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題回顧

八旗與北京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2日 13:29

  在北京的北部郊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像藍旗營、正黃旗、西三旗這樣的地名。這裡,“營”顧名思義就是指過去駐軍的地方。那麼,“旗”又有一種什麼樣的説法呢?

  “旗”最早起源於關外女真族人以血緣為基礎的集體狩獵活動,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此基礎上,獨創了這種“軍政合一”、“寓兵於民”的社會組織,他把自己招募的人馬,按照不同顏色旗幟劃分來實施管轄: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它起初只設有黃、白、紅、藍四旗,後來又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加上原有四旗,統稱八旗。這裡,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我們經常將滿族人稱作旗人,就是從八旗的説法而來。

  在八旗當中,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直接由皇帝管轄;其餘的五旗,則分由其它官員管轄,稱做下五旗。

  清朝定都北京以後,滿洲八旗的主力則按旗駐紮在北京城內外,人們稱之為“禁旅八旗”。除正陽門外,北京的八個城門都有八旗兵駐防。當時清朝統治者認為北京的最大威脅來自北方,因此北面的德勝門和安定門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皇帝親自指揮的正黃、鑲黃兩旗駐防,其餘的城門,則由剩下的六旗兵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別把守。

  出於同樣的道理,清朝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當的兵力,這也就是今天為什麼北京的北面多有以“旗”、“營”為名的地名,而其他三個方向少有類似地名的原因。

  八旗制度給北京留下的歷史遺跡還間接地烙印在了皇城之內,在今天的北京地圖上,我們總可以看到許多像北營房、南營房、東營房這樣的地名,追根溯源,就是因為過去這些地方曾是駐守城門的八旗兵的營房。

  北京宣武門外有一條衚同叫校場口,校場口附近還留存有校場頭條至五條,歷史上這一帶曾經是八旗兵練兵、習武的地方。今天,當我們漫步在這些風韻無存的老衚同裏時,刀光劍影的聲聲廝殺穿過了現代都市的陣陣喧囂蕩入耳畔,屋檐之下、門墩之後依稀若現五尺男兒們那威武矯健的身影。

  想當年,德勝門外的西北這一帶,是清軍正黃旗旗營所在地。有軍隊駐守,理當太平,於是人們便稱此地為太平營。解放以後這個當年的軍營所在地被改名為北太平莊。今天的北太平莊軍旅不在,容顏已改,只有太平依舊。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覆滅,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國家的重要軍事支柱。古老的北京城,見證了它由盛及衰、由衰而亡的過程,而歷史把這個見證繪記在了今天的地圖之上。

  編導:朱華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