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不能忘卻的歷史——紀念台灣光復60週年》第三集 共同家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4日 18:34 來源:CCTV.com

  【字幕:黃帝陵】

  【音效:鐘鼓、祭祀音樂】

  黃帝陵,中華兒女五千年血脈相承的象徵。

  【字幕:林獻堂 台灣光復致敬團】

  【音效:電閃雷鳴、雨聲】

  【字幕:“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陵文】

  ……舊恥盡雪,

  舊土重享,

  自由解放,

  全臺歡慶……

  60年前的一天,一群遠道而來的祭拜者冒著大雨和山洪,艱難地跋涉在祭拜黃帝陵的路上。他們來自飽受日本侵略者半個世紀奴役、剛剛迎來光復的寶島台灣,那裏的人們公推愛國名紳林獻堂先生為代表,率領“台灣光復致敬團”來到這裡,向祖國母親傾訴台灣民眾的一個共同而迫切的心願——“洗刷恥辱,認祖歸宗”。

  【音效:祭陵同期聲】

  60年後的2005年5月6日,又一批來自台灣的祭拜者肅立在黃帝陵前,這是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和他率領的大陸訪問團,他們同樣向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表達出了真誠的心願——“華夏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

  【音效:音樂】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心中的人文聖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歷史不會忘記,在國難當頭的1937年清明,國共兩黨以“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指導思想為基礎,同時派出張繼、林伯渠等人,共同祭拜黃帝陵,毛澤東親筆撰寫了祭文。中華兒女們對於軒轅黃帝無一不是虔誠備至,以期捐棄前嫌,求同存異,共禦外侮,富國興邦。

  【字幕:毛澤東祭黃帝陵文】

  東等不才,劍履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曆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音效:駝鈴、阿拉伯風格音樂】

  這是距黃帝陵萬里之遙的另一處人類文明發祥地。

  開羅,在這座擁有世界奇跡金字塔的歷史名城裏,有一家叫米納的飯店,62年前,在這裡誕生了著名的《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米納飯店舉行會議,討論對日協同作戰的計劃,確定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重大問題,並於12月1日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三國之宗旨, 在剝奪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州、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採訪】採訪:外交學院國際法教授 劉文宗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國際法文書。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由三國元首簽署的。我們知道,在國際上,一個國家元首他所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負有法律責任的。譬如説,《開羅宣言》裏面明確提到,日本必須把從中國掠奪去的領土滿州、台灣、澎湖列島等地區歸還中國,這樣就從法律上,把這一事實、把這項原則固定下來。

  【字幕:波茨坦】

  【音效:炮火轟鳴】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7月17日至8月2日,在已經和平了的德國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中、美、英三國召開會議,併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採訪】外交學院國際法教授 劉文宗

  《波茨坦公告》最重要的規定,是它重申了《開羅宣言》所規定的各項原則,並且它是勒令日本迅速投降的一個重要的國際法文書。按照“國際條約法公約”的規定,一個條約裏面規定的義務,如果以後又被其它條約所重申或者強調,一再地重申或者強調,那麼這個條約義務,就具有永久的性質,是不可推翻的。那麼在《波茨坦公告》裏面,第八條明確規定:《開羅宣言》的條件必將實施,而且規定了戰後日本的領土,只限于它本土以及經過盟國所同意的其它小島在內,這是《波茨坦公告》最重要的條文,這些條文都是同樣具有國際法意義的。

  【字幕:邱念臺、李友邦】

  【音效:音樂】

  開羅會議之後,中國政府收復台灣的準備工作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1944年4月17日,一個全新的機構——“台灣資源調查委員會”在重慶成立。在委員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尤為引人注目,他,就是50年前台灣抗日英雄丘逢甲的兒子邱念臺。

  “台灣資源調查委員會”廣泛收集台灣各方面的情報資料,開辦各類培訓班,培養接收台灣的專業人員。

  在1941年12月,中國政府在對日《宣戰佈告》中就已明確宣佈:中日兩國間包括“馬關條約”在內的一切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中國政府決定收回被日本強佔的台灣、澎湖列島等領土。現在要做的,就是何時、以何種方式恢復中國對台灣、澎湖列島等地的主權。

  【音效:鐘聲、音樂、聲效】

  這一天就要到了!它在預料之中,卻似乎又來得很突然,或許是因為盼望它太久了。

  【字幕:盧溝橋事變、九•一八事變、台灣陷落】

  【音效:音樂】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中華民族的全國抗戰已經進行了整整八年;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已經浴血拼殺了整整14年;如果從1895年台灣淪陷算起,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侵略的鬥爭,已經整整鏖戰了50年!台灣人民、東北人民、中華各民族的優秀兒女,一代代人前赴後繼,慷慨赴死,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犧牲,驚天地,泣鬼神!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無條件投降。

  當時,年僅14歲的台灣少年陳鵬仁正被徵召在橫須賀的一家軍工廠裏做童工。他清楚地記得,一臉慌張的工廠主跑進來,讓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兒,都出去聽重要廣播。

  【採訪】台灣學者 陳鵬仁

  那天我們的上司日本人就講,説:“今天中午12點,天皇要親自廣播”。日本天皇從來沒有廣播過。他説是很重要的宣佈,他們也不曉得做什麼。那個中午就穿得整整齊齊,排隊就在那兒聽。我聽到是日本投降,我聽到了這句話。(天皇)他那個聲音,第一個聲音很小,第二個那個錄音“嚓嚓嚓”雜音很多聽不清楚。大概一個小時多,我們隔壁有幾個女孩子在哭,那我想一定是投降了。

  【字幕:東京、重慶、延安】

  【音效:】

  這是8月15日當天,由電影攝影機記錄下的日本首都東京、中國的重慶和延安。

  【字幕:台北】

  【音效:無線電波的嘈雜聲夾雜著日本天皇的講話】

  勝利的消息穿破重重屏障,也傳到了台灣。

  在台北組織工友協會、進行秘密反日活動的許月裏,每天都通過無線電收聽盟軍的廣播。這天中午,從嘈雜的電波中,她第一個聽到了這條振奮人心的喜訊。

  採訪:原台灣工友協會婦女部長 許月裏

  那天在那個收音機裏講“日本政府要投降了”,我跟他們講“進來聽進來聽”,聽得太高興了,那真是我要飛起來了。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周 青

  我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誰都很高興,本來被壓得死死的台灣人突然活起來了,不管你日本人的軍隊還有那麼幾十萬在台灣。很自然地有人就放鞭炮,敲鑼打鼓。多少年沒有出現的舞獅舞龍都突然出現了,非常自然的,沒有想到。從這一天開始,台灣人所放的鞭炮,我講一個具體的例子,鞭炮的這個碎片大概有半尺高,半尺啊,台灣人是這麼高興!

  【音效:音樂】

  此時,中國政府光復台灣的各項工作正緊張地進行著。“台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儀,被任命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並將在台北接受日軍的投降。

  9月2日,在東京灣的“密蘇裏”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受命代表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受命代表日本軍隊,在投降書上簽字,接受波茨坦協議所擬訂的四個條款,宣佈日本皇軍總部、所有日本陸軍部隊以及所有日本轄下地區的武裝部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投降書、字幕】

  儀式上,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以中華民族的名義,簽下了這莊嚴的一筆。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採訪】外交學院國際法教授 劉文宗:

  這個降書,它反映了從1895年日本與清朝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到中美英三國首腦發表《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以及最後到《日本投降書》的簽訂,它説明了一個什麼事情呢?説明了日本從侵略中國的領土開始,一直到它最後戰敗、把台灣、 澎湖列島等地歸還中國為止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它在國際法上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無條件投降和某些人所説的所謂“終戰”是不同的概念。無條件投降,它是要求戰敗這一方除去要停止作戰以外,還得接受條約所規定的有關義務。根據戰爭法,對戰敗這一方首先必須懲兇,割地,賠款。如果要是只是“終戰”的話,那就是説戰爭雙方都結束了,雙方不承擔任何義務。所以,現在“台獨”分子以及某些日本右翼人士,叫囂所謂“終戰”,實際上他是要逃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責,這一點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

  【字幕:南京 原中央軍校禮堂】

  【音效:音樂】

  這是古城南京一處著名的民國時期建築——原中央軍校禮堂,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就在這裡隆重舉行。

  【字幕:林獻堂】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民政府還特邀了來自台灣的林獻堂等五人,作為600萬台灣人民的代表,出席受降儀式。

  【音效:飛機的轟鳴、軍隊列隊行進的腳步聲、鑼鼓歡呼聲】

  幾天后,中國空軍戰機編隊出現在台北上空,與此同時,日軍奉命在全島各地降下太陽旗。隨後,中國陸軍第70軍75師抵達基隆港。為了這一天,已期盼了整整五十年的台灣百姓欣喜若狂,歡迎的人群從基隆碼頭一直排到台北車站。

  【採訪】原台灣農民組合會員 武金地

  張燈結綵啊,歡迎啊,自己的軍隊來了,從心裏很高興。每家都插國旗,每家都從心裏來歡迎。

  周青老人當年就是歡迎人群中的一個,他回憶説,那一天他正與小夥伴們在街上歡呼雀躍,母親忽然神色凝重地招呼他回家。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周青

  我的媽從這個箱底裏去翻,翻出一件長衫,可能收藏了幾十年了,翻出來給我穿。另外還有一雙布鞋,台灣人説“包子鞋”,叫“包仔鞋”,讓我穿,就是説回到祖國懷抱了!我才發現我們家有這個東西。那麼我就把這個長衫穿在身上,馬上就跑到街上去,大搖大擺站在那裏,我,回到祖國了!

  【字幕:台北 中山堂(原公會堂)】

  【音效:音樂】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戰區台灣省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舉行。會堂大門上張貼著“慶祝台灣光復”幾個大字。會場外人山人海,滿懷喜悅的台灣各界人士,扶老攜幼,來到受降儀式場所,等待那期盼已久的時刻的到來。

  日本台灣末代“總督”安藤利吉在受降儀式上履行完了他最後的使命——宣佈投降、簽署降書。那一刻的現場安靜極了,當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宣佈“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時,場內場外猛然迸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誰都沒有發現,安藤利吉已被憲兵悄悄地帶出了會場,這位昔日台灣的殖民統治者以戰犯的身份被押上囚車,解回大陸,聽候審判。或許自知罪孽深重,1946年4月17日,安藤利吉在上海提籃橋監獄畏罪自殺。

  寶島台灣光復了!600萬台灣同胞共相慶賀重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日本對台灣長達50年的佔領從此成為歷史。為了永遠紀念這個神聖的日子,10月25日這一天,被定為“台灣光復節”。

  【採訪】國防大學教授 徐焰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滿足了台灣人民回歸祖國的要求,台灣同胞在抗日戰爭中和大陸同胞並肩作戰,也付出了很多犧牲,最後在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全島同胞一片歡騰,慶祝自己回到祖國懷抱。台灣人民的奮鬥和大陸人民的奮鬥都是抗戰的組成部分。

  台灣島上的戰爭陰雲散去了,但台灣海峽上的陰風濁浪卻不時地在喧囂鼓噪。當時,在台灣的日本軍人、警察有20余萬,雖然他們已經被收繳了武器、集中等待遣返,但其中有一批不甘心戰敗投降、不甘心把台灣歸還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分子,他們網羅了一批台灣的漢奸頭目,策動所謂“台灣自治運動”,鼓吹“台灣獨立”,阻止台灣回歸中國,甚至夢想捲土重來。他們還借助某些國際勢力的支持與允諾,慫恿“台獨”分子廖文毅等冒充台灣主流民意,竟然要求台灣由美國保護和聯合國託管。此舉一齣,立刻遭到了海峽兩岸的共同聲討,“台獨”分子們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倉皇逃往日本。這些“台獨”分子後來在日本右翼勢力的庇護慫恿下,在美國的某些政客的支持操縱下,多方蒐羅、培植“台獨”骨幹,在海外進行“台獨”分裂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發動了內戰。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蔣介石獨裁政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蔣介石從大陸退踞臺澎金馬,造成了海峽兩岸的分離和對峙。即便如此,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始終沒有改變。

  【採訪】外交學院國際法教授 劉文宗

  按照國際法的繼承原則,當舊政府被推翻,新政府理所當然地取代舊政府所行使的一切權利和主權,這是國際法上一個公認的準則,而且是在國際實踐中經常這樣做的。至於説1949年以後,蔣介石率領原來的國民黨政府部分殘余到台灣,但是台灣是中國領土的性質始終沒有改變,因為台灣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已經由日本歸還中國,已經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那麼這個事實也是任何人不能改變的。

  【字幕:杜魯門、艾奇遜】

  【音效:槍炮聲】

  新中國成立後,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曾多次就中國台灣問題發表談話,明確表示:“台灣根據《波茨坦公告》以及投降條件而交還給中國”,承認“中國對於台灣擁有主權,並無法律上的疑問”。然而,時隔不到半年,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樣是杜魯門和艾奇遜,卻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公然違背以往的立場,聲稱“台灣的未來地位須等該地區安全恢復及對日和約簽署之後再行決定,或由聯合國予以考慮”,拋出了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

  1951年9月4日至8日,當時的美國政府出面召集一些戰勝國與戰敗國日本一起,在舊金山召開會議。而當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均沒有參加這次會議,但美國政府不顧許多與會國的反對,操縱會議通過並簽署了《對日和平條約》,即《舊金山和約》。

  【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 博士 褚靜濤

  《舊金山和約》完全是美國一手操縱的不公正條約,它違背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關於將台灣歸還給中國的承諾,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沒有在《舊金山和約》上簽字,並且公開發表聲明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悖國際法理且過了時的産物,卻被一些“台獨分子”企圖用來使“台灣地位未定論”死灰復燃。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賈兵兵

  國際習慣法的規定是條約只對締約國有約束力,而對第三方沒有任何約束力,對於“對日和約”來説,中國是第三方,所以該條約對中國沒有任何效力。如果以“對日和約”作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理論基礎之一的話,那表明了對國際法的不了解;如果以此為“台獨”理論基礎的話,那是一個十分荒謬的事情。

  【音效:音樂】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政府在國際上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鬥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勝利。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1972年2月28日,在中美聯合發表的《上海公報》中,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1972年9月25日,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台灣問題被寫入了《中日聯合聲明》正文第三條:“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聲明還著重強調了日本政府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政府在建交公報中明確宣佈:“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已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音效:音樂《龍的傳人》】

  這是七十年代末在台灣校園廣為流行的歌曲《龍的傳人》,這首歌有一個深刻的內涵,那就是它表達出了海峽兩岸都是中華兒女,有著同一個祖先,浸潤著共同的文化。

  當這首歌曲傳到大陸的時候,在1982年7月的一天,時任中共中央對臺工作小組組長的鄧穎超,看到了蔣經國在台灣發表的一篇悼念父親蔣介石的文章,濃濃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鄧穎超立即召集對臺工作小組開會研究,建議由副組長廖承志給蔣經國——這位曾是他當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的同窗好友,寫一封公開信。

  【字幕】

  經國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載……

  ……三年以來,我黨一再倡議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競祖國統一大業……

  ……人到高年,愈加懷舊,如弟方便,余當束裝就道,前往台北探望,並面聆諸長輩教益。“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佇侯復音……

  這封情真意切的信,後來全文刊發在1982年7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

  【採訪】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許世銓

  這封信應該説是文采風揚的一封信,特別是它蘊涵著非常深的感情,講了很深的道理,可以説這封信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當中的一個經典了。

  【音效:音樂】

  一道海峽阻隔了兩岸中國人的正常交往,但樹高千尺,葉落歸根。渴望統一,期盼團圓,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1949年到台灣,而結髮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晚年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濃濃的思鄉之情,凝匯成了這首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詩作——《望大陸》。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這首詩,道出了于右任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一,死後還要葬于高山、遙望大陸的內心之“殤”!只可惜老先生宿願未了便駕鶴西去。留下了這首觸動中華兒女心靈隱痛的絕唱!

  1986年底,台灣出現了聲勢浩大的返鄉探親呼聲,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被稱之為“榮民”的老兵。

  【字幕:何文德】

  【音效:音樂】

  這,是一段浸透著淚水的辛酸回憶。

  何文德,湖北籍老兵,1938年隨國民黨部隊離開家鄉,一別就是40多年。

  【採訪】台灣老兵 何文德:

  當時走的時候,奶奶喊我,她説:“六娃子,時局一太平,你要回來送我啊,送我上山(安葬)哪!”我答應了,答應了奶奶。我説:“好。”結果,媽媽就把奶奶給我的兩塊銀元縫到一個袋子上,幫我係到腰裏面作盤纏,那天早晨經過我家門口,我媽媽看著我…太傷心了,不是我現在能講的。

  【音效:高秋霞母女相見的同期聲 音樂】

  這,是一組交織著夢境與現實的團聚鏡頭。

  16歲離開故土到台灣的高秋霞,直到緊緊抱住離別了40多年的母親,才肯相信自己不是在做夢。

  【音效:音樂、飛機轟鳴】

  在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呼喚聲中,台灣當局終於調整了其“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在蔣經國病逝前夕,宣佈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38年來阻礙兩岸親情的堅冰開始消融了。1988年1月19日,首個由台灣國民黨退伍老兵組成的返鄉探親團經香港抵達大陸,第一個邁過羅湖橋的,正是歸心似箭的何文德。

  【音效:音樂】

  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開啟了兩岸民間中斷近40年的交流,以此為開端,台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尋根、祭祖的人潮就從未間斷過,海峽兩岸有關方面的協商也在積極進行,大陸與台灣分別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1992年,“海協”與“海基會”達成了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被人們稱作“九二共識”。

  這一共識確立後, 1993年,海峽兩岸“海協”與“海基會”在新加坡舉行了首次 “兩會”最高負責人的會談,這就是著名的“汪辜會談”。

  【採訪】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許世銓

  “汪辜會談”應該説是在兩岸關係當中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會談,第一次達成了四項共識,以文字的形式確定了雙方達成的協議。因此,它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它的啟示是什麼,它的啟示就是:兩岸的問題,只要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基礎上,沒有不可解決的問題,沒有不可以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的問題。

  隨著海峽兩岸交往的逐漸深入,其內容也有了新的變化。今天,數以百萬計的台灣同胞在大陸常住,六萬六千多家台資企業在祖國大陸落戶,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投資、求學等已發展成種種熱潮,給兩岸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福祉。

  【採訪】台灣京華證券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 周美華

  最吸引我的地方應該是工作、事業上的發展,也就是説,如果今天我在台灣,我沒辦法去做到一個獨擋一面,但是我在這邊可以找到這樣子,找到這樣子,最大的原因,是在於這個環境太大了,這個市場太大了,所以你有很多東西,你可以自己盡情地去發揮。

  【採訪】臺商 陳彬:

  大陸地區處處商機,台灣人能做的、台灣人會做的大陸都有機會,都能做,成敗就靠你自己。特別是在台灣現在這種的情況下,不想跟他玩的人,你到大陸來嘛,整個世界經濟情況能夠上升的地方只有大陸,你不到大陸來,你能到什麼地方呢?要不然你就退休,什麼都不要做。

  1988年初,李登輝在台灣地區主政,他對“台獨”主張及活動採取姑息、默許、縱容的態度和立場,導致 “台獨”活動有恃無恐、“台獨”思潮氾濫。他逐步推行分裂主義路線,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公開拋出所謂“兩國論”。

  李登輝的“台獨”分裂言行,有著很深的日本“皇民化”影響。日本強佔台灣50年所實行的奴化教育,在其身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聲稱:“我到22歲為止都是個日本人”,公然鼓噪要去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還拼湊了一個“台灣團結聯盟”的“台獨”組織,不斷在島內興風作浪,給兩岸人民的交流和交往製造障礙。

  陳水扁上臺後,在全面推進“漸進式台獨”的基礎上,拋出“一邊一國論”。“一邊一國論”是對國際社會的基本認知和共同準則的挑戰,是對兩岸同胞的肆意挑釁。2004年,陳水扁借助“3•19槍擊案”連任後,極力煽動所謂“公投制憲”,還推出所謂“二年正名計劃”,具體部署落實“台獨時間表”。

  對於陳水扁推進“漸進式台獨”和推動“法理台獨”的舉動,“中國人民不怕鬼、不信邪”。如果台灣當權者鋌而走險,膽敢製造“台獨”重大事變,中國人民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徹底地粉碎“台獨”分裂圖謀。

  【採訪】台灣學者 林彩美

  我覺得“台灣獨立”是沒有前途的,即使他們獨立,也不會是真正的獨立,這是受制于日本、受制于美國,等於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我們能夠做一個堂堂的中國人,而且現在我們的祖國這麼崛起,為什麼還要鬧獨立呢?

  台灣民意認識到,“台獨”分裂活動已經造成兩岸不安,危害臺海和平。廣大台灣同胞為了避免被“台獨”拖入戰爭,紛紛走上街頭,高呼“反‘台獨’救台灣”的口號,要求發展兩岸關係。不僅在台灣,在世界各地85個國家和地區的356個華僑華人社團也高舉起了“反獨促統”的旗幟,充分表達了海外華人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意志。

  【音效:掌聲】

  2005年3月14日的北京。正在舉行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人民大會堂裏,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就在這長達1分多鐘的掌聲裏通過。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

  2005年5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

  2005年7月,新黨主席鬱慕明訪問大陸。

  這,也是一種壯觀。它訴説的是深厚的民情和民意,它揭示的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它向全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共謀和平,加強交流,促進合作,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實現“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追憶歷史,我們不會忘記:從毛澤東、周恩來提出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實行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的“一綱四目”,到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再到江澤民提出的“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中國共産黨始終在為國家統一與民族振興做著不懈的努力。

  中共十六大之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繼往開來,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胡錦濤總書記還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

  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三、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

  四、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音效:音樂】

  110年前,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強行霸佔,這是中華民族的屈辱,是全體中國人的不幸。在日本統治的50年裏,台灣人民奮起抗爭,與祖國大陸人民一起共同為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而前仆後繼、流血犧牲。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浴血奮鬥,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光復,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已把這壯烈的鬥爭和歷史的時刻牢牢銘刻在心靈深處,為的是不忘卻中華民族屈辱的過去,為的是開創中華民族復興的未來!

  胡錦濤主席同期聲: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屢遭外來侵略的悲慘經歷中得出的刻骨銘心的教訓。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全體中華兒女,都應該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而感到無比自豪,都應該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我們將同台灣同胞一道,共同承擔起反對分裂國家、促進和平統一的神聖使命。

  【音效:音樂】

  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怎會讓一道淺淺的海峽所阻隔?5000年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又怎能被五十多年的分離所割斷?我們都是一家人,因為中國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歌聲起,《我們都是一家人》】

  “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

  手牽著手,心連著心,我們共同唱出我們的歌聲。

  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責編:王京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