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腳病雖小麻煩多(1)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5日 15:51



  1、張建中 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同仁醫院骨科足踝外科主任 中華骨科學會足踝外科學組委員 建立了國內首家足踝外科專科門診 成立了足踝外科專業組 撰寫專著5部 發表論文20余篇。(左圖)

  2、孫超 北京同仁醫院骨科足踝外科 副主任醫師 多年從事足踝外科臨床工作 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 對拇外翻和踝關節損傷等足踝常見疾病進行過深入的研究 擅長糖尿病足的診斷與治療。(右圖)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您們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今天我們來聊的是腳病方面的問題。

  首先來看一段記者採訪:

  旁白:一大早我們來到了北京同仁醫院的掛號處,還不到九點,骨科足踝外科的專家號就全部挂完了,再來到足踝外科門診早已是人頭竄動。

  患者:我主要是來看腳踝,以前打球的時候老是扭,現在老是疼,不知道為什麼。

  患者:好像是在20多歲的時候開始意識到腳踝有一些往外鼓,這兩三年發展特別厲害。現在走路都有些瘸了。

  患者:走路時間長還好點,等一歇下來就覺得腳跟很疼。

  患者:我是因為鞋跟過高造成足踝變形,尤其走長道的時候疼痛很明顯。

  旁白:在我們採訪的十位患者中錘狀趾1位、術後復查1位、術後拆線1位、拇外翻1位、拇外翻合併錘狀趾1位、足部韌帶問題2位、足跟痛3位。

  患者:我腳上有腳墊、雞眼,小時候有凍瘡引起的壞死。

  患者:我主要是後腳跟疼。

  患者:我的腳有糖尿病的並發癥,腳萎縮,疼。

  張建中:衛生部曾經做過調查,我國大約有50%的人都得過腳病,在美國的統計比例更高,70%以上的人都有過腳病。

  主持人:為什麼腳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

  孫超:首先腳的結構比較複雜,腳是由很多的骨以及關節組成的,隨著年齡的變化這些韌帶和骨都會發生退變。而且腳在人的體重壓迫下處於人體最遠端,由於壓迫以及肌肉韌帶的鬆弛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張建中:人腳有26塊骨頭,有33個關節,還有一百多條肌腱和肌肉。腳的主要功能包括負重,人在走路的時候腳部所受的力量是人體重的2-3倍。再加上腳部的活動也是相對較多的,因此容易導致一些不適或者疾病。

  主持人:常見的腳病都有哪些?

  孫超:足部的分區分為前、中、後三個部位,再加上踝關節等任何一個部位病變都可能出現腳的問題。發生在前足最常見的就是拇外翻,拇外翻後還容易引起錘狀趾。有些人會出現腳底的疼痛,比如腳墊、雞眼等。中足和後足也有很多常見問題,比如很多老年人腳跟部疼痛是比較常見的。

  主持人:來看一個短片:

  旁白:生活中有一些很簡單的足部檢查方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第一步:皮膚外觀檢查,如果穿的鞋很擠腳,大拇指的皮膚就會呈紅色,如果不注意更換合適的鞋,腳就會因為受壓迫而潰破感染。第二步:血液循環的檢查,用手指壓腳趾尖,正常人的腳趾會立刻變白,放開後2-3秒內就恢復成正常顏色,如果顏色恢復得很慢就説明腳趾的血液循環不好。另外還可以按足踝部的皮膚,如果有凹陷就説明出現了健康問題。如果糖尿病患者對此不引起足夠重視,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導致截肢。第三步:足踝靈活性的檢查,鋪一塊兒毛巾然後用腳趾抓,能抓起來就説明足的靈活性非常好,如果抓不起來就説明足有點僵硬了。再來測測踝關節的靈活性,用前足站在臺階上,腳跟往下放,如果能夠活動自如,説明踝關節靈活性較好,如有緊張感則説明需要加強鍛鍊。做這項檢查時老年朋友要抓緊扶手以免摔倒。第四步:觸感的檢查。拿一隻帶橡皮的鉛筆輕擦足部內外側皮膚,也可以對比一下兩隻手、腳或其它部位的皮膚感覺是否一致,如果感覺有明顯差別就可能是疾病的徵兆,如老年腰椎病變,有可能壓迫神經,引起足外側皮膚感覺的減退。第五步:痛感的檢查。正常人的腳不應該有疼痛感,如果疼痛超過三天就應該去看醫生,讓醫生幫助確診。第六步:平衡能力的檢查。閉上雙眼單腳站立,50歲左右且沒有特殊疾病的人應該能夠站立10秒鐘左右,50歲以上的人應該能夠站立7秒鐘。注意年齡較大、身體條件不好的人不要進行這項檢查,以免摔倒。第七步:足弓檢查。檢查一下第二趾骨部位是否有疼痛,有了這些症狀説明足橫弓可能塌陷,也就是患了成人獲得性扁平足。還可以把腳沾濕後踩到比較乾燥的地方,看足印,如果腳底和地面接觸面積很大則是扁平足,如果接觸面積過小則説明是高弓,同樣需要糾正。第八步:鞋外形的檢查。從經常穿的鞋的外形以及磨損程度了解足的情況。如足跟處磨損嚴重,説明走路有些偏斜。如大腳趾旁磨損嚴重則説明患上了拇外翻,需要進行治療。

  主持人:雞眼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張建中:雞眼是腳部一種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雞眼從外觀看中間有一個類似于雞的眼睛一樣的核心,所以稱之為雞眼。雞眼一般都是由於腳部受到一個過度集中的壓力作用,比如穿鞋不合適,某一個部位受到長時間擠壓和摩擦。

  主持人:雞眼為什麼特別容易復發呢?

  孫超:臨床門診可以發現雞眼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腳病,很多病人都是多次復發。復發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一部分雞眼並不是由於單純外在因素,很多都是由於骨性的原因(骨刺),如果不解決內在的壓迫,那麼是一定會反復發作的。還有一種畸形的問題,臨床手術中很多腳部畸形的患者大多伴有雞眼,如果不解決畸形的問題,雞眼也是很難得到解決的。

  張建中:雞眼的治療首先要明確確診,如果確診為雞眼,還要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穿鞋不合適就可以換鞋,如果是因為小的骨贅引起的,如果是切掉骨贅,只要穿鞋還是會長的。

  主持人:人的年齡大了以後很多時候鞋都是越穿越大,是腳還在長嗎?

  張建中:人到老年後通常會發現身高一般是越來越矮,但是腳好像是越長越大。原因很簡單,腳是一個很複雜並且很好的負重結構,足弓可以很好地幫助腳支撐起身體重量,完成各種活動。人到中年後肌肉力量不那麼堅強了,關節鬆弛了,腳的橫弓也塌陷了,所以有些老人就表現出足弓沒有了,腳後跟向外偏斜。足弓塌陷對老年人來講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孫超:前面講到的一些自查的方法就是為了早期發現腳病。另外要注意在鞋形上的改進,再加上一些足弓特殊的鞋墊、支具等。如果疾病繼續發展那麼就可能採取一些特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

  主持人:踝關節扭傷普遍嗎?

  張建中:很普遍。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正常的腳在運動當中可能發生扭傷。如果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經常扭傷,可能是患了一種腳步疾病,骨頭可能出現問題了。還有可能是第一次扭傷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踝關節變成了慢性不穩定,經常扭。因此早期扭傷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怎麼判斷是否扭傷?來看一段短片:

  旁白:發生崴腳應該首先區分是骨折還是踝關節扭傷。先觀察一下皮膚顏色,如發青發紫則説明扭傷嚴重,可能傷到了骨頭。其次要目測一下腫脹程度,一般的踝關節扭傷都會伴有一定的腫脹,如果腫得很厲害,並且活動嚴重受限,有可能發生了骨折。最後要感受一下壓痛點的位置,如果壓痛點在韌帶處,則是踝關節扭傷,如果壓痛點在骨頭位置並且同時出現了顏色和腫脹程度的改變,此時應高度懷疑發生了骨折,需立即去醫院治療。對於普通的踝關節扭傷可以在家裏自我處理。首先扭傷後盡可能不要進行足踝部活動,足踝儘量保持靜止狀態。用冰敷的方法可以使血管收縮,減輕腫脹和疼痛,一般冰敷三天后改為熱敷,如果沒有冰,也可以用冷水打濕毛巾替代,並注意及時更換。睡覺時在腳下墊一個枕頭,抬高患肢幫助消腫。對於較嚴重的扭傷可以採取固定的方法,可以用繃帶進行固定,更嚴重的要去醫院進行石膏固定,以免留下疼痛和不穩定的後遺症。

  主持人:長期出現扭傷不去醫院治療會造成什麼後果?

  孫超:後果可能很嚴重。比如可能導致習慣性扭傷,可能把韌帶的問題轉化為骨性的問題。

  主持人:來看一段記者關於鞋的採訪:

  記者:穿這樣的鞋逛街覺得累嗎?

  顧客:肯定很累了。

  顧客:我不覺得累,可能是平時經常穿高跟鞋,習慣了。

  行人:現在時裝鞋比較多,應該説穿的時間長了腳都不舒服。即使是品牌鞋,要是高跟的,肯定也不舒服。我一般都是高跟鞋和休閒鞋換著穿。

  主持人:長期穿高跟鞋對於腳會有什麼影響?

  孫超:女性鍾愛高跟鞋主要是因為美觀,但是高跟鞋存在很明顯的隱患。高跟鞋使得負重區域前移,前足腹中的力量會加大,帶來很多前足疾病。高跟鞋的尖頭還會擠壓前足,使腳底變形,是很多疾病産生的原因。

  張建中:選擇鞋的原則首先應該是合腳,最好是親自試穿。鞋的大小通常以前面留出1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主持人:接下來看一段足部保健操:

  旁白:用腳抓毛巾,在地上放一塊毛巾,用腳抓,保持五秒。腳趾夾球,準備20個小玻璃球,用腳趾夾住後放進碗裏,每天三次。拇指牽拉運動,把兩拇指用寬的橡皮筋套起來,向外牽拉,維持五秒。腳趾牽拉運動,把橡皮筋套在五個小指上,用力向外撐開。腳趾被動運動,在四個趾縫裏放入直徑1厘米左右的小圓柱,用手指擠壓腳趾。原地抬腳跟,原地墊起腳跟維持五秒鐘。踝關節靈活性練習,用腳尖著地,鍛鍊踝關節的靈活性。跟腱鍛鍊,在臺階上做往下放腳跟的運動,也可以把一隻腳放在臺階上,身體儘量向前。抓好扶手,以免滑倒。還可以一隻腳在前,一隻腳在後,腳跟不要抬起,雙臂撐墻。

  主持人:四川楊先生 30歲 我的踝關節經常酸疼,走路時有響聲,需要做什麼檢查?

  孫超:單純從症狀上很難判斷病症的部位,踝關節的彈響原因很多,有的可能就是一個肌腱問題,有的可能是韌帶問題,也可能是骨性問題。

  主持人:門診時間 足踝外科門診 週一下午 週四上午;諮詢電話 (010)65121133-2531、2560

(編輯:回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