不了科學家了。現在才有幸坐在您身邊。他就説,其實中國不缺少科學家,中國缺少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産力的企業家,企業家是推動社會財富最活躍的細胞。他當時這段話是不經意的,很緩慢的,但是一字一句都叩在我的心上,當時我就特別振奮,真有一種我終於找到路在什麼地方的感覺。

  解説: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下海"使一部分敢於吃螃蟹的人率先富裕了起來,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在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職業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廚師…… 最後才是科學家、醫生、教師。"修大腦的不如剃頭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儘管如此,人們的就業觀念在當時依然是:"一國營二集體,不三不四幹個體。"趙永莊選擇離開機關,下海去企業,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

  同期:趙永莊

  當時(20世紀)80年代,很多下海的,的確都是一種無奈。而我呢,確實在機關也很有前途,但是我就感覺到,就是一個是我的性格,我希望接受挑戰,一個是我已經意識到,未來社會它就要朝經濟、朝市場這個方向去發展,個人的發展必須跟國家命運、時代的發展應該要同步,你才能夠找的到自己最佳的位置。

  解説:一個人,一句話,改變了趙永莊整個人生。在和錢老見面後的三個月,1987年9月,趙永莊就來到了現在的賽特集團的前身,中國國際科學中心公關部當起了經理,負責物業管理。但是搞企業和坐機關畢竟不同,走馬上任第一天,在和客戶的見面會上,20多個外國客戶就集體給了趙永莊一個下馬威。

  同期:趙永莊

  我記得有一個40來歲的中年女性,她叫凱溫斯基,是一個美國很大的國際諮詢公司的中國總裁,站起來就説,趙小姐你説能夠給我們提供好的服務,你過去管過大樓嗎?你提供什麼服務?我真沒有想到,第一次面對這麼多外國朋友,而且得到的是這樣一種不信任,所以我當時一時有點語塞,不知道説什麼,但是很快就鎮靜下來。

  見面會是12月28日,她説現在已經是這麼晚了,還沒有暖氣,你看我們都穿著棉襖上班,如果説你們還不給我們供暖氣,我們就要在《華爾街日報》、在東京的《朝日新聞》、在香港,都説的非常具體,《大公報》、《文匯報》上我們就要登,在北京的高檔寫字樓,冬天還要穿棉襖上班,都沒有暖氣。一説 對我就非常大的震動,當時我一拍胸脯,放心,在一個星期之內解決。

  解説:克服重重困難,趙永莊終於在許諾期限的最後一天,給賽特大廈供了暖。第一次的成功不僅使趙永莊得到了客戶的承認,也讓她對自己繼續在這條下海經商之路走下去充滿了信心。在賽特工作5年後,趙永莊又來到北京保利大廈繼續物業管理的工作。1997年,已經在物業管理界頗有名氣的趙永莊突然提出辭職,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

  同期:趙永莊

  我考慮到我做了五年保利、五年賽特,做的都比較成功,重要的原因是兩個大集團的背景,而且他們都很支持我,我也想自己到海中去闖一闖,換一種體制究竟是怎麼樣?就是為了換一種體制、練練自己,就這樣就下來做了。

  解説:現在,有17年物業管理經驗的趙永莊,已經在中國的物業管理界有了舉足輕重的位置。2000年,在美國舊金山,趙永莊獲得了國際物業管理協會頒發給她的CPM,也就是國際註冊物業管理師的證書,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這個稱號的人。

  同期:趙永莊

  我覺得我很幸運,下鄉趕上了是幸運,高考趕上了也是幸運,下海趕上也是幸運。跟時代發展是同步,我雖然是偶然的機會,選的物業管理這個行業,我在想無論是做什麼行業,只要有一種精神,堅韌不拔 、克服困難的精神,都是能夠做好的。

  解説:從下鄉到下海,趙永莊的人生經歷正是國家幾十年間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反映。下海這個原本普通的詞彙,也因為時代的發展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不僅對於趙永莊,對於所有下海的人來説,下海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的生産力,也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

  解説:改革開放十幾年間,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過程中,曾經讓人羨慕的鐵飯碗卻變成了泥飯碗。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們的生活中又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下崗待業人員 。


  關鍵詞 ——下崗

  1996年《秋天的故事》片段

  解説:這是八年之前的孫桂華,是瀋陽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被稱為"護嫂"的急救基礎服務員。當時孫桂華剛剛來到這裡做護嫂,因為怕見血,足有20多天沒有睡好覺。如今八年過去了,當年和孫桂華一起工作的15名護嫂,還有4人依舊在這裡工作,今年49歲的孫桂華就是其中一個,現在的她已經能熟練面對一切。

  同期:孫桂華

  護嫂這工作也不是人人都能幹,來的時候咱們也是總是更新,要是幹的稍微不好一點,大夥有反映或者是患者投訴了,我們就得回家,所以也經過好幾個回合才適應,你看咱照那相,一批一批也換了不少新人。

  解説:1996年隨著在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大批國有企業的職工下崗待業,當時在瀋陽市鑄機廠做鉗工的孫桂華,也成為下崗人員。

  同期:孫桂華

  我是1995年11月末下崗的,當時宣佈廠子不行了,大夥都先回家,以後要好的話就回來,不好的話你就自謀職業去吧。當時我一聽,腦袋轟一下就完了,那時我愛人也在家 也下崗了,我也下崗了,正好那時候還趕上孩子上高中,眼瞅著要考大學,當時難受壞了,回家就逼著我愛人,哎呀沒告你,哭了好幾回。

  解説:和許多人一樣,下崗之後的孫桂華也經歷了一段痛苦的過程。為了維持生計,孫桂華曾經在瀋陽的五愛市場賣過麻花,賣過雪糕。但是這並不能改善家裏的生活條件。正在她徬徨無奈的時候,瀋陽醫大首次招收急救基礎服務員,給來看病的患者做導診。就這樣孫桂華報了名,開始當起了護嫂。

  同期:護士長

  下崗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他們主觀上特別想找一份工作,來及時緩解心理上的這種壓力,或者是生活方面的一些困難,所以他們主觀上努力,又加之他們經過多年企業的一個素質的教育,那麼我們醫院又缺乏像這樣的人,因為病人有病,特別是我們的急診,在心情特別焦慮的這種情況下,一般的年輕人,沒有一些生活閱歷的人,也很難勝任這個工作,所以就覺得方方面面這樣一綜合,就覺得下崗工人或者是下崗這些同志,是我們醫院做這方面工作的最佳的一個人選。

  解説:中專畢業的孫桂華,也曾經是工廠裏的技術人員,現在做了護嫂,在碰到朋友和熟人的時候,她也會覺得不好意思。

  同期:孫桂華

  剛開始幹的時候是覺得不太好意思,單位不少人也來看病什麼的,一開始就躲,不好意思,那是咱單位同事,我得上那邊幹活去,你們過去一下子,我也不好意思,現在無所謂了,現在我覺得好像是下崗的越來越多,像我這樣能找到工作的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解説:護嫂工作實行的是站立式服務,除了引導病人看病就診,還得推著急診車跑前跑後,一天下來腰酸腿疼。儘管工作很辛苦,但是孫桂華卻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從1996年的2月份來到急診室,到現在已經整整八年。儘管收入並不多,但是有了這份穩定的工作,孫桂華一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現在,孩子不僅上了大學,還念了研究生。1997年,孫桂華一家還離開了住了多年的小平房,買了房子,住進了新家。

  同期:孫桂華

  那時真有點覺得天真的塌下來了,我幹什麼去呀?那時侯確實很痛苦,我現在一想起來,真的,現在不是挺好的嗎?雖然下崗了,但是再出去找一個工作,適合自己幹的,現在不也挺好,一樣過來了,我現在什麼也不差了,吃、穿、房子什麼都有了,不也挺好嘛?

  解説:在這八年中,最早一批的護嫂中有的人走了,也陸續來了新的護嫂,而孫桂華一直塌實的監守著這份工作。在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下,一直忙碌不停的孫桂華,現在也會抽空設計一下未來的生活。喜歡旅遊的她,希望自己再能多攢些錢,出去轉一轉,玩一玩,看一看。

  同期:孫桂華

  從精神上,從自己生活上,確實都有挺大改觀,到這兒來我覺得雖然挺緊張,但是我覺得挺充實,如果要是醫大沒有年齡限制的話,我還會幹下去。

  解説:也許只有真正下過崗的人,才能夠理解下崗意味著什麼,才能夠珍惜再次找到的工作。不僅對於孫桂華,對於所有那些下崗之後又重新就業的人們來説,下崗意味著過去的結束,同樣也意味著新的開始。

  同期:護士長

  這些護嫂剛開始下崗的時候,可能心情非常的不好,但是通過自己的自身的努力,又找到新的生活的開始,特別是我們現在護嫂工作,得到了社會上的普遍承認,她們自身價值又得到了近一步的體現,因此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再尋求一種新的生活,這並不是一種夢想,而是可以變成現實。

  解説:八年之間,瀋陽醫大的護嫂隊伍已經遠近聞名。而護嫂們也是來來走走。現在又有一些新的下崗人員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她們自強自立,吃苦耐勞,開拓出下崗之後的又一個新的人生。

  字幕:從2001年起,下崗政策和失業政策並軌,企業下崗職工將按國家規定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下崗也成為了歷史名詞。

  解説:如果從1847年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容閎赴美留學算起,中國的留學史已逾百年。26年前,鄧小平在清華大學的一次講話中指出,要大力推動人才留學,此後更多的學子開始飄洋過海,去異國他鄉尋求知識和財富。

  而僅僅是在十幾年後,這些當年迫不及待出國的學子們卻又爭先恐後回到了祖國。從出國熱到回國熱,有人給這個回歸過程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從洋插隊到海歸。

  關鍵詞——插隊到海歸

  1992年電影《大撒把》片段

  解説: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學子出國求學熱也隨著開放的深入急劇升溫。這部1992年的電影,故事的背景正是這股出國熱,許多人就像片中的人物那樣,歷經週折才踏上飛往國外的飛機。然而,就在1996年左右,當年這些留學人員,有許多卻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大批留學人員開始回國,在當時的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同期:徐小平

  因為我出國相當早,但是1995年底回來,1996年回來,其實也不算太早了,但是事實上,從大規模的留學生回國,恰恰是從1996年開始的,因為我回來以後半年,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 就做了個節目叫《歸國潮》,我是裏面的被採訪對象之一,其實當時歸國潮剛剛是第一波浪花,到了今天以來,寫歸國潮已經沒意義了,因為歸國已經成為一個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


  解説:徐小平,當年新東方學校諮詢處的主任。1996年,在國外生活了近十年的徐小平作為海外留學人員,也在當時的回國熱中回到了祖國。而在九年前他辭去北大教師的工作,離開中國時,卻並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一天。

  同期:徐小平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時候,怪的很,好像我們人生只有兩條出路,一個是從政就是做官,或者搞行政,一個是搞學術,除此以外就沒有選擇,雖然人們在談下海,人們在談做倒爺,但是實際上一個大學生,一個大學老師,或者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在現實當中得到什麼東西,其實非常迷茫,所以我想 如果説一句話説明為什麼要出國的話,對個人前途的迷茫困惑,而這種感覺是跟當時中國社會的迷茫和困惑是完全一體的。

  解説:帶著迷茫,1987年的年底,徐小平離開了北大校園,來到了美國,開始了美國夢的追尋。在國外的近十年,做過老師,也做過生意,但是徐小平總覺得這樣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同期:徐小平

  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在西方媒體上掀起了一股熱潮,一時間,報道中國正面的發展的積極的消息突然之間出現了,一時間中國熱在西方興起,那麼同學朋友們從積極要出國,不想在國內呆著,瞬間轉變了,許多人都在説,我在做了個什麼公司,我在搞了個什麼企業,這時我意識到,我的出路應該在國內,我的發揮才能的地方應該在國內。

  解説:1992年,徐小平第一次回國探親,到了上海,當時的上海是一片建設的繁忙景象。在這裡,徐小平遇到了他的北大同學。同學突然之間做生意發財了,這對徐小平的衝擊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同期:徐小平

  他們買了汽車了,雖然我在國外也買汽車,那只是1000美元的爛車,可是他們在國內買的汽車,再爛也是幾十萬人民幣,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後,中國的年輕人、中國的有能力的人,走在改革開放前面的人,實際上已經展示了那种經濟發展的力量,中産階級,而這種東西本能的又召喚著我,所以(朋友)説 小平回來,咱們一起搞個什麼公司,就回來了。

  解説: 由於種種原因,徐小平的第一次回國創業失敗了,但是他卻感到了中國的無窮機會。這也堅定了他再次回國的決心。

  同期:徐小平

  1994年我去加拿大之後,我是發誓要再次回來,等到1995年底俞敏洪去訪問溫哥華的時候,俞敏洪的新東方當時已經相當好了,那麼一見面幾天幾夜聊過之後,他是1995年底的,我記得是12月28日,元旦前兩天回來的,那麼我是1996年1月15日,元旦後的兩個禮拜我就回來了,改變了我個人的歷史,當然也協助新東方創造了歷史。

  解説:俞敏洪,新東方英語學校的初始人,徐小平在北大時的同事。在他的鼓動下,徐小平第二次回到祖國,在新東方做起了出國諮詢。回來兩個月,從早上8點開始講,一直到晚上9點,在國外積蓄10年的積累,一下在新東方諮詢處得到爆發,徐小平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價值。1998年,徐小平和他的同事們又提出了"彩虹計劃",希望有更多的海外留學生回到祖國。

  同期:徐小平

  太多的學生滯留在國外,那麼中國的機會又在向這些人招手,這個時候我們提出彩虹計劃,其中的實際行動是,我和俞敏紅到哈佛、耶魯進行了一次訪問,都和中國學生見面、演講,講的主題是"中國機會",那麼我們講的這個中國機會,要知道是比政府官員去更加有説服力。

  因為為我們本人就是中國機會的見證人,俞敏紅沒有出過國幹的這麼棒,徐小平在國外混的不怎麼樣,幹的也不錯,那麼大量的留學生都找到自己的人生歸宿了,那麼你為什麼不回來呢?

  解説:彩虹計劃在當年就取到了效果,1999年夏天徐小平就接待了十幾撥從哈佛回來的學生,打算回國創業。

  同期:徐小平

  出國熱會繼續,回國熱會繼續,最終這種回國出國成為人才的一個普通的正常的交流,這就好象在1983年、1985年的時候 一個人從北京來上海,從上海到北京一定要費掉你九牛二虎之力,你才能辦成功,但是今天這個人才流動已經不是新聞了,那麼人才的東西方的流動必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家常便飯。

  解説:十七年前,徐小平帶著迷茫離開中國去美國尋夢。十年後,他卻帶著滿腔的熱情回到祖國,尋找人生的價值。從迷茫到堅定,無數的海外學子也經歷了和徐小平一樣的心路歷程。今天,隨著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光明前景和一系列優待留學生措施的出臺,越來越多海外學子更看好祖國的發展,回國成為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的選擇。

(編輯:李菁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