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無償獻血 我們共同參與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4日 15:59



  1、濮存晰

  2、李學銘 北京市獻血辦公室主任

  相關專題:2004 世界獻血日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你們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今天我們來聊的是無償獻血方面的問題。

  錢靖:這裡是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早上不到八點我們就到了這裡,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的十四輛義務採血車今天已經全部發出了,他們將在北京的流動和固定的街頭采血點進行義務的街頭采血,這將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將會得到救助。在現場我們看到了很多來自北京市高校的同學們來此獻血。另外在獻血大廳馬上要進行獻血日的文藝演出。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以下無償獻血形象大使濮存晰在九點鐘左右進行獻血的情況:

  濮存晰:我覺得應該把血液中心的正規操作告知大家,因為很多人對於獻血有一些誤解。

  主持人:您衣服上的徽標是什麼意思?

  濮存晰:這個徽標是一個無償獻血的標誌,圖形中有心形、血液形狀,還有一個絲帶把大家連在一起。我現在抽完血後感覺很好,沒有不舒服的感覺,這已經是我第四次獻血了。我覺得我有責任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進行獻血,來推動大家對於無償獻血的關注並且了解相關知識。

  主持人:為什麼要把六月十四日作為世界無償獻血日?

  李學銘: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血型,6月14日就是發現血型的科學家的生日,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機構就把6月14日定為世界無償獻血日。

  主持人:您選擇接受做無償獻血的宣傳員是不是覺得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呢?

  濮存晰:倒沒有覺得這個工作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同時也是預防艾滋病的義務宣傳員,我第一次參加無償獻血活動是因為我在獻血車邊上做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我當時就覺得我就應該順理成章地去獻血。參加獻血是我的責任。

  主持人:説服別人進行無償獻血您覺得困難嗎?

  濮存晰:我感覺不困難,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應該能夠接受。我覺得我自己首先應該以身作則。

  李學銘:濮存晰老師作為我們無償獻血的形象大使確實也付出了很多,盡了自己最大的責任,已經獻血好幾次了,而且還都是在青年學生中獻血,他的帶動作用確實很大,現在北京市通過我們方方面面的努力,自願無償獻血截止到去年底已經達到了50%以上。自願參加獻血同志的血液質量是最好的,因為這部分人獻血以前非常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獻血前我們血站會給每一位無償獻血者提供一份有關獻血禁忌的資料表,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不能參加獻血。

  主持人:來看一個短片:

  旁白 :進入一個院子裏的採血地點,我們看到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到處都是等待採血的人群,一番交談得知這裡和一般的義務獻血不同,而是一個有償採集血漿的單採血漿站。

  採血漿者:五天一回,一次給70塊錢。人躺上後就拿機器抽血。

  旁白:一位在現場的血漿聯絡員算了一筆賬,供血漿一次所得70元扣除路費和補充營養的花銷能凈掙50元。另外供血漿的情況和具體要求嚴重不附,比如雖然要求至少應該每隔14天採一次,但實際上採集次數遠比這個頻繁。

  張新民(陜西省高陵縣衛生局副局長):跨地區之後,有的人在其他地方是不是採過了,這個情況不得而知。供血者在其他地方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疾病也是不得而知的。這種漏洞勢必造成血漿的質量不行,造成供血者本人的身體受損,免疫力低下,造成其他傳染病的發生或者流行。

  主持人:血漿和血有什麼區別嗎?

  李學銘:從人體抽出的全血可以通過一定的設備分成紅血球和血漿,血漿也就是血液的一個部分。片子中提供血漿的這些農民是為生物製品研究單位製作蛋白製劑提供的原料血漿,同我們的臨床用血是兩個概念,我們臨床用血比如濮存晰老師獻血就是獻的全血,這些全血在我們採集全血的血站裏經過分離後成為紅血球和血漿,是用作臨床使用的。

  主持人:您看到這些非法採血漿的行為後有哪些感想?

  濮存晰:我認為他們這是不規則的,是危險的。因為他們都是以金錢為目的,是非法進行的操作。我國九十年代中期這種現象沒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使很多農民朋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感染了疾病。我覺得這種行為必須制止,太不安全了。

  主持人:咱們國家是不是真的很缺血?必須通過這種非法手段來獲得嗎?

  李學銘:賣血漿是一些生産蛋白製劑的一些廠家按照有關規定去採集原料血漿,如果賣漿者和採漿站以及收購原料血漿的單位都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操作,是不會出現片中出現的那些事情的。有些農民為了經濟利益可能頻繁賣血漿,這種情況血站就應該制止,不應該再抽他們的血漿了,否則就是違反國家規定。頻繁賣血會出現貧血,導致抵抗力下降,就會容易引起疾病感染,造成經血傳播疾病。那麼作為臨床用血的全血,國家是有明確規定的,只能是在採集全血的血站裏面進行。單採血漿站和臨床採集全血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單位的血站,相互應該沒有任何關聯。

  主持人:目前臨床用血的採集情況怎樣?

  李學銘:作為北京市來講,現在臨床用血一個是來自於街頭資源(無償獻血),另一個來自於單位內部的計劃獻血。我們通過這兩個方面就基本能夠滿足臨床用血的需要。

  吳明江(衛生部醫政司 司長):輸入安全的、有質量保障的血液是人人所希望的,而保障血液安全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條件就是獻血者來自於無償獻血的人員。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很重要的就是借著6月14日世界獻血日這樣一個機會進一步來推動無償獻血。各級政府都應該按照獻血法的要求依法行政,能夠積極組織、推動無償獻血的工作,也需要我們各級血站的工作人員提供更多的方便群眾獻血,提供人文關懷這樣的服務,使更多的人民群眾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來保障血液的安全,保障臨床用血的及時供應,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主持人:來看一段採訪:

  旁白:記者在西單文化廣場正好看到北京市血液中心的流動獻血車緩緩開來,據記者觀察在前後近五個小時的時間裏一共有30人左右參加了無償獻血,零零散散的獻血者與西單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群眾:我沒有參加過無償獻血,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兒吧。

  群眾:我知道這是一件有益於自己和社會的事情,之所以一直沒有參加是因為沒找到合適的機會。

  群眾:我以前在學校獻過血,我覺得無償獻血是件很好的事情。

  群眾:無償獻血好像説獻到一定量自己和家人可以受益。我沒有參加過無償獻血。

  群眾:無償獻血是通過大家的力量來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目前我還沒有參加無償獻血。主要是因為太忙。

  主持人:有人顧慮獻血會感染艾滋病、乙肝等疾病,有可能嗎?

  李學銘:這種可能性沒有。因為首先參加無償獻血的人都是身體健康的,獻的血要經過反復多次的化驗,合格以後才會提供給臨床。另外我們獻血的器材都是一次性的,非常安全。

  主持人:有的人擔心獻血後可能貧血,有可能嗎?

  李學銘:人體的血液含量佔整個人體的8%,比如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含有血液大約5000毫升,如果一次獻200毫升,這個比例是很低的,不會有任何影響。按照新標準一次獻血400毫升,主要是從用血安全來考慮,從用血者的角度來考慮一次用一個人的400毫升血液比一次用兩個人的200毫升來説,安全系數增加了一倍。另外一次獻400毫升即使對於體重偏輕的女士來説,這個比例也是偏低的。

  主持人:有的人認為獻血得扎一針,肯定很疼,能夠承受嗎?

  濮存晰:我覺得這純粹是心理作用,完全可以自己把這種心態調整過來。

  主持人:來看一位無償獻血者的故事:

  旁白:經過緊張的準備,在福建省紅十字會的幫助下,97年6月13日,高永華從福州出發,開始了他的“千里單騎無償獻血現身説法迎回歸之行”,這次遠行堅定了高永華自費單車行的決心,此後的幾年間他18次單騎走天涯,先後騎壞了6輛自行車,磨破了30多雙鞋,從武夷山到青藏高原,從粵海南疆到東北林海,歷經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行程45000公里,累計鮮血3萬毫升,擁有各地獻血證37本。

  高永華:我要在這個愛的殿堂裏一直走下去,並且我還要走到人生的永恒境界,就是我把我的器官遺體全部捐獻出來,可以讓我的身後遺愛留給人間。

  主持人:再來看一位獻血者苗志偉獻血的故事:

  旁白:獻血者在獻血前首先要進行健康徵詢表的填寫,使得醫務人員能夠詳細了解獻血者的健康情況以及病史,其徵詢結果將輸入計算機,使得獻血者的個人資料得以同意保存和管理。

  醫生:今天獻了400毫升血以後回去要多喝水,創可貼要粘貼12小時以上,針眼這兩天不要沾水,別做太劇烈的體育活動。一般咱們的血漿24小時就恢復正常了,血球要7-10天。捐獻的400毫升血量大概佔總血量的十分之一,所以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旁白:填完健康徵詢表下一步小苗要進行健康檢測,這是為了保證血液質量,預防血液中的傳染性病菌。

  苗志偉:我母親是因為白血病去世的,當時我就想等我長大後一定要為別人獻血,救助生命,為社會做貢獻。

  旁白:小苗最後一步就是要接受採血。看著小苗遠去的背影我只想説祝願好人一生平安。

  主持人:有網友問具體對於獻血者有哪些要求?

  李學銘:國家專門有一個獻血健康體檢標準,其中有幾十項不符合獻血條件的內容,只要是有一項不合格就不能參加獻血。比如高血壓、高度近視、體重、慢性疾病、皮膚病等。

  哪些人暫不能獻血

  1、 如果你五年內輸注過全血或血液成分者

  2、 某些傳染病如痢疾病癒未滿半年者

  3、 較大手術後未滿半年者 闌尾切除扁桃體手術未滿三月者

  4、 感冒、急性腸胃炎病癒未滿一週者

  5、 急性泌尿道感染病癒未滿一月者等

  主持人:無償獻血諮詢電話:800-810-7878

(編輯:回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