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鑒寶 > 正文

倣康熙甲子張英貢墨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3日 12:38)


  藏品名稱:倣康熙甲子張英貢墨

  收藏者: 任春聲

  藏品來歷:這塊古墨是由國際廣播電臺的聽眾古澤先生提供的,他委託國際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為他辨真偽。古澤先生希望了解這塊墨的歷史由來,如果是被盜或流失的文物,他願意無償歸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把古墨帶到《鑒寶》欄目,希望辨別真偽,回復聽眾,感謝其對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關注和支持,增進友誼,通過古墨背後的故事,擴大中華文化和中國傳媒的國際影響。

  藏品特徵:這塊墨長15厘米,寬7.5厘米。墨的正面和背面均繪有四蝠描金邊框。正面正中有四個描金篆字“鳳閣書云”。背面有“貢? 臣張英恭呈”的字樣,下方還有兩個紅色凸版姓名章。這塊墨的頂部和兩側還有凸版楷書文字,分別是“禦制”“養性殿珍藏”和“康熙甲子按易水法制”。

  相關背景資料:墨不僅實用,而且也是一件融繪畫、書法、雕刻于一體的藝術品,具有收藏和鑒賞的雙重價值,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明清兩朝是我國制墨業最為發達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墨品種繁多,使用的原料主要分為松煙、石墨、漆煙和桐煙四種。明代制墨在取材配製上有了更大的進步。油煙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墨色光澤,氣味馨香。墨模的雕刻?材也開始增多,藝術性更強。到了清代,文人雅士用墨就更為講究了,對墨的質量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禦制墨的質量,已經達到了古代制墨的頂峰。當時的制墨名家有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家。墨上邊裝飾圖案的繪刻和漆匣的裝潢製作,也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鑒定專家:張淑芬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從事古代工藝品、雜項研究工作39年

  專家評述:這塊墨它不是康熙甲子年間制,貢?我們認為,它是用朱墨的模子做了黑墨的貢墨。另外呢從它整個的陰刻、填金的文字,和它所代表的一些印的墨的名字,我們懷疑這塊墨是二十世紀初在國外制的,按照中國的貢墨在國外制的,根據它的墨模子,我們看它是第二次用舊模子做的墨。所以我們專家鑒定團,就給了它一個這樣的價格。因為這個是從國外寄回來的,也是一個中國人民與國外人民在文化交流當中的印證,所以我也希望《鑒定》的這樣一個節目,希望國外的一些朋友,有中國的稀世珍寶,希望拿到這裡進行交流,使我們的文化能夠更源源地流傳下去。

  專家鑒定團估價:2000元人民幣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