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安樂死還是安樂活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1日 12:42)


  執著地想死,是因為絕望的存在

  面對疾病、痛苦、死亡,我們能否選擇尊嚴地活下去

  給安樂死降點溫

  與醫生和親人攜手

  讓我們一起

  活著,且安樂的

  王明成: 生命的門向我打開的時候,是歡樂、幸福、也有悲傷的眼淚,我生平淡追求的不過是平民的一生,不求轟轟烈烈,但求踏踏實實。

  今年8月3日,陜西漢中人王明成在胃癌晚期的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1986年,他因請求醫生給飽受病痛折磨的垂危母親實施安樂死,而引發了我國首例安樂死案件。

  王明成: 我完全出於對母親的一種愛理解母親當時所受到的痛苦。

  十七年後,他又因同樣的原由為自己請求安樂死而成為焦點人物,再度掀起社會各界對安樂死話題的關注。

  儘管如此,王明成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好想活”。

  記者: 您感覺到像他們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嗎

  翟曉梅: 對於那些臨終的病人,而且是正在遭受不可忍受疼痛這樣的病人來講,我覺得他們應該有選擇死亡方式的權利

  翟曉梅,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關注安樂死的相關問題,並出版過相關專著《死亡的尊嚴》。

  翟曉梅: 那麼醫生接受病人的這種請求,來幫助病人,在倫理學上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就我們認為可以得到倫理學辯護。王明成是一個真正的符合安樂死的事例,但是王明成之所以提出安樂死沒有被接受,沒有人尊重他的意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立法

  記者: 我們在醫學上怎麼來界定安樂死

  翟曉梅: 一個是病人臨終他的死亡已經開始不可避免了,再一個病人正在忍受著他難以忍受的痛苦,還有病人的意願也是很重要的,然後醫生滿足病人的要求這麼做

  記者: 很多人有可能對安樂死缺乏一個真正理解概念

  翟曉梅: 所以這個我倒覺得是應該關注的問題

  記者:

  實際上有些他不是安樂死,精神是不符合安樂死的本身的含義,像我們曾經報道江蘇和河南的兩個案例,都是晚期癌症,他們要求醫生幫助他,醫生沒有辦法幫助他們,他們最後只好在家裏很疼痛,在床上打滾,這非常疼,在痛苦中掙扎,那麼他們只好請求他們的配偶來幫助他們,配偶沒有醫學的手段,更平和的無痛的一種仁慈的手段來幫助他們結束這個痛苦,怎麼辦,一個是用棉被讓他窒息,一個是用農藥毒死了他的配偶,那麼這個手段都是很殘忍的,所以他們都被以殺人罪來判了刑,當然考慮到他們的出發點,所以量刑上從輕處罰了他們,這不是安樂死,所以我們説安樂死是一種別無其他選擇的醫學干預手段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為“幸福”的死亡。但這種“幸福之死”的背後不知承載著多少無奈。

  王明成妻: 就像當初他提出這個申請,我也非常不理解,和大家一樣,通過這幾個月慢慢地在這兒伺候他、照料他,看見他經常那樣的痛苦。我現在才理解他為什麼要提出安樂死的願望。

  倪家驤(北京宣武醫院疼痛診療中心主任): 我覺得很多病人,想安樂死的病人,實際內心裏他求生的慾望非常強烈。

  郭自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可能並非完全出自自願,因為從形式上講他好像是他自己提出來的,自己請求的,但是呢這個請求和自願,他往往可能是受到社會的家庭的或者疾病的,等各個方面的壓力違心的提出安樂死的要求

  倪家驤: 作為一個醫生,如果談到安樂死的話題,實際上是一個很尷尬的情況,因為安樂死無論怎麼去討論它,它畢竟是一個消極的一個事情,畢竟是一種病人迫不得已,病人生不如死的時候,才做出痛苦的選擇

  如果把安樂死作為一個命題,它的確是對人類智慧和情感的一場考驗。但在謀求治病救人和捍衛生命尊嚴的努力中,病人真的必須有所捨棄嗎?

  記者: 您親身有沒有經歷過有的人向您提出請求想安樂死的情況

  倪家驤: 有,碰巧在我起步去做疼痛的第一個病人,促使我去關注疼痛的第一個病人,就是一個想安樂死的病人,那麼這是在85年前後,…我同學找我幫忙,能不能幫我叔叔一件事,我説什麼事呢,你找個大夫到家裏悄悄的給他打點藥,讓他把這口氣咽掉,讓他死去,我當時很驚訝,我説為什麼呢,他當時得癌症疼的實在受不了,吃什麼藥都不行,都不能緩解,看在咱們老同學份上,是不是能幫忙,當時我不相信,我説這怎麼能疼到這樣呢,我到家一看,病人疼的已經在床上輾轉反側,大汗淋漓,痛苦的聲音,所以當時我就很同情,

  記者: 當時您説想幫他的時候,您想的是什麼方法

  倪家驤: 當時我們就想了,有沒有去找一種方法能夠使他的疼痛能徹底消除,能使他很安靜的走向生命的終點,因為當時對疼痛也不了解,所以我們只好去查文獻,去跟老師們請教。

  荷蘭有一份報告詳細調查了3000位相繼去世病人的死亡情況,指出導致病人要求”安樂死”最主要的五種原因是:喪失尊嚴、(57%)疼痛(46%)無意義的等死(46%)依靠他人和厭倦生活(各佔33%)。

  其中特別指,佔第二位的疼痛如果只是一種單純的痛覺感受則僅有不足5%的人會要求安樂死。換句話説,疼痛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已成為一種社會、心理、生理、精神上的綜合感受,是導致病人最終放棄生命的根本原因。

  記者: 我們經常講得病和痛苦應該是並存的,是不是我們有的觀念也是應該改變的

  倪家驤: 對,可能與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關係,比如過去關公刮骨療毒,是吧,説這是英雄,崇尚能忍耐疼痛。

  記者: 覺得疼痛跟疾病,覺得有疾病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倪家驤: 實際上對於疼痛治療,它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一個觀念,那麼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它。

  他認為疼痛很正常,你得病就該疼,而且他認為疼痛只是疾病的一個症狀,你這病治好了就不疼了,所以他不重視疼痛而僅僅去治病。



下一頁>>
第1頁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