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題回顧

京西古道——商旅故道(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2日 13:39

  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群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加之這裡出産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於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曾經是一條有六米多寬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塊兒鋪砌而成。因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會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塊兒鬆動下滑,這也是古道經久堅固的訣竅所在。

  古道經北、中、南三路而進入西山腹地。王平口會集了各條古道,可謂咽喉,因此號稱“過山總路”。

  在王平口的東邊,有一個小小的安家灘村。這裡不僅出煤,還是京郊馳名的砂鍋産地。今天,在這個已經荒棄了的村子裏,還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頂都是用燒制砂鍋剩下的焦渣鋪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鍋做飯斗量柴”的説法,據説因為這個傳聞,當年的朱元璋便以為元大都太窮,於是他把這座前朝的都城封給了四皇子朱棣。其實朱元璋有所不知,砂鍋是用沙子黏土燒制的鍋,煮飯很香;“斗量柴”的柴則指的是煤。

  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裏山路,就到了齋堂。早在唐代貞觀年間,這裡的山上建有寺廟,寺廟的僧人在廟裏施粥以行善,故名齋堂。

  從齋堂開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徑川底下村。川底下是北京郊區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風貌的村落,今天這裡幾乎家家開客店、戶戶飄酒旗,一如舊時的古道驛站,令人仿若身處昨日。

  古道從川底下北側上山,過天津關,出罷山口進河北的懷來盆地然後竟自遠去。向西北,可經宣化、張家口去內蒙古;向西,可過蔚縣進山西。由此,京西古道東連帝京,西通塞外,成為過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如今,現代化公路帶走了京西古道曾經的車來人往。因為地處門頭溝煤炭採空區,為了安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山裏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遷。那些從前因古道的興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隨著古道的荒廢而成為斷壁殘垣。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圍的一切也就被人們斷然遺棄。

  時光回轉幾百年,那時的北京城,天剛放亮之時,遠山近水,都在一片靜謐之中。而城門一開,商旅出行,駝鈴聲聲十里相聞,騾馬嘶鳴縷縷飄傳。店家迎來送往,商隊絡繹穿梭。山回人聲,水返駝影。這樣一幅京西古道圖卷只能永遠地封存在了歷史的記憶當中。

  編導:寇金

  攝像:關利華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