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空巢老人"心理實錄

  解説: 所謂"空巢"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後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就像小鳥遠走高飛一樣,巢穴中再也沒有嗷嗷待哺的雛嬰了。我國2000年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戶佔全國家庭戶總數的1/5,其中"空巢家庭"戶就佔到了近1/4。

  同期:報告文學作家 曲蘭

  我們每一個人到老年都要面臨這四大災難,老年災難,這四大老年災難就是:一個是貧困、還一個是疾病、還一個是喪偶、最後一個就是邊緣化,我們很多“空巢老人”實際上就等於是“現代魯濱遜”一樣,他實際上是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得不到社會及時的關注,那麼他們一旦出現問題,比如説他們一旦得了疾病,甚至家裏水管暴了,就這樣一點事情的時候,他們都無法處理。

  解説:曲蘭雜誌社編輯,從2000年開始撰寫有關“空巢老人”的報告文學,對於“空巢老人”的生存狀況有著最為直接的調查。

  同期:報告文學作家 曲蘭

  我覺得就是“人”這個字,它更多不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它更多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這麼一個“人”,那麼就是説,他們一旦與世隔絕了,就跟那個魯濱遜一樣,他一旦被圍困到一個孤島上的時候,實際上他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就不存在了。那麼我們很多高齡老人實際上他就是被防盜門,關到一個固定的一個小天地裏,我採訪很多“空巢老人”家裏,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家里落滿了灰塵,他連打掃的能力都沒有。

  解説:在撰寫關於“空巢老人”的報告文學《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一書時,曲蘭就碰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比如説有個老人他們家,落滿了灰塵,但惟獨有一趟腳印是通到窗前的,我走到窗前一看,下面是一個幼兒園。我在書裏也寫到了,這個幼兒園在當初搬家的時候,正在忙亂的時候,突然串出一個老頭來阻止他們搬家,當時這個園長非常不理解,我們正在忙呢,我們搬家跟你也沒有關係呀,你為什麼在這搗亂?後來我到他們家我才發現,這實際上是老人惟一的樂趣,他每天就是在這個窗臺上看孩子們又吵又鬧,看到父母們把孩子們送到幼兒園來,現在這個幼兒園搬走之後,老人每天只能看著幼兒園裏面的攀登架靜靜地立在那裏。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這個,一個內容沒有了,也許這個幼兒園搬家對於任何一個居民來説都不是一個事情,但對於他就非常重要了,因為這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

  解説:曾有社會學者説在現代社會,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因為成本太高了,如果老人生病,兒女們想24小時守在老人身邊幾乎不可能,因為競爭很激烈,時間幾乎成了他們的稀缺資源,而這一切的"空巢老人"們又能否理解呢?

  同期:張麗娜

  張:我理解,有時候老伴他有時候嗔著孩子不來了。我説現在工作跟原先不一樣,原先鐵飯碗,現在你不要點強,你不增加點學歷或者怎麼著,將來你對工作,將來他們的孩子,以前我們老大那會,上學學雜費一年才二塊錢,現在孫子一報名就是600多,將來以後他們怎麼弄呀?就只能靠單位,我理解他們。

  同期: 張鳳鐸

  張:閨女不容易,閨女也不容易,確實不容易,我倆閨女全這樣,照顧自己的孩子,照顧自己的這個愛人,她在家裏也不容易,我呢,不管是什麼樣的條件,我儘量,我從我心裏能幫孩子就幫孩子,雖然他們結婚了,成家立業了,我也是這樣,我也這麼想,不願給他們添麻煩,孩子這老接我説讓我上他們那去,我幾乎一年去不了一次,一年去了一次就算不容易了。

  記者:為什麼不去,這麼想姑娘?

  張:我想姑娘是想姑娘,我腦子裏有一個老習慣不好,不願意給孩子添麻煩。

  同期:報告文學作家 曲蘭

  這是一個特別現實的,而且是很多家庭面臨的這麼一個無奈的問題,比如從子女來講,他們可能確實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經常守在父母身邊,有一個調查,我在這本書裏面也寫到,就是説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是50年前的25倍,就是他的競爭壓力比過去大得多,那麼他回到父母身邊的可能性就更少,他時間成了一個稀缺的資源了,那麼從父母來講,其實他們也很能理解,很多父母是認為,我不能生病,我不能麻煩子女們經常來看我,這樣就會影響他的事業,影響他的前途,從兩方面來講這個“空巢”的問題就越來越嚴重。

  解説:"父母在,不遠遊",作為張老夫婦和高阿姨的兒女,他們也十分能夠理解父母的這種心情,許多子女在選擇居住地的時候也考慮到與老人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即從兒女家送一碗湯到老人家以不涼為宜,以便隨時關注老人的健康。

  同期:張女、女婿

  記者:您家住的離這面遠嗎?

  張女:不遠,就在石佛營那兒。

  女婿:從這到我們家那大約有二三公里,也就這樣。

  記者:老人在這邊有可能姑娘、兒子不在身邊,是不是更應該注意一下他的健康,有沒有什麼措施?

  女婿:確實是從這方面引起注意了,因為老年人了嗎,歲數一天比一天大,而且在我爸這種病就算急病,比較急,一發作那確實,隨時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在這方面呢,反正一方面就是就是採取的措施,一方面就是經常聯絡,詢問詢問病身體情況,經常打電話,經常打電話,再一個就是確實相對來説比以前來的頻繁,也看看和老爺子聊聊天,溝通溝通有時候,他心裏可能外頭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也好,不好的心情也好,這樣一聊這個就化解了。

  同期:報告文學作家 曲蘭

  還有很多“空巢老人”我採訪他們的時候發現,他們實際上恐懼感特別深。他們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種長期的恐懼當中。

  記者:這種恐懼感是什麼樣的?

  曲蘭:這種恐懼感我覺得主要是對疾病和自身能力喪失的這種恐懼。

  解説:對於"空巢老人"而言,他們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節假日和子女們的團聚了。

  同期:張麗娜、張鳳鐸、高素玲、張女、女婿

  張麗娜:在有條件之下或者有時間之下吧,甭管大家是有活沒活、有事沒事,大家看看,那就是希望他們過來。

  記者:每到逢年過節,姑娘、姑爺、外孫子、外孫女來看您的時候,還沒進到家門的時候,你從腳步聲能聽出來誰是誰嗎?

  張鳳鐸:這個孫子一來呀,就跟砸夯子似的,這沒錯兒。這小孫女一來,小孫女也得學會那種雄赳赳氣昂昂的,她畢竟是女孩,她畢竟是女孩,能聽出來,我説開門吧,我説孫子來了。

  記者:孩子們來的時候,您是什麼心情?

  高:提前頭一天就準備,就準備給人做,買好了,做吃的了。特興奮。就這一個人,平常在家弄,我就不愛做了。我就懶得做這個飯。一個人做飯也沒有什麼意思,做什麼呀?怎麼做?做多了、多了,一做就得多,所以有的時候,就不太愛做。

  記者:姑娘們帶孩子們一塊回家來看您的時候,是不是也等於説是您的一個節日?

  高:啊,他們一來可不嗎、就改善了,我做飯有勁了,自己做飯就沒勁。

  記者:那麼多人一下來也挺累的?

  高:反正也忙了,累是累點,也高興,反正就是這。

  記者:帶孫子、孫女的同時,您是不是覺得自己忙起來特滿足?

  張麗娜:對、沒錯。

  記者:就是感覺老人還是對咱們不管是兒女們還是包括孫子們都特牽掛。

  張女:對。

  女婿:這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解説:一方面是父母“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一方面是子女心有餘而力不足,究竟誰來關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成為社會的矛盾之一。

  記者:您覺得這種“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是一個什麼樣的原因産生的呢?

  我覺得這是一種咱們國家一種特殊的現狀造成的,就是説咱們國家一直是以一種傳統養老的一種方式,到現在傳統的養老的這種方式,實際上現在已經很難再維持下去了,是一個像西方國家一樣,就是像社會養老轉變的這麼一個過程,而我們國家的這個社會保障體系又沒有形成,社會養老又沒有形成規模,於是大量的空巢家庭出現,那麼我覺得以後這個“空巢”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今後都是獨生子女了,而他們這些獨生子女他們可能走的更遠了,因為現在經濟都全球化了,那麼孩子們守在身邊的可能性又更小了,這樣我們,演習傳統的養老方式實際上已經不可能了。

  解説:有許多"空巢老人"由於長期緊張而有規律的生活,突然進入鬆散的、無規律的生活,使他們産生了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表現為悲觀、社會交往減少,甚至出現失眠、乏力、心率失常等軀體化的症狀,更為嚴重地還會出現自殺和犯罪的想法和行為。而高阿姨在經歷了四個女兒相繼離開家庭和老伴的病逝後,卻找到了平衡自己心理狀態的好辦法。

  同期:高素玲

  記者:姑娘陸陸續續長大出去之後,老人其實特別怕一種寂寞。

  高:對,我還沒像別人似的寂寞得那麼厲害,因為我一直沒有閒著,沒在家呆著。

  記者:那您都做點什麼?

  高:一直上著班呢。

  記者:您現在還上班嗎?

  高:現在還上班,我現在地下室四門,殘疾人福利廠的辦公室。

  記者:您上班的目的是什麼?是想增加一份收入嗎?

  高:不是,辦事處也請我過,辦事處請我我沒去。辦事處就問我,你是不是這裡給你多少錢,我説沒有多少錢,我去的時候80塊錢。剛上這來,他們這是福利廠,殘疾人的。

  記者:那您圖的什麼?

  高:我就為了,也是我退休了,工作退休,思想不能退休啊。也是為了出去發點餘熱。你不給我錢,廠子聘用的,你找我照顧殘疾人,也應該吧。

  解説:忙碌的社會工作,讓高阿姨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平日索然無味的空巢生活也變得充實起來了。

  同期:高素玲

  記者:那您現在都近70歲的老人了,還在打一份工,您覺得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什麼?

  高:也是解脫自己,要不然我覺得好像也無聊似的。雖然歲數大了,你自己也得幹點工作,幹點工作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你老坐那琢磨想事,那也不行。當然了,想社會的事,對工作也幹了。我還可以挺熱心做這個社會工作的。

  對於像高阿姨這樣的低齡老人,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至少能夠保證心理上的充實,但對於那些已無自理能力的高齡老人來説,他們又該怎麼辦呢?究竟我們應該去哪養老呢?

  同期:報告文學作家 曲蘭

  西方國家它是“先富後老”,就是説它富裕起來之後才進入老年社會,可是我們國家不是這樣,我們國家是1999年,按照國際標準進入老年社會了,我們國家是“未富先老”,實際上我們的社會化養老體系沒有形成。比如説我自己,當我想到我自己養老的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是兩點,就是説在我低齡老年的時候,我是希望住在一個老人的聚集區,就是這地方都是老人,我們大家彼此有話説,因為我們不可能讓子女來安慰我們了,他們都走得太遠了。如果到高齡階段,我是一定進養老院,因為在高齡階段有兩個問題對我是不存在,第一呢是財産對我來説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我可能不久於人世了,第二個問題就是,我不具備什麼私密性了,我沒有什麼隱私可言了,那麼這個時候我認為是住到養老院是最合適的。

  解説:走過中年、進入老年,老人們一路風風雨雨地將孩子們養大成人。雖然獨守空巢,老人們仍然放不下的是對子女的期望。

  同期:張鳳鐸、張麗娜

  張鳳鐸:希望就是他們把孩子培養好,能過上安心舒暢的日子,我最大的欣慰,我就這樣,真的。

  張麗娜:我希望他,反正就是,給他們培養這麼大都不容易,在有條件之下沒事就過來呆會兒來、聊會兒來,實在沒時間打個電話。

  解説:從我們誕生在家庭這一巢穴開始,人一生都在"築巢",但當"巢滿"、"巢空"之後,我們便已進入垂暮之年,對那些守望"空巢"的老人而言,或許長壽已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關注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提高生命的質量才最為重要。

責編:回春


<<上一頁
第2頁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