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往期查詢

《天氣變熱不是小事》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02日 11:29

  記者: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您收看我們正在為您現場直播的《國際觀察》。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但是因此造成十幾萬人死亡,的確有些令人震驚。今天我們在演播室請來了科普專家宋宜昌先生和我們的新聞觀察員張訊,一起來探討有關氣候變暖所引發的天然現象和國際和作。長期以來關於氣候變暖,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説法,為什麼導致氣候變暖,有人説是由於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也有人説是由於人為的因素導致的,現在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氣候的變暖,哪種因素佔上風?

  宋宜昌:現在主要是二氧化碳比較佔主流,由於工廠和燃燒大量的煤,還有石油,通過汽車各方面的排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以後,太陽光輻射進來很容易,但是地球的反射的一些東西不能輻射出去,結果越來越高。

  張訊:現在在莫斯科舉行的大會,一千多個代表,50多個國家參與,是規模比較大的環境大會,這個報告剛才説到幾十萬人死亡的這個情況,是聯合國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英國倫敦的一些環保醫學家、熱帶醫學家共同研究的結果。每年有16萬人跟這個有關。在這個大會上來公佈這個數字,應該説是呼籲全世界關注全球變暖的情況。因為原來全球變暖,大家都認為是一個環境的問題,或者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現在應該説像這樣一個角度看全球變暖的情況,這個報告是前所未有。

  主持人:這16萬人,每年有這些人死亡,具體來説是由於氣候變暖導致的什麼原因,引起的什麼因素導致的死亡?

  宋宜昌:一個是由於氣候變暖,一個大氣的混亂,這樣的話像異常的氣候現象不斷在交替,這樣産生大的洪水,高溫産生的高熱,還有就是乾旱,然後由於這些引起的不同地域次生的引發的疾病。

  主持人:比如哪些疾病?

  張訊:可能嚴格地説可能是間接造成的,很多由於大氣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因為近幾年根據全世界的統計,就是説洪水的爆發跟以往的規律不一樣,就是説在歐洲很多的地方,到夏天,原來這些地方應該都是氣候宜人的旅遊聖地,但是現在大規模地洪水、暴雨,但是恰恰是在倫敦這樣的地方,夏天應該是天氣不怎麼好的時候,反常的天氣,這樣的話,你看上去洪水,他的統計是什麼呢?就是洪水會造成瘧疾、腹瀉。當然這種疾病的情況基本上主要是在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這些國家。那麼在這些國家本來的衛生條件比較差,再加上自然氣候的反常,自然災害的增多,那麼就把這些人,增多的這些人得病的就算在氣球變暖的份上。

  主持人:剛才您説主要是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除此之外,這些人群大部分是一些什麼人死於這些疾病,從年齡上來看?

  張訊:老年比較多一點,老人跟兒童。

  記者:身體比較弱?

  張訊:對。

  主持人:從地理位置來講,哪些地區的人比較多?

  宋宜昌:中緯度比較多,就是北緯,北回歸線,北緯23度一直到北緯45度。

  張訊:這個主要是集中在南半球,肯定是南北差異很典型的。而且這個報告裏説得比較有意思,就是説氣候變暖跟洪水變多直接導致的一個結果是什麼呢?在某一個特定的地區,蚊子的生長期延長了,潮濕,易於傳染病的傳播。恰恰這個蚊子就傳播瘧疾,瘧疾這個東西本身在發展中國家是造成很多疾病的一個傳播源,所以他就指出這樣的情況,這是有代表性的,但是其他還有很多很專業的疾病可能更多,都是由於氣候變暖了,或者説比較長時間的洪水期,原來的洪水期是兩個月,現在洪水期變成三個月,這一個月實際上是氣候變暖造成的,在這期間死的人就算在氣候變暖的上面。

  宋宜昌:美國三年西尼羅河病毒,西尼羅河腦炎,也是由於洪水比較多,蚊子比較多引起的。

  主持人:這個氣候變暖應該説是一個平均值,但是應該説在不同的地區,可能也有不同的嚴重的程度,在什麼地方最明顯?

  張訊:現在關於氣候變暖這個概念,實際上聯合國有一個説法,在過去的300年裏面,全球的平均氣溫增加了0.7攝氏度,聽上去不高。但是另外還有一個説法,就是説其中的0.5攝氏度是在近100年當中發生的,那就是説,而且這個公認的,這個溫度升高完全是人為的行動造成的。具體的在某一個地方,像今年上海和浙江很大面積的太平洋負高壓,不走,35度到41度,就是很異常的,很多年。

  張訊:包括像法國,今年夏天的高溫。

  主持人:除了溫度升高,我們感受到的,還有我們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哪些變化是由於氣候變暖造成的?

  宋宜昌:可能就是一種紊亂。

  張訊:現在有一種説法,比如説加拿大,加拿大人有一個統計的數字,他有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極圈裏面,他説當地最老的居民就是最年長的人,都看到了一些他根本不生都沒有看到的現象,比如説這塊地方通常是冰凍著,但是這兒的冰化了,甚至有資料説,他們當地的語言已經無法形容他們看到的情況。

  宋宜昌:北極的冰分冬天的結冰和夏天的結冰,夏天的結冰區已經減少了40%,這個面積縮小的很大。另外就是在山區,雪覆蓋的地方不斷地縮小,冰川的退縮。

  記者:這些意味著什麼,有多嚴重?

  宋宜昌:如果是長期看,海平面應該有所上漲,但是比較慢。人類有三分之二生活在距海平面60公里的地方,很多大河的河口,像尼羅河的河口,和長江口,還有其他一些大河的河口都會受到影響。

  張訊:現在有一個統計,全世界最大的15個城市都是在海邊,都在海邊,集中13個在海邊,所有的這13個城市實際上都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當然這個影響從具體的多少厘米多少厘米講起來很少,一年可能兩三個厘米,聽上去不是很重要。但是現在有一個例子,就是説對小地方、小島講起來,一個國家就可能要遷移。

  主持人:所以現在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結果也讓很多人非常的擔憂,現在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技術越來越發達,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的副作用,為了克服這些副作用,世界各國也是絞盡腦汁,就再這次的世界氣候變化大會,有關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就再次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具體情況我們現在通過一個短片一起來了解一下。

  目前正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比科學家們公佈的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關係的報告更引人注目的問題是,俄羅斯如何能夠正式加入《京都議定書》。

  在9月29號的大會開幕式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講話中表示,俄羅斯是否批准《京都議定書》還有待於進一步地研究,同時普京並沒有説明具體的時間表。

  為了改變由於人類行動所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現象,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149個國家和地區共同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議定書對各國所排放的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做出了規定,到2002年,包括俄羅斯、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溫室氣侯的總排放量要比1996年減少5.2%。2001年3月,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會,佔1990年排放總量36%以上的美國宣佈退出了《京都議定書》,理由是這樣做將對美國的經濟造成無法承受的損害。像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歐盟、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發達國家先後批准《京都議定書》,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參入,依據有關規定,《京都議定書》將不能正式生效。專家認為,普京9月29號的講話,對《京都議定書》最後的生效增加了不確定性。

  主持人:剛才片子裏談的比較簡單,簡單地説應該給觀眾朋友們解釋一下。這個《京都議定書》實際上是世界各國為了防止氣候變暖的這種趨勢,對各國的溫室氣候的排放量進行限制的這樣一個協定。剛才的片子裏談到普京的表態,應該説在會議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為什麼俄羅斯的加入與否,對於這個條約的生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訊:現在他是這樣的,就是説《京都議定書》是這麼規定的,就是説當時議定書出來以後需要各國去批准。什麼時候能夠最後生效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有55個國家以上能夠批准,同時它還滿足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説所有批准這個條約的國家,本身這些國家的排放二氧化碳之類的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的總量,要佔全世界的55%以上。那麼第一個條件現在已經滿足了,現在全世界已經有118個國家批准了。但是第二個條件,因為美國現在是退出了,美國是36%,大戶,俄羅斯是17%,有的時候是19%,反正是15%到20%。

  主持人:現在已經簽訂的這些國家加起來的總量是多少?

  宋宜昌:43%。

  主持人:加上俄羅斯的17%,總共是60%,現在達到了這個。

  張訊:現在你算,就是説17%,加上美國的36%就是53%,他們這兩個國家當中任何一個如果不簽,這個《京都議定書》就沒有辦法實施了。

  記者:我們看我們的編輯也特意做了一個圖板,我們可以看一下。就是《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國家以及減少的幅度,這是從2008年開始到2012年,歐盟規定的是8%,美國7%,日本6%,加拿大6%,東歐各國5%到8%。另外,規定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的國家,新西蘭、俄羅斯、烏克蘭。允許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國家,可以增加的,現在排放量還不到這個水平,愛爾蘭增加10%,澳大利亞增加8%,挪威增加1%。

  張訊:澳大利亞也是退出了,澳大利亞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

  主持人:為什麼他可以增加,他還退出呢?

  張訊:這個問題根據他自己的國家,他所謂的增加,就是你最終是有一條線,就是你佔這個地域,很大的,它是按地域來分的。就是説地域跟人口、經濟的總量來分這個水平,但是並不是你現在有多少,給你確定多少,他就根據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但是澳大利亞本身的環保搞的比較好,而且人口也比較稀少,離他的標準實際上差得,他低於這個標準很多。至於它為什麼退出,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記者:我們回到俄羅斯的決定。其實在一年前,俄羅斯方面一直對於加入這個議定書是表示一種積極的態度。

  宋宜昌:好多專門發表意見,而且譴責美國退出。

  主持人:但是在這個大會上,普京突然説等一等,現在這個問題我要考慮考慮,他要研究什麼呢?

  宋宜昌:俄羅斯的政策確實搖擺比較大,像到中國,本來説好安納斯克到大慶,但是……

  張訊: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就是俄羅斯實際上現在沒有説我不加入,他説我要研究,那麼説到研究,我們要仔細來看一下《京都議定書》有幾條規定呢,我相信是俄羅斯正在考慮的。就是什麼呢?他有一條規定,就是説允許排放量的配額,比如説這個國家允許20萬噸,如果你現在只排放了15萬噸,另外5萬噸可以賣掉,可以轉讓的。就是説有些國家一下子無法達到這個標準,超標了,超標五萬噸,你可以用錢從另外一個國家把他們沒有達到的配額買回來,這個國家需要平衡,我是改造設備核算呢?

  宋宜昌:俄羅斯的額度是21億噸。

  張訊:我舉一個例子,是可以買的。但是俄羅斯的情況是這樣的,90年的水平,到2012年他也可以持平在90年的水平,但是90年的水平,恰恰我們知道是蘇聯解體前後,當時他的工業完全是70年代那些老的工業,排放量非常高。那麼在這之後,很多工業開工率不足,所以經濟處於一段時間的停滯階段,所以説現在俄羅斯的排放量只相當於90年的60%,有的時候70%。

  主持人:所以他有很多的指標可以賣?

  張訊:對,但是《京都議定書》規定可以賣,但是到底值多少錢,這個要談判才能解決。所以説俄羅斯現在它的一些專家,一些官員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露出來的口風是30億美元起談,開始談論這個問題是30億美元用來談,就是多少值多少錢。

  主持人:現在有一個估計,就是按照目前的水平,他加入的話,他現在盈利也是10億美元。

  張訊:對,每年至少會有這樣的錢。那麼還有一條,30億美元還不夠,不僅僅包括這個,還有一條,《京都議定書》也規定,如果這個國家排放量是超標的,但是你可能用你在國外進行清潔能源的投資來抵消你現在超標的這一部分。對於俄羅斯講起來,他也希望有人到他那兒投資,比如在美國退出,美國實際上沒有退出的話,美國實際是一個大戶,因為美國講起來,他經濟總量很大,他整個要達到這個標準,會需要很多的時間和很多的資金,但是從某種角度上可能會平衡一下,覺得我要在國外投資某一個核電場是沒有排放的清潔能源,這樣來換取暫時的某一種超標,對他來講可能是核算的。所以説這兩個問題,俄羅斯都希望在法律跟經濟上有所確認,雖然普京沒有公開説,但是實際上專家在討論這個問題。

  主持人:也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利益。

  張訊:對。

  宋宜昌:本來是費了很大的力才達成這麼一個歷史性的協議,就變成一個商業化的東西。

  張訊:我覺得這不能算是商業化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是符合他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且對總體講起來,他是朝著一個《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規矩來走。這個我覺得也是合理的。

  主持人:今天很多記者注意到,今天普京在談話中,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説,他説全球的氣候變暖,對我們俄羅斯來説,因為我們緯度比較高,我們比較冷,這個東西對我們的影響不大,我們還可以省煤錢。他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但是全球氣候變暖,對於俄羅斯來講,從近期來看,是不是真的沒有什麼害處?

  宋宜昌:對俄羅斯表面上來看沒有什麼特別直接的影響,但是實際上潛在的,比如二氧化碳過多的話,對俄羅斯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因為俄羅斯的人口比較少,耕作比較粗放,一旦氣候産生很大的波動的話,很多大面積地莊稼就要失收,另外説實在的,它省那點煤還不夠他調節氣候的,最後花費大量的煤。

  張訊:而且剛才説到海平面的升高。

  宋宜昌:聖彼得堡馬上就淹了,因為是在泥地上建的。

  主持人:所以您剛才説其實俄羅斯現在是等,等到比較高的要價,這個要價您剛才説是30億美元,國際社會會不會買這個?

  張訊:私下在説,在談,但是這不是官方正式地表態,官方的態度,我相信他希望有一個確認,至少比如説對這個價格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框架,大家談好了,這樣的話,他再批准這個《京都議定書》會主動一點。

  宋宜昌:因為俄羅斯這些年在國際舞臺上一直扮演著不是特別重要的角色,他利用7%的籌碼,突然發現自己很重要,所以要還價。

  主持人:我們看到普京這個表態以後,很多國家表示了反對,其中歐盟表示得很強烈。歐盟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這麼積極?

  宋宜昌:因為歐盟是最主張環保,而且做的比較好。所以排放量一大,因為價值很重要,所以對它的影響比較大,因為他們花了大量的精力來搞環保,來結盟,最後被人隨隨便便把人類好不容易達成這麼一個偉大的協議全破壞了,他覺得不能接受。正因為不能接受,所以俄羅斯就要價高。

  張訊:為什麼説是一個偉大的協議呢?《京都議定書》實際上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達成一個一致的行動,對環境的變化主動地進行控制。所以説現在這個情況,如果像美國這樣,而且俄羅斯如果最終,我相信俄羅斯最終還是會加入的,但是他如果是,我們考慮到如果他不加入,他一天不加入,就一天沒有辦法生效。所以説這個確實大家都覺得很可惜,應該使它儘早地生效。最主要從這個角度。

  主持人:如果這個條約生效後,對美國是否有約束力,大家我們都遵守了,只有美國還可以排放。

  宋宜昌:政策上的壓力很大的,因為還有換屆的總統,我覺得環保,其實他一貫打環保牌,這次主要是美國的工廠和能源結構燒煤也挺多的,如果把他的鍋爐全部改,要花500億到一千多億美元的投資,這個資投不來,所以他只好厚著臉皮退了。

  張訊:美國實際上拿得出這筆錢,伊拉克戰爭不是剛批了870億。但是他覺得不願意現在花這筆錢。但是我覺得像您説的,如果《京都議定書》生效了,對美國講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壓力,而且這取決於《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會怎麼樣商討出一個辦法,對沒有加入的人可能會有一些制裁或者是抵制的措施。

  宋宜昌:起碼面子上很不好過。

  主持人: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我給兩位20秒的時間。全球的氣候變暖改變這個現象,對現在

  來説,是否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宋宜昌:是。

  主持人:有些國家可能會説我們慢慢變暖,還有時間。

  張訊:因為環境的事情是長遠的事,不是一兩天能改過來的,一旦到所有的人都認為現在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已經什麼都來不及了。

  主持人:感謝二位。議定書的生效還需要時日,但是改變氣候變暖的現狀卻是時不我待。在準備我們今天節目的時候,我們的編輯也看到了一組關於氣候變暖的畫面,我們現在也請觀眾朋友們一起看一下。這個畫面是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它懶洋洋地生活在北極的邊緣上,但是他們的家園現在卻在一點一點地縮小,因為整個北極地區正在變暖。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1979年以來格林蘭島邊緣熔化的面積增加了16%,而且這個速度還在逐漸地加快,這些信號都提醒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愛自然,因為關愛自然就是關愛我們人類自身。好,感謝您收看我們的節目,再見。

(編輯:陳卓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